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接地氣”的學問——“朱子《家禮》學術研討會”會議簡報
來源:“解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廿六日丁未
耶穌2017年7月19日
中山大學哲學系中哲專業(yè)的經(jīng)典與解釋讀書會自2012年開始組織會讀,在師長們的大力支持及系內(nèi)外讀書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漸形成了經(jīng)學、理學和諸子學三個讀書班。
2017年春季學期,理學讀書班以《家禮》為研讀文本,期望共同探討高懸的思想觀念如何在活潑潑的日常生活中生根。
與此相呼應,2017年7月13—15日,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古典學中心、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在廣東省西樵山聯(lián)合舉辦了“朱子《家禮》學術研討會”。這是一次“接地氣”的“相會”。
陳少明教授在開幕式發(fā)言中指出,《家禮》是一部塑造生活的經(jīng)典。陳立勝教授則在閉幕式發(fā)言中點出此次會議的“兩個接地氣”:一是會議地點的接地氣,《家禮》曾在西樵山一帶產(chǎn)生過實質(zhì)性的影響;二是議題的接地氣,“禮”將“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經(jīng)由“禮”,我們把天理安頓在了大地上。
會議的內(nèi)容包括“家”與“禮”兩個向度,學者們從哲學、史學、法學、文獻學等多個學科進行探討,議題包括“朱子禮學”、“《家禮》文本研究”、“‘家’的研究——思想與制度”、“禮學研究與《家禮》實踐”幾個方面。
“朱子禮學”的專題報告由李秋莎《朱子之“理”與“禮”》一文拉開帷幕,學者們就“禮”與“天理之節(jié)文”之關聯(lián)、如何判斷儒家之禮體現(xiàn)了“道理”等問題展開爭辯。
李旭介紹了朱子晚歲修禮的構思與進程,馮兵闡發(fā)了朱熹禮樂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啊都叶Y》文本研究”包括毛國民《<家禮>庶民化變革之“經(jīng)”理——朱熹對<儀禮>的重釋及轉(zhuǎn)向》等四篇報告,閆雷雷以《儀禮經(jīng)傳通解·卷一》為參考比較了《朱子家禮·冠禮》與《儀禮·士冠禮》的異同,和溪則以朱子《家禮》為中心考察了宋代婚禮中的親迎禮,王志俊分析了《家禮?昏禮》中的“禮”與“俗”之間的雙向互動。
“‘家’的研究”包括思想與制度雙面的探討,朱人求《朱子家哲學論綱》一文從哲學的高度描繪了中國“家文化”的圖景,唐冬平《憲法如何安頓“家”?——以中國憲法家庭規(guī)范變遷為視角》一文則為“家”的價值如何落實到法律實踐中提供了愿景。張豐乾介紹了《管子》中的“家”、“國”觀念與禮義思想;黃少微探討了男女有別與家的形成,提出了何為“家”的問題。
“禮學研究與《家禮》實踐”也是本次會議集中討論的議題。
賴區(qū)平從身安與禮仁關系入手,對《論語》“宰我問三年之喪”章進行了疏解;李琪慧以《孟子》“滕文公問為國”章對井田制下的政治理念與生活圖景做了闡發(fā);陳暢以《從先維俗議》、《水澄劉氏家譜》為例討論了明代士人家廟禮儀中的世家與道統(tǒng)觀念;金曉東對于清代王筠批點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的得失做了評論;馮茜探討了王安石的禮說以及宋神宗元豐年間關于郊廟奉祀禮制中的“昭穆議”、“大裘議”的論爭;馬清源以“郊時之變”為線索,介紹了宋儒對于魯郊時間的新闡釋;趙克生回顧了明代士人對族會、族葬的構想與實踐;張清江以珠江三角洲為例探討了《朱子家禮》與明清社會喪葬禮儀實踐。
最后一場討論都和日本有關。榧木亨關注日本近世朱子學者對于“樂”的研究;傅錫洪以“圣經(jīng)說鬼神本意”為中心,對于近世中日儒學中的鬼神論做了辨析;呂欣則以江戶時代為例梳理了《朱子家禮》在日本的傳播。
會議時間雖短,但多篇報告,涵蓋多重視角,經(jīng)學文本研究與文獻學的分析為研討提供了豐富而堅實的文本基礎,史學研究將與會者拉回“歷史現(xiàn)場”,討論朱子的禮學和樂學在日本的傳播則為本次會議提供了“東亞儒學”的視野。
提交報道和參與討論的既有年富力強的專家學者,也有風華正茂的研究生。大家積極發(fā)言,平等討論,成果豐碩。
會議之中不乏針鋒相對的研討,比如有的學者認為與其說理學家致力于禮的庶民化,不如說他們努力使庶民生活禮儀化。各位評論人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和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如哲學思考與司法實踐之間應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思想應如何扎根于大地,“個體主義”與重塑“家倫理”的關系如何等問題,留待日后研討。
專家和同學們還在會議的間隙中登山考察,正所謂是:心懷家國,腳踏實地。
(撰文 李琪慧;攝影 呂欣)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安徽師大學子走進貧困村:看見田野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