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耀南 劉璐瑤】中國哲學構建法、中國哲學史書寫法新論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08 12:06:41
        標簽:中國哲學史書寫

        中國哲學構建法、中國哲學史書寫法新論

        作者:張耀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劉璐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摘要:分析甲午以降中國人自己的中國哲學(史)構建法、書寫法,可清晰發(fā)現(xiàn)三款格式之存在:基于漢學背景之構建法、書寫法;基于國學背景之構建法、書寫法;基于華學背景之構建法、書寫法。學者們分別采用三套格式來研究中國哲學(史),從格式學角度觀察,此三款格式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漢學對應比較哲學之西化比格式,謝無量、胡適、馮友蘭等采用之;國學對應比較哲學之并置比格式,張東蓀、張岱年等采用之;華學對應比較哲學之化西比格式,目前正在構建中,所得必為華學款中國哲學(史)。對于華學款中國哲學(史)之構建與書寫,文章給出三大展望。

         

        關鍵詞:漢學;國學;華學;西化比;并置比;化西比;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


        作者簡介:張耀南(1963—),男,湖南石門縣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比較哲學、知識學、自然國學與科技史;

         

         

        在中國當下學術體系中,漢學”“國學”“華學是三門并列的學問。實際上它們之研究對象大致相同,都是以中國”“中國學術”“中國學問等為研究對象。差別主要在方法:漢學SinologyChinese Studies)以西化為方法,固持西化比,力圖以歐西學術框架解構中華學術框架、消化中華學術材料;國學并置為方法,固持并置比,力圖將歐西學術框架、學術材料與中華學術框架、學術材料分開論之,或共置于一共名下論之;華學則以化西為方法,固持化西比,力圖以中華學術框架解構歐西學術框架、消化歐西學術材料【1】

         

        漢學”“國學”“華學作為研究同一對象的三款不同比較研究格式,落實到中國哲學構建、中國哲學史書寫,就是三款不同的比較哲學格式。

         

        分析晚清以降,尤其甲午以降中國人自己的中國哲學構建法、中國哲學史書寫法,可清晰發(fā)現(xiàn)三款格式之存在:基于漢學背景的中國哲學構建法、中國哲學史書寫法;基于國學背景的中國哲學構建法、中國哲學史書寫法;基于華學背景的中國哲學構建法、中國哲學史書寫法。學者們分別采用三套格式,來研究中國哲學(史)這個對象。從格式學角度觀察,此三款格式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若能分析清楚,可避免許多無謂爭論。

         

        一、“漢學款中國哲學(史)”之構建與書寫

         

        在歐西學術體系中,漢學SinologyChinese Studies)是東方學Oriental Studies)或東方主義Orientalism)之一支,其起點當在晚明,當歐西天學與中華儒道釋之學初次相遇之時。

         

        張西平先生認為,專業(yè)漢學之前,還應有游記漢學傳教士漢學兩個階段。此三階段說[1]———“游記漢學”“傳教士漢學”“專業(yè)漢學”———值得采納。

         

        漢學西化為方法,固持西化比,力圖以歐西學術框架解構中華學術框架、消化中華學術材料。換言之,化西宗以為漢學代表著一種學術格式———“以西化中西化比格式。準此則可知,以地域、時代、領域等,來區(qū)分SinologyChinese Studies,是不準確的;就研究格式而言,它們都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都是固持同一種格式:以西化中西化比。

         

        歐西漢學西化比為格式,幾乎已是學界共識。例如,西班牙漢學家勞爾·魯伊斯就明確承認,歐洲漢學之核心是歐洲”“歐洲觀念”“西方觀念,以歐西格式為普世格式,以西方中心論貫穿始終[2]。薩義德《東方主義》(Orientalism)亦直言,東方學東方主義實際就是歐西中心論之產(chǎn)物,其中的漢學,同樣如此,目標只在為歐西帝國主義或殖民主義背書,為其擴張行為構建學理依據(jù)。年輕一代歐洲漢學家,同樣看穿此層[3]。張西平先生稱為受啟于漢學家范式轉換”[4],此種范式轉換,最終使中國學者幾乎集體無意識地倒向西化比格式,匯成一股時代思潮【2】。

         

        回到中國哲學構建法、中國哲學史書寫法,可以發(fā)現(xiàn)歐西漢學西化比格式,亦對中國學者之中國哲學構建,起到?jīng)Q定作用;對中國學者之中國哲學史書寫,起到?jīng)Q定作用。

         

        從格式學角度、從方法論上講,這在意料之中;從學術發(fā)展、從合理性上講,這在情理之外。因為這不應該是中國哲學之究竟構建法,不應該是中國哲學史之究竟書寫法。換言之,漢學款中國哲學漢學款中國哲學史,不應該是中國哲學(史)之正規(guī)形態(tài)。

         

        可以謝無量《中國哲學史》、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等著述為例,簡要說明漢學款中國哲學構建、漢學款中國哲學史書寫之大概。

         

        在中國人自己構建中國哲學、書寫中國哲學史之前,晚明來華漢學家,已經(jīng)為中國人設定了軌道。他們企圖以一種更徹底的經(jīng)院哲學來代替中國原有的經(jīng)院哲學,也就是以歐西經(jīng)院哲學對中華原有哲學進行新的解釋或改造”【3】。

         

        天主教耶穌會(也有其他修會)會士們的格式,是不是真正合情、合理、合格之范本楷模,正是文章現(xiàn)在要討論的。但在未討論之前,他們的西化比格式,已成為四百余年間中國哲學構建、中國哲學史書寫之一條主線。

         

        延至晚清,中國人開始自己出面構建中國哲學、書寫中國哲學史。例如,謝無量撰《中國哲學史》,19169月初版,至19289月已出至第九版,可知影響不小。其價值,即在鎖定本體優(yōu)先格式。其布局、坐標與思維方式,均是西式的,作為一部為以后中國哲學史書寫奠定格式的開山之作,其所奠定的,就是本體優(yōu)先格式,就是西化比格式。其整體布局,采用西化比格式;其品評坐標,采用西化比格式;其釋讀框架、思維方式,采用西化比格式【4】。

         

        此種構建法與書寫法,都是以歐西哲學之本體釋讀中華哲學之,以歐西哲學之現(xiàn)象釋讀中華哲學之萬物,以歐西哲學之本體釋讀中華哲學之,等等。總之一句話,就是以歐西哲學本體論式思維、歐西漢學西化比格式釋讀老子哲學、釋讀中華哲學。此種構建法、書寫法一鎖定,后來者若無大才,幾無可能出其軌道【5】。

         

        例如,胡適撰《中國哲學史大綱》,對于老子哲學之釋讀,就未能出謝撰《中國哲學史》之軌道[5]。馮友蘭撰《中國哲學史》,對于老子哲學之釋讀,亦未能出謝撰《中國哲學史》之軌道[6]。稍后出版的馮友蘭撰《新理學》,更是全盤采用西化比格式的典范之作,其對中華哲學之釋讀,全盤落入歐西哲學形式質料框架中,全盤落入謝著鎖定之西化比格式中。

         

        二、“國學款中國哲學(史)”之構建與書寫

         

        胡適以國學等同于國故學國粹學”[7],只看到了研究對象上舊的一面。國學專指中華本土固有之全部學術。

         

        湯一介先生《國學能否成為一級學科》認為,針對西學國學之名,應是晚清從日本進口,是當時西學東漸風潮下為區(qū)別西學而引進。

         

        湯先生強調(diào)要注意儒、道、釋三家長期處于互補態(tài)勢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局面。他贊成馬一浮先生對國學概念之含義用楷定來講的作法,認為還是百家爭鳴為好,不要定于一尊”[8]。

         

        西學并立之國學,代表一種學術格式———“中西并置并置比格式,方法是以中釋中,以西釋西,力圖在西化比格式之強勢包圍中,打開一個缺口,確立中華學術”“華學”“國學之獨立身份。學有中西之別國學之作為,根本上是指有別于歐西格式的中華思維”“中華框架”“中華格式”[9]。

         

        回到中國哲學構建法、中國哲學史書寫法,可以發(fā)現(xiàn)國學所持并置比格式,亦對中國學者之中國哲學構建,起到重大作用;對中國學者之中國哲學史書寫,起到重大作用。從方法論上講,這在意料之中;從合理性上講,亦在情理之中。茲以張東蓀以《中國哲學史講義》為中心的中國哲學史書寫、張岱年以《中國哲學大綱》為中心的中國哲學史書寫等為例,簡要說明國學款中國哲學構建、國學款中國哲學史書寫之大概。

         

        張東蓀以《中國哲學史講義》為中心的中國哲學史書寫,包含《知識與文化·中國思想之特征》《公孫龍的辯學》《中國哲學史上佛教思想之地位》《本無與性空》等重要篇章。《知識與文化·中國思想之特征》提出并論證了中國哲學無西式本體論(Substance Philosophy”“中國哲學無西式因果論(Causality Philosophy”“中國哲學無西式形式論(Form Philosophy”[10]等決定性觀點。為國學款中國哲學構建、國學款中國哲學史書寫,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孫龍的辯學》另行提出了一種對于公孫龍哲學的新釋讀[11]?!吨袊軐W史上佛教思想之地位》力圖勾勒出歷史上中華哲學家全盤化佛模板之完整形態(tài),以為將來中華哲學家全盤化西之參鑒[12]?!侗緹o與性空》立于比較哲學視野,重點討論中、西、印三大哲學系統(tǒng)對于本體Substance)之不同態(tài)度,其國學款中國哲學構建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13]。此三文,張東蓀明白標注是其《中國哲學史講義》之一部分??芍?span lang="EN-US">20世紀40年代末,張東蓀確是編有《中國哲學史講義》,且其書寫,以批評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等相關著述為背景。這是中國學術史上國學款中國哲學構建之最重要嘗試、國學款中國哲學史書寫之最重要嘗試。

         

        張岱年以《中國哲學大綱》為中心的中國哲學構建、中國哲學史書寫,包含《關于中國哲學史的范圍》《中國古代哲學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與演變》《中國古代本體論的發(fā)展規(guī)律》《張載———十一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開展中國哲學固有概念范疇的研究》《談中國哲學史的學習方法》《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的歷史發(fā)展及其特點》《中國古代本體論的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哲學大綱·致知論》等篇章。其核心觀點主要有:

         

        第一,認為中式本體不同于西式本體。如《中國古代哲學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與演變》說:西方哲學傳入以后,翻譯名詞中也有所謂本體。西方哲學中所謂本體的意義也是很復雜的,其主要意義之一是指所謂與現(xiàn)象對立的唯一實在。西方的許多哲學家都認為,本體實而不現(xiàn),現(xiàn)象現(xiàn)而不實,本體乃是現(xiàn)象背后的唯一實在。這所謂本體是與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本體截然不同的。假如用西方哲學所謂本體的意義來了解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本體,那就大錯了。”[14]99

         

        第二,反對用歐西本體論釋讀中國哲學。如《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的歷史發(fā)展及其特點》所說[14]607

         

        第三,認定中國哲學無歐西本體很健全。如《中國哲學大綱·致知論》之結論《中國哲學中之活的與死的》[15],所講是中國哲學中六項活的觀念之第一項,可知張岱年是以無歐西本體為中國哲學之第一原理

         

        以上就是張東蓀、張岱年國學款中國哲學構建、國學款中國哲學史書寫之大概。他們之書寫,保護了中華哲學之原生態(tài),凸顯了中華哲學之獨特性【6】。

         

        總體來看,胡適、馮友蘭、金岳霖、牟宗三等漢學款中國哲學構建、漢學款中國哲學史書寫,是以歐西哲學之為中華哲學特征,是基于中西哲學同質論之一種構建與書寫【7】;張東蓀、張岱年等國學款中國哲學構建、國學款中國哲學史書寫,則是以歐西哲學之為中華哲學特征,或以中華哲學之為中華哲學特征,是基于中西哲學異質論之一種構建與書寫。

         

        三、“華學款中國哲學(史)”構建與書寫之嘗試與展望

         

        華學一名,由饒宗頤先生(1917—2018,字伯濂,又字選堂,號固庵)最先提出。饒先生認為,歐西漢學家往往帶著西洋觀點看中華文化,所以使用漢學一名要相當謹慎。

         

        饒先生華學設想,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42月,學術集刊《華學》之《發(fā)刊辭》云:中華文明是屹立大地上一個從未間斷的文化綜合體,盡管歷盡滄桑,經(jīng)過無數(shù)紛擾、割據(jù)、分與合相尋的歷史波折,卻始終保持她的連續(xù)性,像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河滾滾奔流。至于今日,和早已沉淀在歷史斷層中的巴比倫、埃及、希臘等古老文化完全不一樣。中國何以能夠維持七八千年的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光這一點,已是耐人尋味而不容易解答的課題。或云:近期,國內(nèi)涌起追求炎黃文化的熱潮,在北京出現(xiàn)不少新刊物朝著這一路向,企圖找回自己的文獻所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的真義。亡羊補牢,似乎尚未為晚。”[16]

         

        饒先生《發(fā)刊辭》強調(diào)華學研究之三大坐標:一是縱的時間方面,二是橫的空間方面,三是事物的交叉錯綜方面;在此三方面找尋出它們之因果關系,就是華學研究。他說:我們所欲揭橥的華學趨向,有下列三個方面:一是縱的時間方面,探討歷史上重要的突出事件,尋求它的產(chǎn)生、銜接的先后層次,加以疏通整理。二是橫的空間方面,注意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單元,考察其交流、傳播、互相挹注的歷史事實。三是在事物的交叉錯綜方面,找尋出它們的條理———因果關系。我一向所采用的史學方法,是重視三點,即掌握焦點、抓緊重點、發(fā)揮特點,尤其特別用力于關聯(lián)性一層。因為唯有這樣做,才能夠說明問題而取得較深入的理解。Assyrian文法上的關系名詞(Relative Pronoun)有一個‘Sa’字,具有Whom、What等意義,我在史學是主張關聯(lián)主義的,我所采用的,可說是一種‘Sa’字觀,有如佛家的阿字觀。”[16]

         

        饒先生實際已意識到,華學代表著另一種學術格式。他以為華學研究法約有如下數(shù)端:(1)語言文字為根基,如通過甲骨、金文、簡帛等出土材料研治文字之學,通過悉曇文字研治聲韻之學,通過出土文獻及域外文獻研治訓詁之學等;(2)目錄學為津梁,認為我的很多學問的開展,第一把鑰匙正是目錄學;(3)從三重證據(jù)法五重證據(jù)法,認為應將王國維紙上之材料地下之新材料互證之二重證據(jù)法擴展為三重證據(jù)法五重證據(jù)法;(4)史學上之關聯(lián)主義,認為上下古今、萬界萬物,都是互相牽連的,故學術應上下勾連,而不限于一時一地一物。

         

        饒先生之缺點,是沒有將華學研究法置于比較哲學大框架下來展開論述。故他雖明確反對西化比格式,但卻沒有針鋒相對地提出化西比格式;其初衷很好,但卻尚未揭示華學一名更為深刻之格式與格式學內(nèi)涵。

         

        化西宗以為,在比較哲學大框架下來觀察,華學代表的,正是以中化西化西比格式。饒先生不主張用比較方法,認為采用比較方法研究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容易受他人影響,理路不正;實際上,比較哲學本有三大格式———“西化比”“并置比”“化西比,他可能只看到前兩種———“西化比并置比,故不愿使用比較方法。若看不到化西比格式,則饒先生之華學觀,很容易退回到國學及其所代表的并置比格式,導致不能實現(xiàn)新的突破。

         

        華學之作為,最為根本的,在于它是比較哲學、比較研究之一款格式———“以中化西格式、化西比格式,目標是用中華祖先固有之格式,消化歐西之學。

         

        中華哲學家已構建出一整套格式系統(tǒng),足可吃掉并消化西學,最終把歐西哲學變成中華哲學之一部或一環(huán),產(chǎn)出新中華哲學。中華哲學家全盤消化佛學、最終產(chǎn)出禪宗之偉大歷史實踐,已經(jīng)昭示落實化西比、用中華哲學格式系統(tǒng)消化歐西哲學、最終完成全盤化西、開啟中華文明新時代之可能前景。

         

        具體到中國哲學之新構建、中國哲學史之新書寫,目標就是華學款中國哲學華學款中國哲學史之成立。此方面最值得關注的,是馬一浮先生(1883—1967,單名浮,字一浮,號湛翁、蠲翁、蠲叟、蠲戲老人)之努力。換言之,馬先生曾有華學款中國哲學(史)構建與書寫之嘗試。

         

        馬先生明確提出了中華六藝可統(tǒng)攝西來一切學術之典范性的化西比觀點。此觀點先認定儒、墨、名、法、道等實皆出于六藝,國學六藝之學”[17]8-9。此觀點又認定六藝之學為中華最古老學術文化之源頭,且有著普世價值的意義[17]17-20。此觀點最后認定六藝亦可統(tǒng)攝現(xiàn)在西來一切學術[17]17-20。馬先生明確提出中華六藝可統(tǒng)攝西來一切學術之觀點,實際上就是中國哲學之新構建、中國哲學史之新書寫,就是提出華學款中國哲學之構建法、華學款中國哲學史之書寫法,只是沒有以哲學命名而已。

         

        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湯一介先生,分析馬一浮先生《泰和宜山會語·論西來學術亦統(tǒng)于六藝》一節(jié),認為對任何民族說都是本然之善”“性德之真,所以是一致的,認為六藝人類之心靈之體現(xiàn),故能統(tǒng)攝現(xiàn)在西來一切學術[17]17-20,一切學術文化不外是追求真、善、美【8】

         

        華學款中國哲學(史)構建與書寫之展望一。馬一浮先生試圖采用化西比格式,構建華學款中國哲學、書寫華學款中國哲學史,是不是很成功,還有待觀察。但踵事增華,不能停止。接續(xù)馬先生,還有事情可作。比如,中華哲學固有格式———“始于正的方法,中經(jīng)負的方法,上達繞的方法”———能否用來構建華學款中國哲學、書寫華學款中國哲學史,就可以討論。運用此格式,實際上是接著饒宗頤先生講,同時也接著馮友蘭先生講。馮先生《中國哲學簡史》講始于正的方法,而終于負的方法,認為負的方法為哲學之最后頂點”[18],這是一個不錯的框架,其構想是以歐西正的方法為環(huán)節(jié)、特例,而以中華負的方法為高階框架、高階格式。他說中華哲學是負的方法,歐西哲學是正的方法,同時又說哲學始于正的方法,而終于負的方法,結論只能是:哲學從歐西哲學開始,到中華哲學結束,即哲學發(fā)展之歸宿在中華哲學。用這個框架來構建華學款中國哲學、書寫華學款中國哲學史,是可以有新的收獲的。

         

        馮氏框架很好,但有局限性:說歐西哲學是正的方法,問題不大,因歐西分析哲學”“語言哲學等,只是柏拉圖絕對直答之延伸,它只講中華哲學三款六式中之直款A=A),少講不款A≠A),幾乎不講繞款A≈A);但說中華哲學只有負的方法,似有問題?;髯诘难芯勘砻鳎腥A哲學中有正的方法A=A),也有負的方法A≠A),更有繞的方法A≈A)。如此則馮先生說哲學要從正的方法發(fā)展到負的方法,以負的方法為終點、最后頂點,是有些問題的;以負的方法為頂點,似是半途而廢。馮先生已見到正的方法負的方法兩途,然未能真正講透中華禪宗之繞的方法,是半途而廢之典型案例。

         

        華學款中國哲學(史)構建與書寫之展望二。中華格式,就是中華文明之操作系統(tǒng),此操作系統(tǒng),含直繞三款。如五行之關系,就含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相化、相制六式,分三組:相生與相乘為一組,一活一死;相克與相侮為一組,一活一死;相化與相制為一組,前者通過第三者而生,為活,后者通過第三者而克,為死。第一組為直款之兩式,第二組為不款之兩式,第三組為繞款之兩式。周易哲學亦然,易一名而含三義,即變易、不易、簡易三款。變易為易之肯定義,為直款;不易為易之否定義,為不款;簡易為易之肯定兼否定義,為繞款。同樣,《墨辯》負而不撓說在勝一段中亦含三款:權勝重也,為直款;權不勝重也,為不款;權重相若也,為繞款。《莊子·則陽》言而足一段中亦含三款:言而足,為直款;言而不足,為不款;言默非言非默,為繞款。

         

        此種直款不款繞款格式,乃是中華歷代哲學家共同構建而成的公共哲學框架。此框架不偏執(zhí)于直款,不偏執(zhí)于不款,同樣不偏執(zhí)于繞款,而是三款并重,強調(diào)合且離之思維,如合本體論與現(xiàn)象論、同時離本體論與現(xiàn)象論之思維、合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同時離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之思維、合進化論與循環(huán)論、同時離進化論與循環(huán)論之思維、合主謂式句辭與相關律名學、同時離主謂式句辭與相關律名學之思維、合內(nèi)在關系與外在關系、同時離內(nèi)在關系與外在關系之思維、合實在論與符號論、同時離實在論與符號論之思維等。整體主義、全息主義、機體主義、情義主義等,諸多描繪中華思維”“中華格式之詞,均是此種不偏執(zhí)于直款,不偏執(zhí)于不款,同樣不偏執(zhí)于繞款之思維,均是此種三款并重之大某主義。此種大某主義,到今天,正愈益煥發(fā)出其化鑄梵歐之強大生命力。運用此框架,可修正中華哲學中若干重大問題,亦可破解歐西哲學中若干重大問題。

         

        以直繞三款、正繞三款為格式,以中華文明之操作系統(tǒng)為格式,來構建一種中國哲學,來書寫一種中國哲學史,也許就是華學款中國哲學”“華學款中國哲學史。此種哲學要求將實體屬性、本質現(xiàn)象、一般個別等,同等看待,說重要,都重要,說不重要,都不重要,一碗水端平;而不是像歐西哲學那樣,重實體而輕屬性、重本質而輕現(xiàn)象、重一般而輕個別。比如中華陰陽哲學,就認為陰與陽同等重要,陰陽互動,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正偏關系、主賓關系、上下關系、左右關系等,同其道理。比如中華美學,不僅講,還講,更講虛實相涵;講直款,是直答;講不款,是不答;講虛實相涵繞款,是繞答。以此種美學為框架、格式,是完全有可能消化執(zhí)著于講、少講、不講之歐西美學的。這樣構建出來的中國哲學,也許就是華學款中國哲學;這樣寫出來的中國哲學史,也許就是華學款中國哲學史。

         

        華學款中國哲學(史)構建與書寫之展望三。華學款中國哲學構建法、華學款中國哲學史書寫法,還可以接著易經(jīng)講。因為系辭格式實乃一套全值邏輯系統(tǒng),即窮盡全部可能性之邏輯系統(tǒng),其根元框架為三款八式。系辭格式作為公共哲學框架,可用來分析所有關系,如中華哲學中陰陽、彼此、有無、上下、是非、善惡、美丑、真假、好壞、一多、空假、空中、假中以及歐西哲學中本體現(xiàn)象、實體屬性、唯物唯心、主體客體、唯理論經(jīng)驗論等之關系。

         

        系辭格式源于《周易·系辭》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一段話。根據(jù)南宋大哲學家朱熹(1130—1200年)梳理系辭格式之理路【9】,在陰、陽二元框架下,兩儀只能生成四象;四象再生陰、生陽,只能生成八卦;八卦再生陰、生陽,只能生成十六卦;十六卦再生陰、生陽,只能生成三十二卦;三十二卦再生陰、生陽,只能生成六十四卦。八卦框架下,太陽兩式為直款,太陰兩式為不款,少陽、少陰四式為繞款。此套全值邏輯,即為公共哲學框架之模板,即為吾人構建三款八式公共哲學框架之根元理論。

         

         

        以上八句中,第(1)、(2)句為直款兩句,第(7)、(8)句為不款兩句;第(3)、(4)句為亦陰亦陽兩句(第(3)句陰先死雙亦句,第(4)句為陰先活雙亦句),第(5)、(6)句為亦陽亦陰兩句(第(5)句為陽先活雙亦句,第(6)句為陽先死雙亦句),此四句合為繞款四句。凡三款八句,為根元八句。因八句中之任一句均蘊涵八句,故陽辭之邏輯全值為六十四句。此為基礎六十四句。與陽辭(肯定判斷)六十四句同時存在的,還有陰辭(否定判斷)六十四句與兼辭(模態(tài)判斷)四個六十四句。合計六個六十四句,共三百八十四句。二元關系下,合并計算陽辭、陰辭、兼辭,其邏輯全值為三百八十四句。換言之,以系辭格式講任一二元關系———如陰陽、彼此、有無、上下、是非、善惡、美丑、真假、好壞等———必窮盡于此八根元句、六十四基礎句、三百八十四全值句。

         

        若將系辭格式與中華哲學最完滿的平衡態(tài)思想聯(lián)系起來,則可知湯一介先生所論最完滿的平衡態(tài)”[19],在邏輯上,就是指任一二元關系必窮盡于八根元句、六十四基礎句、三百八十四全值句,任一三元關系必窮盡于十六根元句、二百五十六基礎句,兩千五百十六全值句,任一四元關系必窮盡于三十二根元句、千二十四基礎句、萬八千四百三十二全值句,任一五元關系必窮盡于六十四根元句、四千九十六基礎句、十三萬九千二百六十四全值句,六元關系、七元關系等類推。只有把這些關系全部揭示出來,才是最完滿的平衡態(tài)

         

        系辭格式八根元句、十六根元句、三十二根元句、六十四根元句之框架,也許就是到目前為止,所能找到的構建華學款中國哲學、書寫華學款中國哲學史之最優(yōu)框架。有了框架、有了方法,華學款中國哲學”“華學款中國哲學史就有可能在當代人手中完成。

         

        這就是化西宗對于用化西比格式構建華學款中國哲學、書寫華學款中國哲學史之幾種展望。落實起來有難度,但可能性是存在的。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表明,比較哲學至少有西化比”“并置比”“化西比三大格式,分別對應漢學”“國學”“華學。用其中任何一款,都可以構建出一種中國哲學、書寫出一種中國哲學史。

         

        總之一句話,到目前為止的中國哲學構建、中國哲學史書寫,有采用西化比格式者,如謝無量、胡適、馮友蘭等,所得為漢學款中國哲學”“漢學款中國哲學史;有采用并置比格式者,如張東蓀、張岱年等,所得為國學款中國哲學”“國學款中國哲學史;有試圖采用化西比格式者,所得將為華學款中國哲學”“華學款中國哲學史。但華學款中國哲學”“華學款中國哲學史迄今并未真正成立,完成其事尚任重道遠。有之,請從吾輩始。

         

        參考文獻
         
        [1]張西平.西方漢學的奠基人羅明堅[J].國際漢學,20122):157—176.
         
        [2]勞爾·魯伊斯,王燕,劉莉.歐洲漢學更重要的是歐洲觀念[N].社會科學報,2012-09-065.
         
        [3]ROKER J S.Searching for the way—Theory of knowledge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China[M].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8228—305.
         
        [4]張西平.漢學研究三題[J].國際漢學,20032):9—13.
         
        [5]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954—65.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61218—222.
         
        [7]胡適.胡適文存(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0.
         
        [8]湯一介.湯一介集(第六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00—106.
         
        [9]張耀南.論國學之作為”[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1):5—9.
         
        [10]張東蓀.知識與文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99—105.
         
        [11]張東蓀.公孫龍的辯學[J].燕京學報,19492):29—42.
         
        [12]張東蓀.中國哲學史上佛教思想之地位[J].燕京學報,19501):147—178.
         
        [13]張東蓀.本無與性空[J].現(xiàn)代佛學,19501):13—15.
         
        [14]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五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5]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615.
         
        [16]饒宗頤.華學(第一輯)[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
         
        [17]馬一?。R一浮全集(第一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8]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394—395.
         
        [19]湯一介.湯一介集(第八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255—259.
         
        注釋
         
        1】文章思路,醞釀已久。草稿曾在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20周年暨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20151121—22日,清華大學)上宣讀,題為《中國哲學史之四度書寫:從謝無量、胡適、馮友蘭到張東蓀》(張耀南),后收入論文集《現(xiàn)代中國哲學與新儒學》(陳來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3月,第333—346頁)中。調(diào)整思路之后,第二稿又在中國哲學的原創(chuàng)、詮釋與轉型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哲學史學會2017年年會(201799—10日,首都師范大學)上宣讀,題為《漢學國學華學視野下的中國哲學史書寫———四論漢學國學華學》(張耀南,錢爽)。與此相關的、只討論格式與格式學之專文《以華學為究竟格式論———五論漢學國學華學》(錢爽,張耀南)亦曾在北京歐洲漢學會當代中國文化影響力生成國際論壇20171124—25日,北京師范大學)上宣讀。今再引入張岱年、馬一浮等大家之構想,進一步深化中國哲學構建法”“中國哲學史書寫法之研究,而成此文。
         
        【2】錢爽,張耀南《格式與格式學:漢學國學華學西化并置化西”———五論漢學、國學、華學》分析認為:實際上,SinologyChinese Studies漢學這一款以西化中西化格式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Sinology涉及的領域較狹窄,而Chinese Studies涉及的領域較寬泛,但均屬以西化中西化格式。Sinology可以說是局部的以西化中,而Chinese Studies可以說是全盤的以西化中。參見:黃會林主編《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第三極文化論叢(2018)》,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139—140頁。
         
        【3】南案:何兆武以經(jīng)院哲學指稱中華固有哲學,本身就是一種連類,是把上等的茅臺變成劣質的XO”“把上好的龍袍變成三流的西裝之舉。參見: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論》,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33頁。
         
        【4】參見:謝無量《中國哲學史》,中華書局,1916年,《緒論》第1—3頁。又可參見:該書第一編下,中華書局,1916年,第6—10頁。
         
        【5】學界有一種看法,認為謝著《中國哲學史》大抵沒有越出傳統(tǒng)的儒家古史觀的藩籬(馮契主編《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118頁),此說在中國哲學史范圍之內(nèi),也許是對的;但若放到中國哲學構建法”“中國哲學史書寫法中去觀察,就有些不妥。因為該書批評各家學說,很多地方甚至主體上,的確是采用了歐西哲學中所謂格式
         
        【6】參見:張東蓀《公孫龍的辯學》,《燕京學報》第三十七期,1949年;《中國哲學史上佛教思想之地位》,《燕京學報》第三十八期,1950年;《本無與性空》,《現(xiàn)代佛學》第一卷第一期,1950年。
         
        【7】參見: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陳堅《評胡適和牟宗三的中國哲學特征論》,《廣西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8】參見:《馬一浮的國學觀———為〈馬一浮全集〉所寫的序》,《湯一介集》(第六卷)《思考中國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07—116頁,20144月第1版。2012430日完稿,54日修改第一稿,55日修改第二稿。原刊于《中華讀書報》,2012-07-25。
         
        【9】參見:《朱熹集》卷37《與郭沖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54—1655頁。又見: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8月第1版,第26頁。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