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唐燮軍】寧波崇實書院的創(chuàng)建與變遷

        欄目:廟堂道場
        發(fā)布時間:2024-04-09 19:16:23
        標簽:

        寧波崇實書院的創(chuàng)建與變遷

        作者:唐燮軍(湖州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三十日壬寅

        ??????????耶穌2024年4月8日

        ?

        崇實書院是晚清名臣薛福成(1838—1894)在任職浙江省寧紹臺道期間主持修建的官辦學堂。迄今為止,史學界對其創(chuàng)建時間眾說紛紜。現(xiàn)予以考辨,并對其辦學宗旨和歷史地位加以闡述。

        ?

        光緒十四年創(chuàng)建說較為可信

        ?

        浙江鄞縣人張美翊(1857—1924)最早敘及此一議題,他在一篇題為《崇實書院記》且以薛福成為第一人稱的月課習作中,稱崇實書院建成于薛氏“適奉按察湖南之命”的那年九月(張美翊:《崇實書院記》,薛福成編:《浙東課士錄》卷4,光緒二十年二月崇實書院刻本)。而據(jù)《清實錄》《光緒宣統(tǒng)兩朝上諭檔》所載,可知薛福成于光緒十四年(1888)九月初六日補授湖南按察使。即是說,在張美翊的記憶中,崇實書院創(chuàng)設于光緒十四年九月。

        ?

        在張氏此說問世五十余年后,民國《鄞縣通志》不知何據(jù),轉而斷言崇實書院乃光緒十二年由云石山房改建而成(《鄞縣通志》,陳訓正、馬瀛纂:《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16輯,上海書店1993年版,第367頁)。20世紀90年代初,《寧波詞典》又將其事前推至光緒十一年(《寧波詞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頁)。此說甫一問世,就被季嘯風《中國書院辭典》、駱兆平《薛樓藏書考》、朱小燕《浙江書院藏書考略》、顧志興《浙江藏書史》、蘇曉君《蘇齋選目》、魯小俊《清代書院課藝總集敘錄》、忻巨《鄞董孟如忻紹如年譜合輯》等論著所采用。近來,錢茂偉的《張美翊事跡及學術成就》復以薛福成《浙東課士錄·題辭》為據(jù)加以推斷,認定崇實書院創(chuàng)建于后樂園竣工后一年,亦即光緒十三年春(錢茂偉等:《元以來浙東學術文化新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41頁)。

        ?

        眾說之中,張美翊的主張更值得采信。這不僅因為張氏是與薛福成過從甚密的崇實書院高才生,更關鍵的因素尚在于張氏此說與上?!渡陥蟆返膬善侣剤蟮勒嗥鹾?。一是1888年3月23日第2版所刊《寧郡創(chuàng)設后樂園示》,內稱創(chuàng)置書院以用作“甄調寧紹臺三郡舉貢生監(jiān)課試之所”,乃薛福成就職寧紹臺道之初的規(guī)劃,而如今,鑒于“捐廉籌款”數(shù)年后“略有存積”,故擬在道署西側空隙地“擇日興工,克期蕆事”(《申報影印本》第32冊,上海書店1983年版,第451頁)。二是同年10月24日第1版所登《甬上雜聞》,明確宣告:“道署西首后樂園現(xiàn)已告成,曰崇實書院,齋室約共數(shù)十椽,肄業(yè)諸生得以常川住宿。薛觀察培育人才之意,亦可謂周且至矣。”(《申報影印本》第33冊,第755頁)換言之,崇實書院始建于1888年3月下旬,并在同年10月底(即光緒十四年九月)竣工。

        ?

        有別于舊式官辦學堂

        ?

        較諸建造時間,薛氏創(chuàng)辦崇實書院的旨趣無疑更值得探討。對此,陳康黼《崇實書院記》將之歸結為對阮元創(chuàng)建詁經(jīng)精舍、貫徹實學精神的見賢思齊(陳康黼:《崇實書院記》,《浙東課士錄》卷4)。而在張美翊《崇實書院記》的理解中,宣講并弘揚曾國藩的人格及其“古文義法”,更應是薛福成創(chuàng)辦崇實書院的旨趣所在。從自今而古的角度來看,薛福成醞釀創(chuàng)建崇實書院之時,正是辨志文會風起云涌之秋。這一由前寧波知府宗源瀚創(chuàng)辦于光緒五年二月的教育機構,業(yè)已成長為浙東一帶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平臺,進而成為士流紛紛效仿的對象。譬如粉碎法軍登陸鎮(zhèn)海企圖的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就曾參照辨志文會的運作模式,著力打造寧波“詩會”,冀以執(zhí)掌甬上詩壇之牛耳(《申報影印本》,第31冊,第1054頁)。故而崇實書院之創(chuàng)建,既是基于傳播曾氏“古文義法”的迫切需要,也是薛福成講求實學的必然產物,更難以排除薛氏意欲借此引領寧波文化潮流之考量。

        ?

        崇實書院作為官辦學堂,不僅擁有“堂”“齋”等實體建筑,而且對“齋庖之室”“課試之方”“祀典之所舉”“經(jīng)費之所出”,都曾訂立比較嚴格的章程。其中,“堂”作為主體建筑,中祀周敦頤、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兩宋理學五大家,左祀司馬遷、許慎、鄭玄、韓愈,右祀諸葛亮、陸摯、范仲淹、司馬光、王陽明、曾國藩,凡十五人。至如其“課試之方”,據(jù)吳引孫《崇實書院課藝序》描述,既“以時藝為先”“以根柢之學為歸”,又分為“齋課”與“散課”兩種,更設有“天算”“輿地”“時務”等新潮科目。這就充分表明崇實書院雖仍服務于科舉考試,但已截然有別于月湖書院、孝廉堂等舊式官辦學堂。

        ?

        但自光緒十五年二月吳引孫繼任寧紹臺道以來,尤其是在光緒二十一年春陸廷黼就任山長后,崇實書院的“課試之方”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變化的方向,就是給予科舉考試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其內容則主要是規(guī)定在鄉(xiāng)試之年的五、六兩月增設“會課”,以期提高書院士子的中舉概率。分別由薛福成、陸廷黼纂成于光緒二十年二月、光緒二十二年五月的《浙東課士錄》與《崇實書院課藝》,作為崇實書院碩果僅存的兩本課藝集,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其“課試之方”日益保守的趨向。從開放到保守,這既源自書院主持者個人見識的高下,又反映出清朝教育政策與人才培養(yǎng)觀念在甲午戰(zhàn)敗后的倒退。

        ?

        在科舉制度被廢除后不久,崇實書院不但被盛炳緯、戴鴻祺、張傳保、張世杓等諸多鄉(xiāng)紳視為不良教育制度的載體,更在前刑部郎中、鄞縣人童德厚的稟請下,最終于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1907年1月9日)前夕被改建為勸學公所。

        ?

        促成桐城學說廣為流傳

        ?

        雖然崇實書院自此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作為“課士之地”,為諸多寧波士子提供了積累考試經(jīng)驗、豐富社會閱歷乃至結交同好、擴大知名度等助益。那些從中得益的寧波士子,僅據(jù)忻江明《四明清詩略續(xù)稿》所錄加以統(tǒng)計,就多達19人。與此同時,崇實書院也曾積極承擔刻書義務,譬如《全校水經(jīng)注》40卷、陸廷黼《崇實書院課藝》6卷、薛福成《天一閣見存書目》5卷及其《浙東課士錄》4卷,皆由該書院始刻。特別是內置于崇實書院的攬秀堂藏書樓,既突破了傳統(tǒng)藏書樓重收藏、輕利用的藩籬,又以公共、開放、共享、服務的新型藏書理念,“在寧波乃至浙江,開創(chuàng)了公共圖書館風氣之先”。

        ?

        崇實書院最值得稱道的歷史作用,既不是存續(xù)期間培養(yǎng)了多少人才,也并非藏書理念有多么前衛(wèi),而是它對曾國藩“古文義法”的弘揚,促成了桐城學說在清末寧波的廣為流傳,寧波文人也隨之分化為桐城派、反桐城派與調和派。前者以鄞縣人張美翊、鎮(zhèn)海人虞輝祖、奉化人江五民及其同邑江起錕為中堅,后兩者則分別以慈溪人洪允祥、鄞縣人張原煒為代表。在陳訓正《張讓三先生六十壽敘》看來,正是得益于曾氏“古文義法”的流傳,清末寧波的學術風氣發(fā)生了從“淑于深寧之教,相尚以樸學,不較較于文辭之工拙”到“乃有高世文字之學”的轉變。無論彼時寧波學者“專主桐城”“痛詆桐城”抑或“兼好桐城”,也不管曾國藩的“古文義法”是否曾經(jīng)促成寧波學風在清末的轉向,崇實書院在寧波近代學術史的地位和作用,于此便可想見。

        ?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