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朱漢民】國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問?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6-12-05 20:21:19
        標簽:

        國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問?

        作者:朱漢民

        來源:人民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初六日庚申

                 耶穌2016年12月4日

         

         

         

                


        在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學的地位、作用、影響正在日益提升。所以,人們也會越來越關心:國學是一門什么學問?

         

        我們可以簡要地回答:國學是一門求道的學問。但是,什么是“道”?記憶中古代圣哲所講過的“道”,似乎是很遙遠、很玄妙、很高深的。儒家的道存在于久遠的唐堯虞舜的大同之世:“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道家的道不可言說:“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佛教的道是無比超越的:“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圣對,問圣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原來,“道”是很遙遠的,是我們?nèi)祟愑肋h追求的目標;“道”是很玄妙的,是我們說不清道不明的存在;“道”是很超越的,我們要突破思維與語言的枷鎖才能幡然領悟和直達本體。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匆淖约憾虝旱纳プ非筮@么難以企及的目標?

         

        但是,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圣哲曾經(jīng)很親切地告訴我們,國學所講的“道”是很平實、很常見、很簡易的。儒家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钡兰以诨卮稹八^道,惡乎在”的疑問時,肯定道“無所不在”。佛家說:“擔水劈柴,無非妙道?!痹瓉?,“道”是很平實的,它本來就是我們?nèi)沼贸P械囊?guī)則;“道”是很常見的,它無所不在地存在于我們的身邊;“道”是很簡易的,我們每時每刻的生命實踐就是“道”。所以,“道”是可以追求的,而且必須有“道”,我們的生命實踐才獲得永恒的意義與價值……

         

        本來,國學是古代中國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知識與價值,他們留下的國學典籍與文獻,不僅僅是要告訴我們什么是道,更加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實踐中識道、體道、遵道,最終達到與道為一的目標。所以,國學之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國學實踐。學習國學的過程,就是一個實踐國學、以使自己與道為一的過程。古代中國人思考、信仰、體認天道,但是中國人體認的天道,并不是一個獨立于人的某種外在實體,而是存在于我們的日用常行、喜怒哀樂的生活世界之中,是一個必須由人類“參天地、贊化育”的生生不息的過程。故而,古代中國人求道的過程,就是一個參天地、贊化育的生活實踐即生命活動過程。

         

           


        由于中國的國學傳統(tǒng)更為關注主體實踐,而并不特別在意應如何論述客觀世界是什么,故而國學的最重要特點不是解釋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梢?,中國傳統(tǒng)國學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的特色?!墩撜Z》記載學生問孔子什么是“仁”,而孔子的諸多回答則不是概念和定義上的,因為他回答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學會定義“仁”的概念,而是希望身邊的弟子能夠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去實踐仁。所以,孔子的回答包括“克己復禮為仁”、“愛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不憂”、“仁者先難而后獲”等等,均是如此。那么,學生求仁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獲得“仁”的知識,而是如何在生活實踐過程中去實現(xiàn)“仁”,能夠在自己的家庭、社會、國家的生活中去實踐和完成“仁”??梢姡@種對“仁”的學習過程,就不僅僅是獲得知識學意義上的“仁”的概念,而是社會實踐意義上的“仁心”、“仁性”的實現(xiàn)。廣而言之,儒家的經(jīng)學均不是一套概念性知識體系,而是應用性很強的實踐性知識?!吨芤住肥歉嬷闳绾螌W會在不同情境下的決策和踐行,《尚書》向你展示的先王施政治國的歷史經(jīng)驗,《儀禮》告訴人們各種各樣社會行為的準則等等,經(jīng)學其實均是后人的生活實踐、社會政治實踐的規(guī)范性、程序性知識。

         

        其實不光是儒家,其他各家各派的知識形態(tài)均具有很濃厚的實踐性知識的特點。向來以探討形而上之道著稱的道家,他們在講到許多關于“道”之不可描繪、不可言說的特點后,最后則講了許多關于如何在實踐中領悟、把握道,正如莊子以庖丁的口氣所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币虼耍M管道家的理論十分抽象深奧,但是最終的知識具有濃厚的實踐特色,《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這種“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知識就是一種實踐性知識。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隋唐佛學大盛,形成了許多不同的佛學流派,包括法相宗、華嚴宗、天臺宗、禪宗等等。但是,最后能夠傳衍下來,并且對中國文化作出重大貢獻、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卻主要是禪宗。禪宗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保留了中國文化重視社會實踐的傳統(tǒng),將佛學與踐行統(tǒng)一起來,而不是一味翻譯佛學經(jīng)典,研究繁瑣、抽象的佛學理論。禪宗的生活化、實踐化,使佛教能夠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結果。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tǒng)國學的特色、優(yōu)長,均是體現(xiàn)在實踐方面。國學重視知識教育,其教書始終與育人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知識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內(nèi)圣)、做事(外王)。所以,指導人們?nèi)绾巫鋈耍▋?nèi)圣)、做事(外王)的實踐,向來是國學的根本。由于中國傳統(tǒng)國學具有實踐性的品格,故而先哲給我們談學習國學的方法,就是要求將國學的求知與實踐統(tǒng)一起來??鬃幼钤缣岢隽恕皩W”、“思”、“行”,荀子提出“聞”、“見”、“知”、“行”,而《中庸》則系統(tǒng)地提出了“學”、“問”、“思”、“辨”、“行”,其實它們最終均可以簡化為求知、實踐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將躬行實踐作為國學教學過程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強調教學過程與生活實踐過程合為一體,成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教學過程論中最顯著的特色。故而,“盡天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眹鴮W的求知必須落實于生活實踐,因為實踐方是國學知識的源泉、動力和目的。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