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家風雋永 德潤金陵 之一:遺子以經(jīng)不以金

        欄目:家風家訓
        發(fā)布時間:2016-12-14 16:42:15
        標簽:

        "家風雋永 德潤金陵"之一:遺子以經(jīng)不以金

        整理者:金戈、翁宏業(yè)(南京市紀委)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五癸巳

                  耶穌2016年5月11日

         

         

         

        金陵“蔣百萬”:遺子以經(jīng)不以金

         

        “公益為人生分內(nèi)事”、“遺子以經(jīng)不以金”,“安本分學吃虧”、“君子當自強不息”,這是清末南京首富兼慈善家蔣春華一族的家規(guī)家訓。蔣氏一族質(zhì)直好義,扶危濟貧,熱心公益。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蔣家后人深受家風浸染,向善向美,人才輩出。

         

        【家訓解讀】

         

        ①  公益為人生分內(nèi)事

         

        【解讀】救災賑貧,扶危濟困,熱心公益事業(yè),承擔社會責任,是人生分內(nèi)之事。

         

        ②  遺子以經(jīng)不以金

         

        【解讀】留給孩子千兩黃金,不如給他留下一本經(jīng)書。意思是要讓子孫掌握安身立命的知識,教給他們做人處世的道理。

         

        ③  安本分學吃虧

         

        【解讀】不務虛名,本分做人;懂得吃虧是福的道理,不能斤斤計較,見利忘義?!恼浴督鹆晔Y氏家乘》

         

        【家風故事】

         

        蔣春華:質(zhì)直好義急人之急

         

           

         

        蔣壽山故居門前

         

        金陵老城南的蔣壽山故居,是典型的秦淮民居。隨著老門東歷史街區(qū)的保護更新,它以全新的面貌迎來了海內(nèi)外的游客賓朋,成為一張古韻新姿交融的文化名片??甲C它的建造時間,可以追溯到光緒三年(1877年)。它的建造者,是清代的富商兼慈善家蔣春華(1827—1897年)。

         

        蔣氏的高祖錦堂,自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由安徽含山縣運漕遷居金陵。據(jù)史料記載,蔣氏家族過去并不是很富有。到了蔣春華和蔣春源這一代時,兩兄弟勤奮創(chuàng)業(yè),以官鹽運輸起家,從事典當業(yè)、房地產(chǎn)、織錦緞、皮貨行、珠寶行、民生百貨、醬料坊、油料行等行業(yè),點滴聚財,才漸漸發(fā)家,最終成為南京首富“蔣百萬”。蔣春華發(fā)達富貴之后不忘回饋社會,不僅施舍民粥和扶危濟貧,還出資興辦南郊義學,建筑息心亭殯舍。1910年,上海清真寺董事會在碑文《贊蔣翰臣前輩助公塋紀念》里,記載了蔣春華“歲遇救災賑貧、散衣施藥”。該文同時講述蔣春華的慷慨慈悲得到了應有回報:一次大水即將淹沒處于湘潭的蔣家鹽棧,眼看著裝滿鹽的麻袋即將被沖走,而一時間工人們不能及時趕到,附近的船民就不約而同趕來,他們說“此蔣公鹽,不可坐視,愿代運之武昌”。

         

        1897年,蔣春華七十大壽之際,大家打算隆重祝壽,他卻極力推辭稱:“與其濫資宴客,何如移拯貧困”,并赴日本考察以避之。他回國后購置田產(chǎn)捐獻給清真寺,并召集子孫叮囑:“公益為人生分內(nèi)事”。有著“江南通儒”之稱的馮煦評價蔣春華:“翰臣隱阛阓(街市)而質(zhì)直好義,能急人之急”。

         

        蔣氏子孫秉承家族精神熱心公益事業(yè)

         

        據(jù)《金陵蔣氏家乘》記載,蔣氏輩分排名為“文永春長、國錫有光”。蔣氏以“公益為人生分內(nèi)事”及“遺子以經(jīng)不以金”為家規(guī),以“安本分學吃虧”及“君子當自強不息”為家訓。蔣春華的五子受家規(guī)家訓的教誨激勵,身體力行發(fā)揚光大,并且將本分做人、勸善向上、造福社會的精神延續(xù)到下代,走過了從“商”經(jīng)“文”的百年歷程。

         

        長子長城,字壽山,門東三條營故居的主人。他為人善良,常常捐資修橋鋪路,賑濟施舍,大做善事。光緒元年(1875年),為解決城南地區(qū)常年淹水之患,他響應清政府號召慷慨解囊,修建了一條排水溝,即官溝。至今,故居的墻壁之上還有一塊碑刻記載此事。

         

             


        次子長恩,字厚民,自小忠實、孝友誠篤、布衣蔬食,曾寄城南某寺刻苦攻讀,欽賜舉人,因病早卒。長恩的妻子馬氏,立志撫孤。后來,蔣春華讓他的兩個孫子國榜和國平拜馮煦為師。馮煦在《蔣國平哀辭》寫道:“國平雖三歲而孤,有賢母撫之,閑以經(jīng)訓”。蔣國榜(1893-1970年),師承眾多國學名師,晚年又集哲學、儒、佛、道、理、詩歌、書法于一身,編纂出版《金陵叢書》、《簡齋集》、《清道人遺集》等書籍。民國三年(1914年),蔣國榜作《母氏節(jié)孝坊后記》,以親子之情敘述了母親的艱辛。他為奉養(yǎng)其母,在今杭州西湖花港觀魚景點附近購別墅一幢,俗稱“蔣莊”。1950年,蔣國榜邀請國學大師馬一浮前往蔣莊居住,并在此籌建智林圖書館。蔣國榜去世后,子女秉承遺愿,將蔣莊及馬一浮遺墨、著作、書信等捐獻給國家。1990年12月25日,蔣莊被命名為“馬一浮紀念館”,對外開放。

         

        三子長洛,字森書。他以家庭的財力辦起一所中學,因南京鐘山又名蔣山,“蔣”字與其姓同,乃命名為“鐘英”。抗戰(zhàn)時社會上有“要當兵,進鐘英”的美譽。鐘英中學至今依然存在,為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

         

        四子長松,字秀冬。從陸椿生先生游,既及冠,補宮學弟子,欽賜舉人,試春闈不第,以郎中觀政刑部,信仰回教綦篤,出資修復古凈覺寺,晚年常向魏梅邨在下關三叉河所辦放生池及孤兒院輸捐,冬施棉衣、辦粥廠及掩埋尸骨等慈善事業(yè)。

         

        五子長泰,字星階。自幼跟從父親學習經(jīng)商。他遵從父親臨終遺訓:“創(chuàng)業(yè)維艱、守成匪易”,對產(chǎn)業(yè)進行整合和調(diào)整,把重心移到上海,從事房地產(chǎn)業(yè)。長泰是南京回族紳商中倡導“實業(yè)救國”并身體力行的實業(yè)家,他積極響應張謇的倡導,投資南通紗廠,捐資南通師范學堂。1932年,上海淞滬抗戰(zhàn)期間,他連子媳、女兒都動員起來,趕制絲棉背心分送抗日將士,其妻楊氏亦變賣金飾以資軍用。國難當頭之際,蔣家子弟也奮勇報國。1937年,日寇侵犯上海,戰(zhàn)事激烈。蔣春華之弟蔣春源的孫子國粹雖已成家立業(yè),卻毅然從戎效國。在押送滿裝彈藥的大卡車趕往前方時,途中被敵機低空投彈轟炸,壯烈犧牲。

         

        【今人風采】 

         

        一門兩代中科院院士

         

        在蔣春華的第四代中,有200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中科院院士蔣錫夔及其姐姐書畫家蔣群玉。蔣錫夔(1926年-),有機化學家。受其父親“做人以德為先”的影響,他和父親一樣,都是16歲時開始寫日記。父親告訴他寫日記“第一在于自省一日之行為,第二才是一日之心得和事務記錄。這樣日記才得其用而不虛其說”。194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赴留美之前的1948年5月19日,他在日記里寫道:“我懂得將來的中國是怎樣的需要工業(yè)人才,然而也懂得自身氣質(zhì)是適合于怎樣一種生活方式。無論如何,他日為祖國服務,是已下了決心了”。他在美國獲得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后,堅決要求履行自己的諾言。1955年,他擺脫美國移民局的阻撓,回國“為祖國服務和孝敬父母”。蔣錫夔是中國科學院著名的資深院士,從事有機化學自由基研究,在化學界享譽很高,榮獲了中國化學會物理有機化學終身成就獎。


          


        蔣錫夔等蔣氏后人具有濃厚的故土情結,稱自己是“老南京”,在家里以家鄉(xiāng)南京話交流,時常與家人談起老城南的街坊老宅、飲食民俗、祭掃祖墳等時光深處的如煙往事。他們和其他分布于海內(nèi)外的金陵蔣氏后人仍繼續(xù)傳承著共同的家規(guī)家訓,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盡一份勞,添一份力。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