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于堅】觚不觚,觚哉!觚哉!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5-05-07 12:00:13
        標(biāo)簽:



        觚不觚,觚哉!觚哉!

        作者:于堅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十二日丙子

                    耶穌2015年4月30日

         

         

        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公園,拋棄了自然、古跡本具的樸素,卻張燈結(jié)彩、披紅掛彩,天天都在慶祝節(jié)日似的,反而遮蔽了自然之美、自然的真相。

         

        我最近去龍門石窟,世界第一流的作品,氣象莊嚴(yán)偉大、慈悲親和。與希臘神廟的開天辟地、破土而出、獨立于自然、高于自然完全不同。開天辟地的氣象,而又深刻地內(nèi)斂、依附于大地。所有的解釋在原作面前瞬間作廢。那些拙劣的解釋居然說盧舍那大佛像武則天。我之前去過的幾處世界“某大”相形見絀,無法言語,被召喚。完全來自作品本具的材質(zhì)、手藝、空間和時間。

         

        煞風(fēng)景的是,山本是巍峨的灰色巖石,洞窟猶如靈魂之窗,肅穆莊嚴(yán),永恒昭然若揭。下面過道的樹上卻掛著大量紅燈籠,就像江湖藝人鳴鑼開場的小把戲。一群外國游客圍著拍了一陣,似乎此地還有比盧舍那大佛更入眼的東西。要知道,過去龍門石窟也就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供著幾炷香。如今中國的公園俗不可耐,完全拋棄了道法自然的偉大真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塊假我以文章),把三春楊柳、九夏芙蓉、綠楊陰里白沙堤……打扮得丑陋無比。在老槐樹樹上捆著金紙,綁著燈泡,暗示滿公園都是搖錢樹,日夜都有進項。

         

        道法自然的中國之道被遮蔽久矣。自然,一方面是大地,一方面也是前人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好的經(jīng)驗、可以生生的經(jīng)驗,都不法了,就是去除其腐朽的部分,依舊昭示后輩如何生生的好,也不分青紅皂白,一律遮蔽。十多公里外的城區(qū),塵埃滾滾,古洛陽也在拆遷,令人心滅。這是洛陽啊!蒼天在上!“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保▌⒖饲f)“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保ㄍ醪g)人家把牡丹集中到一個地方去,像囚犯般地展示。而古洛陽的花似錦,是家家戶戶的小風(fēng)景。究其源頭,就在我們時代的某種話語方式。將自然美好、樸素生動、莊嚴(yán)偉大的本具之物、生活世界、血肉之軀、豐富復(fù)雜的大千世界同質(zhì)化、模式化、一刀切、強詞奪理、言不由衷地教訓(xùn)一切。

         

        人們不再相信那是真的。如果不是親臨現(xiàn)場,如果我事先看了那些旅游手冊的宣傳,我根本不想去看什么長得像武則天的大佛。今天的牡丹,很難看啊,萬畝一片,看著累啊!這是賞花嗎?更像政績。

         

        這種話語如此普遍,不僅在媒體,公園、大街小巷無處不在。其實質(zhì)就是不信任漢語的古老魅力,不信任人的良知,不信任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不信任那些令中國天長地久、輝煌燦爛的真理。歷史虛無主義,首先是對古老中國之真理的虛無。

         

        國人誰不知道劉關(guān)張?他們就是大街小巷里你我都認(rèn)識的張三李四。而質(zhì)疑劉關(guān)張的也大有人在,其實人家質(zhì)疑的不是劉關(guān)張,而是英雄就必須涂脂抹粉么。涂脂抹粉,那是化妝,源于不自信。如果話語不回歸自然,真英雄也必然被遮蔽。竊以為今日中國,最危險的是話語與事實的分裂,名實不符。弱不禁風(fēng)的真話被強悍粗鄙的假話遮蔽著,就是為英雄說好話,其效果也是在抹黑。這種語言環(huán)境冰凍三尺,已經(jīng)非一日之寒。

         

        昔日,圣人孔子曾經(jīng)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亂德。”巧言,也就是名存實亡之言。


        名實不符大約不是今天才有的情況,所以孔子嘆道:觚不觚,觚哉!觚哉!(意思是,觚都不像是觚了,還能叫觚嗎?還能叫觚嗎?)朱熹解釋說:觚,音孤。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簡,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蓋當(dāng)時失其制而不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為觚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必也正名乎。”孔子又說。這是文明的規(guī)律,一旦文不再明,名不符實,文就成為陽奉陰違的護身符。竊以為,如何命名我們的時代,重新名副其實,乃是當(dāng)務(wù)之急。(作者為云南師大教授)

         

         


        責(zé)任編輯:梁金瑞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