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林鵠】《宋會要》禮類與《中興禮書》及其《續(xù)編》 ——《宋會要》禮類諸門門名及次序復原的新線索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7 18:16:47
        標簽:《中興禮書》、《中興禮書續(xù)編》、《宋會要》、禮類

        《宋會要》禮類與《中興禮書》及其《續(xù)編》

        ——《宋會要》禮類諸門門名及次序復原的新線索

        作者:林鵠

        來源:《文獻》2019年12期

         

        摘要

         

        復原《宋會要》的重點也是難點,是各類下諸門的門名及排序。以往研究對《永樂大典》事目及《宋會要》輯文所留存的指示門名的種種標志進行了較充分的利用,但對其他相關文獻的利用,尚嫌不足。本文針對《宋會要》禮類,嘗試在這方面做初步探索。文章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存文獻中,與《宋會要》禮類諸門門名及次序最接近的,應當是《中興禮書》及其《續(xù)編》所載各門門名及次序,其重要性超過《永樂大典》事目。

         

        關鍵詞:《宋會要》 禮類 《中興禮書》 《中興禮書續(xù)編》 門名 次序

         

        《宋會要》是宋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價值不言而喻。但今天學界習用的《宋會要輯稿》,與原書有很大差別,嚴重影響了對《宋會要》的利用,其價值尚遠未得到發(fā)揮。究其所以,首先是因為其書亡佚于明代,《輯稿》乃從《永樂大典》中輯得,而《大典》收錄《宋會要》,并非全書照錄于一處,而是分散于數(shù)百乃至千余處。其次,《輯稿》是清代學者徐松利用修《全唐文》之便,從《大典》中輯出《宋會要》稿本后,又經(jīng)過兩次轉錄、三次不得其法的整理、并且為整理者準備丟棄的底稿[1]。因此,在現(xiàn)有條件下盡可能復原《宋會要》之原貌,是當務之急。

         

        《宋會要》超過一千萬字,復原之首要,當然是其結構。宋朝的第一部會要,是《慶歷國朝會要》,起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迄仁宗慶歷三年(公元1043),設帝系、禮等十五類,類下設門,類名及次序均見諸記載[2]。后《元豐增修會要》擴至二十一類,類名及排序亦有文獻可征[3]。至《光宗會要》,又增為二十三類[4]。要之,宋代歷次所修會要,類名及次序均見諸記載,而各類下所設諸門,具體門名及次序,皆不得其詳。因此,復原工作最關鍵然而也是最棘手的,可能要算是各類下諸門的門名及排序。

         

        就此而言,復原工作可資利用的材料大體不出以下三種。其一,引錄《宋會要》的《大典》事目(及子目)之名稱。《大典》按字韻收錄文獻,字韻下設事目,事目下或又立子目,如《輯稿》禮一之一至二七,出自《大典》“郊”字韻“郊祀”事目“執(zhí)事官”子目,很可能就源于《宋會要》禮類郊祀執(zhí)事官門。其二,輯文中留存的指示門名的種種標志?!洞蟮洹氛饕端螘?,偶爾會將門名抄錄在正文之前,如《輯稿》禮一四之一〇八列“祀祭行事官”一目,即門名,其下有該門孝宗淳熙三年九月二日至寧宗嘉定十一年七月五日共二十八條紀事?!端螘吩呐加小霸斠娔衬抽T”、“具某某門”、“互見某某門”等小注,《大典》往往照錄。又,《輯稿》某些門的序文、按語或注文中,有時也會提示相關門的門名。其三,其他相關文獻。

         

         

         

        《宋會要輯稿》抄本,國家圖書館藏

         

        對于《大典》事目的重要性,早期的整理者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沒有弄清《大典》收錄《宋會要》的規(guī)律,對《大典》的利用存在諸多問題。直到上世紀末,陳智超先生出版《解開〈宋會要〉之謎》一書,才揭示出了《大典》收錄會要的復雜規(guī)律,從而將對《大典》事目的利用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與此同時,《解謎》一書對輯文中留存的指示門名的種種標志,也作出了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考辨[5]。與此相較,《解謎》對其他相關文獻的利用,稍顯不足。本文將就《宋會要》禮類,嘗試在這方面做初步探索。

         

        一、會要、正史禮志與禮典

         

        對于《宋會要》禮類諸門門名及次序的復原,可資參考的主要相關文獻大體可分為如下三類:其一,《唐會要》與《五代會要》;其二,《宋史·禮志》;其三,宋代所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政和五禮新儀》與《中興禮書》及其《續(xù)編》。

         

        雖然就內(nèi)容相關性來說,《宋史·禮志》及宋代諸禮書似乎更有參考價值。但我們也認識到,會要之性質與正史禮志、禮書都有著很大差異,史源、編撰機構亦各不同,這種種差異又直接關涉編目的不同思路。

         

        會要乃故事(即則例,也就是得到敕旨批復的奏案)匯編,其目的是為當前的政務處理提供參考[6]。就體例而言,會要的一門并非該門相關制度的系統(tǒng)完整的記錄,只是相關故事之匯編,以編年為序,內(nèi)容較松散。

         

        與此不同,標準意義上的禮書可稱禮典,如唐《開元禮》、宋《開寶通禮》及《政和五禮新儀》,其祖源是《儀禮》。禮典多據(jù)前代經(jīng)典加以損益而貫以當代禮意,其宗旨是為現(xiàn)實制定一套系統(tǒng)、完備、詳盡的制度或指南,禮制沿革在禮典中完全沒有位置。

         

        而正史禮志又與以上兩者都不相同。一方面,正史禮志與會要相似,重視一代制度沿革。但另一方面,正史禮志據(jù)錄送史館(何事須錄送史館在《唐會要》卷六三《史館上·諸司應送史館事例》中有專目條例可參)的禮事而修,以體現(xiàn)沿革或重大變動為其要,同時又要兼顧系統(tǒng)性。與會要相較,正史禮志篇幅短小,只能簡明扼要但又系統(tǒng)全面地反映一代大典。

         

        關于三者編目之異同,茲舉《開元禮》、《舊唐書·禮儀志》、《新唐書·禮樂志》及《唐會要》為例?!堕_元禮》共百五十卷,起首三卷為序例,以下即分吉、賓、軍、嘉、兇五禮。序例記載的是涉及多項禮儀活動的一些制度規(guī)定,如擇日、鹵簿、衣服等。五禮正文則依次按每項禮儀活動進行敘述,如吉禮前八卷即八個條目,依次為皇帝冬至祀圜丘、冬至祀圜丘有司攝事、皇帝正月上辛祈榖于圜丘、正月上辛祈榖于圜丘有司攝事、皇帝孟夏雩祀于圜丘、孟夏雩祀于圜丘有司攝事、皇帝季秋大享于明堂、季秋大享于明堂有司攝事。圜丘之祭與大享明堂同為祭天大典,所以置于吉禮之首。冬至、正月、孟夏三圜丘祭性質不同,形式各異,所以各立條目。其中又以冬至祀天最為隆重,故列首位。猶需注意的是,由于皇帝親祀與有司攝事儀節(jié)有別,同一項禮儀活動特別設置了兩個條目。而在每一條目下,按照禮儀進行的先后步驟設置子目。如“皇帝冬至祀圜丘”條下有齋戒、陳設、省牲器、鑾駕出宮、奠玉帛、進熟、鑾駕還宮七個子目,即按時間先后進行的七個步驟。

         

        《舊唐書·儀禮志》共七卷,主要內(nèi)容依次為天地之祀(卷一)、明堂(卷二)、封禪(卷三)、群祀(卷四)、太廟(卷五)、東都太廟、禘祫(卷六)及喪服(卷七),大體相當于吉禮的主體部分及兇禮的一部分,也是五禮中最為重要且最有爭議的部分。每一部分記載的都只是其歷史沿革。而《新唐書·禮樂志》中禮的部分,以吉賓軍嘉兇五禮為綱,更為系統(tǒng)全面。吉禮先列序例,以下依次為天地、明堂、宗廟、封禪等。諸儀式的記載內(nèi)容則歷史沿革與具體儀節(jié)并重。

         

        《唐會要》的編目則與以上三書均有很大的差異。首先,與禮相關諸條目雖集中于卷七至卷三八,但其中又摻入了不少與禮無關的條目,如卷二六有待制官、侍讀,卷二八、二九分別有祥瑞上、下,卷三〇記載的是諸宮殿,卷三二的一部分及卷三三、三四為與樂相關內(nèi)容,卷三五有經(jīng)籍、書法,卷三六為修撰、氏族、蕃夷請經(jīng)史、附學獨書。

         

         

         

        《大唐開元禮》抄本書影

         

        其次,與以上三書相較,《唐會要》諸條目的設置及順序頗顯得有些雜亂無章。如卷七至卷十二諸條目依次為:封禪、郊議、雜郊議、親拜郊(原注:正月祈榖)、親迎氣、雜錄、后土(原注:社稷)、藉田、藉田東郊儀、九宮壇、皇后親蠶、明堂制度、饗明堂議、廟制度。封禪列在首位,與《開元禮》、兩《唐書》均不同。藉田、九宮、皇后親蠶出現(xiàn)在明堂之前,也是《唐會要》獨特之處。而郊議、雜郊議、雜錄,以及分見卷十七、十八的原廟裁制上、下,卷二十三的緣祀裁制等,作為專設條目,亦僅見于此。

         

        總而言之,《唐會要》、《開元禮》、兩《唐書》在結構和條目設置上,各有各的思路與特點,差異相當大。

         

        會要、禮典與正史禮志的差異,在有關宋朝的文獻中也體現(xiàn)得很明顯。先說宋代禮典。真正意義的禮典,宋代僅有《開寶通禮》、《政和五禮新儀》兩部。《開寶通禮》雖已亡佚,但歐陽修《太常因革禮序》云:“《開寶通禮》者,一代之成法,故以《通禮》為主,而記其變者。其不變者,則有通禮存焉。凡變者,皆有所沿于《通禮》也。其無所沿者,謂之新禮?!锻ǘY》之所有,而建隆以來不復舉者,謂之廢禮。凡始立廟,皆有議論,不可以不特見,謂之廟議。其余皆即用《通禮》條目。為一百篇以聞,賜名曰‘太常因革禮’?!盵7]而這一百卷中,襲用《通禮》的共六十六卷[8],此外《廢禮》一卷,《新禮》二十一卷,《廟議》十二卷。從《太常因革禮》保存的《開寶通禮》的條目設置來看,非常接近《開元禮》,首列總例(相當于《開元禮》的序例),其下分吉、嘉、軍、兇四禮。吉禮的前八個條目更是完全與《開元禮》一致,分別為吉禮前八卷即八個條目,依次為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有司攝事、正月上辛祈榖于圜丘、有司攝事、孟夏雩祀、有司攝事、大享明堂、有司攝事。

         

        徽宗朝所修的另一部禮典《政和五禮新儀》同樣效法《開元禮》,首列序例二十四卷,下分吉、賓、軍、嘉、兇五禮。吉禮的前八個條目依次為:皇帝祀昊天上帝儀(即冬至祭天)、祀昊天上帝儀(原注:有司行事)、皇帝宗祀上帝儀(即大享明堂)、宗祀上帝儀(原注:有司行事)、皇帝祈榖祀上帝儀、祈榖祀上帝儀(原注:有司行事)、皇帝雩祀上帝儀、雩祀上帝儀(原注:有司行事)。只不過將明堂提前,余同《開元禮》。每一條目下,亦按步驟設置子目。如“皇帝祀昊天上帝儀”條下有時日、齋戒、奏告、陳設、車駕自太廟詣青城、省牲、奠玉幣、進熟、望燎、端誠殿受賀、車駕還內(nèi)、宣德門肆赦共十二個子目。

         

        《宋史·禮志》則與此不同。如吉禮部分依次為南郊(冬至祭天)、北郊(夏至祭地)、祈榖雩祀、五方帝、感生帝、明堂等。南郊下又分壇制、神位、儀注三子目。

         

        而《宋會要》禮類諸門,則更是與以上三書差異極大。據(jù)陳智超先生研究,《宋會要》禮類與郊祀相關諸門之門名及次序如下:郊祀御札、郊祀議論、郊壇、郊祀神位、祖宗配侑、郊祀祭器、郊祀玉幣、郊祀牲牢、郊祀酒饌、郊祀明水明火、郊祀冰鑒、郊祀禮料、郊祀祝詞、郊祀祭服、郊祀鹵簿、郊祀卜日用日、齋戒、郊祀五使、郊祀行事執(zhí)事官、郊祀壇殿大小次、郊祀位次、郊祀儀注、郊祀恭謝、郊祀賞賜、郊祀賞賜雜錄[9]。一望可知,《宋會要》與禮典屬于不同的系統(tǒng),結構編目迥異。而《宋史·禮志》雖與《宋會要》似較接近,但前者太過簡略,對于后者諸門門名及次序的復原,也提供不了多少幫助。更何況,就整體結構而言,《宋會要》與《宋史》諸志的差別也并不小。比如,《宋史》有《儀衛(wèi)志》,《宋會要》并無對應的類,而《宋會要》有儀制類,《宋史》卻無相應的志。

         

        由于會要自成體系,尤其是《唐會要》、《五代會要》均成書于宋初,這兩部書對于復原工作,會否具有特殊價值呢?事實上,宋人林駉《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四會要注引《寶訓》曰:“上(宋仁宗)以蘇冕典章有足考者,乃詔史官纂國朝建隆以來止慶歷二年,凡制度沿革,大小畢錄,為會要百五十卷?!盵10]可見宋朝的第一部官修會要《慶歷國朝會要》明確參考了《唐會要》。

         

        我們也的確發(fā)現(xiàn),《宋會要》在門之設置上,是有承襲前代會要之處。《輯稿》禮一四之一至一〇七出自《大典》“祀”字韻“歷代群祀”事目,根據(jù)這一線索,整理者原標注門名為“群祀”。然檢《輯稿》禮四二之九嘉祐七年(公元1062)八月一日條云:“詔:‘廟祭與忌日同,樂懸而不作,其與別廟諸后忌同者作之。若祠天地、日月、九宮、太一及?百神,并作樂。社稷以下諸祠卑于廟,則樂亦不為?!弊⒃唬骸白h具‘緣祀裁制’。”而所謂“群祀”門嘉佑七年八月一日條(禮一四之三六)云:“翰林學士王珪等言:‘準詔詳定太常禮院所議秘閣校理裴煜奏:“大祠天地、日月、社稷,其行禮日與國忌同者,伏請用樂?!Y院請依唐舊制及國朝故事,廟祭與忌同日,并縣而不作。其與別廟諸后忌同者作之。若祠天地、日月、九宮太一及?百神,并請作樂。社稷以下諸祠既畢于廟,則樂不可為?!鲍暤茸h:社稷,國之所尊,其祠日若與別廟諸后忌同者,伏請亦不去樂。余并如禮官所議?!憋@然,“議具‘緣祀裁制’”指的就是此條。因此,陳智超先生認為《輯稿》標目有誤,群祀門實應為緣祀裁制門[11]。值得注意的是,“緣祀裁制”一詞,文獻罕見,但恰恰在《唐會要》、《五代會要》兩書中,俱立緣祀裁制一門。而顧名思義,緣祀裁制乃關于群祀臨事所作補充規(guī)定,《輯稿》所謂群祀門之內(nèi)容亦與之相合。由此可證,陳先生之新見確不可易。同時也說明,與宋代禮典及《宋史·禮志》相較,《唐會要》、《五代會要》對《宋會要》禮類諸門門名及排序的復原,其價值可能更大。

         

        但另一方面,兩部前代會要的價值也不宜高估。如上所述,作為草創(chuàng)時期的產(chǎn)物,《唐會要》諸門設置及順序,頗有些雜亂無章?!端螘穭t有很大的改進。如上所述,《慶歷國朝會要》即在門上設類,有總類十五,禮即其一,而《元豐增修會要》則進一步擴充為二十一類?!对S增修會要》的類門設置,為后人所稱道。宋高宗在續(xù)修會要時,特別提到《元豐增修會要》“分門極有法,似不須改”[12]。不言而喻,從草創(chuàng)時期的《唐會要》到“分門極有法”的《宋會要》,其間的變化應當是巨大的。所以,《宋會要》在結構編目上對《唐會要》、《五代會要》的承襲之處恐怕要遠少于其創(chuàng)新之處。上列《宋會要》禮類與郊祀相關的二十五門中,也只有郊祀議論,大概相當于《唐會要》中的郊議、雜郊議,其余二十四門,在兩部前代會要中均無對應者。

         

        二、《中興禮書》及其續(xù)編

         

        對于《宋會要》禮類諸門門名及次序的復原,既然禮典、正史派不上用場,前代會要也價值有限,我們能加以深度利用的,難道只有《永樂大典》事目及會要文本所提供的線索嗎?幸運的是,清代學者徐松在從《大典》中輯錄《宋會要》時,同時輯出了《中興禮書》及其《續(xù)編》,并發(fā)現(xiàn)了《大典》所存《中興禮書》及《續(xù)編》的目錄。

         

        表面上看,《中興禮書》似乎應當是與《開寶通禮》、《政和五禮新儀》相似的典籍。事實上,自唐至宋,禮書的編纂除了《開元禮》、《開寶通禮》、《政和五禮新儀》這一禮典譜系外,同時還存在一個禮書“案牘化”的并行趨勢。唐代后期的《貞元新集開元后禮》、《禮閣新儀》、《元和曲臺新禮》、《續(xù)曲臺禮》諸禮書,與《開元禮》不同,提供的并非一整套禮儀活動的規(guī)范儀節(jié),而只是實際發(fā)生的禮儀活動的故事的匯編,即有關禮儀活動的案牘文書的匯編。禮典所記載的,是由朝廷主持,集合重臣及禮學名家,經(jīng)過反復討論——爭議激烈的時候需皇上親自裁斷——才最后確定的標準儀式。而案牘化的禮書,只是由相關職能部門所整理的檔案匯編?!吨信d禮書》及其《續(xù)編》正是宋代案牘化禮書的代表[13]。

         

        《中興禮書》卷首錄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范仲藝札子云:“望陛下特將睿旨,將中興以來已行典禮,令太常寺卿、少、博士、丞、簿講求比次,編類成書?!毙⒆谒臁傲疃Y部、太常寺檢照元編類,指揮催促成書”。又八年行太常寺主簿陳賈札子云:“粵自紹興初載首行明堂,至今五十余年,其間大典禮大制作,書傳所記,亙古所未常有者,悉舉行之??偠鵀槟空咭话僖皇兴模侄鵀殚T者不知其幾,第而為卷帙者,又不知其幾也。文案山積,敗紙渝墨,皆涉典故。今先總錄元案,然后削去繁冗,再謄凈本,遍經(jīng)寺官,次第去取?!庇质荒晟袝≡樱骸白猿星绊椫笓],將建炎以至淳熙所行郊祀……等總之為三百卷,分而為六百八十門,編類并已成書。”[14]《續(xù)編》修于寧宗嘉泰間,主持修撰的行太常主簿葉宗魯撰有序言。該書卷首錄嘉泰元年(公元1201)九月二十七日敕載臣僚上言云“欲乞陛下因時制禮,下臣此章,令禮部、太常寺日下編類舊牘,接續(xù)三百卷以后修纂”。又二年八月二十日圣旨載尚書省札子云“禮、寺除已編類舊牘,將孝宗一朝典禮,接續(xù)修纂”[15]。所謂“元編類”、“元案”及“舊牘”,說明兩書依據(jù)的正是禮司文檔原有的卷宗分類。

         

        而會要至宋,專設會要所加以編纂,體制及功能均有較大發(fā)展,集中表現(xiàn)為直接依據(jù)各司文檔,而不像《唐會要》及《五代會要》主要仍據(jù)史館所存典制沿革來編撰。正因如此,宋各朝會要備其故事的功能更為突出和完善,這決定了其大類之下各門區(qū)分及排序與《唐會要》及《五代會要》這兩部早期會要的不同。質言之,這種不同主要是因宋編會要直接根據(jù)各司文檔原有的卷宗分類而導致。在原有卷宗分類的基礎上加以刪定,不僅是會要的基本編纂體例,也是宋代編纂各種則例的基本編纂體例[16]。

         

        由此可見,《中興禮書》及《續(xù)編》的性質,與會要相當接近。上文提到的緣祀裁制一目,就筆者所知,除了《宋會要》、《唐會要》、《五代會要》外,僅見《中興禮書續(xù)編》,也說明了這一點。

         

         

         

        《中興禮書》目錄,國家圖書館藏抄本

         

        此外,《中興禮書》吉禮首列與郊祀相關共二十八門,依次如下:郊祀御札、郊祀議禮、郊祀奏告、郊祀神位、郊祀八寶、郊祀玉幣、郊祀禮料、郊祀祭器、郊祀祭服、郊祀大樂(原注:樂工供給附)、郊祀樂曲樂章、郊祀五輅(原注:輿輦附)、郊祀大駕鹵簿、郊祀壇殿大小次(原注:燎壇瘞坎附)、郊祀五使、郊祀行事官(原注:執(zhí)事人附)、郊祀陪祀官、郊祀事務所、郊祀誓戒宿齋、郊祀警場鼓吹、郊祀門禁、郊祀祝冊表文祝文、郊祀儀注、郊祀肆赦、郊祀進胙上壽飲福、郊祀恭謝、郊祀奏謝、郊祀雜錄。上引陳智超先生《宋會要》復原方案中的郊祀二十四門,門名與《中興禮書》全同的就有十門,門名略有差異但可肯定屬于同一門的有五門:《宋會要》郊祀議論,此作郊祀議禮;《宋會要》郊祀祝詞,此作郊祀祝冊表文祝文;《宋會要》郊祀鹵簿,此作郊祀大駕鹵簿(《續(xù)編》即稱鹵簿,詳下);《宋會要》郊祀齋戒,此作郊祀誓戒宿齋;《宋會要》郊祀行事執(zhí)事官,此作郊祀行事官(執(zhí)事人附)。這也證明《中興禮書》之性質與《宋會要》非常接近??梢哉f,就編目而言,《中興禮書》及其《續(xù)編》是現(xiàn)存諸書中和《宋會要》禮類最為接近的文獻[17]。

         

        既然《中興禮書》及其《續(xù)編》之編目在現(xiàn)存文獻中最接近《宋會要》禮類的本來面目,陳智超先生的復原方案就有必要據(jù)此兩書加以調整。上引復原方案中郊祀二十四門,其門名乃陳先生據(jù)《永樂大典》事目所定。其中與《中興禮書》略有差異但應為同一門的五門,似以改從《中興禮書》更為穩(wěn)妥。

         

        《永樂大典》的編撰流程,是先確定事目,然后委派專人從各種文獻中勾稽材料[18]。而《大典》之事目,主要參考明代情況而設立,而非直接取自《宋會要》的門名。如“城”字韻“城名”事目下,即以明代城名為子目,收錄包括《宋會要》在內(nèi)的歷代史料,其中不少與宋代實際城名頗有出入[19]。又,據(jù)《中興禮書》及《續(xù)編》,吉禮之大者首推郊祀,其次為明堂,后者在《中興禮書》中亦有二十八門,與郊祀幾乎一一對應。《宋會要》雖然不必與《中興禮書》完全一致,但可斷言,關于明堂應當也設立了為數(shù)不少的門[20]。而《大典》“堂”字韻“明堂”事目下并無子目,究其原委,應當是明初不行明堂禮之緣故[21]。

         

         

         

        《永樂大典》

         

        既然《永樂大典》事目與《宋會要》并無直接關系,而《中興禮書》及其《續(xù)編》之編目又是現(xiàn)存文獻中最接近《宋會要》的,在《大典》事目或子目名與《中興禮書》及《續(xù)編》中的門名有差異時,筆者以為,若無其他材料可資參考,《中興禮書》及《續(xù)編》所提供的線索可能更為可靠[22]。

         

        比如,關于郊祀鹵簿的內(nèi)容,出自《永樂大典》“郊”字韻“郊祀”事目“鹵簿”子目,而《中興禮書》有郊祀大駕鹵簿門。按《宋史·儀衛(wèi)志》云:“其鹵簿之等有四:一曰大駕,郊祀大饗用之;二曰法駕,方澤、明堂、宗廟、籍田用之;三曰小駕,朝陵、封祀、奏射用之;四曰黃麾杖,親征、省方還京用之。”[23]據(jù)此,《宋會要》門名稱“大駕鹵簿”似更為可能。

         

        而陳智超先生所復原的郊祀諸門次序,根據(jù)的也是所出《大典》子目的次序。我們發(fā)現(xiàn),同見《宋會要》與《中興禮書》的這十五門,大典子目的次序與《中興禮書》大同小異(參表一):《大典》郊祀祭器在玉幣、禮料前,而《中興禮書》在其后;《大典》郊祀齋戒在五使、行事執(zhí)事官前,而《中興禮書》在其后;只有郊祀祝詞、郊祀壇殿大小次這兩門差異較大,且似互換前后位置。

         

         

         

        這一方面說明,依據(jù)《大典》子目次序復原《宋會要》諸門次序,確有其合理性[24]。但另一方面,《大典》子目次序又往往跟《宋會要》原書諸門次序有差異。如《大典》“舉”字韻“舉士”事目自卷10641至10654共14卷,連續(xù)收錄了《宋會要》選舉類的24門,門名夾在正文中,當即《宋會要》原名,排序亦然[25]。而《大典》卷5695-5700“科”字韻共13事目收錄了《宋會要》選舉類內(nèi)容,其中可與“舉士”事目所錄相對應者共九門,其事目名與次序均與《宋會要》頗有出入(參表二)。

         

         

         

        因此,筆者認為,在無其他材料可資佐證時,采納《中興禮書》的次序可能更為穩(wěn)妥。

         

        比如,在陳智超先生的復原方案中,緣祀裁制在禮類列為首位。但在《唐會要》與吉禮相關諸門中,緣祀裁制屬于最末幾門之一,排在武成王廟、寒食拜掃之后,牲牢之前。在《五代會要》與吉禮相關諸門中,緣祀裁制同樣非??亢?,排在寒食拜掃、武成王廟、祭器、牲牢之后,親謁陵之前。緣祀裁制不見《中興禮書》,但見于《續(xù)編》。

         

        《續(xù)編》卷一至卷四為郊祀大禮,卷五至卷十為明堂大禮,卷十一為緣祀裁制、景靈宮、四孟朝獻景靈宮[27]。按卷一首段云:“神位、八寶、玉帛、禮料、祭品、祭服、大樂、樂曲樂章、車輅輿輦、鹵簿、壇殿大小次燎壇、五使、行事、陪祀官、宿齊、警場鼓次、門禁、上壽飲福、奏謝并如淳熙三年之制,詳已載禮書前部,所是?革俱載于右?!盵28]也就是說,《續(xù)編》不再詳列郊祀諸門,而是統(tǒng)一作一門處理,明堂諸門亦是如此。

         

        而《中興禮書》郊祀諸門后是明堂諸門,然后依次為:昊天上帝(原注:祈榖、雩祀、宗祀、冬至)、皇地祇、感生帝、奉迎太廟神主、修蓋太廟別廟、緣廟裁制、祫饗太廟(原注:禘祫配饗功臣附)、時饗太廟別廟、朔祭太廟別廟、景靈宮(原注:萬壽觀、圣會宮、章武殿附)、四孟朝獻景靈宮等。

         

        綜合參考《中興禮書》及《續(xù)編》,再考慮到太廟與景靈宮關系密切,筆者懷疑,《宋會要》緣祀裁制之位置似應在感生帝后,太廟諸門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宋會要》禮類的復原整理工作,筆者有如下建議:

         

        一、對于門名的復原,在缺乏其它關鍵線索的情況下,《中興禮書》及《續(xù)編》之重要性恐怕要超過《永樂大典》事目。但要注意的是,《中興禮書》或《續(xù)編》卷首目錄與正文所見目錄容有小差異。

         

        二、對于諸門次序,在缺乏其它關鍵線索的情況下,也應重視《中興禮書》及《續(xù)編》。大多數(shù)情況下,諸門并不出自《永樂大典》同一事目,甚至并不出自同一字韻。在這種情況下,《大典》無法提供排序的線索,我們更需要依賴《中興禮書》及《續(xù)編》[29]。

         

        註釋: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宋會要》的復原、??迸c研究”(14ZDB03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1-12世紀初宋遼夏關系與宋遼政治研究”(17BZS134)階段性成果。寫作過程中,承陳智超先生、樓勁師、江小濤師及諸位同仁指教,初稿又得匿名評審專家點撥,謹并致謝忱。
         
        [1]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第5-20頁。
         
        [2]林駧、黃履翁《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四《會要》,第48頁;章如愚《群書考索》續(xù)集卷一六《諸史門·國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24頁。
         
        [3]《玉?!肪砦逡弧稌ぴS增修》,中文出版社影印日本京都建仁寺兩足院藏元至正十二年重刊本配補“(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藏五種善本,1977年,第1022頁。
         
        [4]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第68頁。
         
        [5]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第93-137頁。
         
        [6]《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八之三五宋孝宗乾道六年十一月六日條云:“秘書省言:‘本省編修國朝《會要》,已降指揮自建炎元年接續(xù)修至乾道五年。續(xù)準指揮,許逐旋關用建炎以后《日歷》編修。緣其間多經(jīng)去取,未為詳備。欲望特降指揮,在內(nèi)令六部行下所屬,在外令諸路監(jiān)司行下所管州軍,將建炎元年以后至乾道五年終應被受詔書及圣旨指揮,內(nèi)百司限一月,外路州軍限一季,并錄全文赴省送納,照用編修,所貴大典不致疏略。’從之?!绷韰⑼跏⒍鳌端未俜绞穼W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8頁;燕永成《南宋史學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1頁。
         
        [7]歐陽修《太常因革禮序》,歐陽修等編《太常因革禮》,《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年。
         
        [8]蹊蹺的是,據(jù)目錄,卷六六《兇禮三》下列“契丹國喪”及“夏國喪”二子目,應非《開寶通禮》內(nèi)容。惜此卷已佚,其詳已不得而考。
         
        [9]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第106、164-165、312-315頁。
         
        [10]林駧、黃履翁《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四《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7頁。
         
        [11]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第164頁。
         
        [12]李心傳編撰,胡坤點?!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肪硪话税烁咦诮B興三十一年正月庚寅條,中華書局,2013年,第3683頁。
         
        [13]吳羽《論中晚唐國家禮書編撰的新動向對宋代的影響———以〈元和曲臺新禮〉、〈中興禮書〉為中心》,《學術研究》2008年第6期,第102-107頁;吳麗娛《從唐代禮書的修訂方式看禮的型制變遷》,《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8輯,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48-177頁。
         
        [14]徐松輯《中興禮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2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3頁。
         
        [15]徐松輯《中興禮書續(xù)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73頁。
         
        [16]樓勁《關于〈開寶通禮〉若干問題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4集,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411-437頁;樓勁《宋初三朝的禮例與禮制形態(tài)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5集,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57-189頁。
         
        [17]所謂《中興禮書》及《續(xù)編》之編目與《宋會要》禮類最為接近,是在與現(xiàn)存諸書作比較后的相對論斷?!吨信d禮書》及《續(xù)編》之編目與《宋會要》禮類肯定會有一些差異。原因有二。其一,會要由專門機構會要所負責編纂,兩宋屢修會要,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編纂體例,對各司文檔原有卷宗分類的改動恐怕要大于《中興禮書》及《續(xù)編》。其二,《大典》中輯得的《宋會要》乃兩宋歷朝會要的合訂本,涵蓋兩宋,而《中興禮書》及《續(xù)編》記錄的只是南宋前期的情況。盡管如此,對于《宋會要》禮類門名和次序的復原,我們目前還找不到比《中興禮書》及《續(xù)編》更有價值的線索。再者,雖然兩宋歷朝會要類、門設置有所變動,但自北宋所修的第二部會要《元豐增修會要》起,歷朝會要大同小異。就整體結構而言,南宋幾部會要與北宋會要沒有顯著的差別。
         
        [18]參拙作《〈永樂大典〉》編纂流程瑣議——以〈宋會要輯稿〉禮類群祀、大禮五使二門為中心》,待刊。
         
        [19]《大典》收錄歷代方志,亦有類似現(xiàn)象。黃燕生《〈永樂大典〉征引方志考述》(《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3期,第75頁)指出,《大典》征錄方志,“主要系于各府州地名之下”;“各府州名稱及轄域,基本上是明永樂元年的行政區(qū)劃”;“各府州的類目,是經(jīng)《大典》的編纂者參酌方志篇目同異重新編定的,一般情況下,并不是原志篇目”。甚至為了便于明人使用,《大典》還會將所錄文獻中的古地名及建制擅改為明地名及建制(參黃燕生上引文,第75-76頁;陳智超《從〈宋會要輯稿〉出現(xiàn)明代地名看〈永樂大典〉對所收書的修改》,載《陳智超歷史文獻學論集》,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51-54頁)。這與本文探討《大典》事目與所引《宋會要》門名關系所得結論是相符的。
         
        [20]比如,筆者推斷,《宋會要》孝宗淳熙以前,當有明堂五使一門。詳參拙作《〈永樂大典〉》編纂流程瑣議——以〈宋會要輯稿〉禮類群祀、大禮五使二門為中心》。
         
        [21]參張一兵《明堂制度源流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2-243頁。
         
        [22]如上所述,《中興禮書》及《續(xù)編》的門名也不一定就是《宋會要》的門名。而《永樂大典》之事目雖然主要依據(jù)明代情況設立,但歷代禮制沿革,承襲之處甚多,事目或子目與《宋會要》之門名相一致也并不少見。這也是為什么郊祀諸門,《中興禮書》與陳智超先生據(jù)《大典》事目、子目所構建的復原方案,相同的達十門之多。但在缺乏第三方證據(jù)的情況下,筆者以為,采納《中興禮書》及《續(xù)編》恐怕要更為穩(wěn)妥。事實上,陳智超先生也并非完全沒有意識到《中興禮書》的重要性。《永樂大典》“郊”字韻“郊祀”事目下,關于神位又分“神位”與“神位座席”兩個子目,每個子目下又分事實與“議論”兩個細目,四個細目中均收有《宋會要》的文字。陳先生以為,這四個細目的內(nèi)容應當來自于《宋會要》的同一門,即郊祀神位門。他所提供的證據(jù),就是《中興禮書》中只有郊祀神位一門,并未另立郊祀神位座席門,亦不分事實、議論。參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第130-131頁。
         
        [23]《宋史》卷一四三《儀衛(wèi)志一》,中華書局,1985,第3366頁。
         
        [24]黃燕生《〈永樂大典〉征引方志考述》(《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3期,第75頁)也指出:“由于《大典》各府州的分目源出所引諸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原書的分目?!?br> 
        [25]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第127-128頁。
         
        [26]據(jù)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第316頁。
         
        [27]卷首目錄無景靈宮,據(jù)正文目錄補。
         
        [28]徐松輯《中興禮書續(xù)編》,第477頁。
         
        [29]陳智超先生的復原方案中的諸門次序,除了參照《大典》外,主要的依據(jù)是《宋史·禮志》。而《宋史·禮志》之編目與《中興禮書》及《續(xù)編》差別很大,復原方案可能需作調整。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