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江南儒學研討會會議綜述
來源:“上海儒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月十九日乙亥
耶穌2021年11月23日
2021年11月20至21日,“2021江南儒學研討會”在上海新虹橋凱悅嘉軒酒店順利舉辦。本次會議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青浦-復旦江南文化研究院主辦,由上海市儒學研究會協(xié)辦。來自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杭州師范大學等各所高校與研究院共計30余位學者參加會議并發(fā)表報告。
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會議開幕式由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何俊教授主持致辭。何俊教授首先對各位學者的到來表示感謝,然后簡要回顧了江南儒學論域的開辟歷程,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問題,對江南儒學的后續(xù)研究提出建設性意見。第一,以“魏晉玄學”和“六朝儒學”的提法為例,認為江南儒學的研究中應將重心置于南學的思想發(fā)展之中,而不應該局限于將北學作為參考坐標;第二,以南宋理學家是否堅持得君行道理想的學術論爭為例,認為江南儒學的研究應該廣泛地納入熱點問題;第三,結合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指出江南儒學的發(fā)展應該更加著眼于當代和未來的面向。何俊教授總結認為,江南儒學的研究應該在古今中外的論域中去開展,朝著豐富、多樣和縱深的方向去推進。
1
第一場學術報告會主要聚焦于理學、心學、氣學思想爭鳴下的江南儒學。
柳旻定以朱熹和丁若鏞的解讀為中心,考察東亞視角下儒家金律。她認為,“恕”是儒家金律的代表,“忠”則是“恕”的輔助。儒家金律不局限于社會政治關系和階級,而是適用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世界道德準則。金紫薇以正統(tǒng)論為例,考察了元末明初浙江朱子學的曲折發(fā)展。她討論了近世正統(tǒng)論的由來及其在元末明初的主要議題,并且以楊維楨、王祎、宋濂、胡翰和方孝孺為中心,呈現(xiàn)了元末明初浙學正統(tǒng)論的多重面貌。張星探討了陽明致良知工夫中的接引面向。她認為良知學不僅是一套追問良知是什么的理論,而且側重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接引他人。陽明針對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得對道理的言詮走向了更廣闊的生活場域。周磊考察了羅欽順思想的內部張力。他對傳統(tǒng)中將羅欽順簡單歸結為理學或氣學的狀況進行了反思,認為羅欽順的思想體現(xiàn)了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內部張力。尹楚兵梳理了東林學派、東林后學及其對無錫地方文化的貢獻。傳統(tǒng)的東林學派研究中較多關注學術和政治的互動,尹楚兵則強調了東林學派在讀書會講、慈善事業(yè)、氣節(jié)傳揚等社會活動層面的作用,展現(xiàn)了東林學派的復雜性。
2
第二場學術報告會從伊洛之學的南傳講到了朱子學在江南地區(qū)的興起。
畢夢曦通過梳理二程文獻中的《孟子》引用和引用分布,以修養(yǎng)工夫為例說明二程對《孟子》的詮釋異同。她認為程顥工夫進階的唯一方法是恭敬有禮,程頤則為朱熹式的心性結構預留發(fā)揮的可能性。申緒璐考察了楊時在杭州期間的講學經歷及其道學思想。她認為楊時在余杭和蕭山為政大約三年,在道學沒落的背景下楊時雖未能力挽狂瀾,但他在《四書》學、性命論、工夫論等方面均有收獲。張新國探討了朱子《玉山講義》的哲學建構。他對朱子的《玉山講義》、《答陳器之問玉山講義》進行了詳細的義疏,認為朱子自中年即開始重視“仁”論,晚年格外重視“智”的道德意義。劉克兵探討了北山學派對朱子知識論的繼承。他認為北山學派強調讀書窮理,較朱子更多容納了對外界知識的追求。北山學派大多精于考據(jù),實現(xiàn)了從《四書》到五經、再到四部的學問轉向,但對朱子的道德性命之學較少闡發(fā)。孫逸超考察了乾淳年間的明越諸公及其與陸朱的動靜之辯。他認為雖然朱子有時并未將陸象山和明越諸公區(qū)分開來,但明越諸公的動靜工夫顯然與陸象山不同,應正視明越諸公作為獨立的道學群體的地位。
3
第三場學術報告會主要聚焦于晚清民國以及時代變革背景下的江南儒學。
毛朝暉考察了唐文治的“讀經救國論”及其與近代中國變革的關系。他指出唐文治早年接受“器物救國論”和“制度救國論”,但隨后對此有所反思,并轉向了“讀經救國論”。唐文治強調社會的發(fā)展一定要有適當?shù)牡赖碌旎?,而經學就是傳統(tǒng)道德的基礎。王勝軍以廖平和章太炎兩人為中心,比較了清末民初的“西南儒學”與“江南儒學”。他認為廖平強調經學與史學的絕對分別,強調文化自信和進化公理;章太炎則認為六經皆史、孔子亦一良史,強調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楊奕望考察了晚清紹派儒醫(yī)趙彥暉的訪道與傳習。他介紹了趙彥暉的醫(yī)學理念,認為趙彥暉尊古而不泥古、習醫(yī)而不局限于醫(yī),在醫(yī)學實踐上“留意于活人濟世”、“有儒者之風”。孫欽香以張謇、榮德生為例,討論了儒家倫理的“現(xiàn)代合理性”。她認為張謇是士大夫、榮德生出生貧賤,二人出身雖然不同,但都注重興辦實業(yè),其實是從明清之際的明體達用的“實學”思想發(fā)展為清末的“實業(yè)”實踐。吳思寰以王船山的《宋論》、《莊子解》為例,探討了船山氣學思想的多重面貌。他認為王船山在《宋論》中的“士氣說”和他在《莊子解》中的“皞天和氣”、“氣機”兩個概念可能有所關聯(lián),展現(xiàn)了船山的氣學思想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
4
第四場學術報告會主要聚焦于明清之際江南地區(qū)的理學思想。
張?zhí)旖芤匀~敦艮的浙西之行為例,探討了嶯山學在浙西的多重影響。他指出葉敦艮是劉嶯山的及門弟子,并且和陸世儀、張履祥、呂留良等人都有交往。是葉敦艮將劉嶯山的學問帶到了三衢之地,但他晚年也有向朱子學轉變的跡象。韓書安探討了陸世儀對朱子太極論的重構。他認為陸世儀的《太極圖說講義》和朱子的《太極解義》有兩點不同:一是認為太極沒有動靜,因而僅僅把太極限定在本體論的層面;二是強調人極工夫的重要性,認為《太極圖說》最重要的一句在“立人極焉”。吳望海以陸隴其的《三魚堂日記》為中心,探討了西學東漸視野下的清初思想面貌。與傳統(tǒng)將陸隴其視為是一個理學家的研究不同,吳望海指出陸隴其對天文學有較深研究,并曾試圖匯通中西天文歷法,這也展現(xiàn)了陸隴其思想的豐富性。劉昊以《三魚堂書目》為中心探討了陸隴其的書籍世界。他通過研究《三魚堂書目》的思想結構,指出陸隴其思想的兩個特點:一是重視經史之學,二是重視原典而不贊成直接閱讀《大全》。李燕以張履祥和友人的書信為中心,考察了張履祥的社會交往與生活。他認為張履祥和友人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讀書修身,其次就是農業(yè)生產。張履祥認為明末讀書人耕讀鄉(xiāng)間,既不會受到世道的干擾,又能夠做到守節(jié)、守道,因而非常強調“耕讀”。
5
第五場學術報告會主要聚焦于江南儒者的經典詮釋。
顧家寧考察了黃宗羲的《孟子師說》及其與明清之際儒家政治思想的關系。他認為《孟子師說》是對《明夷待訪錄》的進一步發(fā)展,《孟子師說》強調君臣之義,反對君臣的主仆化;強調天意民心,主張?zhí)煲庵辉诿裥闹酗@現(xiàn),反對漢儒以神意解釋天意。谷繼明探討了惠棟的用九用六說。他認為惠棟對用九、用六的解釋和王弼、朱子都不同,惠棟利用漢代經學的資源,認為用九、用六是對于乾坤之間陰陽運轉系統(tǒng)的普遍性指示,是陽爻、陰爻求當位的運動。張建坤探討了輔廣對《論孟答問》的解說與推闡。他認為輔廣的《論孟集注》言簡意賅,嚴守朱子矩鑊。在義理上強調理與氣、天理與人欲的絕對區(qū)分,強化了朱子學的價值取向。陳耀輝考察了江永《近思錄集注》及其與清代學術思想的關系。他認為在清代考據(jù)學盛行的背景下,江永的《近思錄集注》具有從經學回到理學、以行動擴展文本理論的思想性質,為我們理解理學的產生提供了思路。衷鑫恣探討了古典醫(yī)學中的情欲失調和曠男怨女難題。他認為儒家一方面強調“鰥寡孤獨皆有所養(yǎng)”,反對不婚;一方面將性配偶固定為一人,希望夫婦感情的長久貞固。儒家既非縱欲又非禁欲,而是在二者之間調和折中。
6
在主會場開展的同時,本次會議還專門設立了分會場,供江南儒學獎學金的獲得學生們進行報告交流,共有博士、碩士、本科9位同學。郭曉東教授對學生論文進行評議,并勉勵各位學子就江南儒學的問題領域進行更深入和多樣的研究。
21日,《從經學到理學》新書座談會、《宋明理學史新編》工作研討會順利舉辦,分別由郭曉東教授和吳震教授主持開展。與會學者討論熱烈,引起良好反響。最后,何俊教授為江南儒學獎學金的獲得學生進行頒獎,對會議作了簡短的總結,說明本次會議結合多種視角,探討了江南儒學的研究進展、問題和方法,從廣度和深度上豐富了江南儒學的學術研究,并對上海彥序服飾有限公司的支持表示感謝。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