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一輯)出版暨目錄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8-10-22 17:29:17
        標簽:中國書院文獻叢刊
        鄧洪波

        作者簡介:鄧洪波,男,西元一九六一年生,湖南岳陽人。湖南大學(xué)岳麓書院教授,中國書院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國書院史》《岳麓書院史略》《中國書院辭典》《中國書院制度》等。


        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一輯)出版暨目錄

        ?

        ??

        ?

        書名:《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一輯,全一百冊)

        作者:鄧洪波主編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上??茖W(xué)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09


        【內(nèi)容簡介】


        書院是中國士人的文化組織,源出于唐代私人治學(xué)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是士人在儒、佛、道融合的文化背景之下,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書、修書、著書、刻書等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chuàng)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由唐而歷五代、宋、元、明、清,經(jīng)過近1300年的發(fā)展,書院得以遍布除今西藏之外的全國所有省區(qū),數(shù)量在7500所以上,成為讀書人文化教育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千余年來,因為記錄書院的發(fā)展軌跡,形成了有關(guān)教育、學(xué)術(shù)、思想、文化、民俗,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數(shù)量巨大、種類繁多的書院文獻。本叢刊輯錄歷代成書的書院志、學(xué)規(guī)、章程、課藝、講義、(講會)會錄、會紀、同門譜、藏(刻)書目錄、山長志、學(xué)田志等類型的書院文獻125種,具有很高的學(xué)術(shù)和史料價值,為書院研究提供了基本文獻。

        ?【前言】


        湖南大學(xué)嶽麓書院作爲全國獨一無二的仍在辦學(xué)的千年學(xué)府,對研究、保護、傳承書院優(yōu)秀文化,開拓前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zé)任。因此,收集、整理書院文物、文獻,研究書院的歷史文化,是我們分內(nèi)之事。在認真考察當(dāng)今書院文獻的保存與整理研究現(xiàn)狀的基礎(chǔ)上,二〇一五年我們以“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爲題,向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提出重大項目招標選題,有幸入選并成功中標。開題以來,整個工作進展順利,現(xiàn)在影印本的《中國書院文獻叢刊》即將分輯刊印,謹將我們的思考記録如下,權(quán)作叢書前言。

        一、“書院文獻”的界定

        “文獻”一詞的出現(xiàn),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代關(guān)於“文獻”一詞的解釋大約有一百餘種,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九八三年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shù)委員會制定的《文獻著録總則(草案)》結(jié)合現(xiàn)代信息科學(xué)和現(xiàn)代文獻的特徵來給“文獻”下定義,將“文獻”定義爲“記録有知識的一切載體”?!坝涘h”包括多種文獻生成形式,例如,傳統(tǒng)的鈔寫、繪、刻、印,現(xiàn)代的光、電、磁記録等。“有知識”突破了傳統(tǒng)的有歷史價值的限制,拓寬了文獻的涵蓋面。“載體”既有傳統(tǒng)的金石、竹木、綿帛、紙,又有現(xiàn)代的磁帶、磁盤、膠片、網(wǎng)絡(luò)服務(wù)器等,打破了傳統(tǒng)材料的限制。但是,本課題受研究對象和時間範圍的限制,所使用的“文獻”概念僅指“文獻”中的“古文獻”一類,即孫欽善先生在《中國古文獻學(xué)》中所説的“由文字記録的書面材料”。而且,從古文獻的基本類型來説,主要側(cè)重“傳世古文獻”,輔之以部分“出土古文獻”。

        衆(zhòng)所周知,書院起於唐代,歷史悠久,歷代僅新建書院就有七千五百所以上。千餘年來,因爲記録其發(fā)展軌跡,形成了有關(guān)教育、學(xué)術(shù)、思想、文化、民俗、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數(shù)量巨大、種類繁多的書院文獻。但是,“書院文獻”一詞當(dāng)屬晚近新名詞。雖然李國鈞教授一九九八年鑒定《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時,有“該書專章論述書院藏書、刻書及中國書院文獻書目提要,這可看作是中國書院的第一篇有關(guān)版本目録學(xué)及書院文獻學(xué)的綱目”一説,但“書院文獻”一詞究竟起於何時,尚待進一步考定。目前已知,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舉辦的“浙江省文獻展覽會”上,“書院文獻”與“選舉文獻”和“檔案”并列同一陳列室(參見《逸經(jīng)》第十九期,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五日,第四頁;《浙江圖書館志》編纂委員會編:《浙江圖書館志》,中華書局,二〇〇〇年,第一百二十一頁)。可見,最遲在一九三六年底,就有“書院文獻”的稱謂,此時距離書院被廢三十五年。

        千餘年來,因爲記録其發(fā)展軌跡,形成了有關(guān)教育、學(xué)術(shù)、思想、文化、民俗、經(jīng)濟等各方面數(shù)量巨大、種類繁多的書院文獻。如何界定“書院文獻”,我們思考的出發(fā)點是實際工作,服務(wù)於長期的書院資料建設(shè),主要屬於“別類定義”的實踐層面,還有待於上升到理論總結(jié)的高度。大致而言,我們認爲“書院文獻”應(yīng)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按照記録手段而言,凡是有關(guān)書院的鈔、繪、刻、印的文字,以及圖像、音頻、視頻等資料,都屬於書院文獻。

        第二,書院文獻就其載體而言,以傳統(tǒng)的金石、紙張、竹木、綿帛爲主體,也有一些現(xiàn)代纔出現(xiàn)的的磁帶、磁盤、膠片、網(wǎng)絡(luò)服務(wù)器等。就其載體形式而言,主要有刻本、寫本、稿本、鈔本、拓本等,數(shù)量之大、種類之多、體系之完備,在世界範圍內(nèi)均屬罕見。

        第三,書院文獻,按照其存在形式,大致可以分爲兩類:專書文獻(包括成本、成冊、成卷的文獻)和單篇文獻(收録在其他文獻中的單篇書院文獻,有待析出編輯)。

        第四,書院“單篇文獻”,就其體裁形式而言,可以分成碑記、詩詞賦、序跋、書啓、楹聯(lián),以及各種公文、批復(fù)等,散見於文集、方志、筆記、類書、家譜、族譜、檔案之中。據(jù)抽樣統(tǒng)計,書院單篇文獻的總量當(dāng)在三萬篇(首)以上,其數(shù)甚巨,一時難以一一處理。

        第五,書院“專書文獻”,也可以叫做“整本文獻”,據(jù)抽樣統(tǒng)計,其總量在兩千種以上,其中亡佚約五百種左右,存世一千五百種左右。書院專書(整本)文獻,可以自成一體,內(nèi)容豐富,文獻與史料價值甚高,值得整理與研究。已經(jīng)掌握的信息顯示,成書於宋元時期而今又存世的就有朱子《白鹿洞書院學(xué)規(guī)》、戴溪《石鼓論語問答》、程端禮《集慶路江東書院講義》、胡師安等《元西湖書院重整書目》等近十種,明代近兩百種,清代則數(shù)百種,自成系列,構(gòu)成一個合符邏輯的完整文獻鏈條。而揆諸內(nèi)容,別類定義,大致可以分成六種類型:綜合體現(xiàn)書院歷史文化與規(guī)制的書院志,反映書院講學(xué)與學(xué)術(shù)活動的書院文集、詩集、講義、會語、語録,反映書院教學(xué)的課藝、日記、同門録,反映書院制度的學(xué)規(guī)、學(xué)則、會規(guī)、規(guī)條、章程,反映書院藏書、刻書的目録等,顯示書院刻書成就的大型學(xué)術(shù)著作。這些文獻記録著書院的歷史進程及其所從事的文化、教育與學(xué)術(shù)事業(yè),能夠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書院的悠久歷史、內(nèi)部規(guī)制、多種功能、文化內(nèi)涵,有很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史料價值。

        需要説明的是,此次整理工作衹針對“書院專書(整本)文獻”,而不涉及“單篇書院文獻”。理由有三:

        一是書院文獻的體量過於龐大,整理研究又處於初級階段,而重大課題例得限時完成,爲了保質(zhì)保量完成任務(wù),不得不做取捨。

        二是單篇書院文獻太分散、規(guī)模太大,一時難以摸清家底,而以前又有過一定規(guī)模的整理研究。如筆者主持完成的《中國書院史資料》(全三冊)、《中國書院學(xué)規(guī)》《中國書院章程》《中國書院楹聯(lián)》《中國書院詩詞》《中國書院學(xué)規(guī)集成》(全三卷)等,都是書院單篇文獻的分類結(jié)集,總字數(shù)已經(jīng)有六百餘萬,可謂小具規(guī)模,已經(jīng)漸爲學(xué)術(shù)界所熟悉與利用。

        三是書院專書(整本)文獻的整理研究相對較弱,寶藏深埋人未知,理應(yīng)發(fā)掘。有關(guān)情況,一如前述,此不贅言。

        二、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學(xué)術(shù)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書院文獻極爲珍貴,是一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産。但由於各種原因,損毀嚴重,其保護現(xiàn)狀堪憂,對其進行系統(tǒng)、集成式整理,加以保存、傳播、利用,自有其學(xué)術(shù)價值與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書院是儒家的大本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組織之一。每一種文明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系統(tǒng)和生存方式。唐宋以來,書院開展文化積纍、研究、創(chuàng)造與傳播的工作,將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學(xué)術(shù)、文化、出版、藏書等事業(yè)融爲一體,培植學(xué)風(fēng)士氣、民俗風(fēng)情,養(yǎng)成國民思維習(xí)慣、倫常觀念等,貢獻甚大,促進了大一統(tǒng)國家的文化認同。因此,書院是儒家文化、中華文明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對書院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對於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的本質(zhì)、特徵、運作模式,探求其發(fā)展過程的規(guī)律及其與中華文明的關(guān)係,及評估中華文明在世界中的獨特地位而言,都是一條重要的路徑。

        書院文獻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史、學(xué)術(shù)史的關(guān)鑰。書院既是教育組織,也是學(xué)術(shù)組織,千餘年的書院制度,理論完備,涵蓋面廣,是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教育遺産、學(xué)術(shù)遺産。作爲教育組織,唐宋以來,“要讀中國教育史,要研究現(xiàn)在的教育制度,應(yīng)著重研究書院制度”(季羨林《論書院》)。書院在唐宋以來傳統(tǒng)社會教育史中不但地位重要,而且是其中心議題。作爲學(xué)術(shù)組織,自宋代學(xué)者開創(chuàng)書院與理學(xué)結(jié)合的傳統(tǒng)以後,書院便與學(xué)術(shù)互爲表裏,盛衰共命,形成一體化態(tài)勢,先後形成程朱理學(xué)、陸王心學(xué)、乾嘉漢學(xué),乃至新學(xué)、西學(xué)的盛大局面。對其進行研究,可以進一步厘清書院與宋元明清學(xué)術(shù)文化的建構(gòu)、學(xué)術(shù)派別的産生、學(xué)術(shù)成果的形成、學(xué)術(shù)思想的傳播等等之間的關(guān)係,推動教育與學(xué)術(shù)、文化等互動關(guān)係的探討。

        書院文獻是中國古代政治史、經(jīng)濟史、文學(xué)史等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書院是在特定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與文學(xué)世界中形成的,故而其文獻除包含教育、學(xué)術(shù)方面的重要史料之外,還包括政治類、經(jīng)濟類、文學(xué)類等領(lǐng)域的相關(guān)文獻。具體而言,書院與官方政策研究、書院與科舉關(guān)係研究、書院與地方官僚關(guān)係研究、書院學(xué)田經(jīng)濟的研究、書院與商人關(guān)係研究、書院的商業(yè)化運作、書院詩文雅集活動研究,如此等等,既是書院學(xué)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史、經(jīng)濟史、文學(xué)史所應(yīng)關(guān)照的獨特視角和場域。

        書院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可以推進書院學(xué)、歷史文獻學(xué)、目録學(xué)、檔案學(xué)、圖書編纂學(xué)等學(xué)科建設(shè)。書院學(xué)是一門方興未艾的學(xué)科,民國及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次書院學(xué)研究高潮的形成,都與書院文獻的整理利用密不可分,新世紀出現(xiàn)的“書院走在復(fù)興路上”的盛局(《光明日報》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亟需理論指導(dǎo)。但在繁榮熱鬧的表象之下,書院研究因爲資料不足而顯乏力。是爲資料瓶頸,期待全面結(jié)集文獻,尋找新的突破,開拓書院學(xué)研究的新局面。書院文獻被視作專門性史料而遭受冷落,其史料與學(xué)術(shù)價值被嚴重低估,實際上,綜合運用歷史學(xué)、教育學(xué)、社會學(xué)、文獻學(xué)等多學(xué)科研究方法,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對其進行大規(guī)模地系統(tǒng)整理與研究,全面認識其特點與價值,可以拓充歷史文獻學(xué)、目録學(xué)、檔案學(xué)、圖書編纂學(xué)等學(xué)科的發(fā)展空間,具有填補學(xué)術(shù)空白的意義。

        書院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對當(dāng)今傳統(tǒng)文化及儒學(xué)復(fù)興有重大意義。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歷經(jīng)七八十年的動蕩、探索和反思,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傳統(tǒng)文化在復(fù)興,儒學(xué)在復(fù)興,作爲儒學(xué)發(fā)生地與傳播基地的書院也在復(fù)興。目前,海外新儒家、大陸新儒家及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學(xué)者業(yè)已形成了群體性主張。在此形勢之下,各地書院也都在復(fù)興或新建,依托官方的有嶽麓書院(湖南)、尼山書院(山東)、中國文化書院(貴州)等,民間書院更是如雨後春筍,如篔簹書院(廈門)、聖源尼山書院(山東)、陽明精舍(貴州)、四??鬃訒海ū本?、桐江書院(浙江)等,還有不少基於現(xiàn)代化技術(shù)的非實體性網(wǎng)絡(luò)書院,以及依書院精神建立起來的各大學(xué)的國學(xué)院,發(fā)展都極爲迅速。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仍活躍的傳統(tǒng)書院達到六百七十四所,非傳統(tǒng)書院(含網(wǎng)絡(luò))達七百一十三所,但是由於歷史經(jīng)驗不足,存在問題很多,必須求教於古代書院文獻。

        書院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對當(dāng)今教育改革有重大意義。教育教學(xué)是書院的主要功能。書院是當(dāng)時學(xué)者和官府在反思、解決官學(xué)教育困難的基礎(chǔ)上産生的,它反對功利主義,提倡反歸身心的通識教育、古典教育。當(dāng)今的學(xué)校教育就其形式及內(nèi)容而言,被學(xué)術(shù)界及社會所詬病者遠非一日。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毛澤東、胡適等人就已在反思現(xiàn)代西方的學(xué)校教育模式,毛澤東還以湖南自修大學(xué)作爲實驗場。西式教育從目標上過分注重知識、技術(shù),忽略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導(dǎo)向是功利主義的,導(dǎo)致了師生關(guān)係的冷漠;其形式過於機械,極端的制度管理與量化考核,對教育規(guī)律是一種嚴重扭曲,從而導(dǎo)致現(xiàn)代教育百病叢生。西方教育模式的弊端,恰恰是中國傳統(tǒng)書院教育之所長。書院教育模式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自有其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但必須以文獻整理與研究作爲其學(xué)術(shù)基礎(chǔ)。

        書院文獻是極爲珍貴的文化遺産,對其進行整理是一項時不我待的搶救工程。歷代成書的書院志、學(xué)規(guī)、章程、課藝、講義、(講會)會録、會紀、同門譜、藏(刻)書目録、山長志、學(xué)田志等類型,有刻本、寫本、稿本、鈔本、拓本等載體形式,種類較全,學(xué)術(shù)、史料與文獻價值甚大,是一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産。但由於各種原因,損毀嚴重,其保護現(xiàn)狀堪憂,據(jù)抽樣統(tǒng)計,現(xiàn)存館藏有一千零二十餘種,而總數(shù)估計也就是一千五百種左右,亟需通過集成整理的方式加以保存、傳播、利用,避免珍貴文獻散落、損毀情況的進一步加劇。同時,大量珍貴文獻被埋沒在圖書館、資料室甚至私人手中,對學(xué)術(shù)文化發(fā)展也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書院文獻整理有利於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書院是儒學(xué)的大本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書院與孔子一樣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特殊符號,是儒家文化、中國文明區(qū)別於其他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標志。目前,中國文化軟實力是比較缺乏的。然而,在歷史上中國卻具有強大文化軟實力的輸出,以致最終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其中,書院是最主要的傳播工具。書院早在明代開始,便走出國門,傳到朝鮮(約九百所)、日本(百餘所),以及東南亞各國,甚至歐美地區(qū),成爲當(dāng)時古代中國向世界輸出文化軟實力的主要途徑,這業(yè)已被歷史證明。晚清時期,外國人到中國建立學(xué)校,也稱作“書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會書院系統(tǒng)??梢?,書院無論在東方世界,還是西方世界都具有巨大的認同感、感召力、吸引力。書院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將會爲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提供文獻、理論支撐,以及歷史鏡鑒,將向世界更加清晰、完整地再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書院的形象,再現(xiàn)中國作爲禮樂文化大邦的形象。

        三、關(guān)於本書的幾點説明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以摸底、影印、點校、研究四者爲基本框架。摸底,即摸清書院文獻的家底,編製第一部書院文獻專題書目。意在揭示書院文獻的全貌,讓學(xué)術(shù)界知道其真實而大量的存在,并能加以利用。影印,原汁原味、化一爲千,意在爲書院研究提供大型的基礎(chǔ)性文獻,儘量展現(xiàn)其多樣性,嘉惠學(xué)林,推動研究。點校,則爲書院研究提供中型的經(jīng)過精選、分主題的系列文獻。研究,注重學(xué)術(shù),重點在書院文獻研究,兼顧書院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摸清家底,編製出書院文獻的總目録;以影印、點校兩種方式,整理、公開儘量多的書院文獻,進行文獻學(xué)研究,初步將“書院文獻”的體系構(gòu)建起來。

        本書屬於上述框架中的影印部分,以《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爲名,注意基礎(chǔ)性、廣泛性,力求全部影印現(xiàn)存“書院專書(整本)文獻”。

        以版本學(xué)、目録學(xué)指導(dǎo)辨別版本、遴選底本的“影印”工作,是本書遵行的總體編輯思路:區(qū)別原刊、重刊、遞修;注重精刊本,亦重視通行本;配補殘缺,輯成全本;木刻、鉛印、活字本,不拘刊刻方式;孤本、副本、手鈔本,聚珍而成善本。利用傳統(tǒng)版本、目録學(xué)知識,精心影印書院文獻“集成”。

        具體而言,書院文獻在製作和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種版本特徵,如書寫或印刷的形式、年代、版式、字體、行款、紙墨、裝訂、內(nèi)容的增刪修改,以及藏書印記、題跋、批校等等。研究各種版本的特徵與差異,鑒別真僞優(yōu)劣,利用版本學(xué)的知識,對現(xiàn)存書院文獻先做寫本、刻本、活字本、鉛印本、影寫本、影印本,或宋元明清本,以及官刻、家刻、坊刻本等等分別處理之後,再將無缺卷、未刊削的足本,精校精注本,舊刻舊鈔本,手稿本,原稿本等甄別出來,選作底本,輯成可稱善本的影印本《中國書院文獻叢刊》。

        書院文獻以實用爲主,長期以來不受重視,少有收藏,基本沒有僞書的問題,在選擇底本時,我們要遵行先足本、精本,後古本、珍稀本;重視古本但不迷信,重視孤本、善本但不輕信;親自對勘、比較,全面權(quán)衡等等原則,同時輔以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配補、修復(fù),將影印的書院文獻變成新的善本。

        本書的編輯原則與體例,參見凡例。

        有鑒於書院文獻分藏各地,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集齊,本書將分輯出版。每輯約一百冊。第一輯收録一百二十五種文獻,分地區(qū)編排。

        本書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上??茖W(xué)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

        鄧洪波

        二〇一八年八月於嶽麓書院勝利齋

        【凡例】

        書院起於唐代,千餘年來,因爲記録其發(fā)展軌跡,形成了有關(guān)教育、學(xué)術(shù)、思想、文化、民俗、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書院文獻,其數(shù)量巨大、種類繁多。書院文獻,按照其存在形式,大致可以分爲兩類:專書文獻(包括成本、成冊、成卷的文獻)和單篇文獻(散見於其他專書中的單篇詩文)?!吨袊鴷何墨I叢刊》的編纂遵循以下原則:

        一、本書爲大型叢書,以《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爲名,輯録、影印各種成本、成冊、成卷的整本書院專書文獻。

        二、收録文獻時限,原則上起於唐朝,下至民國時期,以南宋到清末爲主。

        三、本書編排,原則上以省區(qū)爲單位,依現(xiàn)行行政區(qū)劃的順序排列,各省區(qū)之下,以書院文獻的成書時間先後爲序。

        四、爲便於閲讀,依仿《四庫全書》成例,凡輯録各書,皆撰寫提要,除著録書名卷數(shù)、作者、版本、存缺卷數(shù)、館藏單位,以及書院名稱、院址、歷史沿革等基本信息之外,或提要,或解題,或辨證,意在作“辨章學(xué)術(shù),考鏡源流”式的學(xué)術(shù)提升。

        五、爲便於查檢,每輯編製著者、書名兩個索引,作爲附録。
        ?

        【總目録】

        ?

        第一冊

        ?

        天下書院總志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首一卷(卷首—六)(清)王昶輯清鈔本一

        ?

        第二冊

        ?

        天下書院總志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首一卷(卷七—十二上)(清)王昶輯清鈔本一

        ?

        第三冊

        ?

        天下書院總志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首一卷(卷十二下)(清)王昶輯清鈔本一

        ?

        明代書院講學(xué)考二十卷總目二卷(總目一—卷二)佚名撰民國鈔本一○九

        ?

        第四冊

        ?

        明代書院講學(xué)考二十卷總目二卷(卷三—五)佚名撰民國鈔本一

        ?

        第五冊

        ?

        明代書院講學(xué)考二十卷總目二卷(卷六—八)佚名撰民國鈔本一

        ?

        第六冊

        ?

        明代書院講學(xué)考二十卷總目二卷(卷九—十一)佚名撰民國鈔本一

        ?

        第七冊

        ?

        明代書院講學(xué)考二十卷總目二卷(卷十二—十四)佚名撰民國鈔本一

        ?

        第八冊

        ?

        明代書院講學(xué)考二十卷總目二卷(卷十五—十八)佚名撰民國鈔本一

        ?

        第九冊

        ?

        明代書院講學(xué)考二十卷總目二卷(卷十九—二十)佚名撰民國鈔本一

        ?

        第十冊

        ?

        金臺書院課藝不分卷(清)徐鏞輯清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刻本一

        ?

        第十一冊

        ?

        金臺書院作文本不分卷佚名撰鈔本一

        ?

        京都懷理書院章程一卷(清)佚名撰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刻本三三

        ?

        京都匯文書院章程一卷(清)匯文書院編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鉛印本六七

        ?

        云峰書院勵學(xué)語一卷(清)惲毓鼎撰清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刻本一二五

        ?

        會文書院課藝初刻不分卷(清)赫舍里·如山編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刻本二二七

        ?

        第十二冊

        ?

        蘆臺課藝不分卷(一)(清)管遹群編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刻本一

        ?

        第十三冊

        ?

        蘆臺課藝不分卷(二)(清)管遹群編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刻本一

        ?

        第十四冊

        ?

        蘆臺課藝不分卷(三)(清)管遹群編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刻本一

        ?

        第十五冊

        ?

        蓮池書院圖詠不分卷(清)方觀承(清)張敘撰清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繪本一

        ?

        蓮池書院試卷一卷(清)劉彤儒撰清光緒鈔本九九

        ?

        蓮池書院月課文不分卷(清)劉登瀛撰清光緒寫本一一一

        ?

        超山書院課程一卷(清)徐繼畬撰清咸豐刻本三二三

        ?

        書院章程條款不分卷(清)佚名撰清鈔本四六九

        ?

        續(xù)定上海龍門書院課程章程一卷(清)佚名撰清刻本四九一

        ?

        第十六冊

        ?

        上海求志書院春季課藝不分卷(清)上海求志書院輯清光緒刻本一

        ?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夏季課藝不分卷(清)上海求志書院輯清光緒刻本二二九

        ?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秋季課藝不分卷(一)(清)上海求志書院輯清光緒刻本四七五

        ?

        第十七冊

        ?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秋季課藝不分卷(二)(清)上海求志書院輯清光緒刻本一

        ?

        上海求志書院丙子冬季課藝不分卷(清)上海求志書院輯清光緒刻本一九一

        ?

        第十八冊

        ?

        江南格致書院同學(xué)録不分卷(清)格致書院編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刻本一

        ?

        清心書院章程一卷(清)清心書院編清宣統(tǒng)元年(一九〇九)鉛印本六九

        ?

        紫陽書院題解不分卷(清)廖鴻章撰清刻本一○九

        ?

        紫陽書院課藝不分卷(一)(清)潘遵祁(清)方其洪(清)程詒孫編

        ?

        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刻本二三一

        ?

        第十九冊

        ?

        紫陽書院課藝不分卷(二)(清)潘遵祁(清)方其洪(清)程詒孫編

        ?

        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刻本一

        ?

        第二十冊

        ?

        紫陽書院課藝不分卷(三)(清)潘遵祁(清)方其洪(清)程詒孫編

        ?

        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刻本一

        ?

        紫陽書院課藝續(xù)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包桂生編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刻本八一

        ?

        第二十一冊

        ?

        紫陽書院課藝三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包桂生編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刻本一

        ?

        紫陽書院課藝四編不分卷(一)(清)潘遵祁(清)方其洪編清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刻本三二七

        ?

        第二十二冊

        ?

        紫陽書院課藝四編不分卷(二)(清)潘遵祁(清)方其洪編清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刻本一

        ?

        紫陽書院課藝五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程詒孫編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刻本一五三

        ?

        第二十三冊

        ?

        紫陽書院課藝六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秦炳斗編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刻本一

        ?

        紫陽書院課藝七編不分卷(一)(清)潘遵祁(清)陳灝編清光緒六年(一八八〇)刻本二九七

        ?

        第二十四冊

        ?

        紫陽書院課藝七編不分卷(二)(清)潘遵祁(清)陳灝編清光緒六年(一八八〇)刻本一

        ?

        紫陽書院課藝八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程詒孫編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刻本一七九

        ?

        第二十五冊

        ?

        紫陽書院課藝九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談鈞編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刻本一

        ?

        紫陽書院課藝十編不分卷(一)(清)潘遵祁(清)唐毓和編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刻本二九七

        ?

        第二十六冊

        ?

        紫陽書院課藝十編不分卷(二)(清)潘遵祁(清)唐毓和編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刻本一

        ?

        紫陽書院課藝十一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方?jīng)埦幥骞饩w十年(一八八四)刻本一四五

        ?

        第二十七冊

        ?

        紫陽書院課藝十二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唐毓和編清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刻本一

        ?

        紫陽書院課藝十三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沙駿聲(清)宗伯五編

        ?

        清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刻本二三五

        ?

        第二十八冊

        ?

        紫陽書院課藝十四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程詒孫編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刻本一

        ?

        紫陽書院課藝十五編不分卷(一)(清)潘遵祁(清)宗伯五編

        ?

        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刻本三二九

        ?

        第二十九冊

        ?

        紫陽書院課藝十五編不分卷(二)(清)潘遵祁(清)宗伯五編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刻本一

        ?

        紫陽書院課藝十六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包桂生(清)唐毓和(清)程詒孫編

        ?

        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一四五

        ?

        第三十冊

        ?

        紫陽書院課藝十七編不分卷(清)潘遵祁(清)宗伯五編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刻本一

        ?

        正誼書院課選二編不分卷(一)(清)朱珔選(清)歐陽泉編

        ?

        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刻本一五七

        ?

        第三十一冊

        ?

        正誼書院課選二編不分卷(二)(清)朱珔選(清)歐陽泉編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刻本一

        ?

        正誼書院課選三編不分卷(一)(清)朱珔選(清)歐陽泉編

        ?

        清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刻本二一九

        ?

        第三十二冊

        ?

        正誼書院課選三編不分卷(二)(清)朱珔選(清)歐陽泉編清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刻本一

        ?

        第三十三冊

        ?

        正誼書院課選四編不分卷(清)朱珔選(清)歐陽泉編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刻本一

        ?

        第三十四冊

        ?

        紫陽正誼課藝合選不分卷(清)雪岑氏編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刻本一

        ?

        觀海書院出案底簿一卷(清)潘德輿撰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稿本三七九

        ?

        第三十五冊

        ?

        安梅書院觀風(fēng)選存一卷(清)完顔麟慶輯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刻本一

        ?

        梅花書院課藝三集不分卷(一)(清)晏端書評選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刻本一七五

        ?

        第三十六冊

        ?

        梅花書院課藝三集不分卷(二)(清)晏端書評選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刻本一

        ?

        安定書院小課二集不分卷(清)錢振倫評選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刻本三二五

        ?

        第三十七冊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不分卷(一)(清)薛時雨編清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刻本一

        ?

        第三十八冊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不分卷(二)(清)薛時雨編清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刻本一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二刻不分卷(清)薛時雨編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刻本一一三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三刻不分卷(一)(清)薛時雨編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刻本三五九

        ?

        第三十九冊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三刻不分卷(二)(清)薛時雨編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刻本一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四刻六卷(卷一)(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刻本二二一

        ?

        第四十冊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四刻六卷(卷二—三)(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刻本一

        ?

        第四十一冊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四刻六卷(卷四—五)(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刻本一

        ?

        第四十二冊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四刻六卷(卷六)(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刻本一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五刻不分卷(一)(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刻本二三三

        ?

        第四十三冊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五刻不分卷(二)(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刻本一

        ?

        第四十四冊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五刻不分卷(三)(清)薛時雨編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刻本一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六刻不分卷(一)(清)薛時雨編清光緒刻本一五七

        ?

        第四十五冊

        ?

        尊經(jīng)書院課藝六刻不分卷(二)(清)薛時雨編清光緒刻本一

        ?

        鍾山尊經(jīng)書院課藝合編不分卷(一)(清)秦際唐等輯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刻本二四一

        ?

        第四十六冊

        ?

        鍾山尊經(jīng)書院課藝合編不分卷(二)(清)秦際唐等輯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刻本一

        ?

        第四十七冊

        ?

        鍾山尊經(jīng)書院課藝補編不分卷(清)秦際唐等輯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刻本一

        ?

        廣陵書院課藝不分卷(一)(清)范凌選清光緒六年(一八八〇)鉛印本二九九

        ?

        第四十八冊

        ?

        廣陵書院課藝不分卷(二)(清)范凌選清光緒六年(一八八〇)鉛印本一

        ?

        惜陰書院課藝一卷(清)丁傅靖撰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〇一)刻本一四九

        ?

        寶晉書院課藝不分卷(一)(清)佚名編清稿本二五一

        ?

        第四十九冊

        ?

        寶晉書院課藝不分卷(二)(清)佚名編清稿本一

        ?

        德潤書院課藝不分卷(清)尹元煒編清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刻本一八一

        ?

        第五十冊

        ?

        月湖書院課藝不分卷(清)呂子班輯清鈔本一

        ?

        蕺山書院課藝不分卷(一)(清)馬傳煦等輯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刻本四一三

        ?

        ??

        ?

        第五十一冊

        ?

        蕺山書院課藝不分卷(二)(清)馬傳煦等輯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刻本一

        ?

        浦陽書院志二卷(卷上)(清)朱興燕等輯(清)朱興悌等續(xù)輯(清)陳書等再續(xù)輯

        ?

        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活字本三三三

        ?

        第五十二冊

        ?

        浦陽書院志二卷(卷下)(清)朱興燕等輯(清)朱興悌等續(xù)輯(清)陳書等再續(xù)輯

        ?

        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活字本一

        ?

        敷文書院課藝六集不分卷(一)(清)張楨(清)嚴曾鑒(清)張景云編

        ?

        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一一三

        ?

        第五十三冊

        ?

        敷文書院課藝六集不分卷(二)(清)張楨(清)嚴曾鑒(清)張景云編

        ?

        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一

        ?

        敷文書院課藝七集不分卷(一)(清)吳超(清)楊振鎬(清)許祥身編

        ?

        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刻本三二五

        ?

        第五十四冊

        ?

        敷文書院課藝七集不分卷(二)(清)吳超(清)楊振鎬(清)許祥身編

        ?

        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刻本一

        ?

        第五十五冊

        ?

        崇文書院課藝九集不分卷(一)(清)馬傳煦(清)許承綬(清)鄒在寅編

        ?

        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一

        ?

        第五十六冊

        ?

        崇文書院課藝九集不分卷(二)(清)馬傳煦(清)許承綬(清)鄒在寅編

        ?

        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一

        ?

        崇文書院課藝十集不分卷(一)(清)翁燾(清)許承綬(清)姚巳元編

        ?

        清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刻本一四九

        ?

        第五十七冊

        ?

        崇文書院課藝十集不分卷(二)(清)翁燾(清)許承綬(清)姚巳元編

        ?

        清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刻本一

        ?

        姚江龍山課藝初刻(一)(清)周來賓等輯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刻本二五九

        ?

        第五十八冊

        ?

        姚江龍山課藝初刻(二)(清)周來賓等輯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刻本一

        ?

        第五十九冊

        ?

        崇實書院課藝六卷(卷一)(清)陸廷黼編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刻本一

        ?

        第六十冊

        ?

        崇實書院課藝六卷(卷二—四上)(清)陸廷黼編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刻本一

        ?

        第六十一冊

        ?

        崇實書院課藝六卷(卷四下—六)(清)陸廷黼編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刻本一

        ?

        第六十二冊

        ?

        九峰精舍文集六卷首二卷(卷首—四)(清)王棻編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刻本一

        ?

        第六十三冊

        ?

        九峰精舍文集六卷首二卷(卷五—六)(清)王棻編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刻本一

        ?

        留別杭州求是書院諸生詩一卷(清)宋恕撰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刻本一四五

        ?

        若溪書院課藝不分卷(清)孫德祖編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刻本一五九

        ?

        紫陽課藝約選不分卷(一)(清)汪宗沂編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二四三

        ?

        第六十四冊

        ?

        紫陽課藝約選不分卷(二)(清)汪宗沂編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一

        ?

        道南書院録五卷(明)金賁亨撰明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刻本一四三

        ?

        第六十五冊

        ?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丁亥年至辛卯年(一)(清)謝章鋌編清光緒刻本一

        ?

        第六十六冊

        ?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丁亥年至辛卯年(二)(清)謝章鋌編清光緒刻本一

        ?

        第六十七冊

        ?

        致用書院文集光緒丁亥年至辛卯年(三)(清)謝章鋌編清光緒刻本一

        ?

        致用書院文集續(xù)存不分卷王元穉編民國五年(一九一六)鉛印本二二一

        ?

        明經(jīng)書院録六卷(明)汪玄錫等編明正德十年(一五一五)刻本三五一

        ?

        第六十八冊

        ?

        白鹿洞書院新志八卷(明)李夢陽撰明嘉靖刻本一

        ?

        第六十九冊

        ?

        明學(xué)書院刊先正要語鈔存二卷(明)曾皋輯明萬歷刻本一

        ?

        安成復(fù)真書院志十卷存六卷(卷一—四上)(清)王吉輯清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刻本一五八

        ?

        第七十冊

        ?

        安成復(fù)真書院志十卷存六卷(卷四下—六)(清)王吉輯清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刻本一

        ?

        文昌書院志一卷(清)佚名撰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刻本三○九

        ?

        第七十一冊

        ?

        陽明書院課業(yè)不分卷(清)佚名撰稿本一

        ?

        犁臺書院詳定章程一卷(清)帥嵩齡編清同治刻本一六九

        ?

        鸞翔書院課藝不分卷(清)楊延俊選清光緒鉛印本一九九

        ?

        第七十二冊

        ?

        百泉書院志四卷(明)馬書林纂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刻本一

        ?

        重修百泉書院志三卷(清)孫用正增修稿本一八五

        ?

        嵩陽書院志二卷(卷一)(清)耿介輯清康熙刻本二七三

        ?

        第七十三冊

        ?

        嵩陽書院志二卷(卷二)(清)耿介輯清康熙刻本一

        ?

        致用精舍講語記略不分卷(一)(清)王輅撰(清)許振禕輯

        ?

        清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刻本二七九

        ?

        第七十四冊

        ?

        致用精舍講語記略不分卷(二)(清)王輅撰(清)許振禕輯清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刻本一

        ?

        第七十五冊

        ?

        明道書院規(guī)約一卷(清)黃舒昺編清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刻本一

        ?

        明道書院鈔存五卷(清)黃舒昺撰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刻本七一

        ?

        明道書院鈔存續(xù)編四卷附晚悔庵詩草一卷(卷一—二)(清)黃舒昺撰

        ?

        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刻本三七九

        ?

        第七十六冊

        ?

        明道書院鈔存續(xù)編四卷附晚悔庵詩草一卷(卷三—晚悔庵詩草)(清)黃舒昺撰

        ?

        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刻本一

        ?

        明道書院日程一卷(清)佚名撰清光緒刻本二○一

        ?

        大梁書院祀典考一卷(清)佚名撰鈔本二六三

        ?

        天門書院雜著一卷(清)陸迦陵撰清嘉慶道光間刻本二七九

        ?

        郢中課藝二卷(清)宋承麟輯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刻本三三一

        ?

        第七十七冊

        ?

        經(jīng)心書院題名記一卷(清)王家鳳輯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一

        ?

        經(jīng)心書院續(xù)集十二卷(卷一—三)(清)譚獻輯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刻本八九

        ?

        第七十八冊

        ?

        經(jīng)心書院續(xù)集十二卷(卷四—八)(清)譚獻輯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刻本一

        ?

        第七十九冊

        ?

        經(jīng)心書院續(xù)集十二卷(卷九—十二)(清)譚獻輯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刻本一

        ?

        兩湖書院試卷一卷(清)周培懋撰稿本三○一

        ?

        重修岳麓書院圖志十卷(卷一—四)(明)陳論編(明)吳道行續(xù)正

        ?

        明萬歷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刻本三一九

        ?

        第八十冊

        ?

        重修岳麓書院圖志十卷(卷五—十)(明)陳論編(明)吳道行續(xù)正

        ?

        明萬歷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刻本一

        ?

        岳麓書院課藝四卷(卷一)(清)徐棻編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刻本二二九

        ?

        第八十一冊

        ?

        岳麓書院課藝四卷(卷二—四)(清)徐棻編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刻本一

        ?

        第八十二冊

        ?

        岳麓書院記事録存一卷(清)王先謙輯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刻本一

        ?

        城南書院課藝七卷(卷一—四)(清)陳本欽編清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刻本三一

        ?

        第八十三冊

        ?

        城南書院課藝七卷(卷五—七)(清)陳本欽編清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刻本一

        ?

        天門書院學(xué)約一卷(清)傅基虞編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刻本一六七

        ?

        衡山文炳書院課程一卷左欽敏輯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刻本一八三

        ?

        越華紀略四卷(清)梁廷楠編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刻本二○一

        ?

        第八十四冊

        ?

        羊城課藝四卷(清)陳其錕選編清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刻本一

        ?

        第八十五冊

        ?

        羊城書院試藝不分卷(清)戴肇辰輯清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刻本一

        ?

        廣雅書院諸生課題一卷(一)(清)廖廷相輯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〇一)刻本一六九

        ?

        第八十六冊

        ?

        廣雅書院諸生課題一卷(二)(清)廖廷相輯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〇一)刻本一

        ?

        廣雅書院同舍録一卷(清)佚名編清刻本一五三

        ?

        廣雅書院文稿不分卷(一)(清)佚名輯鈔本二四七

        ?

        第八十七冊

        ?

        廣雅書院文稿不分卷(二)(清)佚名輯鈔本一

        ?

        第八十八冊

        ?

        廣雅書院文稿不分卷(三)(清)佚名輯鈔本一

        ?

        第八十九冊

        ?

        廣雅書院東省諸生夏季功課部一卷(清)廣雅書院編鈔本一

        ?

        鳳山書院課藝不分卷(一)(清)李翹芬編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刻本一五五

        ?

        第九十冊

        ?

        鳳山書院課藝不分卷(二)(清)李翹芬編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刻本一

        ?

        第九十一冊

        ?

        蔚文書院全志六卷首一卷(清)林邦輝輯清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刻本一

        ?

        東川書院公業(yè)紀要不分卷(清)佚名撰清刻本四七七

        ?

        第九十二冊

        ?

        四川尊經(jīng)書院講義一卷劉岳云編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刻本一

        ?

        尊經(jīng)書院日課題目不分卷廖平編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刻本四七

        ?

        變通書院章程一卷嚴雋熙嚴修撰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刻本一四一

        ?

        忠誠書院日程不分卷陳惟彥編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刻本一七九

        ?

        經(jīng)正書院課藝二集六卷(卷一—四)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刻本一九一

        ?

        第九十三冊

        ?

        經(jīng)正書院課藝二集六卷(卷五—六)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刻本一

        ?

        經(jīng)正書院課藝三集六卷(卷一—二)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刻本一六九

        ?

        第九十四冊

        ?

        經(jīng)正書院課藝三集六卷(卷三—六)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刻本一

        ?

        經(jīng)正書院課藝四集六卷(卷一)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刻本四一九

        ?

        第九十五冊

        ?

        經(jīng)正書院課藝四集六卷(卷二—五)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刻本一

        ?

        第九十六冊

        ?

        經(jīng)正書院課藝四集六卷(卷六)陳榮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刻本一

        ?

        關(guān)中書院志九卷(明)何載圖等撰明萬歷刻本七五

        ?

        關(guān)中書院課士詩四卷(清)路德輯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刻本一九五

        ?

        第九十七冊

        ?

        關(guān)中書院課士賦四卷(清)路德輯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刻本一

        ?

        關(guān)中書院試帖一卷(清)陳僅編清道光三十年(一八五〇)刻本三六九

        ?

        第九十八冊

        ?

        關(guān)中書院課藝不分卷(一)(清)柏景偉選編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刻本一

        ?

        第九十九冊

        ?

        關(guān)中書院課藝不分卷(二)(清)柏景偉選編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刻本一

        ?

        第一百冊

        ?

        關(guān)中書院課藝不分卷(三)(清)柏景偉選編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刻本一

        ?

        【作者簡介】

        ?

        ??

        ?

        鄧洪波,湖南岳陽人,歷史學(xué)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長期在湖南大學(xué)岳麓書院工作,兼任湖南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書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四庫學(xué)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書院學(xué)會副會長,湖南省書院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歷史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學(xué)術(shù)叢刊《中國書院》副主編,《中國四庫學(xué)》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書院文化數(shù)據(jù)庫》首席專家,湖南省中國四庫學(xué)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以千年學(xué)府岳麓書院為依托,學(xué)術(shù)研究以書院文化為主,兼及歷史文獻、科舉制度,涉及歷史、教育、哲學(xué)、圖書館、文化事業(yè)等領(lǐng)域,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人稱“鄧書院”。主要心血凝于《中國書院史》《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湖南書院史稿》《岳麓書院史》《中國書院辭典》《中國書院史資料》(全三冊)、《中國書院學(xué)規(guī)集成》(全三卷)、《中國書院文化文化叢書》(全五冊)、《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全二冊)、《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全二冊)等著作。曾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湖南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等,全國古籍圖書獎一等獎、二等獎,國家優(yōu)秀辭書獎三等獎。

        ?

        ?責(zé)任編輯: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