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顧工】漫浪南山與北山:楊維楨在湖州的藝術(shù)活動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4-11-02 19:04:20
        標簽:

        漫浪南山與北山:楊維楨在湖州的藝術(shù)活動

        作者:顧工(上海韓天衡美術(shù)館館長、文學博士、一級美術(shù)師)

        來源:2020年11月14-15日在湖州舉行的“第五屆地域美術(shù)史研討會”

         

        楊維楨(1296-1370),又名維禎,字廉夫,號梅花道人、鐵崖山人、鐵笛道人、東維叟、鐵龍道人等。元紹興路諸暨州人。元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自幼苦讀詩書,32歲考中二甲進士,授天臺縣尹。本該仕途光明的他,偏偏在弊政叢生的官場如陷泥涂,入則難有作為,出則心存不甘。數(shù)十年浪跡江湖,縱情詩酒,反倒成就了他在文學藝術(shù)史上的不朽聲名。他中年時期曾在湖州生活兩年,時間雖不長,卻十分重要,在他的藝術(shù)人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后至元五年(1339)七月,因為父親去世,楊維楨回鄉(xiāng)丁憂。不久,母親也去世了。他弟兄四人將父母親安葬在老家諸暨鄭里村東大桐岡之原,并結(jié)廬守墓。

         

        丁憂期滿,已經(jīng)到了至正元年(1341)冬,楊維楨將家產(chǎn)盡數(shù)讓與兄弟,攜妻、子到了江浙行省首府杭州,等待重新授職。然而,可能是之前得罪了上司,他多次去衙門詢問,都沒有任職的消息。

         

        隨后兩三年中,他不斷申訴,直到給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康里巎巎和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從二品)秦從德分別上書,訴說自己多年不得起復的冤情和艱難的生活窘狀。楊維楨有《漫題》詩慨嘆其處境:“二十才名滿帝京,鑾坡飛翰照丹青。如今落魄西湖上,華髪臨窗寫道經(jīng)”[1]此時的他無法重返故鄉(xiāng),只得漂泊于西湖之畔,寄居道觀。

         

        至正四年(1344)十一月,楊維楨的生活有了轉(zhuǎn)機,湖州長興蔣氏派人禮聘他赴東湖書院執(zhí)教。蔣氏為長興大族,世居陳瀆里(今長興縣夾浦鎮(zhèn)西蔣村,圖1)。東湖書院是蔣克明、克勤兄弟的伯父蔣必勝創(chuàng)辦的,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成為浙西著名書院之一。根據(jù)楊維楨《東湖書院修造田記》,蔣氏先后三次為書院捐田地554畝、山地1560畝,來維持書院的各項開銷。

         

         

         

        圖1 東湖書院遺址(今長興縣夾浦鎮(zhèn)西蔣村)

         

        元代對書院的管理,比宋代要嚴格得多。修建書院首先要取得地方官的同意,再逐級上報,經(jīng)過國子監(jiān)、集賢院、禮部,最后由中書省裁定。手續(xù)繁難,而且報批的時間非常漫長。政府通過委任山長(從九品),即主持書院教學和院務的負責人,把山長納入學官體系,對他們考核、升轉(zhuǎn),進一步使得書院官學化。[2]楊維楨《東湖書院修造田記》云:“君(蔣必勝)之始創(chuàng)時,至元二十四年丁亥(1287)也……至治辛酉(1321),克明從父居仁白于有司,轉(zhuǎn)聞于中書省,得弁書院額。泰定丁卯(1327),行中書省置山長員,至院主教事?!盵3]可見,東湖書院從始創(chuàng)到獲得朝廷正式批準,用了34年之久;又過了6年,開始由行省委任山長。

         

        人們一般認為楊維楨到東湖書院任教,肯定是擔任負責人即山長的。如李玉富《〈長興縣志〉對楊維禎在浙江長興的短暫經(jīng)歷及數(shù)篇散佚作品補敘》[4]一文,多次提到楊維楨擔任東湖書院山長,卻未說明依據(jù)何在。我對此表示懷疑,理由如下:

         

        其一,不論是楊維楨《東湖書院修造田記》、《蔣生元冢銘》,還是楊維楨友人、弟子的文章,以及《(嘉慶)長興縣志》、《(光緒)長興縣志》,都說楊維楨任教于東湖書院,沒有一處提及他擔任山長。

         

        其二,山長在學官體系中級別很低,為從九品,以楊維楨七品官的資歷去擔任從九品的職務,那就不是一般的降職使用了。理由是什么?

         

        其三,山長雖然常由書院創(chuàng)辦者提名推薦,但必須由行省任命。行省既然不讓楊維楨復職,恐怕也不會給他授以學官。

         

        其四,山長以三年為一任,任滿考核升轉(zhuǎn)。楊維楨任教東湖書院不足兩年,于至正六年七月返回杭州,冬天轉(zhuǎn)赴吳門授館。如果他擔任山長,一來收入穩(wěn)定,二來有升轉(zhuǎn)的機會,又何必去吳門授館呢?

         

        基于以上四點,我認為楊維楨在東湖書院并未擔任山長,而是一特聘的儒師。

         

         

         

        圖2  蓮花阧(今長興縣夾浦鎮(zhèn)太平橋村)

         

        元代數(shù)十年不開科舉,恢復科舉以后的進士名額也很少,任教于書院的進士更少。以楊維楨的學術(shù)經(jīng)歷(二甲進士)、從政經(jīng)歷(七品縣尹)任教于長興縣的東湖書院,他的待遇當不會低。果然不久,楊維楨在東湖書院以西七八里的蓮花阧(今長興縣夾浦鎮(zhèn)太平橋村,圖2)買宅。其《蓮花阧歌》云“何處江南最有情?新買蓮花阧上宅”[5]。

         

        長興南倚湖州,北接宜興,東臨太湖,是山水清幽之地。楊維楨在此任教期間,開始縱情山水,享受人生。他的進士身份、他的鐵雅詩名,使他每到一處,都受到熱情的接待,地方官也對他禮遇有加。至正五年(1345)二月,他游弁山黃龍洞,訪幻住庵。三月三日,楊維楨攜妓踏青,自謂“五十狂夫心尚孩”。其《又湖州作四首》[6]云: 

         

        長城小姬如小憐,紅絲新上琵琶弦??扇俗先陿?,美酒沙頭雙玉船。小洞桃花落香屑,大堤楊柳掃晴煙。明朝紗帽青藜杖,更訪東林十八仙。(其三)
         
        湖州野客似玄真,水晶宮中烏角巾。得句時過張外史,學書不讓管夫人。棋尋東老林中橘,飯煮西施廟下莼。無雨無風二三月,道人將客正嬉春。(其四)

         

        從詩中可以看到,楊維楨率眾出游,有小姬、琵琶、美酒,好不熱鬧。他稱自己為“湖州野客”,作詩時過張伯雨,揮毫不讓管道昇(趙孟頫夫人)。在湖州山水間,楊維楨找到了一代名家的自信。

         

        這一年楊維楨五十歲了,自感光陰短暫,須及時享受生活。《漫成五首》[7]其一云:“四十已過五十來,白日一半夜相催。勸君有酒須秉燭,七十光陰能幾回?”又云:“鐵笛道人已倦游,暮年懶上玉墀頭。只欲浮家苕霅上,小娃子夜唱湖州。”這五首詩的寫作時間應當接近,然其中表露的心境又相矛盾,忽而滿足于當前的閑適,忽而感到免官的郁悶。如其中第二首云:“西鄰昨夜哭暴卒,東家今日悲免官。今日不知來日事,人生可放酒杯干?”

         

        楊維楨在長興期間曾與友人泛舟太湖,至宜興游玩。其《游張公洞詩序》云:“至正丙戌(1346)立春之明日為人日……余領客駕舟涉大雷澤……乘月至張公山,宿天申觀。明日,道士姚致和、周藏用、丘松澗同登山閱洞……就石壁題名鐫歲月……客為天臺葉尚志,富春吳復,柯山葉文可,雉城蔣克勤、景元、儀鳳也?!盵8]據(jù)此可知,楊維楨、蔣克勤、葉尚志、吳復一行共七人到宜興,天申觀三位道士陪同他們游覽,并分韻賦詩。

         

         

         

        圖3 楊維楨等人游宜興張公洞題名(顧工拓)

         

        楊維楨一行游宜興張公洞的題名石刻(圖3),在山頂朝天洞口西側(cè)石壁上,人罕知之。這也是目前僅見的關于楊維楨游蹤的題名石刻。為正書三行:“至正六年正月八日,會稽楊維禎領客富春吳復凡七人來游?!盵9]未署書者姓名。從字跡來看,是元朝最為流行的趙孟頫風格,與楊維楨書風不符,可能為同行某人書寫。在題名石刻的北側(cè)石壁上,還有四個大字“海內(nèi)奇觀”(圖4),書風生拗峭拔,有歐體風范。落款“元詩人楊維楨題”,為后人補書補刻。

         

        至正六年(1346)七月,看到蔣元等人學有所成,楊維楨離開長興返回杭州。楊維楨《蔣生元冢銘》云“閱三年,元學成”,三年蓋虛數(shù)也,他在東湖書院任教其實還不滿兩年。

         

         

         

        圖4 宜興張公洞“海內(nèi)奇觀”摩崖石刻

         

         

         

        世人都知道楊維楨號“鐵笛道人”,這個名號就源自湖州。至正五年(1345)春,湖州冶師緱長弓從太湖湖底得古劍,因銹蝕不堪用,鑄為鐵笛,送給楊維楨。這位冶師通文史,又善鑄鐵冠、如意、湖心鏡,楊維楨的別號“鐵笛道人”、“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都和他有關。以千年古劍鑄成的這支鐵笛,“筒之長二尺有九寸,竅其九,進于道人。道人吹之,竅皆應律,奇聲絕人世。”[10]“以鐵笛形如龍狀而聲如龍吟也,故名之曰洞庭鐵龍君。”[11]楊維楨此前在杭州時,已經(jīng)自號“鐵心道人”,得到鐵笛之后,遂號“鐵笛道人”。

         

        音律是古代讀書人的基本課程之一,是以古代文人大多對音律有所知曉,精通者也不在少數(shù)。楊維楨能唱歌、演奏、譜曲,還能寫歌詞。他擅長多種樂器,經(jīng)常在雅集中表演。他有齋名“七客者寮”,大約至正十三年(1353)在杭州時開始使用[12]。根據(jù)其《七客者志》所述,楊維楨齋中有七物,即鐵笛、古琴、胡琴、象牙管、玉帶硯、古陶甕和道人自己,故名“七客者之寮”。六物古物中有四件樂器,可見音樂在他生活中的分量。

         

        楊維楨有詩云“道人十五吹叢簫,挑心起舞玉女腰”[13],雖然“十五”未必是確指,但也說明他很早就能演奏音樂。叢簫是中國非常古老的樂器,由長短不一的音管組合而成,每根管子發(fā)出一個固定的音。至于笛,也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只有單根管子,利用不同位置的按孔和氣流緩急來控制音高,有豎吹也有橫吹。[14]以其輕便易攜,聲音表現(xiàn)力強,在漢代的鼓吹樂中已經(jīng)占有一席之地。唐代以后,笛在文人手中流行開來。宋元出現(xiàn)的道教“八仙”故事中,韓湘子吹笛廣為人知,可見笛子也成為道教中人喜愛之物。

         

        鐵笛的聲音比竹笛渾厚高亢,加上楊維楨富有激情的吹奏,引來無數(shù)贊嘆。楊維楨描述其笛聲云:“鐵心道人吹鐵笛,大雷怒裂龍門石。滄江一夜風雨湍,水族千頭嘯悲激?!盵15]他的朋友則用詩歌語言為我們描繪笛聲帶給聽眾的震撼和想像。如李孝光《鐵笛歌為鐵崖賦》:“鐵崖道人吹鐵笛,宮徵含嚼太古音。一聲吹破混沌竅,一聲吹破天地心。一聲吹開虎豺闥,彤庭跪獻丹扆箴。問君何以得此曲,妙諧律呂,可以召陽而呼陰……”[16]

         

        楊維楨在多首詩中描述了他吹鐵笛的場景:如“老厓鐵笛上青云”[17],“鐵心道人吹鐵笛”[18],“手持女媧百煉笛”[19],“道人吹鐵笛,風浪夜來多”[20],“老我西園吹鐵笛”[21],“老子胡床吹橫笛”[22],等等。這支鐵笛好似一件神兵利器,大大提升了他受歡迎的程度。

         

        鐵笛道人的名聲很快傳開了。聽說進士楊維楨得到一支千年鐵劍打造的鐵笛,而且笛聲奇絕,人們都頗為好奇。于是有好事者通過請楊維楨參加宴會,或者直接送禮物的辦法,希望聽他吹奏?!惰F笛道人自傳》說:“城中貴富人,聞道人名,多載酒道人所,幸聞笛。道人為一弄畢,便臥,遣客。即客不去,臥吹笛自如也?!盵23]楊維楨之所以這樣做,是表示他吹笛不是賣藝,只是自娛?!芭P吹笛”似乎更有不拘形跡、解衣磅礴之態(tài)。其《五湖游》詩云:“道人臥舟吹鐵笛,仰看青天天倒流?!痹诨蝿拥闹壑信P吹鐵笛,水聲與笛聲渾然一體,確乎為天籟之音。不管有沒有聽眾,楊維楨吹笛都像是一種表演。

         

        在世人心目中,楊維楨與鐵笛是焦不離孟、形影相隨的。楊維楨的友人、弟子為他畫像,通常都離不開鐵笛。如當時寓居吳門的著名畫家張渥作《鐵笛道人像》,畫已不傳,然在《鐵崖逸編》卷五有楊維楨《自題鐵笛道人像》古樂府,由“三尺笛成如竹截”、“愛畫道人吹怒鐵”等詩句可知張渥之畫抓住了楊維楨吹奏大鐵笛的瞬間神情。還有天臺畫師葉清友作《鐵笛圖》,楊維楨后來撰《送寫神葉清友序》云:“清友紹其家傳,嘗為予寫鹿冠吹笛之像于五湖之間,談者謂非徒得予形骨,而又得予神明,不在長康氏之下也。”[24]對葉清友的畫技評價很高,甚至認為堪比顧愷之(字長康)。另外,楊維楨的華亭弟子沈國瑞,除了詩文之外,還精通書畫、音律,至正十九年(1359)八月為老師作《君山吹笛圖》,楊氏跋云:“華亭沈生瑞嘗從余游,得畫法于大癡道人。此幅蓋為予作《君山吹笛圖》,木石幽潤,水山清遠,人物器具點綴于毫末者,纖妍可喜。瑞年未三十,而運筆如此,加之歲月,其則不在一峰丘壑者幾希矣!”[25]這些畫家筆下的楊維楨像,為何不畫他尋山探幽、飲酒賦詩,而偏要畫他吹笛?顯然,“鐵笛道人”已經(jīng)成為楊維楨的形象標簽。明代著名畫家吳偉的白描名作《鐵笛圖卷》(圖5),就是以楊維楨為題材,一側(cè)是筆硯,一側(cè)是侍女捧鐵笛。

         

         

         

        圖5 [明]吳偉《鐵笛圖卷》(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其實在元代后期,吹鐵笛之人并非只有楊維楨。例如道教龍虎山十六代天師張應韶“能吹鐵笛,數(shù)里外聞之”[26];寓居杭州一帶的黃公望、吾衍、貫云石等人也吹鐵笛[27];鐵崖門生馬琬、沈國瑞,方外友一初和尚都吹過楊維楨的鐵笛[28]。然惟有楊維楨以“鐵笛道人”自號,且經(jīng)常攜鐵笛參加各種雅集和宴會,當眾表演,是以楊維楨的鐵笛名聲最大,幾乎婦孺皆知??梢哉f,這支鐵笛對楊維楨社會知名度的提升,是有顯著貢獻的。

         

        楊維楨的鐵笛流傳到明代,華亭文人陳繼儒曾經(jīng)見過,他記載道:“楊廉夫自號鐵笛道人。笛在張仲仁處,聞其色有羽綠,損而多坎,吹之不能成聲矣。”[29]說明鐵笛已經(jīng)銹蝕,不堪使用。

         

         

         

        元代科舉要求考生選考“五經(jīng)”中的一經(jīng)。楊維楨自幼學習《春秋》,研究了歷代對《春秋》的百馀種注解,并以《春秋》中進士第,所以他以史學擅長,各地聘他授學也是以教《春秋》為主。楊維楨與史學相關的著作傳世僅有《史義拾遺》二卷及《三史正統(tǒng)辨》,然據(jù)其弟子貝瓊說還有《春秋大義》若干卷、《史鉞》若干卷[30],楊氏自云著《太平綱目》二十策、《歷代史鉞》二百卷[31]?!妒枫X》應即《歷代史鉞》,《太平綱目》或為《宋史綱目》之異稱。

         

        在楊維楨別號中,能夠體現(xiàn)他史學專長的是“鐵史”。如楊維楨《姚孝子傳》、《東園散人錄》文中自署“鐵史”,《題楊竹西小像卷》鈐印“鐵史”。關于這個別號的來歷,楊維楨在《歷代史要序》中說:“余不敏,曩嘗著《三史統(tǒng)辯》,承辯章巎公表進之薦,承虞、歐兩先生以《宋三百年綱目》見屬。稿成,又過以‘鐵史’目之?!盵32]可見“鐵史”之號系虞集、歐陽玄所贈,且與楊維楨《三史正統(tǒng)辨》、《宋三百年綱目》(即《宋史綱目》)兩種史學著作有直接關聯(lián)。這篇著名的《三史正統(tǒng)辨》,就是楊維楨在湖州期間撰寫的。

         

        元朝之前的中國,曾經(jīng)分割為宋、遼、金三個政權(quán)。元朝建立以后,要修前代史書,就涉及到正統(tǒng)的接續(xù)問題。按照南方漢人的看法,當然是宋承唐統(tǒng),元承宋統(tǒng)。但是長期生活在遼、金統(tǒng)治下的北方士人不這么看,他們主張分南北修史。孰為正統(tǒng)議而不決,導致修史之事拖延了七十年之久。至正二年(1342),朝廷終于下了決心,由中書右丞相康里脫脫主持修宋遼金三史,三國“各與正統(tǒng)”,各系其年號。到了至正四年(1344),《遼史》已成,《金史》、《宋史》之纂修也接近尾聲。楊維楨獲知此消息,撰《三史正統(tǒng)辨》[33]二千馀言,極力主張排斥遼、金,以宋為正統(tǒng),將蒙元作為宋的繼承者(全文太長,此處不錄)。

         

        楊維楨《三史正統(tǒng)辨》脫稿以后,謄錄寄給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康里巎巎、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秦從德等高官。巎巎收到《三史正統(tǒng)辨》以后,表示要將文稿帶回京師,薦于朝廷。但巎巎回京七日即卒(至正五年五月),推薦之事化為泡影。后來,楊維楨請求文壇前輩黃溍將《三史正統(tǒng)辨》上呈朝廷,也沒有回音。但意外的是,這篇沒有發(fā)揮作用的文章,因為符合南方文人以宋為正統(tǒng)的心理,在江浙地區(qū)廣為流傳,在當時和后世都被人津津樂道,給楊維楨帶來了聲譽。

         

        第一個例子,至正五年(1345)六月底,楊維楨為座師歐陽玄代筆撰《有元文靜先生倪公墓碑銘》,赴杭拜見歐陽玄時,呈上《三史正統(tǒng)辨》。歐陽玄讀后嘆曰:“百年后公論定于此矣!”[34]盡管歐陽玄是三史總裁官之一,他和一同修史的揭傒斯、周以立、解觀這些漢人史官,也主張以宋為正統(tǒng),但是他們左右不了中央政府的決策。讀罷楊維楨的文章,歐陽玄只能在情感上予以支持。

         

        第二個例子,楊維楨弟子殷奎說:“奎自幼歲竊讀《三史正統(tǒng)之辯》,知千載之公是定于先生之斯文。繇是益求其書,手抄口誦,歆羨想見而不可得也,意其非今世之人?!盵35]殷奎是昆山人,至正八年(1348)從師于楊維楨,那么在此之前他已經(jīng)“手抄口誦”《三史正統(tǒng)辨》。說明從至正四年至八年這段時間,《三史正統(tǒng)辨》已經(jīng)從杭州流傳到吳門。

         

        第三個例子,是至正九年(1349)十二月楊維楨在松江時,遇到一個制筆的和尚:“客有沙門,以金錫杖荷青幞槖謁余云間次舍者,問其出,吳興儒氏子也,問其業(yè),縛筆也……今幸愿見夫子也,竊嘗誦夫子《三史統(tǒng)辨》數(shù)千言,至今口不忘。余覆其流誦,沛然若大江之奔,決無少哽也?!盵36]這位湖州僧人能夠熟練背誦《三史正統(tǒng)辨》,說明該文的影響力巨大。

         

        第四個例子,是元末明初松江文人陶宗儀,在其著作《南村輟耕錄》中罕見地抄錄了一片長文,這就是《三史正統(tǒng)辨》。他認為該文“可謂一洗天下紛紜之論,公萬世而為心者也。惜三史已成,其言終不見用,后之秉史筆而續(xù)《通鑒綱目》者,必以是為本矣。”[37]

         

        四百年后,清政府編修《四庫全書》時,館臣欲刪除《三史正統(tǒng)辨》,以避免涉及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問題,給自己帶來麻煩。而乾隆皇帝出人意料地對《三史正統(tǒng)辨》表示了支持,并要求四庫館臣把該文補入《東維子文集》。他指示道:“元楊維楨著《宋遼金正統(tǒng)辨》,大旨以元承宋統(tǒng),而排斥遼金……其欲以元繼南宋為正統(tǒng),而不及遼金,持論頗正,不得謂之紕繆……然館臣之刪楊維楨正統(tǒng)辨者,其意蓋以金為滿洲,欲令承遼之統(tǒng),故曲為之說耳。不知遼金皆自起北方,本無所承繼,非若宋元之相承遞,及為中華之主也。若以此立論,轉(zhuǎn)覺狹小,天下萬世,必有起而議之者。是不可以不辨。”[38]乾隆非常清楚館臣所忌諱的是什么,在他看來,不必諱言本朝的異族出身,清朝與遼、金這些北方王朝也沒有任何傳承關系。于是高宗諭令館臣,不但《南村輟耕錄》中所載《正統(tǒng)辨》不必刪除,而且還應將此文補入《東維子文集》,并讓館臣把他的這篇上諭分別抄錄于二書卷首。

         

         

         

        楊維楨存世書跡不多,早年書跡更是罕見。他在至正四年至六年的書跡,大約只有馬琬《春水樓船圖》(圖6)上的題詩了。該畫又名《瀛海圖》,紙本,縱83.2厘米,橫27.5厘米,著錄于《珊瑚網(wǎng)》、《書畫題跋記》、《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等,現(xiàn)藏美國華盛頓賽克勒博物館。

         

         

         

        圖6 楊維楨 題馬琬春水樓船圖 美國賽克勒博物館藏

         

        此畫作者馬琬,字文璧,號魯鈍生,為元末明初活動于杭州、松江一帶的文人畫家。題款為“至正三載冬仲廿五日,文璧為劉本中寫”。畫幅右上角有楊維楨題詩一首:“山頭朱閣與云聯(lián),山下長江浪接天。待得桃花春水長,美人天上坐樓船。鐵厓?!痹妼懙脴O有想像力,頗有二李之浪漫才情。

         

        臺灣藝術(shù)史家傅申先生認為此題字與楊維楨《鬻字窩銘》書風相同,而與其晚年書風不同,將其判定為楊氏較早的書跡,是很正確的意見。然而他的文章中將楊維楨題詩時間判定為1343-1355年[39],似乎太過寬泛。筆者認為楊維楨題詩的時間,當在至正四年至五年(1344-1345),理由如下:

         

        一、此書跡與至正三年楊維楨《跋蘇軾二頌》(圖7)、未署年《鬻字窩銘》(圖8)相似,字形較方正,線條舒緩平和。如果與至正八年跋鄧文原《急就章》、至正九年《竹西志》(圖9)以及更晚的楊維楨墨跡相較,后者下筆更尖銳,線條更硬。故從書風判斷,此題字必在至正八年之前。

         

         

         

        圖7 楊維楨 跋蘇軾二頌(局部) 三希堂法帖卷12

         

         

         

        圖8 楊維楨 鬻字窩銘(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9 楊維楨 竹西志(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二、款署“鐵厓”,這雖然是人所共知的楊維楨別號,但在其書跡落款中極為罕見。僅見《珊瑚網(wǎng)》卷十二著錄的至正七年楊維楨《讀吳氏墓志文》款署“鐵厓山人”,以及約至正九年《竹西志》鈐“鐵崖”白文印,后來不見他自稱“鐵崖”或“鐵厓”。此可佐證題字絕非晚年之筆。

         

        三、楊維楨有兩方“會稽楊維禎印”,都是朱文,一大一小,大者為前期使用,小者為后期使用。經(jīng)比對,此題字所鈐“會稽楊維禎印”為其前期使用的一方。

         

        四、題字右下角鈐“鐵心道人”朱文印,是楊維楨較少使用的印章,其他僅在至正三年《跋蘇軾二頌》中鈐蓋,后來不見使用。

         

        五、畫作者馬琬是楊維楨得意弟子,追隨老師多年。至正九年楊維楨為馬琬作《魯鈍生傳》云:“余嘗邂逅生西湖之西、東湖之東”,“西湖”指杭州,“東湖”指長興東湖書院。這說明楊維楨至正初年在杭州時就已認識馬琬,至正四年楊維楨到東湖書院任教后,馬琬也曾來看望。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楊維楨《鐵崖先生詩集》(愛日精廬舊藏)辛集有《題馬文璧弁山圖》詩,弁山在湖州、長興間,則馬琬《弁山圖》或與他這次長興之行有關。因為楊維楨至正四年(1344)十一月去長興任教,后于至正六年冬去蘇州、至正九年春去松江任教,回杭州次數(shù)不多。而馬琬《春水樓船圖》作于至正三年十一月,楊維楨題詩的書風與其至正三年《跋蘇軾二頌》、未署年《鬻字窩銘》甚為接近,則可系于至正四年或五年,那么,馬琬攜此圖到長興請楊維楨題詩,就是很有可能的。

         

        楊維楨早期的書法,受元人趙孟頫影響很大。這幅《題馬琬春水樓船圖》,正處于他從趙孟頫風格向個性化書風轉(zhuǎn)變的初期,尚可看出趙孟頫的痕跡。到了至正九年《竹西志》(遼寧省博物館藏),其書風漸趨形成。楊維楨有一首《勉學書》值得注意:“小窗閱盡十七帖,柔姿徒學魏夫人。有時自寫青蕉葉,不遣人書白練裙。樂毅篇中微入堅,史游章里煥如神。霜毫健縛三千管,寫遍崖仙藏室文?!盵40]此詩先抑后揚,后四句才是關鍵,從王羲之小楷《樂毅論》得堅挺,從史游章草《急就章》得神氣,再輔以勁健的硬毫筆,終于寫出獨特的鐵厓書風。

         

         

         

        楊維楨在湖州時,他對當?shù)刂乒P業(yè)有了更多的了解。元代湖州已經(jīng)取代宣城,成為新的制筆中心,從業(yè)人數(shù)和技術(shù)水平都是全國之冠。趙孟頫一門擅長書畫,對湖州制筆技術(shù)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楊維楨與湖筆一些著名筆工建立交往之后,經(jīng)常試用不同品種的毛筆,逐漸形成了對毛筆的特殊偏好。他風格成熟時的書法線條,力量感特別突出,不論線條粗細或者潤燥,筆尖壓紙的力度極強——這與他采用的特殊毛筆有關。

         

        楊維楨晚年每每在書法落款時寫出毛筆名稱和筆工姓氏,例如:

         

        《題倪瓚溪山春靄圖》:在滄州軒試老溫舊穎。

         

        《小游仙辭序殘卷》:在竹洲館試老溫筆。

         

        《論醫(yī)帖》:在云間能有齋試老溫新縛鐵心穎書。

         

        《草書選評詩卷》:在云間草玄閣試奎章賜泚,賦貴所縛鐵穎書。

         

        《跋李西臺六帖》:在云間草玄閣試老陸鐵穎書。

         

        《贈裝潢蕭生顯序》:在云間草玄閣試鐵心穎書。(圖10)

         

        《楊鐵厓詩帖》:在任老人讀易齋試新制鐵心穎書。

         

        《畫沙錐贈陸穎貴筆師序》:在云間之拄頰樓試畫沙錐。

         

        《壺月軒記》:在云間之拄頰樓試老陸畫沙錐書也。(圖11)

         

        《友聞錄序》:在小蓬臺試陸穎貴棗心筆書。

         

        《干山志》:試老陸樂墨書。

         

        《跋趙孟頫與王覺軒諸札》:在卷素齋試沈先生樂墨。

         

        由以上舉例可知,楊維楨常用之筆有鐵心穎、畫沙錐、棗心筆、樂墨等,其中使用最頻繁的是鐵心穎。

         

         

         

        圖10 楊維楨 贈裝潢蕭生顯序(局部) 引自2010北京瀚海春拍文翰咸集專場圖錄

         

         

         

        圖11 楊維楨 壺月軒記(局部) 日本私人藏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五月一日,楊維楨撰《贈筆師陸穎貴序》,自詡奇士用奇筆。對鐵心穎有詳細的記載: 

         

        韓子為筆作《穎傳》,穎莫貴中山之毫。漢制,天子筆皆用兔。蒙恬以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歐陽通以貍毛為主(柱),覆以兔毫,則知穎不獨貴于兔也。宣州諸葛氏傳筆有二等,高貴者,柳公權(quán)求而與之,又語其子曰:學士能書,當留此筆;不爾請退還。未幾,果退還,即以常筆與之。蓋高貴者,非右軍不能用也……擅名于館閣諸公者久矣。至其孫,遂以穎貴名焉。常以豐狐之毫或麝毛須制以遺我,且曰史鐵史鐵心穎也。予用之,勁而有力,圓而善任,使舍其制而用它工,則不可書矣。故鐵心之穎,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41]

         

        這段話講了幾層意思:一,古法制筆有柱有被,秦代蒙恬、唐代歐陽通都是如此;二,制筆名家諸葛氏筆分為高貴、尋常二等,高貴之筆惟善書者用之;三,特制的鐵心穎筆毫極勁健,他人不能用。

         

        晉唐時期的制筆工藝是有心披柱法:筆頭的中心以較長的硬毫為柱,并用紙纏繞緊束其根部,外側(cè)是三層副毫。唐代宣州制筆世家諸葛氏善制“散卓筆”,其筆毫約長寸半,藏一寸于管中,一筆可抵他筆數(shù)支,為世所重。這種筆出鋒較短,筆毫勁挺,適合寫小字。但如果需要在更大的紙幅空間揮灑,有心筆的優(yōu)點就變成缺點,正如唐代柳公權(quán)評價“雖毫管甚佳而出鋒太短,傷于勁硬”[42]。由于時代需求的變化,有心散卓筆在宋以后一蹶不振,無心散卓筆卻快速發(fā)展,成為制筆工藝的主流。它去除了筆心,解放了筆柱,筆頭能大能小,且能一按到底,盡管用料仍以兔毫、狼毫為主,但大字小字都能運用自如。楊維楨說“鐵心之穎,人罕得之,而人亦不能用也”,說明這種筆并非元代流行的毛筆,而是古法制作、柳公權(quán)不會用的高貴之筆。它以狐毛或麝毛為柱,兔毛為被,而成就一種罕見之筆,一般人根本無法駕馭。

         

        上面舉例的楊維楨用鐵心穎書寫的幾件作品,都是小字,這正適合有心筆。

         

        關于畫沙錐,請看明洪武二年(1369)楊維楨《畫沙錐贈陸穎貴筆師序》:

         

        吳興陸生某有才學而隱于筆工。其仲氏穎貴……而制之精者標其號曰畫沙錐。尖圓遒勁健,可與古韋昶爭絕。余用筆喜勁,故多用之。稱吾心手,吾書亦因之而進。穎貴亦自貴,雖勢要求之而不可得。別襆之以錦,署曰:非會稽鐵史先生弗能。知宣州諸葛氏云:柳學士能書,當留吾筆,否即退還。未幾,果退還。嘆曰:代無右軍,何以用吾筆?而穎貴欲以吾當右軍,曷當?惜予老矣,所書今不過山經(jīng)野史,汝錐之功,無以用之以利天下,徒為祝錐辭。[43]

         

        從以上描述來看,畫沙錐和鐵心穎相似,也是晉人喜愛而柳公權(quán)不能用的短鋒硬毫筆。這兩筆的名字也能反映出它圓遒勁健的特征。

         

        而楊維楨用的較少的棗心、樂墨兩種筆就不是古法制筆,而是元代常見的散卓筆了。

         

        根據(jù)朱友舟博士的研究,棗心筆產(chǎn)生于宋代,它屬于無心筆,并沒有像棗核一樣的芯子。它是筆頭外形像棗核的散卓筆。[44]元人孔齊說:“有所謂棗心者,全用兔毫,外以黃絲線纏束其半,取其狀如棗心也?!盵45]棗心筆的根部用線束緊,所以造成筆根細、筆肚粗壯,形似棗心。兔毫、狼毫都不是很長,故棗心筆并不大,元人王惲描述它“圓如棗心大,銳比囊穎直”[46]。但作為散卓筆,它的筆毫能按壓到根部,故能寫稍大的字。據(jù)黃庭堅說:“今都下筆師如蝟毛,作無心棗核筆,可作細書,宛轉(zhuǎn)左右,無倒毫破其鋒”[47],則棗心筆也能寫細小、瘦勁的字,它的應用范圍比有心筆更廣。

         

        樂墨也是散卓筆的一種。孔齊說:“至順間,有所謂大小樂墨者,全用兔毫,散卓以線束其心,根用松膠,縀入竹管。管長尺五以上,筆頭亦長二寸許,小者半之。后以松膠不堅,未散而筆頭搖動脫落,始用生漆,至今盛行于世,但差小耳。”[48]可見樂墨筆與棗心筆制作工藝都是散卓法,但筆毫、筆管較長,能寫大字。

         

        楊維楨所用的毛筆,基本上都出自湖州陸氏、溫氏和沈氏。這幾家都是是湖州著名的制筆世家。

         

        南宋時期,宣州制筆業(yè)衰敗,而湖州制筆業(yè)逐漸興盛,毛筆的原材料也由較為昂貴的硬毫轉(zhuǎn)向較為廉價的羊毫和兼毫。同時由于筆尖軟硬適中,更能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到了元代,湖州成為新的制筆中心,這與湖州人趙孟頫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據(jù)明人張復亨說: 

         

        宋季太末徐信卿筆,名重縉紳間。玉溪尚書趙公以徐制法授馮應科,俾之日縛一管,不合意即拆裂,復為之,必如法乃止。松雪公乃玉溪從子,嘗親見其事,故以此法授之陸穎。馮、陸齊名,實本于此。[49]

         

        可以說,趙孟頫的叔父成就了馮應科,趙孟頫成就了陸穎。從此,湖州制筆突破了技術(shù)上的瓶頸,在兩位制筆大師的帶領下,湖州制筆的規(guī)模和水平迅速達到全國之最,陸續(xù)形成了多個制筆家族。元末明初人虞堪總結(jié)元代湖筆狀況時寫道:“苕人藝者多藝筆,馮陸當年稱第一……后來溫生、楊生皆擅場,鄉(xiāng)里而今有子孫……沈生兄弟懶歸去,更有施生爭后先?!盵50]其中陸氏、溫氏、沈氏,都是與楊維楨熟悉的筆工家族。

         

        在楊維楨時代,制筆大師陸穎已經(jīng)去世,陸家知名的筆工有陸穎貴、陸文俊、陸文寶等,都是陸穎的孫輩。這些技藝精湛的筆工時常周游東南各地,推銷他們的毛筆,并請名家為他們題詠鼓吹。如楊維楨《贈筆師陸穎貴序》、周伯琦《筆說》(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陸居仁《苕之水詩卷》(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以及貝瓊《苕溪陸文寶挾筆過云間,持卷求余言》贈詩[51],都是為陸氏筆工所作。楊維楨還為陸文寶題寫“筆華軒”。

         

        溫國寶、溫子敬父子也是湖州著名筆工。楊維楨《又湖州作四首》詩有小注:“書寄班恕齋,試溫生筆,寫入前卷”[52],可見他在湖州時已經(jīng)在使用溫氏毛筆。元人揭傒斯《贈筆工溫國寶序》云:“吳興多名筆,溫國寶其最后出者……凡有自吳中來者,余必求溫氏之筆,而愈不可多得矣。”[53]王冕、顧瑛也喜愛溫氏筆。

         

        沈氏是湖州后起的筆工家族,頗得當時名家看重,知名者有沈日新、沈德名、沈君寶?!囤w氏鐵網(wǎng)珊瑚》卷七著錄《贈筆工沈日新》卷,其中有杜本、柯九思、鄭元祐、柳貫等名公題詠。柳貫說“燈下試染散卓,愛其轉(zhuǎn)折可人”[54]。楊維楨有詩《贈筆師沈德名》,云“小槌點劃穿似札,大管制作持如椽”[55]?!吨琳庇洝份d:“筆生之擅名江浙者……近又吳興陸穎、溫國寶、陸文桂、黃子文、沈君寶,頗稱于時?!盵56]楊維楨用的是沈氏樂墨筆,亦為散卓法制作。

         

        了解了楊維楨使用的毛筆,再來觀察他的存世墨跡,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首先,以楊維楨早期、晚期的墨跡比較,線條的硬度是明顯不同的。早期的《題馬琬春水樓船圖》、《鬻字窩銘》,線條以平鋪為主,較為肥厚。晚期書跡則線條尖銳勁挺,立體感很強。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除了用筆技巧之外,當與毛筆性狀的改變有關。隨著趙孟頫書法風靡天下,湖州散卓筆也流行全國,楊維楨早期使用的應當是常規(guī)的散卓筆。當他客寓湖州長興,與筆工的交往加深以后,開始試用古法所制筆?!坝栌弥?,勁而有力,圓而善任,使舍其制而用它工,則不可書矣?!盵57]這種行筆的快意,使得楊維楨舍新筆而求古筆。趙孟頫主張書法“復古”,但他的毛筆并沒有恢復晉唐古制;而楊維楨不僅上追晉唐之書,還要追晉唐之筆,可謂是更加徹底的復古了。

         

        其次,以楊維楨大字、小字相比較,線條的形態(tài)也是不同的。其小字行草書,線條銳利,提按對比大,忽肥忽瘦,變化多端,正如翁方綱評論說“古今來,尖筆而肥者,楊廉夫也”[58]。而其大字作品,如《草書溪頭流水詩軸》、《橘洲燕集詩軸》、跋鄒復雷《春消息圖卷》、《真鏡庵募緣疏卷》等,都是起筆蘸濃墨,一字未完即轉(zhuǎn)為渴筆;而且蘸墨后線條增粗,常規(guī)線條都較細,這些都是小筆寫大字的特征。能寫大字之筆,必為無心散卓筆。于是我們知道,楊維楨寫小字多用鐵心穎、畫沙錐,寫大字則用棗心、樂墨等散卓筆。南宋趙孟堅《書法論》云:“行草宜用棗心筆者,以其摺裊婉媚。然此筆須出鋒,用之須捺,筆鋒向左,意趣只用筆腰不用筆尖乃可……棗心筆于用之時,每難揮運,雙鉤懸腕,久久得趣,其要正在勿使筆尖也?!盵59]只用筆腰,不用筆尖,一按到底,這不正是小筆寫大字的辦法嗎?故論及楊維楨個性化書風的形成,與他特殊的毛筆大有關系。

         

        誠然,楊維楨寓居湖州長興的時間不足兩年,相較于他七十多歲的人生并不算長。楊維楨在顛沛流離、不得任官的中年時期,面對仕途的巨大困境,開始思考人生的出路,尋找未來的方向。他的個性發(fā)展、交游雅集、藝術(shù)活動逐漸在浙西地區(qū)展開,不但生活得到改善,知名度得以提升,更促進了他的詩歌、書法的特殊風格的形成,為他后來成為“東南名文人”和“江山風月福人”做了很好的鋪墊。以上所舉數(shù)端僅具大略,楊維楨在湖州的藝術(shù)活動,還有更多的細節(jié)值得我們?nèi)グl(fā)掘。

         

        【注釋】
         
        [1][元]楊維楨《鐵崖楊先生詩集》卷上之上?!稐罹S禎全集校箋》,孫小力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306頁。
        [2]徐梓《元代書院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54-79頁。
        [3][元]楊維楨《東湖書院修造田記》。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版社,2004,455頁。
        [4]刊于《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1(4),71-73頁。
        [5][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四?!稐罹S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02頁。
        [6][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七?!稐罹S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41頁。
        [7][元]楊維楨《鐵崖樂府注》卷十?!稐罹S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125頁。
        [8] [元]陶宗儀輯《游志續(xù)編》。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版社,2004,446頁。
        [9] 《考古學匯刊》第一集《陽羨摩崖記錄》有記載,但將此題名石刻的書體誤判為隸書。
        [10][元]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三《鐵笛道人自傳》。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版社,2004,199頁。
        [11][元]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一。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版社,2004,166頁。
        [12]至正十三年七月楊維楨《松月寮記》自稱“七者寮諸叟”。至正十四年三月楊維楨《送吳萬戶統(tǒng)兵復徽城序》云“新安吳克敏氏,去年冬謁予七者寮”。
        [13][元]楊維楨《鐵崖先生詩集》丙集《錦箏曲謝倪元鎮(zhèn)所惠古制箏》,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愛日精廬舊藏)。
        [14]明代將豎笛改稱為簫。[清]允祿、張照等《律呂正義后編》載:“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笛。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橫吹,無后出孔。則今之簫乃古之笛,信矣?!?br>[15][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四《謝呂敬夫紅牙管歌》。《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09頁。
        [16][元]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卷六附錄,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刊本。
        [17][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四《乙酉四月二日與蔣桂軒伯仲諸友同泛震澤大小雷》。《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01頁。
        [18][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四《謝呂敬夫紅牙管歌》。《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09頁。
        [19][元]楊維楨《鐵崖樂府注》卷三《道人歌》?!稐罹S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3頁。
        [20][元]楊維楨《鐵崖樂府注》卷九《小臨海曲十首》之一?!稐罹S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116頁。
        [21][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七《玄霜臺為呂希顏賦》?!稐罹S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35頁。
        [22][元]楊維楨《來青覽暉二樓》,《(弘治)上海志》卷五《建設志》,明弘治刻本。
        [23][元]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三。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版社,2004,199頁。
        [24][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十一。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1冊,鳳凰出版社,2004,316-317頁。
        [25][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二十八,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刊本。
        [26]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十九。
        [27]黃公望的鐵笛,見于楊維楨《跋君山吹笛圖》:“予往年與大癡道人扁舟東西泖間,或乘興涉海抵小金山,道人出所制小鐵笛,令余吹洞庭曲?!秉S公望、吾衍同時吹鐵笛,見于楊瑀《山居新話》卷四:“黃子久……一日與客游孤山,聞湖中笛聲,子久曰:此鐵笛聲也。少頃,子久亦以鐵笛自吹下山。游湖者吹笛上山,乃吾子行也。二公略不相顧,笛聲不輟,交臂而去?!必炘剖佃F笛,見于《石倉歷代詩選》卷二百七十七惟則天如和尚《篳篥引》:“錢塘月夜鳳凰山,曾聽酸齋吹鐵笛?!睏罹S楨《自便叟志》中還記載了古魯人鐵敵木貞吹鐵笛。
        [28][元]楊維楨《魯鈍生傳》:“生(馬琬)酒馀必歌詩,詩之馀,索余莫邪笛,作君山古弄?!庇?,《沈生樂府序》:“(沈國瑞)嘗從余朔南士大夫間,聰于音律,善吹余大小鐵龍,作《龍吟曲》十二章。”《六研齋筆記》卷三:“元僧仁一初,隱富陽妙智寺。楊廉夫與之善。廉夫鐵笛,惟一初能吹。”
        [29][明]陳繼儒《妮古錄》卷三,明寶顏堂秘笈本。
        [30][元]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卷七《鐵崖先生大全集序》?!敦惌偧?,李鳴點校,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42頁。
        [31][元]楊維楨《鐵崖文集》卷三《鐵笛道人自傳》。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版社,2004,199頁。
        [32][元]楊維楨《鐵崖先生集》卷二。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2冊,鳳凰出版社,2004,520頁。
        [33][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正統(tǒng)辨》,中華書局,1959,32-38頁。
        [34][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卷十六《元故奉訓大夫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楊君墓志銘》,四部叢刊影印明正德本。
        [35][元]殷奎《強齋集》卷五《祭先師鐵崖楊先生文》,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6][元]楊維楨《東維子全集》卷十《毛隱上人序》。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1冊,鳳凰出版社,2004,295頁。
        [37][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正統(tǒng)辨》,中華書局,1959,32頁。
        [38][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9]傅申《馬琬畫楊維楨題的春水樓船圖》,《故宮季刊》,7卷3期,1973,54頁。
        [40] 《鐵崖楊先生詩集》卷上之中?!稐罹S禎全集校箋》,孫小力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355頁。
        [41][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九《贈筆師陸穎貴序》。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1冊,鳳凰出版社,2004,287頁。
        [42][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清守山閣叢書本。
        [43][明]朱存理《珊瑚木難》卷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4]朱友舟《中國古代毛筆研究》,南京藝術(shù)學院博士論文,2012,21頁。
        [45][元]孔齊《至正直記》卷二《筆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頁。
        [46][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宣城筆》,四部叢刊影印明弘治本。
        [47][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五《書侍其瑛筆》,四部叢刊影印宋乾道刊本。
        [48][元]孔齊《至正直記》卷二《筆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1頁。
        [49][明]趙琦美《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七《贈筆工沈日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0][明]虞堪《希澹園詩集》卷一《贈筆生施廷用》,民國殷禮在斯堂叢書本。
        [51][元]貝瓊《清江貝先生詩集》卷九?!敦惌偧?,李鳴校點,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318頁。
        [52][元]楊維楨《鐵崖逸編注》卷七。《楊維楨詩集》,鄒志方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341頁。
        [53][明]董斯張輯《吳興藝文補》卷二十八,明崇禎六年刻本。
        [54][明]趙琦美《趙氏鐵網(wǎng)珊瑚》卷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5] 《鐵崖楊先生詩集》卷下?!稐罹S禎全集校箋》,孫小力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447頁。
        [56][元]孔齊《至正直記》卷二《筆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1頁。
        [57][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九。李修生主編《全元文》41冊,鳳凰出版社,2004,287頁。
        [58][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卷十《尖圓肥瘦說》,清李彥章??瘫尽?br>[59][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二十三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