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爻辭時間數(shù)量表示的虛與實
作者:廖名春
來源:《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第8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廿三日壬午
耶穌2016年3月1日
【作者簡介】廖名春,清華大學 歷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北京 130024 廖名春,清華大學歷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易學與中國哲學。
【內(nèi)容提要】《周易》卦爻辭的時間數(shù)量詞組,其表時間的量詞是確定的,如“日”、“歲”、“年”、“月”。表時間的基數(shù)則是不確定的,往往是虛指,如“三”、“七”、“十”。但表序數(shù)時,則還是實指。所以,《周易》卦爻辭的“三歲”、“三年”、“十年”、“三日”、“七日”,都不是實指,而是虛數(shù)?!叭龤q”、“三年”、“十年”,都是數(shù)年的意思,“三日”、“七日”都是數(shù)日的意思。不懂得《周易》卦爻辭時間數(shù)量表示的這些虛虛實實,以虛為實,只能是方枘圓鑿。
【關(guān)鍵詞】周易/卦爻辭/時間數(shù)量/虛與實
【標題注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3AKS012)。
《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辭有一些表示時間的數(shù)量詞組,如《既濟》、《未濟》卦的“三年”,《同人》、《坎》、《困》、《漸》、《豐》卦的“三歲”,《屯》、《復》、《頤》卦的“十年”,《蠱》、《明夷》、《巽》卦的“三日”,《復》、《震》、《既濟》卦的“七日”。學人們一般都認為這些時間數(shù)量詞組表示的時間都是實指,“三年”就是“三歲”,“十年”就是“十載”,“三日”就是“三天”,“七日”就是“七天”,殆無疑義。但是,以此解釋《周易》卦爻辭,卻每每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筆者遂疑這些表時間的數(shù)量詞組的基數(shù)是不確定的,往往是虛指。下面,對《周易》這些表時間的數(shù)量詞組的卦爻辭逐一進行討論,以證成此說。不妥之處,希望大家批評。
一、“三歲”
“三歲”《周易》卦爻辭五見,是表時間的數(shù)量詞組中最多的。《同人》卦九三爻辭:“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坎》卦上六爻辭:“系用徽纆,置于叢棘,三歲不得,兇?!薄独А坟猿趿侈o:“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漸》卦九五爻辭:“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豐》卦上六爻辭:“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边@里的“三歲”,高亨(1900~1986)解為“三載”、“三年”①。黃壽祺(1912~1990)、張善文(1949- )將《同人》卦、《坎》卦的“三歲”解作“三年”②,將《困》卦、《漸》卦的“三歲”解作“多年”③。金景芳(1902~2001)、呂紹綱(1933~2008)則將《坎》卦、《豐》卦的“三歲”都解作“多年”④。
其實,這里的“三歲”都是虛指,是泛言“多年”,指“很長時間”、“很久”,不必坐實一定是“三載”、“三年”。汪中(1745~1794)《述學·釋三九上》:“因而生人之措辭,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三,以見其多。”《詩·魏風·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薄墩撜Z·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眲氶?1791~1855)《正義》:“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審慎也?!雹荨蹲髠鳌ざü辍罚骸叭垭胖獮榱坚t(yī)?!薄睹献印るx婁下》:“禹稷當平時,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薄妒酚洝でZ生列傳》:“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這里的“三”,都不是實指,都不是“二加一的和”,都是泛指,都是多的意思。
《周易》卦爻辭里的“三歲”也應(yīng)如此?!锻恕坟跃湃侈o所謂:“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笔钦f將兵戎潛伏在草莽中,有人擅自登上高陵,暴露目標,導致大敗,多年不能再發(fā)動戰(zhàn)爭。⑥所謂“三歲不興”,不是說只有三年不能興師,而是極言“升其高陵”而大敗之害,多年也不能興師出戰(zhàn)。
《坎》卦上六爻辭:“系用徽纆,置于叢棘,三歲不得,兇?!笔钦f被繩索捆縛,囚置在監(jiān)牢,多年不能解脫,兇險?!皡布?,鄭眾(?-114)、鄭玄(127~200)都認為是《周禮·秋官·朝士》之左、右“九棘”⑦,《經(jīng)典釋文》載劉表(142~208)說近同⑧。《禮記·王制》則稱為“棘木”,也就是王之外朝,司寇審理獄訟之處?!妒酚洝斨龠B列傳》和《戰(zhàn)國策·趙策三》說“文王”被“拘之于牖里之庫”,“庫”也是監(jiān)獄⑨,也屬外朝,同是“九棘”?!蹲髠鳌は骞荒辍份d北宮文子說:“紂囚文王七年?!辟Z誼(前200~前168)《新書》說:“文王桎梏囚于羑里,七年而后得免?!雹饪梢姳痪袝r間當在“三年”以上,(11)所以說這里的“三歲”并不是“三年”。
《困》卦初六爻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笔钦f身困于木障,陷入幽閉的山谷,多年也走不出來,兇險?!巴巍保勺x為“身”。帛書《易經(jīng)》本作“辰”。夬卦九四“臀”帛書《易經(jīng)》本作“脤”,楚簡本作“誫”?!对姟ご笱拧ご竺鳌罚骸按笕斡猩怼!薄侗娊?jīng)音義一》引“身”作“娠”?!妒酚洝じ咦姹炯o》:“已而有身?!薄稘h書·高帝紀》“身”作“娠”。顏師古(581~645)《注》:“孟康曰:‘娠音身,《漢紀》身多作娠,古今字也?!稘h書》皆以娠為任身字。”由此可見,“臀”可讀為“身”。“株木”,本指無枝葉的樹樁,疑此指木障?!坝墓取?,幽閉的山谷,深谷?!坝]”,當讀為“遂”,通達。“三歲不覿”即“三歲不遂”,也就是“三歲不達”。這里的“三歲”,也是指多年。(12)
《漸》卦九五爻辭:“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笔钦f鴻雁漸進于山丘上;妻子多年難以懷孕,但最終沒有誰能阻止她懷孕,吉利。(13)“三歲不孕”,不是說只有三年不孕,到第四年就孕了,而是說懷孕的艱難,多年也沒能懷上。
《豐》卦上六爻辭:“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是說帳幄豐大,遮蔽了室家。從其門戶窺視,里面空寂無人。這條路多年也走不通,兇險。“屋”,當讀為“幄”,帳幄?!吧灐?,遮蔽陽光之物,此用為動詞,義為遮蔽。“家”,室家。此指朝廷、國家?!案Q”,從夾縫、小孔或隱蔽處偷看?!伴槨?,空寂無人。(14)此“三歲不覿”與卦初六爻辭同,“三歲”也是多年。
二、“三年”
《既濟》卦九三爻辭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边@里的“三年”,從王弼(226~249)、孔穎達(574~648)以來,人們皆以為是實指三年(15),但沒有實證。高亨據(jù)《今本竹書紀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荊,三十四年,王師克鬼方,氐羌來賓”說坐實之(16),從“三十二年”到“三十四年”,不正好是“三年”?今人多從之。但清人姚配中(1792~1844)早已指出:《今本竹書紀年》此說“亦依《詩》、《易》為之耳”(17)。也就是說,《今本竹書紀年》此說不見于《古本竹書紀年》,是取《既濟》卦九三爻辭和《詩·蕩》篇的文字編纂而成的,用來證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之“三年”為武丁“三十二年”到“三十四年”是無效的。姚氏的說法是正確的。最近,吾友程平山通過體例、卷數(shù)、系年、文字、學術(shù)、征引、編次、版刻、歷法諸方面的分析比較,論定《今本竹書紀年》完全是《古本竹書紀年》亡佚以后的產(chǎn)物,其成書時代晚于《資治通鑒前編》,很可能就在元末(18)。其說證據(jù)確鑿,分析細密,可視為定論。所以,據(jù)《今本竹書紀年》記載來坐實“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之“三年”為武丁“三十二年”到“三十四年”,是不能成立的。
《未濟》卦九四爻辭一般讀作:“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宋人項安世(1129~1208)將其與《既濟》卦九三爻辭并舉(19),實質(zhì)是以兩者同為一事之記載。清人李光地(1642~1718)《周易折中》按語則直接說“此‘伐鬼方’亦與《既濟》同”(20)。今人胡樸安(1878~1947)也說“‘震用伐鬼方’即《既濟》九三之‘高宗伐鬼方’”(21)。高亨進而說:“‘震’疑人名。蓋周臣也?!髧w殷國也。周人往往稱殷為‘大邦’,而自稱‘小邦’,則此‘大國’所指當同?!p’疑當作‘尚’……殷‘高宗伐鬼方’……命震率師……三年之后,既克鬼方,高宗嘉震之功而賞之?!?22)王玉哲(1913~2005)認為:“用”乃“周”字之訛?!墩f文·口部》:“周,密也,從用、口?!奔坠俏?、金文中的“周”大都無“口”,即成了“用”字。所以《易經(jīng)·未濟》爻辭所說的“震用伐鬼方”的“用”,實為“周”字之訛變,爻辭說的商高宗武丁時,震和周兩個小方國伐鬼方有功,得到大國即商的賞賜(23)。
上說以《既濟》卦九三爻辭與《未濟》卦九四爻辭為一事是正確的,王玉哲以“用”為“周”字之訛說也值得肯定。不過,“震”當讀為“岐”。《禮記·內(nèi)則》:“只見孺子?!编嵭蹲ⅰ罚骸爸换蜃髡瘛!?24)《書·皋陶謨》:“日嚴祗敬六德?!?25)《史記·夏本紀》“祗”作“振”。(26)《書·盤庚下》:“曷震動萬民以遷?!薄稘h石經(jīng)》“震”作“祗”。(27)《書·無逸》:“治民祗懼?!薄妒酚洝斨芄兰摇纷鳌爸蚊裾饝帧薄?28)《逸周書·大武》:“祗人死。”又《文政》:“祗民之死?!蓖跄顚O(1744~1832)《讀書雜志》:“祗之言振也;振,救也。言救人之死,救民之死,非敬死之謂也……祗與振聲近而義同,故字亦相通?!?29)《墨子·兼愛中》:“以祗商夏蠻夷丑貉?!睂O詒讓(1848~1908)《閑詁》:“祗,當讀為振……此謂得仁人以拯救中國及四夷之民?!?30)《周易·復》卦“無袛悔”《釋文》云:“袛,九家本作”。(31)而“震用伐鬼方”之“震”,呂祖謙(1137~1181)《周易音訓》云:“晁氏曰:《漢名臣奏》作袛?!?32)“袛”與“震”、“振”通,又可作寫“”,“震”自然可作“岐”。原因是“袛”與“只”形近而混,而“只”與“”音同。所以,“震用”就是“岐周”。
“岐周”之稱,文獻習見。如《孟子·離婁下》:“文王生于岐周,卒于畢郢,西夷之人也?!薄赌印し敲稀罚骸拔粽呶耐醴庥卺埽^長繼短,方地百里?!薄渡叹龝べp刑》:“昔湯封于贊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贊茅、岐周之粟,以賞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升?!薄秴问洗呵铩に祈樥摗し致殹罚骸皽⑽湟蝗斩M有夏、商之民,盡有夏、商之地,盡有夏、商之財,以其民安而天下莫敢之危,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說,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無費乎郼與岐周,而天下稱大仁稱大義,通乎用非其有。”特別是《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記載:“武王使人候殷,反報岐周曰:‘殷其亂矣。’”此即是以“岐周”稱周人。周人從古公亶父起就居于岐山之下,其稱為“岐周”,非常自然。(33)
這里的“三年”一般歸下讀,但其實可歸上讀。歸下讀,“三年有賞于大國”,說是“伐鬼方”的第三年“有賞于大國”或“伐鬼方”的三年間“有賞于大國”,(34)都是說不通的。因此,《未濟》卦九四爻辭當作:“貞,吉,悔亡;岐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薄按髧?,“大邑商”是也。周此時尚臣屬于“大邑商”。這里的“三年”,當是泛指,猶言“多年”?!坝匈p于大國”,表面上是說受到“大邑商”的獎賞,實質(zhì)上是指周人苦戰(zhàn)多年,打退了鬼方,取而代之,成了西方的霸主“西伯”,并且得到了“大邑商”的認可。由此看,這里的“三年”,不一定要實指,與“三歲”一樣,都是“多年”的意思。而《既濟》卦九三爻辭的“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也是一樣,“三年克之”即多年乃克之。
以《既濟》卦九三爻辭與《未濟》卦九四爻辭為同指一事在語文的解釋上沒有問題,但驗之于歷史卻有回避不了的矛盾。從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35)、三國虞翻(164~233)(36)起,人們就認定“高宗”為“殷王武丁”,幾無異議。但殷高宗武丁是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時人,而周人先祖中,與“戎”人斗爭最著名的應(yīng)該是王季?!短接[》卷八三皇王部載:“《紀年》曰:武乙即位,居殷。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馬八匹?!?37)《后漢書·西羌傳》注:“《竹書紀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也。”“《竹書紀年》曰: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也?!薄啊吨駮o年》曰:太丁四年,周人伐余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也?!薄啊吨駮o年》曰: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也?!?38)從武乙三十五年至太丁十一年的十多年中,王季率周人與“戎”人屢戰(zhàn)不息,以致被殷人封為“牧師”,這應(yīng)該就是《未濟》卦九四爻辭“震(岐)用(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之所本?!肮矸健笔恰拔髀涔砣帧保鯂S(1877~1927)已經(jīng)指出(39)。所謂“有賞于大國”,即“命為殷牧師”。由此看,所謂“鬼方”當是“戎”之泛稱,不但“西落鬼戎”屬之,“燕京之戎”、“余無之戎”,甚至“始呼之戎”、“翳徒之戎”也皆屬之。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伐鬼方三年”,決不僅僅三年,即使是從武乙三十五年算到太丁四年,至少也得四五年以上。
王季是殷王武乙(前1147~前1113)、太丁(即文丁,前1112~前1102)時人,距殷高宗武丁已遠。因此,說《既濟》卦九三爻辭的“高宗伐鬼方”與《未濟》卦九四爻辭的“震(岐)用(周)伐鬼方”同為一事絕無可能。王國維因而認為“震用伐鬼方”“非殷高宗武丁伐鬼方,其事甚明”(40)。但問題是兩條爻辭吻合處太多了,唯一不解的就是“高宗”之說。筆者認為,《既濟》卦九三爻辭的“高宗伐鬼方”之“高宗”,并沒有說是殷高宗,也可視為周人自稱,是周人對自己先人的稱呼。周人稱王季為“高宗”,雖然沒有其他文獻的印證,但從情理上、從《周易》爻辭的邏輯上,是可以說通的?!都葷坟跃湃侈o所謂“高宗伐鬼方”,就是王季伐鬼方,也就是《未濟》卦九四爻辭的“震(岐)用(周)伐鬼方”。王季是周人之首領(lǐng),又稱為“岐周”,理所當然。所謂“小人勿用”,肯定是“伐鬼方”用人不當,遭受過挫折?!吨駮o年》所謂“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也”,反映的應(yīng)該就是此事。所謂“三年克之”,從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看,既涵蓋了“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也”之事,也涵蓋了“太丁四年,周人伐余無之戎,克之”、“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也”之事。所以,所謂“三年”也當是虛指多年,絕非是實指三年而已。
由此可知,《周易》卦爻辭的兩處“三年”,與五處“三歲”意思都一樣,都應(yīng)釋為“多年”、“數(shù)年”,而不應(yīng)視為實數(shù)。
三、“十年”
《周易》卦爻辭“十年”三見。注家也多以為是實指,其實也可討論。
《屯》卦六二爻辭:“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笔钦f女子沒有動靜,婚后長時間不生小孩,過了很多年,才生下小孩。這里的“十年”,不一定要解為第十年,只是說“不字”的時間很長而已。
《復》卦上六爻辭:“迷復,兇,有災(zāi)眚。用行師,終有大?。灰云鋰?,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是說迷失正道而復返,會有兇險,會有災(zāi)禍。作戰(zhàn),終將慘遭敗績。治國理政,則國君兇險,國力長期不能恢復。所謂“十年不克征”,是極言“迷復”之害,多年也沒有出師作戰(zhàn)的能力?!笆辍敝皇茄云鋾r間之長,不是說剛好十年。
《頤》卦六三爻辭:“拂頤,貞,兇,十年勿用,無攸利?!薄胺鳌碑斪x“弗”?!柏憽?,不動。是說不事頤養(yǎng),堅持不變,會有兇險,多年也做不成事,沒有什么好處。(41)這里的“十年”,也是說“勿用”時間很長,并不是說剛好就十年“勿用”。
所以,這三處的“十年”皆為虛指,是“很多年”、“很久”的意思。涵義與“三年”、“三歲”并沒有本質(zhì)的不同。
四、“三日”
《周易》卦爻辭“三日”五見。如《明夷》卦初九爻辭:“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薄把浴保ā把堋?。聞一多《古典新義·周易義證類纂》:“言、辛當同字。《說文》曰:‘辛,辛也,讀若愆。’……《易》凡言‘有言’,讀為有愆。”(42)這是說在黑暗時,不能展翅高飛;君子出門,多日也沒有飯吃。此時有所前往,主人將會有過失。(43)“三日不食”,不是說只有三天“不食”,而是說多日不食。這里的“三日”并非實指,而是虛數(shù)。
《蠱》卦卦辭云:“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币话阌枴霸睘椤按蟆?,“元亨”連讀。但蠱亂怎么會“大亨”?顯然有問題。其實“元”應(yīng)單獨為句,當訓為善?!蹲髠鳌は骞拍辍份d:“(穆)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而有不仁,不可謂元?!?44)《文言傳》也說:“元者,善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45)“元者,善之長也”,這是說“元”是善之首?!岸胁蝗?,不可謂元”,換言之,要做到“仁”,方可謂之“元”。也就是說“仁”就是“元”。(46)“蠱,元,亨”,這是說蠱亂雖然是壞事,但能做到“仁”,善為處理,也能亨通吉利?!凹住弊值呐f訓很多,但也難說通。疑當讀為“柙”,本為關(guān)猛獸的木籠,引申為約束、矯正?!叭铡?,并非是實指三天,而是多日、數(shù)日之意。因此,《蠱》卦卦辭“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是說蠱亂,能夠善為處理,也能亨通,涉越大河也會有利。這就是在蠱亂發(fā)生前要嚴加防范,蠱亂發(fā)生后要一一矯正,做好善后。(47
《巽》卦九五爻辭:“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迸f注也多不可信,當另作新解?!柏憽弊帧段难詡鳌贰柏懝套阋愿墒隆贬屍錇椤肮獭?,《左傳·襄公九年》所記“穆姜”說同。甲骨文、金文中,“貞”、“鼎”本同字?!柏憽弊炙鶑闹柏悺睂嵓炊?。鼎,定也。因而貞也有定義?!夺屆め屟哉Z》:“貞,定也,精定不動惑也?!?48)《系辭傳》:“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49)“貞夫一”,對“天下之動”而言,“貞”就是“定”?!兑葜軙ぜ拦罚骸熬S天貞文王之董用威?!庇衢邪矗骸柏懀斢柖?。”(50)《訟》卦九四爻辭:“安貞,吉?!薄缎∠蟆吩唬骸鞍藏懖皇б病!蓖跻唬骸爸^安靜不犯,不失其正?!?51)是釋“貞”為“靜”。定、固、靜,意義相近,都是不動的意思。(52)所以,“貞”就是堅守不動。“庚”,疑讀為“賡”,量度,籌劃?!稄V韻·庚韻》:“賡,經(jīng)也?!薄对姟ご笱拧れ`臺》:“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三日”,也不一定是指三天,而是多日、多點時間的意思。所以,此爻辭是說:堅守不動則吉利,悔恨就會消失,沒有什么不利。開始不順卻有好的結(jié)果,事前事后多用心籌劃,就會吉利。(53)
由此可見,《周易》卦爻辭的這五處“三日”,皆非實指,都是虛數(shù),都是多日、數(shù)天的意思。
五、“七日”
《周易》卦爻辭“七日”三見。如《震》卦六二爻辭云:“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是說驚雷乍響,會有危險,估計會損失資財;登高望遠,不要去管它,不久之后損失了的就會回來?!皟|”,當讀為“意”,訓為“度”,是估計、猜度的意思?!败Q”,登。“九陵”,高陵。(54)這里的“九”,也是虛數(shù),并非實指。從“勿逐”的從容放心看,“七日”當指時間不長,過不了多久,是幾天的意思,并不一定是7天。
《既濟》六二爻辭:“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笔钦f婦人丟失了首飾,不用追尋,過幾天就會復得。(55)“婦喪其茀”而勸其“勿逐”,“七日”不能說是實指,剛好7天,也應(yīng)該是數(shù)日、幾天的意思。
以此來看《復》卦卦辭,應(yīng)該能獲得啟發(fā)。其“七日來復”的涵義,歷來聚訟不已,不能確詁。吾兄舒大剛教授及其高足鐘雅婷最近將“七日來復”的諸家解釋作了一個歸納,并提出了他們的新見。這樣,實際上就分成了七家。一是“卦氣說”以“六日七分”解“七日”,以鄭玄、王弼為代表。二是“辟卦說”以“十一月”當“七日”,以唐人侯果為代表。三是“卦變說”以“陰陽七變”解“七日”,以宋儒程頤(1033~1107)為代表。四是用“七日來復”以示“憂患”,如宋人耿南仲(?~1129)。五是以神秘數(shù)字解“七日”,如今人束景南、劉金明。六是以月相解“七日”,以王國維的“月相四分”說來解釋“七日來復”,如今人王長紅。七是舒、鐘文為代表,以火歷解“七日”,按照辟卦也就是十二月卦的理論,復卦為十一月,但這是以周歷建子(十一月)為說,火歷則是建辰(即以夏歷三月為歲首),所以復卦就成為七月了。(56)這一歸納雖然詳盡,不過還可再補充。比如屈萬里(1907~1979)就認為:《復》卦為《剝》卦之反,《復》卦之一陽,歷六爻而至《剝》卦,再返回于《復》卦,這樣,一共經(jīng)歷了七爻。卦辭此處是以一爻當一日,(57)回返經(jīng)歷了七爻,故謂之“七日”。這是以反對卦解“七日”。以圖表示,即:
這些說法雖各有其根據(jù),亦言之成理,但從《周易》卦爻辭時間數(shù)量表示的整體性、一致性看,卻往往是通于此而不通于彼,難以取信。
筆者認為:《復》卦卦辭“其”可訓為“有”。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其,猶‘有’也。《禮記》:‘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聞。’舊解訓曰:已有令善之聲聞是也。‘庶子不祭,明其宗也?!^明有宗子也?!煜缕鋷滓??!杂袔滓?。《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猶有誰曰不是也。文二年:‘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盐迥辏骸畟渲艉?,誰其重此?’成八年:‘辟陋在夷,其孰以我為虞?’《周語》:‘民所曹好,鮮其不濟;民所曹惡,鮮其不廢?!洹匝浴小病7步?jīng)言‘豈其’者,猶言‘豈有’也。”(58)其說是。“道”,路,此指規(guī)律。“反復其道”,是說陽氣的回復有一定的規(guī)律?!捌呷諄韽汀?,即數(shù)日來復,幾天后就回復。這里的“七日”,與《震》卦六二爻辭、《既濟》六二爻辭同,皆非實數(shù),都是虛指,言其時間不長也。因此,卦辭“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是說陽氣復反,亨通。出而又入,沒有疾患;群陽復反,沒有咎責。陽氣的回復有一定的規(guī)律,過不了多久必將回復。利于有所前往。
除了“三歲”、“三年”、“十年”、“三日”、“七日”這些時間數(shù)量詞組外,《臨》卦卦辭還有:“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笔钦f監(jiān)臨,善為處理,就會亨通;利于守靜,但到了八月則會有兇險?!鞍嗽隆睘橹偾镏?,《禮記·月令》說:“是月也,殺氣浸盛,陽氣日衰。”這是說君臨天下,當以守靜為利,但也當因時而異。(59)這里的“八月”,“八”是序數(shù),“八月”即第八月,自然是實指,大家都沒有異議。
由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周易》卦爻辭的時間數(shù)量詞組,其表時間的量詞是確定的,如“日”、“歲”、“年”、“月”。表時間的基數(shù)則是不確定的,往往是虛指,如“三”、“七”、“十”。但表序數(shù)時,則還是實指。所以,《周易》卦爻辭的“三歲”、“三年”、“十年”、“三日”、“七日”,都不是實指,而是虛數(shù)?!叭龤q”、“三年”、“十年”,都是數(shù)年的意思,“三日”、“七日”都是數(shù)日的意思;而“八月”,則是確指第八月。不懂得《周易》卦爻辭時間數(shù)量表示的這些虛虛實實,以虛為實,只能是方枘圓鑿。以此來解讀《周易》卦爻辭,求其真義,只能說是緣木求魚。
【注釋】
①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46、325頁。
②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7、174、325頁。
③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4、314頁。
④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51、439頁。
⑤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年,第4頁。
⑥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81頁。
⑦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819頁。
⑧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56頁。
⑨《韓詩外傳·季孫治魯》:“三年而庫無拘人。”
⑩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194頁。
(11)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8頁。
(12)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19頁。
(13)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28頁。
(14)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31頁。
(15)詳見林漢仕:《易傳廣玩·既濟(水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317~328頁。
(16)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46頁。
(17)姚配中:《周易姚氏學》卷13,《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易類第30冊,第62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8)程平山:《竹書紀年流傳考》,第650頁,未刊本。
(19)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易類《周易玩辭》卷12,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20)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易類《御纂周易折中》卷8,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21)胡樸安:《周易古史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5頁。
(22)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8月影印《民國叢書》本,第222頁。
(23)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1頁。
(24)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禮類禮記之屬《禮記注疏》卷28,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25)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史部正史類《史記》卷2,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26)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書類《尚書注疏》卷3,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27)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書類《尚書注疏》卷3,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28)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五經(jīng)總義類《九經(jīng)古義》卷3,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29)王念孫:《讀書雜志·逸周書第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頁。
(30)孫詒讓:《墨子閑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12~113頁。
(31)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五經(jīng)總義類《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卷3,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32)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易類《周易會通》卷11,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33)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40頁。案:筆者2012年11月30日下午在上海財經(jīng)大學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易道論壇”大會上做過《〈周易·既濟〉九四爻辭“震用伐鬼方”解》的報告,有過詳細的討論。
(34)如李光地就說:“‘三年有賞于大國’,言三年之間賞勞師旅不絕,非謂事定論賞也。”參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易類《御纂周易折中》卷8?;茨贤醢采蠒疲骸啊吨芤住吩唬骸咦诜ス矸剑甓酥??!矸?,小蠻夷;高宗,殷之盛天子也。以盛天子伐蠻夷,三年而后克,言用兵之不可不重也?!薄稘h紀》十《武帝紀》文略同。
(35)《漢書·嚴助傳》:淮南王劉安上書云:“《周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鬼方,小蠻夷;高宗,殷之盛天子也。以盛天子伐蠻夷,三年而后克,言用兵之不可不重也?!薄稘h紀》十《武帝紀》文略同。
(36)虞翻《注》:高宗,殷王武丁。鬼方,國名。干為高宗,坤為鬼方;干二之坤五。故“高宗伐鬼方”。坤為年,位在三,故“三年”。坤為小人,二上克五,故“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易類《周易集解》卷12。
(37)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卷83,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38)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史部正史類《后漢書》卷117,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39)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載《觀堂集林》卷13,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6~300頁。
(40)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載《觀堂集林》卷13,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6~300頁。
(41)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6頁。
(42)聞一多:《古典新義·周易義證類纂》,載《聞一多全集》第10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9~250頁。
(43)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07頁。
(44)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春秋類《春秋左傳注疏》卷30,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45)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易類《周易注疏》卷1,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46)詳細論證,參見廖名春:《周易卦爻辭的哲學》,《文史》2014年第1輯。
(47)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86頁。按,此說有所修正。
(48)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小學類訓詁之屬《釋名》卷4,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49)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經(jīng)部易類《周易注疏》卷12,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50)俞樾:《群經(jīng)平議·周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17頁。
(51)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周易上》,《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6頁。
(52)“虞氏說‘貞’有二義:失位者以之正為貞,得位者以不動為貞?!眳⒁姴茉觯骸稄投Y堂文集》,中華文史叢書之四十六,民國六年刊本影印,華文書局,第106頁。
(53)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33頁。
(54)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26頁。
(55)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39頁。
(56)舒大剛、鐘雅婷:《〈周易〉復卦卦辭“七日來復”新詮》,《周易研究》2014年第2期。
(57)屈萬里:《周易卦爻辭成于周武王時考》,《書傭論學集》,臺北:開明書店,1980年,第13頁。
(58)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88~89頁。
(59)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86頁。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