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萬偉】什么是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人生最高利益?——享受思想豐富的人生

        欄目:書評讀感
        發(fā)布時間:2021-10-24 15:15:16
        標簽:智慧生活

        什么是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人生最高利益?——享受思想豐富的人生

        作者:吳萬偉

        來源:普林斯頓讀書匯2021年10月19日



        待評書目 | Lost in ThoughtThe Hidden Pleasures of an Intellectual Life(《迷失在思想中:智慧生活的隱蔽歡愉》),本書獲評2020 Seminary Coop's Notable Books。


        文 | 吳萬偉,武漢科技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翻譯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的譯介。在中央編譯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譯林、中信等出版譯著15本,如《中國新儒家》(2010)(China’s New Confucianism, PUP, 2008)、《城市的精神》(2012)(The Spirit of Cities, PUP, 2011)、《賢能政治》(2016)(The China Model, PUP, 2015)、《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2014)、《圣境:宋明理學的當代意義》(2017)、《生死之間:哲學家實踐理念的故事》(2018)、《儒家政治哲學》(2019)、《東方與西方:道家與猶太哲學》(2019)等。


        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沖擊下,在親人去世的悲哀中,在充斥著各種危機的交易和技術(shù)世界,去學什么文學、哲學、詩歌、數(shù)學,究竟有什么用呢?這些不都是平安時期屬于個人愛好的業(yè)余活動嗎?現(xiàn)在不是比從前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要求我們投身于偉大事業(yè)嗎?對于這些問題,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UP)2020年5月首次出版的專著 Lost in Thought:The Hidden Pleasures of an Intellectual Life(《迷失在思想中:智慧生活的隱蔽歡愉》)給出了否定的回答。該書的核心主題之一就是逃離塵世的束縛,回歸內(nèi)心豐富的智慧生活。點擊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

         

        在作者看來,“智慧生活”——即沒有利益糾葛的學習——作為特殊形式的禁欲主義其實是我們的最佳和最高利益。

         

        這里有必要簡要介紹一下作者圣約翰學院的細娜·希爾茲(Zena Hitz)。她曾在劍橋大學、芝加哥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接受過古典學和古代哲學的良好教育,9.11襲擊的恐怖場景加上對學界日益不滿驅(qū)使她離開學界投入加拿大天主教社群的生活,但是在認識到思考本身可能是快樂、安慰和尊嚴的源頭之后,她重新返回母校教書,呼吁有尊嚴的非實用性的智慧生活。

         

         

        作者照片

         

        該書一經(jīng)出版旋即引發(fā)學界和媒體的廣泛關(guān)注和熱烈探討,英語世界主流報刊《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書評》、《高等教育記事》、《澳大利亞書評》紛紛發(fā)表書評文章予以推介,作者還頻繁接受美國和歐洲的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采訪。除了著名學者推薦外,還有青年學者談及閱讀該書引發(fā)的震撼、發(fā)人深省甚至極其痛苦的反思。難怪有評論者宣稱,閱讀此書,風險自擔。

         

         何為智慧生活?

         

        01 讀書

         

        本書的核心主張之一就是為學習而學習,推崇無用的學習,沒有利益糾葛的學習,也就是為書呆子辯護,為愛讀書的傻瓜辯護。其實,明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國人同樣清楚“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格言,書呆子往往是被嘲弄的對象。德國神學家塞巴斯蒂安·布蘭特(Sebastian Brant)的諷刺作品《愚人船》(1494)描述了112種不同類別的傻瓜。登上這艘船的第一個人就是嗜書如命的書呆子。

         

        但是,書總是地位和優(yōu)雅的象征,甚至對討厭書的人來說也是自我價值的展示。如何讀書和讀什么樣的書被廣泛認為是個人身份地位的標志。作者是如何為書呆子辯護的呢?她提到自己當年在攻讀哲學博士學位時陷入的意識危機,覺得自己無法整日呆在圖書館,必須“做出改變”,要幫助治愈陷入四分五裂的世界的痛苦。咆哮和抱怨很容易,知道接下來怎么辦卻困難得多。她指出將學習和社會服務(wù)與真正的思想和心靈生活隔開的兩堵高墻,一是沉溺于幻想中的趨勢,一是喜歡舒適、安全和成功。書中引用頗具影響力的美國人權(quán)主義者多蘿西·戴(Dorothy Day)作為例子,說明書籍不是逃避之路而是遭遇真正世界之路。多蘿西·戴曾在接受傳記作者采訪時說過,她渴望人們記住她愛書如命這樣令人吃驚的話。其次,我們是能夠認識和思考的動物,但在很多時候卻生活在沒有窗戶的世界。書籍能打開我們與他人的連接點,就像所有共同事業(yè)一樣,學習是將人們團結(jié)起來的紐帶,其中,我們的差異逐漸消退,接著是帶著新價值觀優(yōu)雅地回歸。邊緣化的人和窮人的回憶錄證明讀書學習提升和形成團結(jié)紐帶的巨大威力。受壓迫者能夠在書籍、運動、詩歌、天文學等找到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尊嚴。在我們覺得輕如鴻毛的時代,偉大著作能給人一種厚重的感覺。一本有800年歷史的長達800頁的書當然讓你踏實很多。

         

        02 教育:對學界和高等教育的批判


        Lost in Thought 激烈批判了學界智慧生活的墮落,但它并不僅僅是對高等教育的分析。它部分是自傳,部分是為不切實際的理智主義辯護,部分是對文化衰落的哀嘆,迫使我們反思能夠拯救思想性的種種方法。


         

        其實,從阿蘭·布魯姆(Allan Bloom)1987年的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美國精神的封閉》)到威廉·德萊塞維茨(William Deresiewicz)2014年的 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優(yōu)秀的綿羊》)再到馬薩·諾斯鮑姆(Martha Nussbaum)的 Not for Profit: Why Democracy Needs the Humanities - Updated Edition(《不是為了利潤:為什么民主需要文科》,PUP, 2016),批判高等教育已經(jīng)成為引起共鳴的話題。美國家長、學生甚至大學老師似乎對大學有永遠也說不完的抱怨和指責。讀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希爾茲的診斷可能有些似曾相識。不過,希爾茲也辨認出新目標,或者至少是老問題的新說法。

         

        其中之一是大學的“觀點化”(opinionization),她用這個詞指代“將思想和認知簡化為簡單口號或沒有經(jīng)過斟酌的立場表述”的現(xiàn)象。

         

        希爾茲認為,無論政治傾向如何,披著學術(shù)之名的口號式觀點已經(jīng)滲透到高等教育機構(gòu)的各個角落。致力于外部目標的大學,無論是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還是社會正義、師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和事業(yè),都不能促成智慧生活。作者認為將教育簡化為職業(yè)培訓不僅片面而且邪惡,威脅到自由和平等的基本原則,是對人文主義的冒犯。


        自由學習假定個人決定自身命運,依靠思考、想象和判斷塑造未來,而不是簡單地迎合現(xiàn)成的成功階梯。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天生的學習欲望并幫助它充分成熟。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不用擁有證書幫助他們過上物質(zhì)富足和舒服的生活,而是精神上自由的人,能認識到讓人生深刻和真正幸福的那些好處并從中獲得快樂。從學習的工具性價值轉(zhuǎn)向內(nèi)在價值刻不容緩。芝加哥大學教授馬薩·諾斯鮑姆(Martha Nussbaum)也提出了類似的教育觀點。她說哲學教育的現(xiàn)實目標有兩個:理性的自省和世界公民。在“為了利潤的教育,為了自由的教育”中,她還特別提到世界公民的第三種能力“敘述想象力”(narrative imagination)。學會把他人看作完整的人而非物品并非易事,必須通過教育來推動。正是人文科學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了一個值得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傊?,最好的教育不是出于實用目的而是個人發(fā)展。大學應(yīng)該重新確認其對智慧生活的承諾。

         

        03 反思


        希爾茲在分析莫娜·阿查切(Mona Achache)2009年的電影《刺猬》時,提供了為學習而學習的四個特征,這也是本書論證的框架:

         

        1.  提供了隱退和反思的“場所”

         

        2.  從世界撤離的機會

         

        3.  尊嚴的源頭

         

        4.  真正的人類共同體

         

        該書特別提醒我們要警惕自戀式反思,即試圖排除所有引起痛苦、缺乏控制、不充分、脆弱性等的源頭,沉溺于自己在思想和書籍的世界里戰(zhàn)無不勝,無所不能的幻覺。作者講述了圣母瑪利亞、愛因斯坦、馬爾科姆X、哲學家奧古斯丁、詩人約翰貝克(John Baker)和化學家普利莫列維(Primo Levi)和神秘的宗教圣徒圣十字若望(Saint John of the Cross)的故事,闡述思想是漂亮的傭人和可怕的主人。可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為學習而學習,就像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為體育而體育,這些都是精彩絕倫卻又無足輕重的東西,但它們又以某種方式觸及人類精神的最深處。希爾茲希望讀者看到智慧生活出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的機會,讓人們意識到職業(yè)教育和社區(qū)大學的重要作用。她說,“體力勞動讓心靈能夠自由沉思和考慮,這是其他勞動所不能提供的方式?!彼踔羻为毺舫鰜碚劶袄暹\工的美德。這種強調(diào)平等和對窮人的意義的視角與阿蘭·布魯姆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中的精英主義形成對比。希爾茲堅持認為,思想生活不是貴族的休閑,對那些因為邊緣化和被剝奪了公民權(quán)和受貧窮困擾的人來說,其真正價值變得更明顯。在這個世界被拒絕了尊嚴和團結(jié)的人,只需要沉浸在內(nèi)心思想中就可以在另一個世界找到豐富的內(nèi)容。

         

        智慧生活的影響


        在本書的后半部分,希爾茲對比了贊美智慧生活和因為財富、榮譽追求和熱愛奇觀以及將學習作為特定政治議程的工具而造成的學習腐化。第3章“無用之用”展示了當今大學的“狹隘、膚淺、政治投機、分裂”。在她看來,智慧生活的價值在于增加人性的深度和廣度,適當理解的智慧生活能夠讓我們擺脫時空限制,培養(yǎng)人們心中的避難所,重新找回被日常生活沒完沒了的要求消磨殆盡的尊嚴。智慧生活不限于大學,還可以出現(xiàn)在出租車、海濱度假區(qū)、圖書俱樂部、甚至監(jiān)獄。但是,智慧生活也意味著風險。思考就是與人疏遠的過程,真正認真反思的人可能毀掉自己的幸福,陷入痛苦的深淵,乃至自殺。約瑟夫·克伊金(Joseph Keegin)談及了先后在哈佛和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也一輩子與臨床憂郁癥做斗爭的評論家喬治·斯夏拉巴(George Scialabba)的書 How To Be Depressed。他談及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求知欲最強的讀者和思想最深刻的思想者往往也是最習慣于痛苦和悲傷的人。他們肩負的智慧所帶來的更多是痛苦而不是快樂。這些話讓人想起蘇軾的洗兒詩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睍姓劶皬囊獯罄骷野HR娜·費蘭特(Elena Ferrante)那不勒斯小說的兩個人物埃萊娜(Elena)和里拉(Lila)身上吸取的教訓。兩位姑娘都來自其社會后排,都才華出眾。但是,其中一個的智慧因為生活所迫而被延遲、放棄、甚至感到害怕,另一位的智慧得到培養(yǎng)和利用。埃萊娜考上大學,利用迷人的魅力和天賦竭力往上爬,進入知識分子的核心圈。相反,嘗試過思想生活的里拉卻因為自己的貧困家庭而被剝奪了機會。她的父親甚至在一怒之下把她從窗戶扔到了大街上。她開始出去打工,后來結(jié)婚,再后來出現(xiàn)心理障礙,飽嘗生活的艱辛和被虐待的痛苦。


        埃萊娜是從后排爬升到前排的成功原型,里拉則一直停留在出生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完全與思想世界無緣。埃萊娜一輩子癡迷于思想生活的物質(zhì)表現(xiàn),對各種獎勵和榮譽孜孜以求以便確認自己是智慧人,同時也要確認露臉的機會。另一方面,里拉沒有停止讀書、寫作和探索,她還自學了希臘語。里拉曾在某個時候?qū)⑷沼浗唤o埃萊娜保管----埃萊娜急不可待地讀了日記,接著卻將它扔到河里。埃萊娜不過是平庸之輩;里拉則永久地縈繞在人們的頭腦中。

         

        比較與評論 


        筆者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也注意到,有學者分析對比該書與同期出版的同類書的異同。通過對比,我們往往能獲得更全面或更深入的認識。馬修·克勞福德(Crawford Matthew R.)對比了希爾茲的 Lost in Thought 和埃里克·阿德勒(Eric Adler)的 The Battle of the Classics(《古典學的戰(zhàn)爭》)。希爾茲的智慧生活不是集中在具體內(nèi)容上而是對任何話題的思想探索,我們從多樣的人物故事中看到不受限制的思想探索的好處,培育內(nèi)心生活,提供人類尊嚴的避難所。阿德勒的英雄是新人文主義運動代表人物白壁德(Irving Babbitt),推崇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和白壁德的人文學科自我改善。兩本書的共同點是反對當今盛行的身份認同政治,堅持人類體驗的共同核心,兩者都認為智慧生
        活是基本的善,一旦成為其他任何東西的工具,就喪失了它的用途。將這兩本書結(jié)合起來看或許更能取得良好效果。約書亞·霍奇希爾德(Joshua P. Hochschild)則對比了本書、艾倫·雅各布斯(Alan Jacobs) 的 Breaking Bread with the Dead: A Guide to a Tranquil Mind(《與死者共用圣餐》)、紐斯托克(Scott Newstok)的 How to Think like Shakespeare: Lessons from a Renaissance Education(《如何像莎士比亞一樣思考》,PUP,2020)。

         

         

        希爾茲的書是個人迷失的故事,接著重新發(fā)現(xiàn)了使命感,感受到思想智慧的召喚,是投入到慷慨服務(wù)和奉獻中的智慧生活的證明。艾倫·雅各布斯的書則關(guān)心的是與遠離我們生活體驗的作者交往帶來的挑戰(zhàn)、個人利益和聯(lián)系。他認為讀書就是“用我們關(guān)注的鮮血澆灌死者,讓他們重新說出話來?!奔~斯托克的書則為讀者闡述思考是什么樣子,如何在不同背景下思考,用具體例子說明學生可以獨立思考而非簡單的考試機器。


        這三本書通過證明富有成效的思想生活提醒我們意識到,我們在塑造年輕人的心靈方面仍然有一種選擇,教育學生在經(jīng)過文化的、經(jīng)濟的、政治的沖擊后變得相互更容易理解對方,更容易理解自己。此外,希爾茲關(guān)注學界機構(gòu)之外的智慧生活機會讓人想起馬修·克勞福德(Matthew Crawford)2009年為體力勞動辯護的書 Shop Class as Soulcraft(《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讓工匠精神回歸》)。雖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從來沒有出現(xiàn)在 Lost in Thought 中,但是在鼓吹思想生活方面,希爾茲和阿倫特之間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她寫到“以學習形式出現(xiàn)的沉思是充滿活力的人類之善,本身就有寶貴的價值,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資源”時,希爾茲呼應(yīng)了阿倫特在《人的條件》中的兩種生活:行動的人生(vita activa)和靜觀的人生(vita contemplativa)。在《極權(quán)主義起源》中,阿倫特也稱贊“獨處”是健康的智慧修道院,那里“我獨自與自我相處”,和自我在一起,因此是二合一狀態(tài)。當然,像任何著作一樣,Lost in Thought 也并非十全十美。就筆者有限的閱讀面而言,爭議部分涉及到書中的觀點、出版的時機等多個方面。埃里克·施萊塞(Eric Schliesser)就對作者區(qū)分學習和學術(shù)研究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希爾茲對學術(shù)研究不怎么友好,她贊美為學習而學習,學術(shù)研究是某種脫離了最初沖動的學習形式,顯然是變態(tài)的學習。學術(shù)研究應(yīng)該融入日常生活,但她沒有講為什么學者的快樂就不值一提呢?也有學者認為在疫情施虐期間,在學界同行在在線遠程上課的當下,要求人們閱讀希羅多德和聆聽巴赫的音樂有些刺耳,在很多人失去工作甚至吃飯都困難的情況下更有些不合時宜。作者個人的天主教社區(qū)實踐活動顯示她不過是窮人社區(qū)的游客,那里民眾的痛苦現(xiàn)實,讀者仍然看不到,其精英主義色彩畢竟難以完全避免。本書認為智慧生活的培養(yǎng)開始于“內(nèi)在性”和安靜反思的隱蔽空間,休閑才能深思。她談及好奇者(curiositas)和勤奮者(Studium)的對比,這似乎對應(yīng)蘇格拉底在《理想國》中對熱衷引人注目的景觀者和真正哲學家的區(qū)別,一個熱衷熱鬧的景觀,滿足暫時的欲望,一個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探索真理的研究擁有巨大風險,帶來的結(jié)果是疏遠朋友、家人和習慣了的生活。本書的話題雖然是思想方面的,但目標讀者并不僅限于思想界而是所有關(guān)心思考的非專業(yè)人士。讓我們記住本書的最后一句話——“讓我們充分發(fā)揮人類的才智和想象力,將內(nèi)心的追求建立在最重要的事情之上?!?o:p>

         

        本書作者離開名校的精英生活后,選擇投入自己的人生去追求豐富的精神世界,并在此背景下創(chuàng)作了這本鼓舞人心的著作。書中引用了大量案例,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到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從美國黑人民權(quán)運動領(lǐng)導人之一馬爾科姆·X到意大利當代匿名作家埃萊娜·費蘭特(Elena Ferrante)。在浮躁的物質(zhì)世界中,本書適時地提醒我們,真正充實的人生取決于精神世界上的豐盈。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