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小良 孫婷婷】儒家政治思想與美國民主制度的形成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6-11 12:10:25
        標(biāo)簽:民主制度

        儒家政治思想與美國民主制度的形成

        作者:王小良 孫婷婷

        來源:《國際漢學(xué)》2022年第2期


        本文英文原題為“Confucian Political Ideas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Democracy”,首次于2019年8月在“哥本哈根國際儒學(xué)論壇”上正式宣讀,反響熱烈。作者王小良(Dave Wang)博士,美國紐約皇后圖書館勞雷頓分館(Queens Library at Laurelton)館長、圣約翰大學(xué)(St. Johns University)兼職教授,長年致力于儒學(xué)經(jīng)典對美國政治、社會影響的研究。他特別關(guān)注美國開國元勛對中華文明積極因素的汲取,及其對美國政體形成的影響。他在世界多所大學(xué)就本課題發(fā)表演講,曾在中國、印度、日本、意大利和美國的學(xué)術(shù)期刊上發(fā)表過幾十篇相關(guān)論文。最近的一篇為《美國開國元勛與中國長城——追溯“美國筑墻”思維的來源》(“The U. S. Founders and the Great Wall of China:Tracing the Origins of‘American Wall’ Mindset”),發(fā)表于美國《弗吉尼亞亞洲研究評論》(Virginia Review of Asian Studies)2019年第21卷第70—79頁。他的多篇論文已被包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xué)在內(nèi)的美國大學(xué)選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在美國政治制度建立之初,作為開國元勛之一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提出了社會進(jìn)步理論,即將儒家政治觀念同西方社會進(jìn)步傳統(tǒng)結(jié)合起來。其他重要開國元勛如約翰·亞當(dāng)斯和托馬斯·杰斐遜都加入了富蘭克林的行列,利用儒家政治理念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美國政體。儒家思想通過這些開國元勛在美國民主制度中留下了令人意想不到,卻又難以磨滅的印記。

         

        作者簡介:王小良(Dave Wang)博士,原籍中國吉林。1982年東北師范大學(xué)世界史專業(yè)碩士畢業(yè),1991年赴美國留學(xué),2000年獲美國亞利桑那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學(xué)位?,F(xiàn)為美國歷史教育協(xié)會會員、《弗吉尼亞亞洲研究評論》(Virginia Review of Asian Studies)編委、美國紐約皇后圖書館勞雷頓(Laurelton)分館館長、圣約翰大學(xué)兼職教授,被國內(nèi)多所高校聘為客座教授。長期從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西方文明進(jìn)步影響的研究,在中國、美國、意大利、日本、印度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與此主題相關(guān)的論文,引起廣泛關(guān)注。近年來發(fā)表的主要論文有:《儒學(xué)與美國民主制度的建立》(“Confucianism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Democracy”)、《儒家政治思想與富蘭克林的社會進(jìn)步理論》(“Confucian Political Ideas and Franklin's Theory of Social Progress”)、《美國開國元勛與中國長城:探尋“美國筑墻心態(tài)”的來源》(“The US Founders and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Tracing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Wall Mindset' ”)。2021年他的著作《中國與美國的建立:中華文明的影響》(China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fluence from Chinese Civilization)在美國出版,書中分析了18世紀(jì)以來中國文化對歐美文化的影響,闡述了中國在道德、政治哲學(xué)、教育、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等領(lǐng)域的成就,以及這些成就對西方的促進(jìn)作用。

         


         

        1783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甫一結(jié)束,剛建立合眾國不久的開國元勛們便面臨著挑戰(zhàn):如何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政體來維護艱難取得的革命果實。有關(guān)這項艱巨的任務(wù),約翰·亞當(dāng)斯(John Adams,1735—1826)的描述為:“諸事聚合如斯,推翻政府實遠(yuǎn)較于現(xiàn)下這般時節(jié)建立政府為易?!薄?】

         

        合眾國的開國元勛們在1787年制憲會議上確立了國家的憲章,這令他們的功績更為重大、更史無前例。不過不出所料,《憲法》頗具爭議。起草完成后,批評者指責(zé)“《憲法》是對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的核心原則的背叛”,而擁護者則稱贊它“是自由與權(quán)力的良好結(jié)合,是與國家統(tǒng)治的現(xiàn)實妥協(xié)”。【2】

         

        這些西方思想流派培養(yǎng)出來的開國元勛,受到了歐洲啟蒙運動對政府責(zé)任闡述的影響。他們欣然接受了民治的觀念,這一觀念是因為啟蒙運動思想家的努力而日益盛行起來的。其中一位思想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在其著作《政府論》(Two Treatises on Government,1689,1690)中闡釋了他頗具影響力的社會契約理論。該理論反對君權(quán)神授,支持以被統(tǒng)治者同意為基礎(chǔ)的政府,只要被統(tǒng)治者愿意放棄一定的自由來換取生命、自由和財產(chǎn)這些基本權(quán)利。

         

        或許出人意表的是,一些啟蒙運動的領(lǐng)袖,比如洛克和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都十分尊崇儒家的治理原則。比如,洛克贊同被統(tǒng)治者有起義的權(quán)利,這與儒家政治理論是一致的。洛克論證說,如果政府不能保護國民的自然權(quán)利,則國民有權(quán)起義建立新的統(tǒng)治階級。【3】開國元勛們也有類似的主張,他們說統(tǒng)治的基本目的是如何服務(wù)人民。不過同時,統(tǒng)治階級也要對平民進(jìn)行制約;有些開國元勛,比如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1751—1836)擔(dān)心,向教育水平不高的人和窮人讓渡過多政治權(quán)利會在社會和政治層面造成動蕩?!?】

         

        將《憲法》的建國原則作為指引的美國,經(jīng)常被譽為現(xiàn)代民主的典范。然而,美國的制度并非純粹的民主。比如,總統(tǒng)不是通過直接多數(shù)票選出的,而是通過選舉人團“間接普選”任命的。選舉人團是創(chuàng)建者們的一個新穎想法,他們想以此來削弱普通民眾的權(quán)力,從而解決麥迪遜及其同僚擔(dān)憂的問題。選舉人團制度下,贏得普選的總統(tǒng)候選人不能保證一定可以入主白宮;總統(tǒng)是由選舉人團多數(shù)票選出的?!?】

         

        未將儒家思想包括在締造美國民主的影響因素中是最引人注目的問題。證據(jù)表明,開國元勛們在建設(shè)全新、獨特的美國政治制度時,經(jīng)常使用儒家政治哲學(xué)。被譽為“美國學(xué)術(shù)和教育之父”的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1843)甚至宣稱儒家思想是《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形成中最具影響的因素之一。【6】

         

        在本文中,筆者將探究美國開國元勛們在建立合眾國新政體的過程中如何借鑒儒家的政治思想。本文將概述儒家哲學(xué)的治理理念,探討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的政治理論以及開國元勛們在創(chuàng)建新政體的過程中如何運用了儒家觀念。


        儒家治理理念概述

         

        孔子(前551—前479)是一位中國哲學(xué)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漢朝時,他的學(xué)說被確立為國家的正統(tǒng)思想。儒家有一條指導(dǎo)原則:道德培養(yǎng)應(yīng)源自國君。令人稱奇的是,盡管孔子所處的時代動蕩不安,他堅信統(tǒng)治者應(yīng)當(dāng)通過教育和表率來統(tǒng)治臣民,而非武力??鬃舆€堅稱,政府應(yīng)為人民而存在,且民貴君輕?!?】

         

        孔子認(rèn)為,統(tǒng)治者的美德是其統(tǒng)治的前提?!暗隆北灰曌饕环N道德力量,它讓統(tǒng)治者無須訴諸武力便可得到他人的忠心。【8】正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孔子認(rèn)為:“如果統(tǒng)治者能按照最高的準(zhǔn)則要求自己,人民就會效仿,這樣從上至下都會有所改觀?!薄?0】有德行的當(dāng)政者就如同北極星一般,其他眾星會環(huán)繞著它運轉(zhuǎn)。【11】

         

        尤其是,孔子教導(dǎo)人們民主的原則,即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來源于人民。12孔子將統(tǒng)治者比作船,民眾比作水:“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薄?3】換言之,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權(quán)是因為人民的準(zhǔn)許才存在的。但是孔子也相信,統(tǒng)治者的品德定然不可避免地會對子民產(chǎn)生影響。統(tǒng)治者的道德力量就像風(fēng),而人民的則像草,風(fēng)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4】

         

        此外,孔子反對官員濫用職權(quán)來為自己牟利。他說:“放于利而行,多怨?!薄?5】他的一條基本原則是,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當(dāng)成為道德模范。他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薄?6】正如他進(jìn)一步所解釋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薄?7】

         

        最后,孔子還創(chuàng)造了賢能統(tǒng)治的概念。其意為,遴選統(tǒng)治者應(yīng)當(dāng)根據(jù)才能、功績和成就,而非出身或是財富?,F(xiàn)代的精英政治概念就是以該框架為基礎(chǔ)的。它要求,首先,政治領(lǐng)袖具有才能和品行;其次,具有上述特點的人才能被選作政府官員。


        融東入西——本杰明·富蘭克林政治理論的形成

         

        美國開國元勛們深受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該運動是西方思想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的分水嶺。【18】而儒家思想對啟蒙運動具有重要意義,繼而也對美國政體的形成具有深遠(yuǎn)影響。

         

        自從17世紀(jì)耶穌會士將儒學(xué)引入西方,歐洲的知識分子便開始宣揚孔子在倫理、社會規(guī)范及政府責(zé)任方面的學(xué)說?!?9】啟蒙運動時期儒家經(jīng)典的譯本數(shù)量逐漸增加,歐洲知識分子對精英政治方面的儒家信條越發(fā)推崇,并勸告人們采納儒學(xué)體系?!?0】伏爾泰和弗朗斯瓦·魁奈(Fran?ois Quesnay,1694—1774)便是其中兩位。伏爾泰稱孔子創(chuàng)造了“完善的道德科學(xué)”,魁奈則宣揚一種仿效儒學(xué)建立的政治經(jīng)濟體系?!?1】啟蒙思想家們受到儒學(xué)的影響,強調(diào)“理性和道德”,這種想法在18世紀(jì)上半葉跨越大西洋,抵達(dá)了北美殖民地?!?2】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對腐敗的英國政府不滿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形成了改變西方政治體系的理論。對富蘭克林而言,理想的政體是結(jié)合了儒家治理原則和西方社會傳統(tǒng)的政體。他在給大覺醒運動的知名基督教牧師喬治·懷特菲爾德(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的信中講述了自己的理念。他概括了政府主導(dǎo)的儒家社會進(jìn)步模式和西方的群眾發(fā)起模式:

         

        我高興地得知,你有眾多在上流社會人物中傳教的機會。如果你能使他們成為友善之士,可以成為效仿的榜樣,普羅大眾的行為就會產(chǎn)生奇妙的變化。在這方面,我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鬃?,這個著名的東方改革家開創(chuàng)了一個先例。當(dāng)看到自己的國家社會沉淪,各種歪風(fēng)邪氣泛濫時,他致力于教育上層人士。他用自己的理論引導(dǎo)他們走向高尚,民眾紛紛效仿他們。這個方式對人類產(chǎn)生了偉大的影響。有些人可能對于死后下地獄不以為意,然而懼怕自己在有生之年落后于時代。我們西方的很多革新發(fā)軔于無知的下層民眾。當(dāng)運動吸引更多的人來參加時,有識之士就會產(chǎn)生興趣,從而參加進(jìn)來。如果這兩種方式都可以使用,革新運動就會加快。若有人能找到使這兩種方式永久使用的方法,在我看來,他的貢獻(xiàn)將比經(jīng)緯度發(fā)明者大一萬倍?!?3】

         

        在信中,富蘭克林指出有三點對新生的美國政體有重要影響。首先,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當(dāng)是“道德的緣起”。其次,東西方的社會進(jìn)步方式是不同的:前者的特點是政府的良好治理,后者則是“愚昧的民眾”。最后,將西方的社會進(jìn)步模式同東方的統(tǒng)治傳統(tǒng)結(jié)合起來對于政治進(jìn)步極為重要。以上三點是富蘭克林社會進(jìn)步理論(見圖1)的基礎(chǔ)。


         

        圖1 富蘭克林社會進(jìn)步理論(作者原創(chuàng)) 

         

        在東方,社會進(jìn)步是由精英領(lǐng)導(dǎo)群眾取得的——用富蘭克林的話來講,是智者和偉人(道德的原推手)領(lǐng)導(dǎo)平民(蒙昧的民眾)取得社會進(jìn)步的。在西方,這種變化則是反向的,普通民眾迫使智者和偉人取得社會進(jìn)步。富蘭克林認(rèn)為兩種模式單獨來看都是不完善的,兩者結(jié)合才是一個優(yōu)化的體系。

         

        大體上說,富蘭克林的理論強調(diào)了三個因素的重要性:首先是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其次是中央政府的領(lǐng)導(dǎo)應(yīng)當(dāng)成為公眾仿效的道德楷模;最后,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權(quán)力變動應(yīng)由權(quán)力分立體系掌控。

         

        富蘭克林參考儒家的統(tǒng)治原則并不奇怪,因為開國元勛們對中國哲學(xué)的要義熟知已久。比如,十年前,在富蘭克林自己主辦并且發(fā)行甚廣的《賓夕法尼亞公報》(The Pennsylvania Gazette)上,他鼓勵殖民地領(lǐng)袖按孔子的教誨行事:

         

        他一心向好,品德全然被匡正過,不會因任何強烈的情感而偏廢正直。既然品德被匡正過,他便表里如一,為人無不和順之處。他之人格既然已臻完善,則他之家人便可循此范例改進(jìn)修正自身,迅速形成這般人格。他之家人既已臻完善,則可成為其諸侯國臣民及組成(周)王國之各諸侯國的表率,全王國民眾人格便可臻完善。整個王國治理得當(dāng),公正當(dāng)?shù)溃覀儽阌刑娇上?,王國便可幸福昌盛?!?4】

         

        孔子教育人們,領(lǐng)袖應(yīng)當(dāng)對他人民的行為和福祉負(fù)責(zé),正如他所說的:“民之饑荒即我之饑荒,民之過失即我之過失。”【25】富蘭克林也贊成美德的重要意義。在1787年制憲會議上,他向其他與會代表強調(diào)了品德對于統(tǒng)治的重要性:“為了獲得和保障人民的幸福,大部分的力量和效能,取決于印象,取決于民眾對政府的良好印象,取決于對治理者的智慧和人格完整的良好印象?!薄?6】

         

        富蘭克林深信對于健康的社會而言全民具有道德是必要的,而且他覺得自己有責(zé)任培養(yǎng)國家的青年人的品德。他認(rèn)為,民眾的智慧和道德遠(yuǎn)比軍事和經(jīng)濟成就重要,因為在政府統(tǒng)治能力較差的時候,過多的軍隊和財富可能導(dǎo)致社會和政治不穩(wěn)定。從這個角度講,幾個品行良好的領(lǐng)袖便可以控制大量的民眾。富蘭克林寫道:

         

        對于公眾的利益而言,沒有什么比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智慧和美德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我看來,一個國家的實力在于智慧、高尚的人:這些人遠(yuǎn)比財富、軍隊更重要,因為若是處在愚昧、邪惡的統(tǒng)治之下,財富和軍隊會被用來搞破壞,而不是為人民提供安全。盡管能培養(yǎng)成才的只是少數(shù)人,但是這少數(shù)人的影響,以及他們所能做的貢獻(xiàn)卻可能是巨大的。【27】

         

        富蘭克林也充分認(rèn)識到制約機制對于阻止領(lǐng)導(dǎo)人和普通民眾兩方行止不端的重要意義,即為了抵御人類的本性,因為富蘭克林認(rèn)為政府的來源“不是人類的自愿契約,而是人類的弱點和必需”28。

         

        富蘭克林1757—1762年和1764—1775年間作為賓夕法尼亞、佐治亞、新澤西和馬薩諸塞州的殖民代表在英格蘭居住。在此期間,他開始構(gòu)思理想型政府的理論。他在倫敦經(jīng)歷了一次“政治蛻變”29,尤其是,他在此期間開始對英國議會失去信心,部分原因在于他意識到英國的王室和他高度認(rèn)可的儒家道德相悖。富蘭克林原先的保守主義態(tài)度開始向美國革命者的激進(jìn)主義靠攏,他之后最終成了堅定的愛國者和合眾國的重要締造者。

         

        之后,富蘭克林在美國革命前夕表述了他對殖民地政府的擔(dān)憂。他見過許多差勁的殖民總督,然而,由于他已經(jīng)對英國的政治制度喪失信心,他從大西洋彼岸就學(xué)不到什么。301769年9月,在富蘭克林首次闡述自己的政府理論20年之后,他在一封書信中指出,如果統(tǒng)治手段不得當(dāng),“(對英國來說)將士兵送到波士頓看來是……危險的一步;(士兵)做不了什么好事,反倒可能引起是非?!比欢?,富蘭克林認(rèn)識到,與母國英國的矛盾,殖民地一方也有責(zé)任,因為本地的統(tǒng)治者對殖民地事務(wù)往往處理不善?!?1】

         

        殖民地居民爭取獨立的斗爭激起了富蘭克林的希望,他覺得美國革命或許能促成一個更好的政府體系。1777年,富蘭克林就美國革命稱:“普遍認(rèn)為我們的事業(yè)是全人類的事業(yè),我們在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的同時也在為全人類的自由而戰(zhàn)?!薄?2】

         

        次年,富蘭克林勸誡美國同胞:“只有有德行的民族才能獲得自由。當(dāng)國民腐敗墮落時,他們更需要統(tǒng)治者。”【33】他強調(diào)道德的政府對于新成立國家的重要性:

         

        為了我們這灌木叢同胞的福利,我參加過多少次政治斗爭,研究過多少哲學(xué)問題??墒怯蟹蔁o道德配合,政治仍舊不能清明。我們這一族蜉蝣必須戒慎警惕,否則在幾分鐘之內(nèi),就可以變得像別的、歷史較悠久的灌木叢里的蜉蝣一樣,道德淪喪,萬劫不復(fù)!【34】

         

        總之,富蘭克林認(rèn)識到了在締造合眾國的關(guān)鍵時期使用儒家原則的重要性。他的政治理論東西合璧,其中的“東”是基于儒家有關(guān)有效治理的政治理論。


        用儒家的賢能治理制約歐洲的貴族世襲

         

        在美國革命的余波中,富蘭克林找到了將新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引向某些儒家治理理想的機會。富蘭克林十分珍視這前所未有的時機,他聲稱:“一個偉大的民族有機會形成他們自己的政府,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大壯舉?!薄?5】

         

        戰(zhàn)爭過后,新成立的合眾國內(nèi),種種新出現(xiàn)的或遺留的矛盾又顯露出來,這讓開國元勛們頗為關(guān)注。大約有六千個本來支持政府的人遷往加拿大,有一些人甚至發(fā)動了叛亂,1786年的謝司(Daniel Shays,1747—1825)起義就是其中一例。18世紀(jì)80年代中期,新國家成立不過幾年便可能面臨土崩瓦解。富人和平民之間的矛盾,尤其是金融信貸的矛盾,讓許多州都動蕩不安。國家在宗教方面也四分五裂,圣公會教徒、天主教徒、加爾文派教徒、胡格諾派教徒、路德宗信徒、貴格會教徒、猶太教徒、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均人數(shù)眾多。在社會經(jīng)濟方面,美國也呈現(xiàn)階層化:上至土地貴族,下至契約奴仆?!?6】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評論說,十三個州的聯(lián)合不過是“一盤散沙”。【37】

         

        此時,第二屆大陸會議(1775—1781)和邦聯(lián)國會(1781—1788)的代表無法在國家如何治理和各州應(yīng)保留何種權(quán)力方面達(dá)成共識。開國元勛們急切地想要創(chuàng)建一個政府體系讓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有關(guān)國家的新政府,一些革命者相信,建立一個類似歐洲君主制的體系符合國家的最大利益。38與此類似,一些革命戰(zhàn)爭的老兵則希望建立貴族世襲制來“將自己及子孫同普通民眾區(qū)分開來”。1784年,這些老兵形成了世襲軍人等級,組織了辛辛那提會?!?9】

         

        富蘭克林借此機會向新成立的國家介紹儒家的賢能統(tǒng)治,并譴責(zé)辛辛那提會成員直接違背了“國家莊嚴(yán)宣布的思想”。富蘭克林認(rèn)為:

         

        中國人是古老的民族,通過長期的經(jīng)驗積累成了最智慧的民族。他們的榮耀并非蔭及后輩而是蔭及前輩。若是一個人因其學(xué)識、智慧抑或英勇而被皇帝授官,則其父母也立即享有和這位新官相同的尊敬和禮數(shù);推斷可知,此人得授官職必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指導(dǎo)和模范作用。這種榮譽向上蔭及的方式對國家是有益的,因為它鼓勵父母為孩子提供良好、道德端正的教育。但是榮譽向下蔭及并無貢獻(xiàn)的子孫不僅毫無根據(jù)、十分荒謬,還會傷害子孫。因為這種做法容易讓他們驕傲自滿、不學(xué)無術(shù),之后便一貧如洗,刻薄、奴性、邪惡隨之而來;這便是如今所謂的歐洲貴族的情形?!?0】

         

        其他元勛,比如約翰·亞當(dāng)斯、約翰·杰伊(John Jay,1745—1829)、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也支持這種精英主義的想法,并且譴責(zé)辛辛那提會“在美利堅共和國建立世襲貴族的企圖”?!?1】1784年,華盛頓附和說,“除非人們抱怨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否則辛辛那提會應(yīng)當(dāng)終止?!?2】

         

        儒家賢能治理在其他元勛中也具有影響力。出生于國外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1757—1804)是一名私生子,他本來可能在大西洋彼岸“黯然失色”43,卻在合眾國一躍成名。開國元勛們對漢密爾頓的政治觀點極為尊重,并就此產(chǎn)生過辯論,而他本人則是認(rèn)同精英主義可以戰(zhàn)勝歐洲貴族傳統(tǒng)的標(biāo)志人物。【44】


        用道德約束政府官員

         

        美國革命之后,開國元勛們需要就人民主權(quán)是新政府的基礎(chǔ)這點做出解釋。在殖民時期,元勛們便是用此信條召集殖民地的定居者反英的。戰(zhàn)后,他們試圖將民治原則與保護公民權(quán)利和自由的穩(wěn)定政府同時平衡起來?!?5】1787年5月至7月在費城召開的制憲會議就是要為人民建立的國家創(chuàng)造這樣的一個政府。富蘭克林抓住這次機會在會上講述了自己形成的政治理論。

         

        1785年富蘭克林剛一返美,便投身于制定新國家的政體之中。富蘭克林是制憲會議上最具影響力的成員之一;事實上,如果身體條件允許,他可能會成為除喬治·華盛頓外唯一的會議主席人選?!?6】盡管已經(jīng)81歲高齡,身體欠佳,富蘭克林為了捍衛(wèi)革命果實不辭辛勞地工作了四個月,貢獻(xiàn)巨大。在會上,他描述了失敗的嚴(yán)重后果:“今后的人類,會從這個不幸的例子里,對于人類的智慧所建立的政府感到絕望,從而交給機遇、戰(zhàn)爭和征服去解決?!薄?7】

         

        為描述有效治理,富蘭克林將馬薩諸塞州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州政府做了對比。富蘭克林對馬薩諸塞州的謝司起義感到恐慌;他的這種反應(yīng)與儒家原則是一致的,即有效的政府治理應(yīng)當(dāng)保證公民不會起義。48而與此相反,費城政府因為擁有良好的分權(quán)體系而管理有效。費城政府以兩黨為特征,“一黨力圖維持《憲法》的本來面貌,另一黨則想要增加上院來控制議會?!薄?9】

         

        富蘭克林承認(rèn),盡管會議并未試圖建立王國,但是“在人類心里,總是有一種自然的傾向:需要一個國王式的政府。”【50】比如,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等人建議任命一名終身的行政長官。富蘭克林反對這種主張,聲稱合眾國的政府“所有的權(quán)力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人民”,總統(tǒng)的任期應(yīng)有限制而非終身任職。詹姆斯·麥迪遜贊成富蘭克林的主張,他說“我們奮斗所求的絕不是民選的專制政府”【51】。

         

        富蘭克林提醒公民,延遲君主制的“巨大災(zāi)難”的方法就是要將政府職位建設(shè)成“尊榮之位”。【52】他還強調(diào)道德的重要性;如果道德低下的人被放在“尊榮之位”,那他們會將職位變成“牟私之位”?!?3】富蘭克林相信,不道德之人將英國政府變得“太狂躁”【54】,毀掉了它。為得到各種英國政府職位的斗爭是“所有派系的真正根源,這些派系無時無刻不在分裂國家,它們讓議會分神,讓它有時匆忙草率地陷入毫無結(jié)果卻惹上麻煩的戰(zhàn)爭,而且常常強迫對方接受可恥的媾和條款?!薄?5】由于他的海外經(jīng)驗,富蘭克林在創(chuàng)造早期美國政府時執(zhí)意要“第一掌權(quán)人足夠優(yōu)秀”【56】。

         

        在會議上,富蘭克林自始至終不斷地強調(diào)新國家的領(lǐng)導(dǎo)人道德的重要性。他向其他代表指出,野心和貪婪是“兩種激情,總是對人間事務(wù)產(chǎn)生強有力的影響”;結(jié)合這兩種特質(zhì)可能會造成“最為暴烈的效果”?!?7】正如富蘭克林指出的:

         

        這些人不會是智者和謙遜的人,不會是和平和良好秩序的愛好者,不會是值得信任委托的人。這些人一定是膽大妄為、行事暴烈、激情膨脹、為實現(xiàn)自私追求而百折不撓的人。這些人會千方百計地鉆進(jìn)你們的政府,成為統(tǒng)治你們的人。這些人在尋求自身幸福的途中,必然錯誤百出,因為被他們擊敗的那些競爭者,與他們本是一丘之貉,出于同樣的動機,失敗者會無休無止地破壞干擾得勢者的施政,阻撓和挫敗得勢者的措施,使他們在人民心中顯得面目可憎?!?8】

         

        基于這些原則,1788年的制憲會議旨在創(chuàng)造一個有權(quán)監(jiān)督聯(lián)邦各州的中央政府。


        用選舉團制度制約民眾

         

        由于有與英國政權(quán)打交道的經(jīng)歷,美國開國元勛們并不信任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不過,他們想讓新政府具有強制聯(lián)邦各州實行其法令的權(quán)威。他們面對革命之后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大動蕩,在1787年初達(dá)成了共識,要修訂《邦聯(lián)條例》,用聯(lián)邦政府有更多權(quán)力的體制代替原有的體制。

         

        在會議上,代表們考慮了幾種選舉總統(tǒng)的方式,提案包括直接普選、國會選出、州長選出、各州立法機關(guān)選出或是由抽簽選定的一批特殊國會議員選出。其中一個提案是詹姆斯·麥迪遜的弗吉尼亞方案,該方案提議“國家行政長官由國家立法機關(guān)選定,任期限定”。富蘭克林反對弗吉尼亞方案,認(rèn)為它違反了分權(quán)原則:國家立法機關(guān)參與另一部門的選舉會使得選出的行政長官嚴(yán)重受到該選舉部門利益的擺布。

         

        元勛們設(shè)計了另一個體系來代替麥迪遜的弗吉尼亞方案。在該體系中,各州獲得與其參議員及國會代表數(shù)量相當(dāng)?shù)目偨y(tǒng)“選舉人”數(shù)量。這些選舉人的選舉方式由各州自行決定,每個選舉人會把票投給兩個人。獲得多數(shù)選舉人票的候選人當(dāng)選為總統(tǒng),得票第二高的候選人成為副總統(tǒng)。合眾國《憲法》第二條第一款提到了這種結(jié)構(gòu):“每邦按本邦議會所定辦法產(chǎn)生若干選舉人,人數(shù)等于該邦于國會中有資格分得的聯(lián)邦參議員和聯(lián)邦眾議員人數(shù)之和;但聯(lián)邦議員和聯(lián)邦受托受薪官員不得擔(dān)任選舉人?!薄?9】

         

        被稱作選舉團的這種體系最初是由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1742—1798)提出的。威爾遜被選為六個報告最終征求意見稿的代表之一,這項殊榮是對他作為方案主要締造者的肯定。盡管威爾遜提議委員會秘密會面,但由于二人的親近關(guān)系,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富蘭克林也參與了計劃制訂。【60】在會上,威爾遜替富蘭克林發(fā)言;很有可能富蘭克林讓威爾遜將他的想法傳達(dá)給了其他代表。在會議的最后一天,即1787年9月17日,富蘭克林讓威爾遜把他的最終報告讀給聽眾。在《憲法》通過之后,富蘭克林創(chuàng)辦的費城學(xué)院立即聘任威爾遜,讓他開設(shè)系列課程解釋、分析《憲法》。1790年,費城學(xué)院授予威爾遜榮譽法學(xué)博士,并聘任他為該校首位法律教授。1906年,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將威爾遜的棺槨遷至費城,埋葬在富蘭克林旁邊?!?1】

         

        選舉團制度是啟蒙運動理想“國家應(yīng)當(dāng)自治”與必須有分權(quán)制度兩者之間的妥協(xié),也反映出富蘭克林及其他代表并不全然相信民眾能選出最勝任的候選人。富蘭克林希望挑選出的選舉人能夠保證最能勝任的人當(dāng)選總統(tǒng)。詹姆斯·麥迪遜擁護富蘭克林的立場,他說:“毫無疑問,依靠人民是對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經(jīng)驗教導(dǎo)人們,必須有輔助性的預(yù)防措施?!?2在1787年前,許多開國元勛都很現(xiàn)實地認(rèn)識到依靠制度手段而非個人品德是維護自由最有效的方式。63圖2是1789年依照美國憲法進(jìn)行的第一次總統(tǒng)選舉期間的選舉人選票。


         

        圖2 1789年美國第一次總統(tǒng)選舉的選舉人選票(拍攝于美國民主博物館)

         

        選舉團反映了富蘭克林融東入西的理論。正如富蘭克林向拉羅什富科(M.le Duc de Rochefoucauld)所言,新國家是政治試驗的機會?!?4】富蘭克林告誡那些仍然墨守西方傳統(tǒng)的人,引入新的文化元素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65】。富蘭克林力圖讓各位代表看到幾種非西方影響的優(yōu)勢,并且提出提議的《憲法》應(yīng)使國家“在幾年間得到良好的管理”【66】。

         

        范多倫(Carl Van Doren,1885—1950)稱,富蘭克林在1787年7月“想出的折中方案讓代表們達(dá)成了一致”【67】。富蘭克林在會上致力于為民主共和國打好基礎(chǔ),并用《憲法》形式確定下來。【68】他作為制憲會議上最具影響力的參會者之一,幫助起草了《憲法》并創(chuàng)立了選舉人制度。因此,他被稱為“制憲會議的先賢”,而《憲法》生效則是他“在會議上的巨大勝利”【69】。


        約翰·亞當(dāng)斯認(rèn)同儒家原則——政府旨在服務(wù)人民

         

        1787年制憲會議期間約翰·亞當(dāng)斯正在倫敦?fù)?dān)任大使,因此他對《憲法》的起草沒有直接影響。不過,亞當(dāng)斯通過政論寫作影響了合眾國政府的形成。其中兩篇為《關(guān)于政府的思考》(“Thoughts on Goverment”,1776)和《為憲法辯護》(“A Defense of the Constitutions”,1778),文章發(fā)展了富蘭克林、麥迪遜及其他代表在1787年制憲會議上運用的美國政府原則。亞當(dāng)斯是新《憲法》的狂熱支持者?!?0】

         

        亞當(dāng)斯是美國政治思想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新國家政體形成時期,在政府治理方面他經(jīng)常參考儒家哲學(xué)。據(jù)說亞當(dāng)斯曾與其他開國元勛討論過儒家治理原則的本質(zhì)和應(yīng)用。令人稱道的是,亞當(dāng)斯對儒家經(jīng)典的英譯本不滿意,故而讀的是拉丁譯本。711808年,他向其他元勛坦言:“既然提到伏爾泰,我便可以解釋為什么我沉寂了這么久。三四個月以來,我一直和摩西(Moses)、瑣羅亞斯德(Zoroaster)、桑喬尼雅桑(Sanchoniathan)、孔子、努馬(Numa)、穆罕默德(Mahomet)及其他偉人為伴。”【72】

         

        亞當(dāng)斯認(rèn)為,在確定治理手段的時候,合眾國應(yīng)該先考慮目的。他指出,縱觀歷史,“所有神學(xué)家和道德哲學(xué)家都同意,個人的幸福是人類的目的?!痹谒磥恚詈玫恼w應(yīng)當(dāng)可以“為最多的人帶來最大程度的幸?!薄KM(jìn)一步說,“從古至今無論是異教徒還是基督徒,都宣稱人類的幸福和尊嚴(yán)在于美德??鬃印嵙_亞斯德、蘇格拉底、穆罕默德都這么認(rèn)為,神圣的權(quán)威更是如此。”【73】

         

        亞當(dāng)斯像富蘭克林一樣,贊成儒家的“智者和勇者”應(yīng)成為國家領(lǐng)袖的原則。他論證說,“在大型社會,居民分散在廣袤的國土上,大家全都聚起來制定法律是不可能的:因此,第一個必要步驟,便是將權(quán)力從多數(shù)人手中轉(zhuǎn)移到少數(shù)最智慧、良善的人手中?!薄?4】亞當(dāng)斯還強調(diào)對共和國而言道德的重要意義:“政府所有部門的尊嚴(yán)和穩(wěn)定以及人民的道德、社會的福祉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司法的正直和藝術(shù)?!薄?5】

         

        1787年1月上旬,亞當(dāng)斯倉促將自己的第一部分勞動成果給倫敦一家印刷商付印,其標(biāo)題為“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憲法的辯護書”。除支持富蘭克林的呼吁,即應(yīng)由有道德的領(lǐng)導(dǎo)人來管理新國家之外,亞當(dāng)斯還嘗試設(shè)計一套制度來管控統(tǒng)治者和平民之間的權(quán)力平衡。亞當(dāng)斯對純粹的民主心存疑慮,告誡世人這種體制可能會帶來災(zāi)難:

         

        還沒有哪個民主國家最后并未自己走上絕路的。若說民主相比于貴族和君主制度少了些自負(fù)、驕傲、自私、野心和貪婪,這實在是虛妄之言。事實并非如此,歷史上也從未如此。若是政府結(jié)構(gòu)簡單,無論是處在哪種政體之下,所有人的激情都是相同的,若是不加監(jiān)管,這些激情會產(chǎn)生同等效果的欺詐和殘暴。【76】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元勛,比如詹姆斯·麥迪遜同意亞當(dāng)斯的觀點。麥迪遜稱:“純粹的民主政體曾呈現(xiàn)動亂和爭論的圖景,曾被人發(fā)覺同個人安全和財產(chǎn)權(quán)是不相容的,而且往往由于暴虐而短壽?!薄?7】元勛們認(rèn)為不加約束的民主與暴民統(tǒng)治相類,并且質(zhì)疑這些平民是否具有共同做出明智選擇的能力。

         

        總之,幾位開國元勛,比如約翰·亞當(dāng)斯和詹姆斯·麥迪遜,都認(rèn)同本杰明·富蘭克林對儒學(xué)統(tǒng)治原則的尊崇,在政府的目的以及領(lǐng)導(dǎo)人具有道德的重要意義方面尤其如此。


        杰斐遜利用儒家德治美德助其獲得文化獨立

         

        杰斐遜不止一次宣布過脫離英國實現(xiàn)文化獨立,他從美國報紙上收集的詩作也反映出他對英國君主制的反感?!?8】盡管1787年《憲法》起草時杰斐遜正代表美國出使法國,他仍然能通過與其他元勛信件往來影響聯(lián)邦政府的進(jìn)展。和約翰·亞當(dāng)斯一樣,杰斐遜也很樂意知曉《憲法》的成就;在他的自傳當(dāng)中,他回憶自己“在9月初收到了一份(《憲法》的)影印本,閱讀、思考其中的條款,大感滿足。”【79】

         

        杰斐遜傾向于共和政體。【80】他的著作《弗吉尼亞筆記》(Notes on the State of Virginia)于1785年在歐洲出版,書中花了大量精力思考憲法相關(guān)的問題。制憲會議之前,杰斐遜在巴黎時,他密切跟進(jìn)合眾國的進(jìn)展并與推進(jìn)這些進(jìn)展的人書信往來,其中包括詹姆斯·麥迪遜,他是1787年《憲法》的推進(jìn)者之一,也是《聯(lián)邦黨人文集》(Federalist Papers:Primary Documents in American History)的作者之一?!?1】

         

        杰斐遜對于美國民主制度的最重要貢獻(xiàn)是他宣傳儒家有關(guān)領(lǐng)袖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盡管那時已經(jīng)是主要的開國元勛,并且會成為國家的第三任總統(tǒng),杰斐遜卻渴望成為孔子遵奉的那種品行高尚的領(lǐng)袖。82儒學(xué)對道德的強調(diào)對杰斐遜影響頗深,甚至于在他任總統(tǒng)期間,還在自己的私人剪貼簿里收集孔子輯錄的中國古詩:

         

        一首古老的中國詩歌

         

        約翰·科列金(John Collegins)等譯

         

        Ta Hio of Confucius83引用

         

        (……摘自博德利圖書館84藏抄本)

         

        以下詩歌由威廉·瓊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1746—1794)85譯成拉丁語,他在《關(guān)于中國人的二部經(jīng)書》中告訴我們,詩歌摘自《詩經(jīng)》(Shi King86)第一卷:

         

        (他說)這首詩頌揚的是位于今河南省的衛(wèi)國的國君武公,武公逝世時將近百歲,時為耶穌降生前756年。這首中文詩或許與荷馬(Homer)、赫西俄德(Hesiod)同時,創(chuàng)作年代至少比來庫古(Lycurgus)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帶入希臘要早。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吧鈨n兮”者,恂栗也?!昂召庑狻闭?,威儀也。“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7】

         

        這首詩贊揚了一位中國古代的國君,孔子將他樹立為君主的典范。杰斐遜將這首詩收錄足見他對儒家理想是持積極態(tài)度的?!?8】這首詩摘自《大學(xué)》,該書被稱作“優(yōu)秀政府指南”或是“統(tǒng)治者說明”?!?9】

         

        在他將該詩摘錄的同一時期,杰斐遜創(chuàng)作了一本自己的《圣經(jīng)》,該書便從儒家道德中汲取了部分靈感。他將這本《圣經(jīng)》命名為“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道德”;這個名稱也許就參考了1689年出版的歐洲知識分子的暢銷書《孔子的道德》(The Morals of Confucius)?!?0】杰斐遜制作這本《圣經(jīng)》是為了保存他認(rèn)為最能代表耶穌道德高尚的章節(jié)?!?1】在一封給查爾斯·托馬斯(Charles Thomson)的信中,杰斐遜描述了他如何將《圣經(jīng)》中的經(jīng)文剪下來,然后根據(jù)時間或主題在一個空白的本子當(dāng)中重新排列(見圖3)。杰斐遜驕傲地描述這種排列是“我從未見過的更美好、更珍貴的道德準(zhǔn)則”【92】。

         

        杰斐遜的剪貼簿里有一首獨立的詩揭示了他對儒家賢能統(tǒng)治和教會的態(tài)度。詩中抨擊教會是毀掉人類智慧和道德的地方。有趣的是,這一斷言和精英主義同時出現(xiàn):“優(yōu)秀從沒獲得過教會的支持?!薄?3】



         

        圖3 杰斐遜對《圣經(jīng)》的改造【94  】

         

        對厭倦形而上學(xué)的杰斐遜而言,儒學(xué)是引人入勝、切實可行的增進(jìn)私德的學(xué)說。他認(rèn)為儒學(xué)和他整體的宗教觀念是一致的。一方面,杰斐遜反對一些宗教組織的形式及部分教義;另一方面,他欣然接受了一部分基督教的道德認(rèn)知。正如杰斐遜對美國同胞所說的,“國家要為社會塑造道德的人,而每個成員都對社會負(fù)有個人的責(zé)任?!薄?5】

         

        杰斐遜意識到儒家道德哲學(xué)對于在美國建立一個良好、進(jìn)步的政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杰斐遜對元勛們建立的新政體很有信心,認(rèn)為它能夠很好地服務(wù)于新國家。在祝賀他當(dāng)選總統(tǒng)的代表前,杰斐遜就美國政體和美德做了以下陳述:“教人以誠信、自制、感恩、愛人,承認(rèn)、崇拜主宰的上帝”,新國家會有光明的未來,美國人民會成為“幸福、興旺的民族”?!?6】


        結(jié)論

         

        在美國革命期間,本杰明·富蘭克林創(chuàng)立了將儒家政治思想與西方社會進(jìn)步傳統(tǒng)相結(jié)合的理論。富蘭克林擁有前所未有的機遇,他可以將自己的理論用在合眾國政府形成的過程當(dāng)中。其他幾位開國元勛也在歐洲啟蒙運動期間受到了再度流行的儒家思想的啟示,在為新國家創(chuàng)建新穎、良好的政體時用到了孔子這位中國哲學(xué)家的觀點。

         

        本杰明·富蘭克林、約翰·亞當(dāng)斯以及托馬斯·杰斐遜是儒家政治精英主義的最為忠實的倡導(dǎo)者。這些元勛一道努力,將儒家治理原則引入這個新生的國家。其中一部分努力是由富蘭克林做出的,他創(chuàng)立了將儒家統(tǒng)治原則同西方社會進(jìn)步模式結(jié)合起來的理論;而亞當(dāng)斯關(guān)注與政府的目的相關(guān)的儒家理想;杰斐遜則贊同領(lǐng)導(dǎo)人道德高尚的重要意義。

         

        這些元勛們對儒家理念的理解是超前的。富蘭克林引導(dǎo)元勛們建立了一個穩(wěn)定的政府?;诟惶m克林的理論,援引啟蒙運動原則,開國元勛們創(chuàng)造了包括選舉團和三權(quán)分立在內(nèi)的新的政治制度,元勛們也開啟了精英主義的傳統(tǒng),這在之后成了美國政體的基石之一。這樣,元勛們對富蘭克林理論的考量和運用便將儒家原則引入了美國民主制度。

         

        有人也許會奇怪為什么開國元勛們會向孔子尋求指導(dǎo)。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想要在獨立戰(zhàn)爭之后也建立文化上相對于英格蘭的獨立。他們擔(dān)心歐洲人會繼續(xù)為了自己的利益“試圖壓榨美國”,這種憂慮驅(qū)使他們努力設(shè)計出良好的統(tǒng)治方式?!?7】用托馬斯·杰斐遜的話來講,為了更好地將合眾國建成獨一無二的存在,它需要“剪斷臍帶”?!?8】

         

        在制憲會議上,富蘭克林向代表們解釋了為什么新國家可以從儒家治理智慧中受益。他告訴其他代表:“我們的確感覺到了自己政治智慧的不足,畢竟我們一直在四處找尋政治智慧。我們回顧古代歷史中的統(tǒng)治模式,查看不同共和國的形態(tài),它們形成時便埋下了瓦解的禍根,現(xiàn)在都已不復(fù)存在了。我們也參看了歐洲的現(xiàn)代國家,但是發(fā)現(xiàn)它們的憲法沒一個適合我們的情形?!薄?9】

         

        富蘭克林并不是唯一一個參考西方以外統(tǒng)治傳統(tǒng)的開國元勛,亞當(dāng)斯和杰斐遜都總結(jié)說英國“太過腐敗,唯余猜疑和敵對”【100】。正如杰斐遜所言:

         

        所以我承認(rèn),我覺得西塞羅(Cicero)、卡托(Cato)和布魯圖斯(Brutus)這三個團結(jié)、不加約束的人也想不出帶領(lǐng)人民進(jìn)行良好統(tǒng)治的方法,更想不出怎么解決這個難題,抑或會持續(xù)多久。為什么那個令人愉悅的國家在兩千五百年的時間里從沒有過一天是在我們這樣的自由、理智的政府統(tǒng)治之下?!?01】

         

        另外,有人或許會疑惑為何歷史書和課堂上沒有提到儒家思想對美國民主體系建立的影響。正如亞當(dāng)斯指出的,儒家政治觀念對于普通大眾來講還是太陌生了,如果有人在論辯中援引孔子,他會被“奚落和詆毀”。【102】富蘭克林和杰斐遜或許私下和人交流過自己的觀點,說“純粹、簡單的自然神論”對于新成立的共和國是最好的宗教,但是不愿意在篤信基督教的美國公開具有煽動性的材料?!?03】

         

        因此,元勛們在談及儒家思想時用了替代性術(shù)語。他們盡量從西方著作中找尋類似儒家政治見解的觀點。正是由于這種心態(tài),杰斐遜裁剪《圣經(jīng)》并將有關(guān)道德的段落重新整合。亞當(dāng)斯利用截取的上帝的啟示來傳播基督教思想,他說:“狂熱分子經(jīng)常奚落、詆毀所有那些敢于此時援引中國哲學(xué)家的人;但是他們會因為自身的不真誠、粗暴動搖自己的事業(yè);而不是對它有所幫助;因為他們應(yīng)當(dāng)記住,上帝明確宣告,他的啟示不是為了指導(dǎo)少數(shù)的智者,而是指導(dǎo)多數(shù)的蒙昧之人?!?04約翰·亞當(dāng)斯、托馬斯·杰斐遜和詹姆斯·麥迪遜援引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和布萊克斯通(William Blackstone,1723—1780)作為權(quán)威來證明他們在建立美國政體中偏好的一些安排和程序。

         

        在儒家統(tǒng)治觀念的幫助下,杰出的開國元勛們一起為偉大、獨特的美國政體奠定了基礎(chǔ)。目睹這個偉大、獨特的政體在中西相遇中誕生了,在制憲會議閉幕時,本杰明·富蘭克林流下了熱淚?!?05】


        注釋
         
        1 John Adams,“To James Warren,”January 9,1787,accessed January 26,2020,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Adams/06-18-02-0286.Gregg L.Lint,Sara Martin,C.James Taylor,Sara Georgini,Hobson Woodward,Sara B.Sikes,Amanda M.Norton,The Adams Papers,Papers of John Adams.Vol.18,December 1785-January 1787.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6,pp.538-540.
         
        2 Joseph J.Ellis,Founding Brothers:The Revolutionary Generation.New York,Vintage Books:A Division of Rondom House,Inc.,2002,p.9.譯者注:中譯文參考約瑟夫·J.埃利斯:《那一代:可敬的開國元勛》,鄧海平、鄧友平譯,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8頁。可參見網(wǎng)站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815/127972857.shtm,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1月26日。
         
        3  Shane J.Ralston,American Enlightenment Thoughts,accessed January 26,2020,https://www.iep.utm.edu/amer-enl/.
         
        4  Ibid.
         
        5 在美國歷史上,曾有過幾次總統(tǒng)候選人贏得了普選卻沒有成為總統(tǒng)的情況。1824年,安德魯·杰克遜(Andrew Jackson,1767-1845)贏得了普選,但是沒能贏得選舉人團的多數(shù)票,最終約翰·昆西·亞當(dāng)斯(John Quincy Adams,1767-1848)贏得了大選。1888年,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1726-1791)沒能贏得普選卻在選舉人團選舉中勝出。而在近年的總統(tǒng)選舉中,有過兩次候選人贏得普選卻在選舉人團選舉中失利的情況。在2000年的大選中,艾伯特·戈爾(Albert Arnold Gore Jr.)全國得票比喬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多了50多萬;2016年,希拉里·克林頓(Hilary Clinton)比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多贏得了290萬的選票;但是兩人都在大選中失利,因為他們在選舉人團中沒能取勝。
         
        6  Noah Webster,An Examination into the Leading Principles 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Proposed by the Late Convention Held at Philadelphia.With Answers to the Principal Objections That Have been Raised Against the System.Philadelphia:Printed and sold by Prichard&Hall,in Market Street the second door above Laetitia Court.,M.DCC.LXXXVII,1787.
         
        7  Gilbert Reid,“Revolution as Taught by Confucianis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 33.2 (1923):193.
         
        8 《論語》2.1。
         
        9 《論語》3.19。
         
        10  Patrick Zukeran,“A Brief Overview and Biblical Critique of Confucius,”accessed February 2,2020,https://evidenceandanswers.org/article/a-brief-overview-and-biblical-critique-of-confucius/.
         
        11 《論語》2.1。譯者注:原文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2  Reid,op.cit.,p.200.
         
        13 這句話在《荀子·哀公》中也有記載: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笨鬃釉唬骸熬鶈枺ゾ畣栆?,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笨鬃釉唬骸熬霃R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yīng),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shù)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14  Reid,op.cit.,p.190.
         
        15 《論語》4.12。
         
        16 《論語》4.16。
         
        17 《論語》4.5。
         
        18  Jennifer Ratner-Rosenhagen,The Ideas that Made America:A Brief Hist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p.31.
         
        19  Zukeran,op.cit.
         
        20  Bill Schwarz,The Expansion of England:Race,Ethnicity and Cultural History.Psychology Press,1996.
         
        21  Ibid.
         
        22  Dave Wang,“Confucius in the American Making:The Founders’Efforts to Use Confucian Moral Philosophy inTheir Endeavor to Create New Virtue for the New Nation,”Virginia Review of Asian Studies 16 (2014):11-26.
         
        23  Benjamin Franklin,“To George Whitefield,”Reprinted from The Evangelical Magazine,XI (1803):27-28;also AL (fragment):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Philadelphia,July 6,1749,accessed February 2,2020,https://founders.gov/documents/Franklin/01-03-02-0156.
         
        24  Benjamin Franklin,“From the Morals of Confucius,”The Pennsylvania Gazette,1728-1789,Vol.4,1737-1740,p.74.感謝美國哲學(xué)會前會長Roy Goodman提供《賓夕法尼亞公報》相關(guān)資料。
         
        25  Ibid.,p.82.
         
        26  Benjamin Franklin,“Speech in the Convention on the Constitution”(unpublished),September 17,1787.譯者注:中譯文參考詹姆斯·麥迪遜:《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上下冊),尹宣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75-776頁。
         
        27  Benjamin Franklin,“To Samuel Johnson,23 August 1750,”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Franklin/01-04-02-0009.[Original source:The Papers of Benjamin Franklin,Vol.4,July 1,1750,through June 30,1753,ed.Leonard W.Labare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pp.40-42.]
         
        28  Benjamin Franklin,Marginalia in a Pamphlet by Allan Ramsay,MS notations in the margins of a copy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of[Allan Ramsay]Thoughts on the Origin and Nature of Government,Occasioned by the Late Disputes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Her American Colonies.Written in the Year 1766 (London,1769),accessed February 2,2020,https://franklinpapers.org/framedvolumes.jsp.
         
        29  Accessed January 26,2020,https://teachingamericanhistory.org/static/convention/delegates/franklin.html.
         
        30  Louis J.Sirico Jr.,“How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Doctrine Shaped the Executive,”Working Paper Series,Villanova University Charles Widger School of Law Year 2008,p.10.
         
        31  Benjamin Franklin,“To George Whitefield”[Before Sept.2,1769],reprinted from Joseph Belcher,George Whitefield:a Biograph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is Labors in America,New York,1857,pp.414-415.
         
        32  Benjamin Franklin,“To Samuel Cooper,1 May 1777,”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Franklin/01-24-02-0004.[Original source:The Papers of Benjamin Franklin,Vol.24,May 1through September 30,1777,ed.William B.Willcox.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pp.6-7.]
         
        33  Mark Skousen,The Completed Autobiography by Benjamin Franklin.Washington DC:Regenery Publisher,2006,p.359.譯者注:中譯文參考邁克爾·桑德爾:《民主的不滿:美國在尋求一種公眾哲學(xué)》,曾紀(jì)茂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9頁。
         
        34  Benjamin Franklin,“To Madame Brillon,”The EphemeraAL (draft).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French translations: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three),Bibliothèque de la SociétéEduenne,Autun,Institut de France;copy or transcript:Yale University Library;incomplete copy:Huntington Library,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franklinpapers.org/framedvolumes.jsp.譯者注:中譯文參考夏濟安譯:《美國名家散文選讀(英漢對照)》,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29頁。
         
        35  Benjamin Franklin,“To Count Castiglione”(unpublished),Philada.Oct.14,1787.
         
        36  The Basis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accessed January 26,2020,http://www.let.rug.nl/usa/outlines/government-1991/theconstitution-an-enduring-document/the-basis-of-the-american-republic.php.
         
        37  American History:From Revolution to Reconstruction and Beyond,accessed January 26,2020,http://www.let.rug.nl/usa/outlines/history-2005/the-formation-of-a-national-government/constitutionalconvention.php.
         
        38  Willi Paul Adams,The First American Constitutions:Republican Ideology and the Making of the State Constitutions in the Revolutionary Era.Rowman&Littlefield,2001,pp.128-129.
         
        39 在革命之后的幾年,會員數(shù)量不斷上升,會員供職于合眾國所有重要部門和許多州政府。包括托馬斯·杰斐遜在內(nèi)的一些人對顯然形成的世襲精英十分擔(dān)憂;會員身份通過長子繼承獲得,入伍軍人和大部分民兵軍官被排除在外,除非他們長時間在州衛(wèi)隊或大陸軍系統(tǒng)服役。本杰明·富蘭克林是最早批評該組織的人之一,盡管他之后接受了該組織在共和國的地位并在國家成立之后作為榮譽會員加入了該組織。他擔(dān)憂的不僅僅是明顯形成了貴族秩序,還有該組織將雕作為徽章會喚起紋章學(xué)的傳統(tǒng)。
         
        40  Benjamin Franklin,“To Sarah Bache”(unpublished),Passy,Jan.26,1784.Benjamin Franklin Paper,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s://franklinpapers.org/framedvolumes.jsp.
         
        41  Broadus Mitchell,Alexander Hamilton:The Revolutionary Years,Lead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Series.ed.North Callahan,Thomas Y.New York:Crowell Company,1970,p.305.
         
        42  Ibid.
         
        43  Ellis,op.cit.,p.9.
         
        44  Cokie Roberts,Founding Mothers:The Women Who Raised Our Nati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2004,p.190.
         
        45  Richard R.Beeman,“Perspectives on the Constitution:A Republic,If You Can Keep It,”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s://constitutioncenter.org/learn/educational-resources/historical-documents/perspectives-on-the-onstitution-a-republic-if-you-cankeep-it.
         
        46  Walter Isaacson,Benjamin Franklin:An American Life.New York:Simon&Schuster,2003,p.446.
         
        47  Benjamin Franklin,“Convention Speech Proposing Prayers”(unpublished),June 28,1787,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s://franklinpapers.org/framedvolumes.jsp.譯者注:中譯文參考《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第233頁。
         
        48  Reid,op.cit.,p.191.
         
        49  Skousen,op.cit.,pp.356-357.
         
        50  Benjamin Franklin,“Speech of June 4,1787,”June 2,1787.From Benjamin Franklin:Convention Speech on Salaries(unpublished),accessed April 5,2022,https://franklinpapers.org/framedvolumes.jsp.譯者注:中譯文參考《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第44頁。
         
        51  James Madison,“The Federalist No.84[28 May 1788],”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Hamilton/01-04-02-0247.[Original source:The Papers of Alexander Hamilton,Vol.4,January1787-May 1788,ed.Harold C.Syret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pp.702-714.]
         
        52  Benjamin Franklin,“Speech of June 4,1787,”June 2,1787.
         
        53  Ibid.
         
        54  Ibid.
         
        55  Ibid.
         
        56  Catherine Drinker Bowen,Miracle at Philadelphia:The Story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May to September 1787.Boston and Toronto: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6,p.60.
         
        57  Records of the Federal Convention,Article 2,Section 1,Clause 7,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press-pubs.uchicago.edu/founders/documents/a2_1_7s2.html.
         
        58  The Founders’Constitution,Volume 3,Article 2,Section 1,Clause 7,Document 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press-pubs.uchicago.edu/founders/documents/a2_1_7s2.html;Max Farrand,ed.,The Records of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Rev.ed.4 Vols.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37.譯者注:中譯文參考《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第43頁。
         
        59  The Founders’Constitution,Volume 3,Article 2,Section 1,Clause 7,Document 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press-pubs.uchicago.edu/founders/documents/a2_1_7s2.html.譯者注:中譯文參考《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第857頁,譯者對尹宣譯文進(jìn)行了局部改動。
         
        60  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www.benjamin-franklin-history.org/constitutional-convention/.
         
        61  George Taylor,James Wilson,published by Society of the Descendants of Signers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s://www.dsdi1776.com/signers-by-state/james-wilson/.
         
        62  James Madison,“The Federalist No.51[6 February 1788],”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Hamilton/01-04-02-0199.[Original source:The Papers of Alexander Hamilton,Vol.4,January1787-May 1788,pp.497-502.]譯者注:中譯文參考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約翰·杰伊、詹姆斯·麥迪遜:《聯(lián)邦黨人文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第232頁。
         
        63  Michael Kammen,The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A Documentary History.Penguin Books,1986,p.xv.
         
        64  Isaacson,op.cit.,p.457.
         
        65  Benjamin Franklin,“To the Editor of the Federal Gazette”(unpublished),1788,Benjamin Franklin Papers,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s://franklinpapers.org/framedvolumes.jsp.
         
        66  Benjamin Franklin,“Speech in the Convention on the Constitution”(unpublished),September 17,1787.
         
        67  Ibid.
         
        68  Ibid.
         
        69  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s://www.constitutionfacts.com/us-constitution-amendments/fascinating-facts/.
         
        70  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s://www.mtsu.edu/first-amendment/article/1156/john-adams.
         
        71  John Adams,“To Fran?ois Adriaan Van der Kemp,1 October 1817,”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Adams/99-02-02-6807.[This is an Early Access Document from The Adams Papers.]
         
        72  John Adams,“To Benjamin Rush,22 December 1808,”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Adams/99-02-02-5282.[This is an Early Access Document from The Adams Papers.]
         
        73  John Adams,“Thoughts on Government:Applicable to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American Colonies;In a Letter from a Gentleman to his Friend,”April,1776.
         
        74  Ibid.
         
        75  Ibid.
         
        76  John Adams,“To John Taylor,17 December 1814,”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Adams/99-02-02-6371.[This is an Early Access Document from The Adams Papers.]
         
        77  James Madison,“The Federalist 10,1787,”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Hamilton/01-04-02-0199.
         
        78  Jonathan Gross,ed.,Thomas Jefferson’s Scrapbooks:Poems of Nation,Family&Romantic Love Collected by America’s Third President.Hanover,New Hampshire:Steerforth Press,2016,p.12.
         
        79  Thomas Jefferson,“Autobiography,1743-1790”,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s://avalon.law.yale.edu/19th_century/jeffauto.asp.
         
        80  Benjamin Rush,“Commonplace Book March 17,1790,”The Founders on the Founders:Word Portraits fro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Era.Ed.John P.Kaminski.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19,p.297.
         
        81  A Quick Look at Thomas Jefferson’s Constitutional Legacy,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s://constitutioncenter.org/blog/a-quick-look-at-thomas-jeffersons-constitutional-legacy.
         
        82  Colin Wells,Thomas Jefferson,“Poems of Nation,Family,and Romantic Love Collected by America’s Third President,”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42.3 (2007):626.
         
        83 《大學(xué)》的古譯。
         
        84 博德利圖書館,牛津大學(xué)的總圖書館,研究型圖書館,1602年建立。
         
        85 威廉·瓊斯爵士,英國學(xué)者,亞洲學(xué)會(Asiatic Society)創(chuàng)始人。
         
        86 漢語拼音為“Shi Jing”,《詩經(jīng)》的標(biāo)題譯法包括“The Book of Songs”“Classic of Poetry”“Book of Odes”。
         
        87  Gross,op.cit.,p.163.選自《詩經(jīng)·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淇奧》。
         
        88 杰斐遜于1801年開始做剪貼簿,兩屆總統(tǒng)任期內(nèi)都在編輯此簿。
         
        89  Reid,op.cit.,p.194.
         
        90  J.David Gowdy,“Thomas Jefferson and the Pursuit of Virtue,”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www.liberty1.org/TJVirtue.pdf.
         
        91  Thomas Jefferson,The Life and Morals of Jesus of Nazareth (The Jefferson Bible),The Extracted Textually from the Gospels,Together with a Comparison of His Doctrines with Those of Others.N.D.Thompson Publishing Co.,1902.
         
        92  Thomas Jefferson,“To Charles Thomson,9 January 1816,”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Jefferson/03-09-02-0216.[Original source:The Papers of Thomas Jefferson,Retirement Series,Vol.9,September 1815 to April 1816,ed.J.Jefferson Loone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pp.340-342.]
         
        93  Gross,op.cit.,p.12.
         
        94  Silvia Lia Leigh,MD,“Jefferson Bible,”accessed January 29,2022,https://fatherscall.com/2019/09/28/jefferson-bible/amp/.
         
        95 “From Thomas Jefferson to George Hammond,29 May 1792,”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5,2022,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Jefferson/01-23-02-0506.[Original source:The Papers of Thomas Jefferson,Vol.23,1January-31 May 1792,ed.Charles T.Culle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pp.551-613.]
         
        96  Thomas Jefferson,“First Inaugural Address,”The Papers of Thomas Jefferson,Vol.33,17 February to 30 April 1801,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pp.148-152,accessed February 3,2020,http://www.princeton.edu/~tjpapers/inaugural/infinal.html.
         
        97  R.B.Bernstein,The Founding Fathers Reconsider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26.
         
        98  Thomas Jefferson,“Autobiography,1743-1790,”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avalon.law.yale.edu/19th_century/jeffauto.asp.
         
        99  Benjamin Franklin,“Convention Speech Proposing Prayers”(unpublished),June 28,1787,Benjamin Franklin Papers,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franklinpapers.org/framedvolumes.jsp.
         
        100  Bernstein,op.cit.,p.32.
         
        101 “From Thomas Jefferson to John Adams,10 December 1819,”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1,2019,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Jefferson/98-01-02-0953.[This is an Early Access Document from The Papers of Thomas Jefferson,Retirement Series.]
         
        102  John Adams,“To Fran?ois Adriaan Van der Kemp,1 October 1817,”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2019,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Adams/99-02-02-6807.[This is an Early Access Document from The Adams Papers.]
         
        103  Thomas Paine,“Age of Reason (1794-1795),”In Jennifer Ratner-Rosenhagen,The Ideas that Made America:A Brief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p.58.
         
        104  John Adams,“To Fran?ois Adriaan Van der Kemp,1 October 1817,”Founders Online,National Archives,accessed April 11,2020,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Adams/99-02-02-6807.[This is an Early Access Document from The Adams Papers.]
         
        105  Accessed Febury 3,2020,https://www.constitutionfacts.com/us-constitution-amendments/fascinating-facts/.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