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儒詞訓解之二:仁外無天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十八日丙寅
耶穌2017年12月5日
仁外無天。這里的仁指仁性、仁道,即“性與天道”。仁道三通,通天道、地道、人道。仁,于人為本性、天性,于天為天道、太極。
天字多義,如果天指自然之天,只是現(xiàn)象,太極所現(xiàn)之象,可以為仁所統(tǒng)。仁能統(tǒng)天,仁外無天,即乾元之外無天。如果天指天理、天性、天命、天道之天,仁與天可以劃等號,仁就是天。
明魏太?!读鶗N》中解釋元字時談到仁字,認為“元”字是“仁”字的另外一體。區(qū)別在于,“元”字先二后人,“仁”字先人后二。他說元字是:“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從二從人。仁字從人從二。在天為元,在人為仁,在人身則為體之長?!彼裕试谔?,就是乾坤二元的統(tǒng)一,就是太極。
仁外無天。理解了這四個字,就抓住了儒家的大象,抓住了仁本主義世界觀、生命觀的要點。仁,于宇宙為太極,于人類為人極,于政治為皇極。明白了這一點,自然明白仁外無地、仁外無物、仁外無人、仁外無王之道理矣。
《中庸》說“不誠無物”,不誠就沒萬物,以誠為萬物創(chuàng)生的依據(jù),這里的誠指“天之道”,等同于易經“萬物資始”的乾元《中庸》接著說“至誠無息”, 與“天行健”同義。這個誠指與仁字異名同指,都指道心道體。不誠無物,也可以說成:不仁無物。
還可以說,仁外無理。因為仁性即天道、天理。天理是最高真理,是一切真理正理之母。一切外乎天理、違反天理的理,必然不真不正不仁不義,必然非理。
仁外無人,仁外無王,也可以從另一個層面理解。
仁外無人,沒有仁性就沒有四端之心,就非人?!睹献?公孫丑上》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p>
仁外無王,王者必須能實行仁政,并制禮作樂。王道必須落實于仁政,并獲得禮制的保障。不行仁政、不建禮制之君主不配稱王,其政治絕非王道。仁外無王,也可以說成仁外無君,仁外無皇,仁外無帝。古來所有不仁之君王帝皇,都是名不副實甚至名實背離的。
人生大事:一是明太極之理,二是志人極之立,三是求皇極之建。明太極之理是明仁學,志人極之立是立仁德,求皇極之建是求仁政。明仁學側重于學,即知,格物致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立仁德側重于習,即行,篤行,實踐,踐履。將仁德落實于家庭、社會及政治生活中去,就是踐履,宣傳仁學、培養(yǎng)仁人、維護仁道、追求仁政都屬于踐履功夫。
仁外無天近義詞:仁外無地,仁外無物,仁外無人,仁外無王,仁外無理。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