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桂榛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xué)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fàn)大學(xué)、江蘇師範(fàn)大學(xué)、曲阜師範(fàn)大學(xué)等,問學(xué)中國經(jīng)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wèi)「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關(guān)于荀子“性樸”論的微信討論(二)
作者:林桂榛、李健、廖曉煒、劉思禾等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初一日辛未
??????????耶穌2019年6月3日
【林桂榛】@元學(xué)(李?。?/span>林博士的論文能否排除兩種情況。一種是惡本身就是樸,比如三歲小孩子見到黃瓜就偷,這里的惡就是樸。一種是,樸指天性,惡指人性,天人二分?;蛘撐睦飳@兩種可能性進(jìn)行回應(yīng)。——答:最好看了別人論文、荀書原文再駁詰,不要急于“和諧”別人立論,照此自我調(diào)和意念,孟荀已同一,孔老本無隙,且不如死摳“性惡”字眼絕不承認(rèn)荀書“性始材樸(性基于材,倫理為樸)”之論為妙!就文本而言,在荀書里“樸”指資材原狀(有質(zhì)地美惡無倫理善惡),“惡”指社會悖亂(偏悖于正義社會秩序),“性”指天然材性(人之性依材而生依質(zhì)具而在),且材上人“性”有欲、可知、能辨(人欲之結(jié)果或惡≠結(jié)果必惡全惡,欲果惡≠欲自惡,更≠性惡材惡)。所謂小孩偷瓜現(xiàn)象,按荀書意思是行(行偽)惡非性(本性)惡,更非材惡或材樸故性惡,亦非性惡或性樸故行惡,更非性樸又性惡或材性樸又材性惡,“材—性—偽”關(guān)系及三者是否與生俱來屬“惡/善”要看荀書原文界定,不要荀子反復(fù)申說了“性偽之分”卻還視而不見!而所謂“天性—人性”問題,天的性與人的性是兩回事才是二分不混,不要荀子反復(fù)申說了“天人相分”卻還視而不見!你所謂“天性—人性”二分若指天然的人性與人的天然之性,那就一回事了嘞;“天性”概念今口語上多指動物天然之性,包括孟子說的牛性馬性等等,呵呵。
【林桂榛】李先生駁別人就認(rèn)真讀了被駁文再駁,里頭立論有荀文根據(jù)或征引原文的。你說“順耳目情性就惡生”,“耳目情性本始材樸”,耳目那感知效能是性非情吧(性體現(xiàn)為情,情表現(xiàn)為欲)?縱順天生感官需求多生惡(荀子以此來駁孟子性本善論之不成立),但卻未必結(jié)果全惡且材性惡(看準(zhǔn)荀書“性”的定義及來源),比如美家美作美飾也是貪美之“欲果”……性是樸,性是惡,嚴(yán)密邏輯你二者統(tǒng)一和諧一下,按荀書概念定義進(jìn)行語言邏輯分析,別如孟子跟告子等辯駁性善論時多比附瞎扯。
【林桂榛】于荀書的常態(tài)理解是:《性惡》篇反復(fù)說人有欲求而致社會多亂,并緊跟給結(jié)論說“性惡—善偽”,是為荀書“性惡”論立論內(nèi)核,荀書原文如此,近兩千年理解如此。但于荀書“性樸”論“造謠”式造出后,看荀書寫論文者多馬上一跳,轉(zhuǎn)而調(diào)和“性樸—性惡”論,謂材性是樸而需求多惡,或未發(fā)是樸而已發(fā)是惡,或靜上屬樸而動下屬惡,故“性惡—性樸”二題二理不矛盾云云。此類調(diào)解,還不如荀子論敵孟子堅守己見,大本一本,一以貫之(孟子大斥“二本”),口縫里絕不搞“性拆分”論(性善、性不善兼有一統(tǒng)),堅守性善就是天賦之性本然純善(有仁義禮智等)。荀子駁孟子論人性,反對性善論時搞出性惡論加性樸論(性里“惡—樸”混存),可見荀子的確不如孟子,完全墻頭草,概念混亂,命題混搭,簡直混賬,是該罷黜啊。
【林桂榛】孟子以“天界”純善人性論來駁告子“人間”不善人性論,荀子以“肉界”不善人性論(或惡人性論?)來駁孟子“天界”性善人性論,表面上是各說各的、互不合調(diào)甚至你存我亡、勢不兩立,但孟子心里天人一體就天論性,故高人孟子性善論自有可通依據(jù);荀子心里天人相分就材論性,故俗人荀子性不善論(或性惡論?)自有可通依據(jù)。一句話,大哲有大哲的思想體系,大哲有大哲的學(xué)說理路,靈通天界的孟子和眼盯人間的荀子雖論天人有所分歧,但都那么精深而可愛可敬,康有為萬木草堂里說孔后孟荀如佛后馬鳴、龍樹是也!
【元學(xué)(李健)】不要繞著說,直接舉證反駁一下二闡釋路徑:1、善是偽的,也可以看出惡自然是樸的。違背了哪條原文?2、如果天性是樸的,比如小孩子。成人是惡的,那么又違背哪條原文?
【元學(xué)(李健)】“人之性惡,其善者偽”,性是惡的,是非偽的。而非偽,即非人為的,即使本能的,本能的東西當(dāng)然是樸的,我看到美女想“性侵”一下,這是樸,但也是惡,但我偽了后,有了道德意識,我善了。您用荀子原文來反駁一下這條。
【元學(xué)(李健)】性的本質(zhì)是惡,惡的屬性是樸:非偽。如果有原文能反駁這個闡釋,我立馬放棄這條路徑。如果這條闡釋反駁不了,那么性惡和性樸是一個東西,性惡的屬性是性樸,而非性偽,偽是后天習(xí)得,是文化教化。
【元學(xué)(李?。?/span>惡是對性的規(guī)定,而樸和惡,又是一種相互屬性規(guī)定。惡是樸的,不是偽的,如此而已。
【元學(xué)(李?。?/span>一個強奸犯強奸了很多美女,他強奸不是學(xué)來的,是天性具有的,動物天天在強奸:性也。但這性是惡,人之性惡也。但這性不是文化教化,偽也。性、惡、非偽,就通了。
【元學(xué)(李?。?/span>性在本能里,惡也。因為是本能非后天習(xí)得,非偽也,樸也。歡迎用原文來反對我這個解讀,我這個解讀是基于荀子讀出來的。如果有原文把我這個給駁倒了,那我就讀錯了荀子。
【元學(xué)(李?。?/span>強奸動物就會的,這是性,是本能,第一層性。第二層,強奸是一種危害,他是惡的。性推向了惡。第三層,強奸文化教化,他是非偽的,樸也,樸是第三層。層層相應(yīng)。
【有無相生】@元學(xué)(李健)?李兄,你好!荀子的對手其實向荀子提出了更加尖銳的問題,人為什么能“偽”?人能“偽”的這種能力是生而具有的嗎?如果是,它屬不屬于“性”?如果屬于“性”,荀子是不是不得不承認(rèn)人天然具有向善的能力?對于此,荀子雖有回答,但似乎還是未能解除對手提出的疑問。
【有無相生】@元學(xué)(李?。?/span>?我也覺得荀子的性樸與性惡并不存在矛盾。但荀子的對手給他提的那個問題(剛才說過了)他似乎并未徹底解決。
【林桂榛】@元學(xué)(李健)?自己直接檢索荀書“性、偽、善、惡”界定吧,別那么懶,別的別說。道家就是高,“齊萬物”還“齊萬論”。
【林桂榛】@元學(xué)(李?。?/span>?佛家空萬物也空萬論,打??!
【林桂榛】@元學(xué)(李?。?/span>?孟子也是樸里的性善啊,呵呵。
【林桂榛】@元學(xué)(李?。?/span>?孟荀都是性樸論,呵呵。
【林桂榛】@元學(xué)(李?。?/span>?@有無相生 答李先生,照你哲學(xué)邏輯,孟荀都是性樸下的性善惡論,孟荀統(tǒng)一于道家樸性論,孔子性近習(xí)遠(yuǎn)論也統(tǒng)攝于老莊性論。答有子先生,《性惡》篇定義了“性”及“善惡”及“樸資”起點,講了“性偽之分”及“善惡人偽”,也講了人能知能善及趨善可圣,講了常人有知能社會之仁義法正的質(zhì)具(如“性質(zhì)—心意”),至于是否可通或成立“性惡/性善”,讀者們自有理解,可以理解有分歧不同,但不能論說抹殺文本。而且,如果以含義更高玄的哲學(xué)概念套解荀書小概念自解自發(fā),我則沉默不與討論,因為我智商有問題,不懂“哲學(xué)”,更不懂“名學(xué)”,呵呵。
【元學(xué)(李?。?/span>“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這里的惡生,也不一定是何生?可以直接理解為:如果人性惡的化,那禮義難道也是從哪里生出來嗎?當(dāng)然何生,還是惡(e)生?解讀出來的意思是一致的。這里面還涉及,天性善,到人性善,又是如何過度的出來的。這些問題,和神學(xué)以及康德,提出的問題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中國文化對這些討論不夠豐富。奧古斯丁神學(xué)和康德,對這些問題有非常深入系統(tǒng)的闡釋。
【元學(xué)(李?。?/span>這個問題“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不知誰問的。這個提問者其實已經(jīng)超越荀子了。
【林桂榛】@元學(xué)(李?。?/span>?這個問題“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不知誰問的。這個提問者其實已經(jīng)超越荀子了。——是荀子自問自答,荀子超越了荀子,呵呵。
【林桂榛】@元學(xué)(李?。?/span>?荀子批莊子,莊子涮孔子,誰超越誰?呵呵。
【林桂榛】@元學(xué)(李?。?/span>?人性惡還能人產(chǎn)生或偽出禮義或圣人,還常人皆知是非、向善積善云云,荀子腦子完全進(jìn)水了!另外,荀子還代孟子自問自答了,故照你那邏輯,荀子還超越了孟子哩。
【元學(xué)(李?。?/span>人性惡能轉(zhuǎn)變?yōu)閭闻c善,絕非屬于進(jìn)水。神學(xué),康德,都有類似思路。人性惡,但又能向善,正是這種思路把文明給升級了。
【林桂榛】@元學(xué)(李?。?/span>?當(dāng)然,神學(xué)、哲學(xué)超越邏輯,超越實驗,以“精神哲學(xué)”可齊萬物,打通天地人善、惡、樸,絕對的事實!
【林桂榛】@元學(xué)(李健)?認(rèn)識肉體人在地球上,自然科學(xué);感知人齊宇宙萬物,精神哲學(xué)。李先生不愧是精神哲學(xué)家,道家宗師,致敬中。
【有無相生】周熾成先生曾經(jīng)邀約我和他一道,把荀子的“性樸論”做成鐵案。周先生早年已有性樸論之說,后來的論證比早年更加深入些。但現(xiàn)在是否已是鐵案,恐怕還需繼續(xù)論證。
【有無相生】學(xué)界可以沿著周先生的思路繼續(xù)證明“性樸論”。也可以相反,努力去證明“性樸論”與“性惡論”內(nèi)在的統(tǒng)一。只有如此,討論才會更加深入。
【林桂榛】@有無相生 一切都是見仁見智,都是自取意見。周先生《性惡》案未必鐵了,但人卻先沒了,好辯不知,多說有害,我這群閉嘴了。
【林桂榛】浙江大學(xué)_彭鵬:個人認(rèn)為,就字面來看,性樸論沒有啥意義,說了跟沒說一樣。
【有無相生】似乎也不能如此看,如果說《莊子》也有性樸的意思,那么,《莊子》的性樸與《荀子》的性樸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林桂榛】@浙江大學(xué)_彭鵬?個人認(rèn)為,就字面來看,性樸論沒有啥意義,說了跟沒說一樣。——這話荀學(xué)界早說過了,最近華東師大諸子會上我口頭征引回應(yīng)過了,這里無奈應(yīng)答一聲,免得說鴕鳥烏龜樣。另外,荀子論性與莊子論性的關(guān)系,晚清薛炳論述過了。
【有無相生】我個人感覺,要把荀子是“性樸論”而不是“性惡論”做成鐵案很困難。當(dāng)然,能做成鐵案最好不過。即使做不成鐵案,努力去論證,引起學(xué)界進(jìn)一步討論思考,也非常有意義,一起努力吧!
【浙江大學(xué)_彭鵬】在某種意義上說,先秦的人性論都是“性樸論”,都是試圖從經(jīng)驗的層面論證先驗的本性是什么,都試圖駁離掉后天的人為的影響,回歸到對于源初的未經(jīng)社會教化浸潤的人性的探討。無論是孔子、《性自命出》、《孟子》、《荀子》以《莊子》、告子,都是這種路徑。所以關(guān)于先秦的人性論,或可以統(tǒng)稱為“性樸論”下的多種論爭。“性樸”二字,在這里,“性”指的是先天人性的本來面目,“樸”原出于老子,則是指后天對于先天稟賦的依循不離,存真去偽?!皹恪痹诶献犹帍娬{(diào)的是自先天到后天的一致性。是貫通先天與后天,先驗與經(jīng)驗的一個特定范疇。個人一點點看法,我對人性論沒啥興趣。覺得談來談去,都成了老生常談,或許可以玩出點花樣,但終究不過如此。
【2018.12.19微信討論,部分討論之摘錄,整理時略有字詞校補】
【附錄(一)】林桂榛、方達(dá)關(guān)于荀子“性樸”的討論
【林桂榛】方老師好,我已返程了,感謝你們諸子學(xué)研究團隊邀請我與會,感謝你們的工作。另外,于貴作所言荀子“質(zhì)具”問題(貴作于荀書性惡說恐還是情欲致惡的“情惡”論解釋路子),我以為質(zhì)料、材具實同一之指,還是荀子強調(diào)的“材”而已。材決定性,性基于材,如此材而有“知”的性能,也有“欲”的性能(如荀子強調(diào)的目明耳聰模式)。我于荀子的理解不是“性樸論”有緊張,是性統(tǒng)一統(tǒng)合于材以及統(tǒng)合于材上的分性或性分,也即“性”有具體而分之內(nèi)容或項類(根本或抽繹言之即荀子所謂有欲有知)。如此材性中,欲私或出惡果,知正或出善果;情欲多致分爭而惡,知慮亦能辨非而正。此惡、正(禮義與否)非性之本質(zhì)化、成份化之派生、流轉(zhuǎn),乃功能化之行勢或作為。是否視倫理善(或惡)為人性本質(zhì)化生成與否,乃荀子與董子性樸論之分歧,更是孟荀天人及倫理思維之大分歧。供酌!
【方達(dá)】林老師,我想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怪不得您常說荀子實為經(jīng)驗論之大師,亦常言不以形而上學(xué)來解荀子之性。您的意思是說荀子的性是本不包含善惡的材樸之性,所謂善惡好壞都是后天培育而成,而非出于本性,就像您那天發(fā)表大作時以水為喻的說明,我能理解您的觀點。
【林桂榛】您的意思是說荀子的性是本不包含善惡的材樸之性,所謂善惡好壞都是后天培育而成,而非出于本性。就像您那天發(fā)表大作時以水為喻的說明。——對頭!對頭!
【林桂榛】資材(質(zhì)具本身)無善惡,本性(原始性能)無善惡,善惡皆偽得(人為/行為/后為之正偏評價),善惡之類皆非性非材所內(nèi)含所攜帶所派生所流溢!性在材,性偽別,偽基性,性待偽,天然名本性,偽積稱習(xí)性,現(xiàn)實善惡莫本根化、實在化、當(dāng)真化追推于性于材于天于命,是為荀子“性樸”論,是為荀子經(jīng)驗論哲學(xué)。水性就純本材言是氫氧組合,并非本有污染或善惡,天水(純水)流而遇污而污,流污而遇濾而潔,如告子論性實得中正;哪怕天水(如自然天雨之水)或謂有潔性或食用品質(zhì)高低云云,此類于荀子亦謂材質(zhì)美惡不謂倫理善惡,因美惡與善惡是不同屬性的概念,正如孩童相貌天生美丑、聽力肺力天生差異并非善惡之屬一樣。
【林桂榛】劉思禾老師會上論文將材質(zhì)不良推為荀子“性惡”命題之由,此解亦實不合荀書論旨,且曹景年老師已刊論文亦已有此意。我不贊成曹文以“璞”起解荀子“性樸”,但應(yīng)全文發(fā)表,支持平等爭鳴。
【方達(dá)】曹老師的文章我看過,覺得個人發(fā)揮的部分比文本依據(jù)的部分要多。不過從內(nèi)理上說,確實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思路。
【林桂榛】學(xué)界青年們造“新說”應(yīng)謹(jǐn)慎,學(xué)問應(yīng)不急于求成,至少要下它十年八年苦工夫才能屹立不倒、堅如磐石。
【林桂榛】《性惡》篇尾部談四知三勇兩段,也當(dāng)從他處錯簡或誤編(《性惡》另有段落次第可疑),與上下文無關(guān)。具體何來,容待細(xì)考。荀子手著篇章,論述必步步為營,駁而立論之篇更必如此,絕無概念游離、邏輯混亂、論說拉雜、主旨不清。
【林桂榛】今本《荀子》來自荀子死后二百多年的劉向拼合整理及千年手抄傳寫,詞字及段章問題很多。還有很多討論的疑地,尤其章句方面。
(2018.11.12微信討論,有內(nèi)容刪節(jié),有字詞校補)
【附錄(二)】林桂榛、廖曉煒等關(guān)于荀子“性樸”的討論
【林桂榛】看手寫稿圖飽眼福(貼圖)。薛炳該書是最早系統(tǒng)論證荀子“性樸”論及《性惡》非荀子作的專著,即將整理完畢。
【廖曉煒】@林桂榛 林兄以為此書的論證根據(jù)充分么?
【廖曉煒】朱曉海:《荀子·性惡》真?zhèn)伪?pdf
【林桂榛】@廖曉煒? 不贊同他的意見,但得了解人家啊。所傳朱曉海先生文章容學(xué)習(xí),朱好像寫過荀子、周易方面的書,目前我沒找到原書,是他其他書記載的信息。
【強中華】首先看其論證邏輯是否嚴(yán)密,而不是首先先入為主看其觀點是否正確。
【林桂榛】《性惡》篇尾部談四知三勇兩段,也當(dāng)從他處錯簡或誤編(《性惡》另有段落次第可疑),與上下文無關(guān)。具體何來,容待細(xì)考。荀子手著篇章,論述必步步為營,駁而立論之篇更必如此,絕無概念游離、邏輯混亂、論說拉雜、主旨不清。 今本《荀子》來自荀子死后二百多年的劉向拼合整理及千年手抄傳寫,詞字及段章問題很多。(林桂榛 2018.11.12)
【林桂榛】@廖曉煒?看朱文說《性惡》篇非荀子手著多是拼湊的也是有問題的,附我以前微信交流發(fā)言如上,作為于朱文之回應(yīng),見上。
【林桂榛】@強中華?周熾成老師的缺陷,就是不看前人成果自說自話。觀點對不對,可以另商量或各自存疑。
【強中華】@林桂榛 周老師講荀子性樸,后出文章論證得比先出文章嚴(yán)密得多,認(rèn)識不斷深化,已屬難能可貴。
【林桂榛】難得強老師同情理解周老師見解?!缎詯骸分黧w不是偽書或后學(xué)添補等,其論“材—資—質(zhì)—性—偽—習(xí)—積—善—惡”等與《禮論》《勸學(xué)》等篇一致不異,且《性惡》篇駁孟子“性善”論時言壞人“離其樸,離其資”(原點資樸狀,善惡值為零)而惡,又言好人不得“離其樸,離其資”(原點資樸狀,即無謂善惡)而善,此《性惡》篇“性樸”原始論原點論怎會與他篇矛盾而屬荀子之外偽添?廖名春老師的章句或字詞用法考證文章,也足以否定《性惡》篇非荀著之說。
【林桂榛】另,薛炳此書竟說《非十二子》里非思孟五行等非的是鄒衍等,還說荀子15歲始游齊,實在不著調(diào),執(zhí)意調(diào)和孟荀抹平分差而已。
【廖曉煒】@林桂榛 朱的博士論文研究荀子,他的文獻(xiàn)學(xué)工夫十分了得。
【林桂榛】@廖曉煒 明白,我求書去。
【廖曉煒】面城樓集鈔·性1.pdf
【廖曉煒】曾釗說,樸其實陋的意思,樸陋,正好與美善/偽相對,好像很合荀子的思想。
【林桂榛】@廖曉煒? 好資料。但樸≠陋,所謂樸即陋惡義,不合荀子善惡資樸論。有位叫曹景年的年輕學(xué)者,刊文說荀子性樸論實得叫“性璞論”,璞即有粗陋義,于是與“性惡”一體無縫,推在《臨沂大學(xué)學(xué)報》荀子專欄發(fā)表了。如此別造之說尚多,預(yù)計還有十幾種出現(xiàn)。
【林桂榛】美惡對說,與善惡對說,兩回事!資樸有美惡,資樸無善惡,荀子文本很明確,不必詳征以駁。
(2019.05.27微信討論,整理時略有個別字詞校補)
【附錄(三)】林桂榛、劉思禾關(guān)于荀子“性樸”的討論要點
1、考證問題
文獻(xiàn)的支撐;義理的論證。
不是論證,是推論,是假說。
2、方法問題
邏輯必然問題;概念游移問題。
我是惡人;我做惡事;我會做惡事;我一定會做事,且此事一定是惡的——邏輯規(guī)則多大程度上適合荀子研究?
3、性在材里嗎?材質(zhì)的屬性性能就是性嗎?
性與材質(zhì)哪個是高階概念?
性怎么和情相對應(yīng)?抽象是性,具體為情,這種說法有文獻(xiàn)依據(jù)嗎?
4、性是性能、性質(zhì)、屬性嗎?
性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基底,為天然而然者,非社會性的,可發(fā)出情者。性為質(zhì)料,有其性能,但性不是性能。
性能變動嗎?做成碗的陶瓷還是泥土嗎?
材質(zhì)與產(chǎn)品的關(guān)系如何?周公之德與周公之性是什么關(guān)系?
5、知是性嗎?
孟子那里性、情、知不是一回事(孟子把是非之心收入內(nèi)在,那是道德直覺能力,不是荀子所說的知),荀子駁之,當(dāng)然也循孟子之意,性是性,情是情,知是知。那么,為什么說性是綜合性的(包括情和知),而不就是生理欲望(人之為人的質(zhì)料)?
一般的說知是人的特性,甚至說是人性,是可以的(人能知是人的特性,區(qū)別于禽獸)。但是知慮的真正實現(xiàn)是在社會中完成的,是一個觀念化文明化的過程。就這點而言,知慮與人性的差別就是自然與文明的區(qū)別,知慮不是性。
高級知不是性?高級知和低級知可以分開講嗎?
認(rèn)知能力是知嗎?耳聰目明是感知能力,不是知的能力,知需要概念(名),而概念是后天的。
個人的知與圣人的知有何不同?是程度的區(qū)別,還是性質(zhì)的區(qū)別?
6、性是人格的全部嗎
或者:性是對人格全部內(nèi)容的描述術(shù)語嗎?
認(rèn)知;欲望;情感——認(rèn)知高于欲望嗎?還是欲望高于認(rèn)知?在自然狀態(tài)下,顯然是后者;社會化后,圣人才是前者。
7、關(guān)于惡/性惡的定義
人性的破壞狀是惡。
破壞狀是惡,狀是什么意思?形態(tài)?
8、關(guān)于不善的定義
如果不善是對孟子善的反駁,其定義和孟子相同呢,還是不同?
不善和今天所說的惡有什么區(qū)別呢?性惡和性不善的區(qū)別是什么?
9、欲望會導(dǎo)致惡嗎?
個人的欲望會自然地要求自我實現(xiàn),而這種實現(xiàn)就會對他人(群)帶來破壞,這難道不是性會惡嗎?
10、性善/性惡如何用今語來說
性有善;性是善;性為善。
依你說,性惡是性本惡,是欲望或有惡果,故性是惡的,本是惡的。而惡是悖亂,故人性本來就是悖亂的。但因為邏輯推不出,故而不成立。
欲望或有惡果,這不是對《性惡篇》首節(jié)的合理解釋。
11、是的定義性與漢語特色
“是”意味著一種本質(zhì)規(guī)定性,就不可以動了。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 is good and will to be good is good 沒有will to be good 的意味,而孟子那里是有這里意味的,不需要去掉。
12、最后的問題就是善惡如何使用,性如何理解。
你把性理解為人格的全部,既然是材質(zhì),就無所謂破壞狀,因為二者之間邏輯推不出。這樣理解,是因為你把性理解為屬性、性質(zhì)、性能,而不是人的基底。知慮的能力,并不是你說的在性中,而是社會化的結(jié)果(學(xué)與名),但是常人無法學(xué)習(xí),或者無法學(xué)習(xí)到最后,于是仍舊被性也就是被欲望所左右,并且?guī)韺ι鐣钠茐?。只有少?shù)人/圣人才可以走到最后,以知慮對治自己的人性之欲望,并且把自己改造為一種高級的產(chǎn)品,于是人性之最初形態(tài)至此變?yōu)橐环N高于材質(zhì)的成品(神明/參天地),于是他就可以制作禮樂,以管制教化一般人。因為禮樂秩序是知慮約束欲望的一種制度表達(dá),因而也就是所有人可以做而未做之事,故而雖是違背最初人性的,但是在根本上是符合人的內(nèi)在要求的/文明要求的,因而文明的秩序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性惡最初帶來的問題就克服掉了。
(2018.11.22微信討論,此討論要點由劉思禾述寫)
【上一篇】【朱承】義利之辯與儒家公共性思想的展開
【下一篇】【訃聞】蔡仁厚先生逝世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