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保存最好文廟300年來初次大修 萍鄉(xiāng)孔廟將舉辦百年來首次祭孔大典
來源:“中國當代儒學網(wǎng)”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初十日壬辰
耶穌2022年6月8日
盛世重光金聲玉振——萍鄉(xiāng)孔廟的前世今生
孔廟,亦稱文廟、夫子廟、至圣廟、文宣王廟,在古代是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孔子的廟宇,后來成為求學入仕之學子頂禮膜拜的地方,再逐漸成為民眾的文化活動場所。據(jù)史料記載,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命令將孔子故里(今山東曲阜)故宅三間改為廟堂,歲時奉祀,此為孔廟之始。
弦歌不絕
萍鄉(xiāng)孔廟,是在全國已知的22座孔廟中興建較早,也是全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孔廟。始建于唐武德年間,為庚萼倡建,故址在市南的南寶積寺后,北宋時兵毀。自南宋后經(jīng)過八次遷建,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F(xiàn)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被辟為市博物館。
3月,萍鄉(xiāng)孔廟在閉門修繕,來自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的匠人們在孔廟里忙碌著,重修已接近尾聲,將擇期舉辦隆重的祭孔大典。
萍鄉(xiāng)孔廟依然有著肅穆莊嚴的氣象。其建筑群布局嚴謹,造型典雅。大成門和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風格?,F(xiàn)存主體建筑由南向北分別是欞星門、大成門(含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東西兩廡、月臺、大成殿;附屬建筑有訓導齋、明倫堂。建筑面積2544平方米,占地面積5008平方米。與現(xiàn)代建筑相比,孔廟端莊含蓄,美輪美奐。
來到大成殿,石質雕花柱礎支撐十根描金柱,殿中主祀神位設有磚石須彌座,上立孔子像,溫良恭儉卻有威儀。
萍鄉(xiāng)孔廟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這樣算起來,孔廟在萍鄉(xiāng)有1400年歷史了。
萍鄉(xiāng)孔廟有自己的特色。在時間上,它是中國興建較早的孔廟。唐貞觀四年(630)太宗李世民下詔令要求全國郡縣皆建學,全國各府州縣才開始興建孔廟。萍鄉(xiāng)孔廟的興建,也早于當時轄領萍鄉(xiāng)縣的袁州府。當時,袁州府和其轄領的萍鄉(xiāng)以外的其余三縣皆無縣學。
萍鄉(xiāng)孔廟自建成后,史料上記載多次被毀,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兵毀;明弘治元年(1488)大水,學宮傾塌;明萬歷十六年(1588)大水,孔廟傾塌;明崇禎十年(1637),兵寇破壞……由于各種原因倒塌損毀,其他地方的孔廟也概莫能外。
自唐太宗詔令全國興建孔廟以來,世界各地有孔廟2000余座,國內有1600余座,其中保存較好的有300余座。
而萍鄉(xiāng)的孔廟歷經(jīng)劫波依舊在,也許,緣于歷代萍鄉(xiāng)人對孔子特別的尊崇。因為,在全國范圍內,地名與孔子有關聯(lián)的城市不多見,萍鄉(xiāng)是其一。
關于萍鄉(xiāng)與孔子,在這里要講一個傳說。這個傳說來自于《漢書·藝文志》收錄的《孔子家語》:春秋時期,約2500年之前,楚昭王來到萍鄉(xiāng),渡江時,發(fā)現(xiàn)江中一物,紅且圓,大如斗,直往楚王所在的船漂過來。問遍滿朝文武皆不識此為何物。于是派使者去魯國請教孔子??鬃诱f,此物為“萍實”,集天地精華而成,千年難得一遇,為吉祥之物,只有稱霸者才能得到它。后人便把楚昭王得萍實的地方稱為萍鄉(xiāng),即“萍實之鄉(xiāng)”。
過去前人多認為《孔子家語》是偽書,隨著近代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確信為先秦舊籍。
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楚昭王獲萍實于此,今縣北有萍實里、楚王臺,因以縣名?!?o:p>
宋崇寧元年(1102)秋,文學家黃庭堅到萍鄉(xiāng)看望任萍鄉(xiāng)知縣的兄長黃大臨,寫下一首《萍實里》:“楚地童謠已兆祥,果然所得屬昭王。若非精鑒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鄉(xiāng)?!?o:p>
1977年在萍鄉(xiāng)田中古城考古發(fā)現(xiàn),此城與楚昭王時代有吻合,因此也為萍鄉(xiāng)為“萍實之鄉(xiāng)”提供了佐證。
城市名字由圣人孔子而得,萍鄉(xiāng)人何其幸也。何況孔廟在中國人的心中,是文脈之所在,因此歷代萍鄉(xiāng)人對孔廟倍加珍視。
在史料中,可以看到,萍鄉(xiāng)孔廟雖一再被毀,但又一再重修。各朝的歷屆地方官多次對孔廟進行修繕、增建和補建,八次遷建,六易地址,重建十二次,大修十八次。萍鄉(xiāng)孔廟最早建在城南寶積寺附近,現(xiàn)存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知府薄履青、知縣熊我蘇在任時所建。
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仍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重要滋養(yǎng)。
百年前,張之洞曾勸學曰:“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的今日,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承載著中華民族基因與血脈的孔廟仍然重要且不可取代。
斯文在茲
在市圖書館古籍室,我小心翼翼地翻閱著一本本泛黃的書。就好像,我在沿著時間的河流回溯,拾撿一些這座小城中,曾被人珍重記下,又隨流水逝去的故事。
在那一冊冊書中,我看到一個溫文爾雅的萍鄉(xiāng)。
萍鄉(xiāng)孔廟又稱先師廟、學宮、縣學。宋代劉清之在《縣學記》中說:“袁之西南,有縣萍鄉(xiāng)。山水淑清,羅霄楊岐,秀氣所挺,碩儒鴻生?!?o:p>
劉清之所言不虛。僅僅在宋代,萍鄉(xiāng)就出了61名進士。據(jù)志書載,宋代時萍鄉(xiāng)人口不過5萬出頭。按人口比例來說,可謂人才輩出??梢娖监l(xiāng)文氣之重,文脈之旺??讖R作為培養(yǎng)歷代萍鄉(xiāng)讀書人的官辦教育機構,功不可沒。
萍鄉(xiāng)與宋代理學淵源頗深。宋代理學的始祖周敦頤(濂溪)在宋慶歷年間(1041-1048)任蘆溪稅官,萍鄉(xiāng)的讀書人紛紛登門拜訪,聽其講學。并且建濂溪祠和濂溪書院來紀念他、學習他。在任內重修孔廟的知縣熊我蘇寫過一篇《重建宗濂橋引》,敘述了萍鄉(xiāng)人對周敦頤的景仰與懷念:“周子嘗為蘆溪稅吏矣,風之光,月之霽,當時則親炙,去后則追思?!?o:p>
由于萍鄉(xiāng)有研究理學的學風,周敦頤之后的100余年,萍鄉(xiāng)有兩位讀書人胡安之、鐘詠拜于宋代理學大家朱熹門下。宋紹煕五年(1194),朱熹來到萍鄉(xiāng),被弟子和仰慕者們熱情接待。當時萍鄉(xiāng)孔廟有房屋一百多間,設禮殿、明倫堂、經(jīng)閣、齋舍等。在參觀孔廟的時候,眾人邀請朱熹為孔廟寫篇文章。但是朱熹看到亡友劉清之所寫的《縣學記》,連連贊嘆其文筆之美,叮囑大家常常誦讀。他自己則如李白在黃鶴樓見到崔顥的《過黃鶴樓記》時直嘆“眼前有景提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一般,在他的文章中記載當時感受“無以余言為矣,即謝去不敢為”。由于朱熹在孔廟對萍鄉(xiāng)學子的教誨,至今萍鄉(xiāng)孔廟仍珍重保留著其書法字跡“明倫堂”匾額。
清道光二年(1822),浙江溫嶺進士黃浚任萍鄉(xiāng)知縣,寫下“瀟灑萍鄉(xiāng)縣,弦歌遍一城。人無橫劍習,家有讀書聲”的系列詩篇。弦歌遍城,書香盈門,何等文雅的萍鄉(xiāng)!
讀到已故陳述彭院士懷念自己求學生涯的文章,我才知道,萍鄉(xiāng)孔廟里,曾有過院士少年時期在此讀書與奔跑跳躍的身影。
自孔廟興建后,歷代縣令皆對孔廟建筑進行增建。在歷次孔廟修建中,萍鄉(xiāng)士紳也積極捐建。在提高萍鄉(xiāng)的教育水平上,自古以來,萍鄉(xiāng)上下一致高度重視。
萍鄉(xiāng)人崇文重道。書院作為民間開辦的教育機構,宋代起,萍鄉(xiāng)城內城外均有書院,城內最早的書院是濂溪書院,城外有東軒書院等。直到清朝末年,萍鄉(xiāng)仍有鰲洲、栗江、濂溪等六個書院。
1905年科舉制廢除后,萍鄉(xiāng)得風氣之先,有識之士緊跟時代,力倡新式教育的發(fā)展。清末萍鄉(xiāng)公立高等小學達14所,如濂溪高等小學、凌云高等小學、南臺高等小學等。萍鄉(xiāng)士紳也積極開展辦學活動,“持一紙捐冊,奔走勸募,腋聚數(shù)萬巨款,以成不世之舉?!毙L高等小學、栗江女子小學等應運而生。此后,萍鄉(xiāng)各地族辦小學亦如雨后春筍,如南門張氏族學、登岸姚氏族學、石觀前劉氏族學等。據(jù)蕭燮和《縣立中學校記》載:“科舉時,萍鄉(xiāng)應童試者可達兩千余人。廢科舉后,中學生之多,幾乎為各省、縣之冠?!?o:p>
文脈悠長的萍鄉(xiāng),現(xiàn)代依然人文蔚起,有劉天泉、顏龍安、彭蘇萍、吳學周等院士,讓“贛西文化堡壘”熠熠生輝。
雍正十二年(1734)修建孔廟時,有一位名叫林道煌的金溪籍拔貢,正在萍鄉(xiāng)任教諭(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他捐出二百金,說:“十年來官資,罄于此矣!”林道煌老先生也因為此事留名于萍鄉(xiāng)縣志。
慎終追遠
在南正街度過童年時光的萍鄉(xiāng)作家陳菲先生至今還記得,自己幼時去學堂發(fā)蒙之前,祖父帶著他去孔廟拜孔夫子,期冀自己的孫子能得到孔子的智慧潤澤,學業(yè)有成。
“士人入學伊始,肅衣冠,澤宮瞻拜,因以慕教育而無窮?!睂W生入學之始,即入學宮拜孔,曾是中國悠久的傳統(tǒng)。
在孔廟舉行的隆重祀典,兩千多年來從未間斷。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后,祭孔活動的規(guī)模更是逐步提升,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被稱之為“國之大典”。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市投資發(fā)展集團投資重修孔廟,增其舊制。萍鄉(xiāng)博物館館長鄧里介紹,此次保護性維修和復原陳列是孔廟自雍正十二年建成以來最大的一次重修,萍鄉(xiāng)孔廟重修完成之后,將擇期舉行祭孔大典、學童啟蒙開筆儀式、簫韶雅樂展演等系列活動。祭孔儀式為自民國以來萍鄉(xiāng)首次舉辦。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祭祀強化共同的信仰與愿景,在隆重的祭孔大典中,完成的不僅是對于孔子的恭敬,也是一座城市、一個人對自己使命與責任的期許:修身治國平天下。
在漫長的歲月里,集大成的圣人孔子一直陪伴著萍鄉(xiāng)人。
清乾隆年間萍鄉(xiāng)知縣胥繩武在《學宮記》中寫道:“江西隸諸郡縣,唯萍鄉(xiāng)之稱,兆自孔子萍實一言,通微達遠,應在千里外。孫吳縣名,權輿于春秋之代,雖百祀莫異,神矣哉!”確實,得名于孔子的萍鄉(xiāng),歷經(jīng)朝代更迭,名字卻依然被保留下來,不由得讓人感嘆神奇。
萍鄉(xiāng)孔廟歷經(jīng)1400年歲月風雨的洗禮,依然安靜而體面,等待著再次盛裝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
無論是城市名字還是屹立的孔廟,都成為萍鄉(xiāng)人的文化基因。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弊咴谄监l(xiāng)孔廟,古柏蒼蒼,芳草萋萋,仿佛看到當年孔子與弟子們一起討論著理想的生活。春到江南,風物閑美,小城俱是看花人。國泰民安,政通人和,這應該是孔子的愿景。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