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由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經學研究所主辦,蘇州城市學院城市文化與傳播學院、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協(xié)辦的首屆江南經學論壇“文獻·制度·闡釋——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蘇州校區(qū)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開幕。
中國古代經學是一個信仰、思想、知識、文獻、政教的綜合體,它淵源于上古時代的封建禮樂制度,其中的卜筮、歌詩、禮儀與歷史檔案,經過不斷地選擇、闡釋,由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儒家學派加以總結、編纂、傳授,在漢代被確立為統(tǒng)一郡縣制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對中國文化以及東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筆者曾撰文指出:《禮記·儒行》記載孔子“少居魯、長居宋”為真實履歷,孔子“居宋”地點,是其先祖宋國孔氏的世襲封地栗邑,即今豫東夏邑縣。與此相左的記載或誤或偽,均不可信(《孔子“居宋”新說》,2020年5月2日《光明日報·國學》版)。本文探討其“居宋”的時間和重要意義。
春,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惫褂鸶刚堄谘钤唬骸熬c滕君辱在寡人,……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愿以滕君為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
關于儒家的治理模式,常見儒家是人治一說。早在20世紀初,梁啟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就將儒家稱為“人治主義”,法家稱為“法治主義”。人治這一說法是否合乎儒家治理理念,值得進一步審視。
在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反對“四風”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認真閱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智慧,發(fā)揮古鏡今鑒作用,對于徹底解決“四風”問題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嘉道以降,以公羊學、諸子學為代表的新學術思想漸興,由此促動了古文創(chuàng)作的變革。學界對此多關注公羊學而少有注意到諸子學的影響。事實上,士人往往同時傾心于二家學術,故而嘉道古文的革新,實為公羊學與諸子學的綜合作用。
《系辭傳》網課的講稿整理與直播授課形成了一種錯位的關系,以至于課后的“整理”完全是另外的創(chuàng)作,但又與課上所講形成一種對話和相互發(fā)明。我個人很喜歡這種“語”“文”的交錯,或即興講課與沉思寫作之間的張力。習慣看我公眾號文字的朋友如果也聽網課,應該也能感到這一點罷。
在我們熟知的二十四節(jié)氣中,有一個節(jié)氣發(fā)展成了重要的節(jié)日,成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那就是清明節(jié)。蘇軾有詩曰:“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清明,既是標志自然物候的節(jié)氣,又是厚植人文底蘊的節(jié)日。
又是一年清明到,又是一年梨花開。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元素,清明節(jié)歷史悠久、內涵深湛,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語出《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淮南子·天文》也有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清明節(jié)古時又稱祭祖節(jié)、行清節(jié)、三月節(jié)、寒食節(jié)等,國人歷來就有祭奠先祖、憑···
今天是清明節(jié),就不更新文章了,與大家討論一下對于清明節(jié)的看法。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兩難》是海內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的專著,作者深入考察了梁漱溟的成長背景、思想發(fā)展軌跡、重要社會活動,并將之置于世界性反現(xiàn)代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予以解讀。
作為中國首部國別體史籍經典,《國語》一書對于研討先秦史事、厘述史傳文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這清明時節(jié)的吉日,我們懷著敬仰之心,奉上清酒與祭品,向您致以深切追思。
每逢元宵節(jié)與重要的神誕日(如六月初六崔府君生日),宋朝的官府與民間都會組織文娛匯演,具有官方身份的教坊伶人與來自瓦舍勾欄的露臺弟子俱登臺獻藝,競演雜??;皇室與政府在元旦、春秋二季仲月、冬至、皇帝壽辰、郊祀禮畢等節(jié)慶日,通常都會舉行國宴,宴席間照例要進演雜??;貴族高官若有大型家宴,往往也會表演雜劇。
楊天石先生有幾種關于宋明理學的舊著,這幾部書寫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距今已有四、五十年了。七十年代末他即轉向中華民國史的研究,成就卓著,至今筆耕不止。楊先生那幾種宋明理學的舊著,我當年都讀過,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五十年前那個時代的論著之得與失,需要重新加以認識。
春和景明,桂川溪畔,弦歌再起。4月7日,“婺州儒風怡和禮樂”2025孔子文化春會櫸溪會場在磐安縣盤峰鄉(xiāng)櫸溪村舉行。
邛崍大同乙巳年詩禮孔山孔子文化節(jié)圓滿舉行
本書系作者博士論文修改后出版。何休作為漢末公羊學的代表,其公羊學不僅反映了漢末的社會政治,同時也融合和吸收了兩漢的學術成果。既有對董仲舒等前輩學者的學術成果的吸收與領會,亦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體會。
清代乾隆年間修成的《四庫全書》集中國古典學術之大成,由此衍生出的“四庫學”包羅萬象、意蘊豐富而不離文獻考據之宗。今日科研率以求真存實為尚,故四庫之學淵源雖古,其命維新。中國四庫學高層論壇始設于2016年,迄今已歷九屆,鴻儒往復,新義云集,會上既有誠摯熱烈之討論,會后復擇其優(yōu)異者結集刊行,為相關學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