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遺愛”話召公
作者:陳力
來源:《學(xué)習(xí)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月廿二日戊寅
??????????耶穌2021年11月26日
《詩經(jīng)·召南》中《甘棠》詩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這首詩的意思是,甘棠樹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別砍它,召伯曾在這兒露宿過;甘棠樹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別毀它,召伯曾在這兒休息過;甘棠樹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別拔它,召伯曾在這兒停留過。顯然,這是首懷念召伯的詩。那么,詩中一詠三嘆所頌召伯是誰呢?
召伯也稱召公,姓姬名奭,周文王庶子,周武王之弟,曾輔助周武王滅商,被封于燕,因其最初采邑在召(今陜西岐山縣西南),故稱召公。
召公在官方典籍中記錄很少,但在西周歷史上卻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作為西周重要的輔政大臣,歷經(jīng)武、成、康三朝,被稱為“三朝重臣”,為“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立下汗馬功勞,對于建立并鞏固西周政權(quán),起到重要作用。
周文王時,召公就已嶄露頭角,顯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在文王謀劃興周大計之初,召公不畏艱險,遠(yuǎn)涉南方諸國(分布在江漢流域各諸侯國)宣揚文王的德政,揭露商紂的暴行,爭取人心,結(jié)交盟國,擴大周在南方諸國的影響。南宋大儒朱熹對這件事曾有評價:“(文王)且使周公為政于國中,而召公宣布于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內(nèi)。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焉?!?o:p>
周武王時,召公跟隨武王參加討伐商紂的牧野之戰(zhàn),周聯(lián)軍以少勝多,商紂大敗。牧野之戰(zhàn)后,周公旦手持大鉞,召公奭手持小鉞,左右夾輔周武王進入朝歌舉行祭社大禮,宣告周朝建立。慶功典禮上,“召公奭贊采”,即奉幣主持慶典活動。《詩經(jīng)·大雅·召旻》追憶此事時寫道:“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由此可見召公在西周王朝建立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王克商三年后病逝,兒子姬誦繼位,即周成王。成王年幼,叔父周公代行政事,召公任太保,位列三公,是重要的輔政大臣。周、召二公分陜而治(古陜縣,今河南三門峽市),陜以東由周公管理,陜以西歸召公管轄。召公負(fù)責(zé)開發(fā)黃河中游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建立鞏固經(jīng)濟后方,為周公東征提供經(jīng)濟保障,同時協(xié)助成王處理政務(wù),行禮樂、施教化、衛(wèi)戍王室,協(xié)調(diào)諸侯關(guān)系。召公以德治國,勤政愛民,他經(jīng)常下鄉(xiāng)巡視,體察民情,甘棠遺愛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個時期。
召公為官清廉。他外出巡視時總是輕車簡從、粗茶淡飯,拒絕當(dāng)?shù)毓倮舻氖⑶榭畲?,拒絕朝廷給他提供辦公場所,而是在田間地頭處理民間事務(wù),了解百姓疾苦,工作累了就在田間地頭歇息。
一天,召公來到岐山腳下一個小村莊,村民紛紛前來請求召公解決糾紛。此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召公看到路邊有一棵郁郁蔥蔥的甘棠樹,樹蓋如傘,綠樹成蔭,于是就在此樹下辦公,聽訟決獄,調(diào)解糾紛,忙碌了一天,待處理完最后一個案子,太陽已經(jīng)落山。
為了不打擾百姓,召公就在這棵甘棠樹下搭一草棚住下。地方官吏認(rèn)為這樣太過簡陋,要讓村子里的百姓騰出房屋供他歇息,召公馬上制止,說:“不勞(我)一身,而勞百姓,不是仁政?!边@樣,召公就在甘棠樹下的草棚里過夜休息,餓了就摘食樹上的棠梨果子,棠梨甘甜多汁,既解渴又解餓,召公非常喜歡。召公告誡地方官吏一定要保護好這棵甘棠樹,這棵樹枝繁葉茂,可以為過路歇息的百姓提供蔭涼,棠梨果實酸甜可口,可以為勞作的百姓解渴充饑。百姓聽聞?wù)俟鶠?,大為感動,盛贊召公體恤民情,于是就把召公甘棠聽政的故事編成歌謠傳唱,后收入《詩經(jīng)·召南》,傳誦至今。
風(fēng)雨滄桑,當(dāng)年那棵郁郁蔥蔥的甘棠樹今已不在。但召公甘棠聽政已固化為一種勤政愛民、廉潔從政的精神,甘棠遺愛也作為一個典故流傳下來,用來頌揚被百姓念念不忘的好官。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郭璞】為《爾雅》寫下最佳“說明書”
【下一篇】【王琦】書院為什么能夠延綿千年而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