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有一個節(jié)日兼具節(jié)氣與節(jié)日二重屬性,兼有自然與人文兩層內涵,又兼?zhèn)浒c歡樂雙重情感,這就是清明節(jié)氣、寒食節(jié)、上巳節(jié)“三節(jié)”融合而成的歲時節(jié)日“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以“農事生產”“祭祖懷遠”“游春祈?!睘楹诵墓?jié)俗,飽含著人們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懷,“感恩”“傳承”“立德”的主題,反映出人們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與追求。
齊魯文化原初的意思是指齊國文化與魯國文化。由于齊魯兩國作為近鄰,又是聯姻的關系,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思想交流非常密切,進入到戰(zhàn)國后期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成為一個整體文化系統(tǒng),后人將這個整體文化系統(tǒng)稱為齊魯文化。
《詩經》中描寫婚戀生殖的篇什,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研究者的注意。如《周南·關雎》《漢廣》之孜孜求愛,《樛木》《鵲巢》之歡樂聯姻,《邶風·擊鼓》《鄘風·柏舟》之愛情堅貞,《鄭風·風雨》《王風·君子于役》之愛人相思,《衛(wèi)風·氓》《邶風·谷風》之果斷絕情,說之者多矣,故不贅言。今僅就他人未遑多言或有所誤解的幾個方面略···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岸Y”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對當代人的社會生活仍產生了重要影響。深化禮學研究,有助于傳承中華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對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
就目前兩岸關系而言,要想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以出版為媒、根植兩岸的文化共性,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筆者透過本次采訪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張晏瑞,暢談中華文化元素在兩岸出版交流工作中發(fā)揮的重要橋梁作用,并對目前兩岸出版交流存在的實際問題與未來出版交流路徑的建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個體的生命有限,但宗法承載的生命河流共同體可以無限,這樣就不會只是考慮“三四十年之計”,而是會動輒考慮幾百年、上千年的未來,那么博弈的行為模式就一定會很穩(wěn)健,不會輕易干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和不考慮長遠未來和子孫的事。
旅游是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既能休閑放松強身健體,又能接近文化與自然的活動。旅游綜合提供人類身體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需的多種要素,是一種追求健康的修心生活。
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唐朝時步入繁榮時代,在繼承、總結歷代典章制度基礎上,唐朝的國家制度建設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唐玄宗在位時編撰完成的國家行政法典《大唐六典》中,可以洞見那個時代的制度文明。
盡管王陽明的詩歌在傳統(tǒng)詩學中并不顯著,甚至其對辭章的價值還存在某種程度的“偏見”,但他始終沒有遠離詩教傳統(tǒng)和詩歌創(chuàng)作。陽明在文藝領域可謂天賦異稟,詩歌創(chuàng)作亦是特色鮮明。其弟子錢德洪在《刻文錄敘說》中說,先生“少之時,馳騁于辭章”。陽明以詩歌“言志”,在生活經歷、生命感知及思想建構、價值追尋中表達其特定的良知學訴求
禮是一套規(guī)則體系,也是古代中國組織社會的理想方式,它對現代社會是否有意義,或有何意義?至少在多元文化成為潮流的當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討。應該說,20世紀的歷史已經證明,在商業(yè)沖動籠罩世界、市場法則支配全球的21世紀,僅僅依靠法律和民主不能建設起有序和諧的社會。
北京時間3月6日4時36分,我們迎來驚蟄節(jié)氣,仲春時節(jié)開始。
驚蟄,二十四節(jié)氣列第三,為二月的“節(jié)氣”(相對于“中氣”而言)。天文軌跡的節(jié)點是太陽到達黃經345°,于每年公歷3月5—6日交節(jié),此時,春氣發(fā)動,氣溫回暖;春雷震鳴,春雨日時;草木怒生,眾蟄潛駭。驚蟄三候為“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鳥)鳴”“三候鷹化為鳩”。
唐代的城南杜氏家族,人才輩出,杜甫、杜牧,為眾所周知者,此外還有著名典志史專家杜佑(735-812),其先祖杜預《春秋左氏傳注》,是現存最早的左傳注釋。杜預還是一位軍事統(tǒng)帥,西晉平吳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杜預是西路軍的統(tǒng)帥。唐詩《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中的王濬就是杜預的部下。
先秦時期的“人文化成”思想,表明中華民族的先哲已經具有推動中華文明形成和進步的自覺意識。中華文明數千年一以貫之地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在對待外來文明方面,中華文明不是封閉的、狹隘的,而是開放的、有著深沉博大的包容精神的。上述三項,是中華文明的優(yōu)長之處和特色中的重要內容。
“百節(jié)年為首”,春節(jié)對于中國百姓有著特殊的意義。春節(ji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作為農耕文化的產物,春節(jié)扎根于中國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孕育于“以農為本”的社會模式之下,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發(fā)展中成為了承載中華兒女豐富精神文化世界的重要節(jié)日文化載體。春節(jié)文化基因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先···
恩格斯提出:“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币捉ㄆ綇脑~源角度研究,認為“文明即國家”?!皣摇钡摹拔锘d體”集中體現在“國民”“國土”及“國民”的“國家認同理念”。
光緒三十一年三月二十日,奉命修律的伍廷芳、沈家本聯銜上奏《刪除律例內重法折》,一舉廢除了沿襲數千年的凌遲、梟首、戮尸、緣坐和刺字等酷刑重法,這是中國刑罰邁向人道化的關鍵一步。從比較法的視角上看,意大利啟蒙思想家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提出了現代刑法的三大原則即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和刑罰人道化,《刪除律例內重···
《周易·系辭下》說“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中國古代地理知識不僅強調實踐性,更有著濃厚的觀念色彩,而地理學也被視作是王者疆理天下、齊政修教的“化民”之學。在古人諸多指稱“地理”的概念中,“輿地”一詞包含著“謂天為‘蓋’,謂地為‘輿’”的形上內涵和“王朝疆域”的政治內涵,比較能體現古代地理學的這些特點。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主要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之交響與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