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中國需要復興儒學”——蔣慶讀書月論壇探微儒學精神與價值真諦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0-05-01 08:00:00
        標簽:
        蔣慶

        作者簡介:蔣慶,字勿恤,號盤山叟,西元一九五三年生,祖籍江蘇徐州,出生、成長于貴州貴陽。一九八二年畢業(yè)于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系(本科),先后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學、深圳行政學院。二〇〇一年申請?zhí)崆巴诵?。一九九七年在貴陽龍場始建陽明精舍,二〇〇三年落成。著有《公羊?qū)W引論》《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zhuǎn)向、特質(zhì)與發(fā)展》《以善致善:蔣慶與盛洪對話》《生命信仰與王道政治——儒家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儒學的時代價值》《儒家社會與道統(tǒng)復興——與蔣慶對話》《再論政治儒學》《儒教憲政秩序》(英文版)《廣論政治儒學》《政治儒學默想錄》《申論政治儒學》《〈周官〉今文說——儒家改制之“新王制”芻論》等,主編《中華文化經(jīng)典基礎教育誦本》。

         
         
         
         
         
         
         
         
        2004年11月29日   深圳新聞網(wǎng)
         
        昨日下午,本屆讀書月論壇迎來了最后一個學者嘉賓———當代儒學的代表人物蔣慶,他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題為《儒學探微———儒學的真精神與真價值》的精彩講座。在3個多小時的演講中,蔣慶細述了儒學的十大特征,提出應該復興儒學,確立以儒學為核心的道德體系。重建中國人的希望,用儒學來解決中國社會問題。
         
        儒學具有十大特征
         
        ‘中國文化就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儒學不同于中國的道、法、墨及西方的自由主義等,儒學代表的是中國的正統(tǒng)文化,而不僅僅是一種思想和流派。儒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學派。它是中國文化的“正”和“主”,而其他學派則是“偏”和“客”?!?/DIV>
         
        蔣慶首先說明了儒學的概念,并用通俗的語言詮釋了儒學的“義藏理窟”中具有的十大特征。“道德首出,仁為根本”是第一個特征,儒學突出道德在人類生活中的優(yōu)先地位,是人類的基本社會關系?!拔宄!比柿x禮智信中“仁”為先,孟子說“四端”中首先提到了“惻隱之心”。儒學提倡的是倫常關系,溫情脈脈的仁愛關系。
         
        第二個特征是“社會教化,禮為根本”。儒學強調(diào)深刻的道德價值,“禮”就是長期遵循道德而凝聚成的善良的社會風俗。儒學主張用禮來治理社會,這種“禮治”方法管理成本低,禮教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特色。
         
        儒學不反對通過法律的手段來治理國家,建議法律手段為輔,道德為主。蔣慶進而提出了儒學的第三個特征“德主刑輔,明刑弼教”。他認為強制力會導致殘酷的暴政,會產(chǎn)生功利的算計,破壞了人的心術,“導之以德”才能真正讓老百姓認識到犯法是種恥辱。
         
        第四個特征是“王道理想,貫通三才”,蔣慶提出,“三才”就是天地人,而“三才之道”即超越神圣的天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地的價值,人心民意的人的價值。這三重價值是規(guī)范人類行為的最高道德標準,是人類所有生活都不能違背的常理常道,是形成政治秩序的合法性的基礎。這樣的“王道”高于西方民主政治。
         
        蔣慶認為,人類社會需要最高的價值本源,否則整個宇宙將毫無意義,“建中立極,理一分殊”即為儒學的第五個特征。“理”是統(tǒng)一而普遍的,而實現(xiàn)在不同的個體上就具有多樣性。價值多元而沒有統(tǒng)一,將會導致價值沖突,進而成為價值虛無,蔣慶認為,現(xiàn)代社會正處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內(nèi)圣外王,止于至善”為第六個特征。儒學所謂的“內(nèi)圣”即為人格理想實現(xiàn)最高價值,外王即是成就了偉大的事業(yè),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蔣慶認為明代儒學家王陽明即是“內(nèi)圣外王”的典范。
         
        德與福的問題是造成人類心靈不安與焦慮的因素,儒學的“終極關懷”不似宗教提倡來世,它的特征是當下性,提倡“不求來世,當下圓成”,這是儒學的第七個特征。儒學認為福就在當世,就在德中,德與福是一致的。
         
        蔣慶闡述說,儒學強調(diào)當下性,也提出了歷史是沒有完結(jié)的,人類歷史的進與退都取決于人,儒學的第八個特征是“歷史末濟,現(xiàn)世拯救”,人類的希望是建立在自己的行為上的,在歷史之中。
         
        儒學的第九個特征即為“保合太和,世界大同”,這是天地宇宙的泰和,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生態(tài)社會,也是儒家構(gòu)建的大同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
         
        第十個特征是“自力立教,良知希望”。蔣慶說,人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有自力和他力兩種方法,儒學沒有彼岸的世界和彼岸力量,儒學認為拯救力量在自力,在人類的良知本身。
         
        用儒學解決社會問題
         
        ‘蔣慶先生慷慨激昂地道出,儒學被現(xiàn)代中國拋棄后,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種種社會問題。當中國盲目地學習借鑒外國的文化、民主制度、道德建設的時候,正在逐漸喪失屬于中國本身的文化內(nèi)核,他反復地強調(diào):“這必須通過復興儒學來解決”。’
         
        蔣慶提倡復興儒學,并概括了儒學在當今中國問題上的七大功用:通過儒學安頓中國人的個體生命、重建中國人的社會道德、重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建中國人的希望,建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以及奠定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道德基礎等。
         
        蔣慶說,毒奶粉、黑心棉、假藥、假酒……這些事件的出現(xiàn)和存在,說明誠信稀缺,虛假盛行。儒學文化提倡“五?!薄八亩恕?,就是中國道德的規(guī)范,儒學正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化道德的基礎。
         
        蔣慶分析說,中國從近代以來,已經(jīng)進入了弱肉強食的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國際環(huán)境,中國始終把“救亡圖存”作為直接的訴求,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科學技術以及西方的政法制度、財經(jīng)制度、工業(yè)制度等,以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文化追求就是以力服人,這是違背人類最基本道德的強盜文化,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現(xiàn)代化失去道德基礎,純粹追求物質(zhì)力量。
         
        儒學就是以道德為首出的學問,因此只有用儒學所體現(xiàn)的道德精神來指導、規(guī)范或者提升中國的現(xiàn)代化來作為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道德基礎,中國的現(xiàn)代化才有一個道德的方向,才不會變?yōu)楦g人性,敗壞民族精神的負面力量,也就是說,通過儒學奠定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道路基礎,中國的現(xiàn)代化才能在增加社會財富的同時,又保持中國人道德的精髓,中國的現(xiàn)代化就會從以前追求底線公正這種消極意義,變成改變西方社會達爾文規(guī)則的積極意義。蔣慶總結(jié)說,我們中國人的現(xiàn)代化和西方確實不同。我們有種道德使命,就是要在我們的現(xiàn)代化中,承擔和包含道德的屬性。
         
        三才之道建政治體系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文化正處于失調(diào)狀態(tài),老的文化體系正在崩潰,而新的還未建立起來。也正因為文化的缺失,而政治的合法性就放在經(jīng)濟增長的基礎上,這是很危險的,社會因此處在焦慮和不安定中。’
         
        蔣慶說,一個合理、合法的統(tǒng)治秩序是人類社會第一需要,儒家講求“三才之道”,即為“神圣天道、歷史文化、人心民意”,一個合理的政治秩序首先是要符合歷史規(guī)律,即為天道,也要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要體現(xiàn)它的文化核心,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而順應人心民意則成為了社會能夠長治久安的根本因素。這三種合法性能夠最有效地來支撐中國的政治秩序。
         
        此外,他認為,儒學是建設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的核心。蔣慶說,西方的文化決定了他們的民主政治制度,而中國卻在盲目模仿西方民主的同時,喪失了中國文化的內(nèi)核儒學思想,這在現(xiàn)代世界國家按文明屬性來劃分的時候,中國文明竟成了問號?!叭鍖W提倡的‘王道政治’主張‘三才之道’,是要超越西方的民主政治的”。
         
        交流為何隱在山野中
         
        觀眾:古人有“大隱于市,小隱于野”,您是否認為文化是有它的氣脈。聽說您研究儒學的地方設在貴州山里的一個書院,您住在郊野之中并在郊野之中研究中國的發(fā)展,中間有沒有這種氣脈之說?
         
        蔣慶:儒家的文化一直存在于民間。中國文化確實需要某種地域上的選擇,儒學的重新興起和一個地域選擇多少是有關的,對我來說,我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王陽明先生在此悟道。傳統(tǒng)的儒家涉及道統(tǒng)和正統(tǒng)的區(qū)別:道統(tǒng)在中國古代是高于正統(tǒng)的,正統(tǒng)就是政治群體的合法性,道統(tǒng)就是社會的價值理念,道統(tǒng)在中國古代來說最根本的是圣賢來具體體現(xiàn)的,道統(tǒng)則是落靠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體現(xiàn)的。在中國的古代,因為正統(tǒng)和道統(tǒng)有區(qū)別,所以一般代表道統(tǒng)的知識分子都有意的選擇,離都市比較選的地方,來講他的學問。有些偏遠的地方經(jīng)濟比較落后,但文化不會因此而落后,學者有意選擇這個離都市比較遠的地方,是選擇這種方式保存文化的純粹性,古人也都是這樣做的,有某種傳統(tǒng)的因素,這樣選擇是為了研究學問有個好的環(huán)境,排除一些外部的干擾。
         
        小朋友要讀圣賢書
         
        觀眾:我是羅湖區(qū)小記者協(xié)會的小記者,您能告訴我們青少年做人的道理嗎?
         
        蔣慶:我以前編的兒童讀經(jīng)的教材中有一段話是送給全國小朋友的,那就是:讀圣賢書,踐圣賢道,做圣賢事,讓我們活在圣賢生命中。
         
        良知應對天地萬物
         
        觀眾:古代所謂竭澤而漁,而現(xiàn)在捕魚的人,卻是竭魚而漁,大小魚通吃,您對此有何評價?
         
        蔣慶:人類的良知,不光要對整個人類,還要擴大到天地萬物,人類對天地萬物,有一種誠惶誠恐的尊重的心態(tài),就不是天地萬物是我們供給利用的對象,滿足人類的利益的對象,這樣我們才真正的從生命信仰上解決生態(tài)問題。我們都接受了這種良知學說,自然都有良知,我們怎能忍心破壞自然,自然和我們是一體的,破壞自然就是破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