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顧農】什么是“文獻”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9-02-02 00:58:16
        標簽:文獻

        什么是“文獻”

        作者:顧農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臘月十八日庚申

        ??????????耶穌2019年1月23日

        ?

        “文獻”一詞,最早大約是孔子使用過的,他說:

        ?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論語·八佾》)

        ?

        與此相關的是《禮記·禮運》中的一段話:

        ?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歟?”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乾坤》焉。《乾坤》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

        可知孔子為了研究歷史上夏、殷兩朝的文化,特別是有關的典章制度(禮),專門跑到這兩個王朝的后裔那里(周初封夏禹的后代于杞,商湯的后代則集中于宋)去查找資料,訪問賢人,以便取證;但是他覺得這兩處的資料都嚴重不足,只是各找到一本書,所以自己的有關結論不容易得到證據(jù)的全面檢驗與支持。朱熹為前引《論語·八佾》那一段話作注釋,簡要地指出:

        ?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

        他的解釋應當是可信的。上古時代書面材料固然很重要,但那時用文字固定下來的材料不算很豐富,許多資料只是口耳相傳,所以“獻”——博聞詳記道德高尚的人——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這種情形到后來也還有,例如經過秦火之后,大量的典籍被燒掉了,“文”不容易找到,所以漢初要繁榮文化事業(yè),就必須請出伏生一類老先生(“獻”)來,請他們背誦古書,并派出專人記錄下來,誠懇地向他們學習。

        ?

        司馬遷為寫《史記》,固然要查檔案圖籍,同時也跑了很多地方,采集民間的傳說,他也是兼顧了“文”和“獻”兩個方面。到很晚的時候,見多識廣德高望重的人還被稱為“耆獻”。隨著文明的進步,書面材料越來越豐富,口耳相傳的意義大為下降,于是本來是并列結構的“文獻”一詞,漸漸變成一個偏義復詞,意思偏在“文”的一邊。現(xiàn)在人們提起“文獻”來,大體上相當于“圖書資料”“文本”,一般不多涉及賢人那一層了。

        ?

        但是現(xiàn)在人們很重視口述史、訪談錄,然則“獻”的重要性,其實也并沒有完全被忽略。

        ?

        “獻”字還有另外一個義項,就是指器物。流傳至今的前代重要器物(例如各種禮器之類),現(xiàn)在稱之為“文物”,也是研究古代問題的重要材料。人們現(xiàn)在十分重視出土文物,強調研究的二重證據(jù)法。如果這樣來理解“文獻”,那就應當是指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掇o海》解釋“文獻”為“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這個提法就是兼顧“文”和“獻”兩方面的。

        ?

        “文獻”是我們研究各種問題的出發(fā)點;而關于文獻本身,也有許多知識,例如文獻的形態(tài)、真?zhèn)?、?yōu)劣、典藏、類別、詮釋、檢索等等,之就是所謂“文獻學”,從事古籍整理、考古學的人們必須把這些知識掌握得很到家,才能工作。只是閱讀和利用用圖書文物的人,主要任務固然是運用文獻中的有關材料來解決自己研究的問題,但正因為如此,有關文獻學的知識也得知道一個大概,這樣才能找到門徑,少走彎路,提高效率,處在比較自覺而不是亂讀書的狀態(tài)。

        ?

        讀書人不懂文獻學就很容易亂讀書,而亂讀書與不讀書其實乃是一對難兄難弟。

        ?

        文獻學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有不少人終身從事,他們的成果值得我們好好學習。除了普通文獻學(這里的“普通”是一般的意思,相當于心理學中的普通心理學或語言學中的普通語言學等等)之外,還有結合某一專業(yè)的特殊的文獻學,例如“歷史文獻學”“文學文獻學”等等,還可以分得更細致一些,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選讀有關的著作。

        ?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