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廈門海滄:耕讀傳家成風尚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7-04-24 16:50:08
        標簽:


         

        廈門海滄:耕讀傳家成風尚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廿七日庚辰

                   耶穌2017年4月23日


         

        【關(guān)注“世界讀書日”】

         

        這邊是,孩子們正在誦讀著《顏氏家訓》:“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

         

        那邊是,孩子們正在參加成人儀式弁冠之禮:“一跪三拜、加緇冠、加文士冠、加弁冠……”

         

        最近,在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耕讀傳家成為當?shù)厝说囊环N新追求。去年,海滄全面啟動“弘揚耕讀文化”活動,通過培育社區(qū)書院等,為弘揚優(yōu)良家風提供了“良田沃土”。

         

        不能忘卻的“傳家寶”

         

        每當下午放學后,讀二年級的奧囡都會和同學們一起來到蘆塘“四點鐘學校”。在這里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后,她們就開始“耕讀體驗”。蘆塘“四點鐘學校”邊上有一塊菜地,用來讓孩子們拔草、種植,體驗有趣的農(nóng)耕生活。家住蘆塘“四點鐘學?!迸缘牟贪⒁贪烟J塘社的老媽媽們召集起來,成立了“蘆塘愛心媽媽”團體,定期免費為小朋友提供點心。

         

        在社區(qū)工作者李志清看來,耕讀文化不僅是半耕半讀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培育。李志清是海滄古樓農(nóng)場人,以前農(nóng)村人勞作的場景她至今還記憶猶新。她說:“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不懂,所以我們建了一個陳列室,里面有犁耙、蓑衣、打谷機,讓孩子們感知歷史,讓青年們感受歷史,讓中年人感悟歷史,讓老年人感懷歷史?!?/p>

         

        天竺社區(qū)黨總支書記柯希霈說:“我們已經(jīng)將各個村的民俗文化、名人、建筑和老人們口口相傳留下來的故事整理出來,以典故的形式傳授,將耕讀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代代傳下去,啟發(fā)居民‘人在旅途,不忘初心’?!?/p>

         

        返璞歸真的“藥引子”

         

        “他原來天天窩在家里不做事,自從參加了社區(qū)書院開展的傳承家風家訓活動,整個人都‘活’了起來,大不一樣了?!辈痪们埃钠鸩疬w后搬入社區(qū)的年輕人小石,天竺社區(qū)的街坊鄰里們紛紛驚嘆他的轉(zhuǎn)變。原本好吃懶做的小石不僅去工地上找了一份活,還計劃著和朋友一起承包工程,生活充實了,小石顯得更有精神了。

         

        “書院傳承耕讀文化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正能量,不僅僅在課堂傳遞,還延伸到社區(qū)的各個角落?!毕缄柹鐓^(qū)衢云書院的老師蔡淑虹這樣說。走進霞陽社區(qū)衢云書院,記者看到處處都是關(guān)于霞陽村改居前的村情村史、鄉(xiāng)風民俗、崇德尚賢的記載,“廣開民智、再塑人文”的標語也特別醒目。蔡淑虹說,社區(qū)書院建成后,各項文化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把很多村民從麻將桌和酒桌邊拉了過來,聽課、看書、練字,傳統(tǒng)習俗也通過社區(qū)書院得到了傳承。

         

        依托社區(qū)書院,海滄正在掀起一股“耕讀傳家”的熱潮,將弘揚優(yōu)良家風家訓落實到最基層。目前,海滄已建成14所社區(qū)書院,開設(shè)了118門耕讀文化特色課程。

         

        “點石成金”的耕讀精神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傳統(tǒng)文化正如春夜喜雨一樣,潛移默化地讓精神之花在每個人的心田里開放。這里還上演著將無形的耕讀精神轉(zhuǎn)化為有形財富的故事。

         

        走在青礁村院前社五六米寬的水泥路上,記者看到,道路兩旁種著榕樹、龍眼樹等景觀樹,樹下種滿了三角梅等鮮花,“城市菜地”里種著各色蔬菜。

         

        “耕可致富,讀可榮身。”院前社村民陳俊雄帶領(lǐng)著村里的年輕人成立了濟生緣合作社,開發(fā)“城市菜地”,讓市民在現(xiàn)實版“開心農(nóng)場”里體驗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的樂趣。

         

        陳俊雄帶領(lǐng)鄉(xiāng)民創(chuàng)業(yè)致富,傳承弘揚耕讀文化,發(fā)展特色產(chǎn)業(yè),整合城市菜地、慈濟東宮景區(qū)、古民居、對臺文化等資源,讓院前社從昔日的“空殼村”蛻變成今日的“聚寶盆”。

         

        2014年以來,院前社吸引了10萬余名游客,城市菜地、鳳梨酥觀光工廠、農(nóng)家餐廳、民宿等項目創(chuàng)收約400萬元,提供就業(yè)崗位近200個,約有半數(shù)村民已從城市菜地項目中獲得收益。

         

        西坂的菜地、楊厝社的生態(tài)休閑農(nóng)業(yè)……在海滄,越來越多的農(nóng)民,也跟著院前社做起了一個個五彩繽紛的夢,夢想的開始正是人們對耕讀生活的懷念與鐘情。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