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捷】將國學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欄目:諫議策論
發(fā)布時間:2012-05-23 08:00:00
 |
彭永捷
作者簡介:彭永捷,男,江蘇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青海格爾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副院長。著有《朱陸之辯》等,主編《中國儒教發(fā)展報告(2001-2010)》等。
|
將國學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彭永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12-05-11
近年來,不同范圍、各個層次的國學教育廣泛開展起來。作為中國先民思想智慧和實踐智慧的成果結晶,國學體現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文化底蘊和生活智慧,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礎,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長期的國學熏陶,能夠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在修身、處世、禮儀、氣質、文字、言談等多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培養(yǎng)他們知書達禮、明善成德的文化性格。
目前,部分綜合性大學相繼設立了國學教學和研究機構,從事國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工作,這很有必要,但國學事業(yè)不能僅停留在對傳統文化開展學術研究上,還應當廣泛開展普及教育,發(fā)揮國學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的優(yōu)勢。這是因為,較之范圍廣博、內容龐雜而難于具體操作的傳統文化概念,國學以其較為明晰的范圍、分類和相應的學術研究,在實際傳承和教育中既可有章可循,又有嚴謹的學術研究作支撐,更具有可操作性,在素質教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目前一個比較切實可行的做法,是將國學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教育過程的各個階段,分層次、有步驟地加以開展??梢钥紤]從小學到大學普遍設立國學課程,教育內容從閱讀和熟悉古代文學、歷史和哲學經典入手,逐步擴展至其他方面;教育過程的不同階段,教育內容和程度應當合理區(qū)分、各有側重;教育目的重在提高素質,培養(yǎng)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他們從經典中吸取有益營養(yǎng)的能力。有條件的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院校則應側重開展學術研究,著力培養(yǎng)高水平師資,各類各級學校普遍設立國學教育機構,分配人員編制,建立起師資隊伍,側重普及優(yōu)秀傳統文化。
如果上述措施能夠在國民教育體系內切實落實,國學教育將在全國教育系統內迅速展開,我們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工作,也能夠落在實處。相信通過國民教育體系中國學教育的開展和完善,國民的素質也會有明顯的改觀。
(李亞彬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