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文化背后的漢裁工藝
作者:張夢玥 楊娜(張夢玥系重慶民進會會員、楊娜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中國文化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三十日壬子
耶穌2022年6月28日
近年來,“漢服熱”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體系”,是現(xiàn)代人繼承古代漢服基本內容而建構的民族傳統(tǒng)服飾體系,是中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xiàn),其基礎之一是歷史悠久、自成一體的“漢裁”技藝。漢裁在歷史文獻中被稱為“制衣”“裁衣”,在中國歷史上被廣泛流傳。然而在清代,漢裁的零星內容不斷被邊緣化,加上近代以來受到西式剪裁的沖擊,一度銷聲匿跡,直到21世紀初,“漢服熱”在海內外年輕人中興起后,漢裁傳統(tǒng)技藝重新受到廣泛關注。這類傳統(tǒng)制衣工藝經過現(xiàn)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制作出風格多樣的漢服,成為深受年輕人喜歡的文化符號。
漢裁工藝:流傳千年的傳統(tǒng)技藝
考慮到現(xiàn)代社會主流是“西式立體裁剪”,故把傳統(tǒng)漢服的剪裁方式簡稱為漢裁,區(qū)分于“西裁”“和裁”等。
漢裁作為一種獨特的傳統(tǒng)剪裁工藝和制衣理念,早在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就已經開始萌芽,周代逐漸形成“正幅不殺”“先道中賜”等基本規(guī)則,秦漢時期已十分成熟,經后世歷代演變而不斷完善和豐富。從三門峽西周虢國墓出土的麻袴到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袍服,從孔府舊藏的明代傳世衣冠到民國時期燕京大學的漢裁學位服,雖幾經跌宕、跨越千年,卻始終延續(xù)平面對折、中縫對稱、不破肩縫、后背中縫、通肩連袖、袖底縫合、系帶為主等基本特征。
《周易象辭》記載:“初,始也,從衣從刀,謂裁布帛而制衣之始也。”也就是說人們制衣是從用刀剪裁布帛開始的。按照東漢《說文解字·刀部》記載:“制,裁也?!兜恫俊吩唬骸普撸靡?。’”二字為轉注,均可理解為“剪裁制作”的含義。
與制衣相關的主要傳世文獻為《禮記·深衣》和《禮記·玉藻》,經文和注釋記錄了“縫齊倍要”“續(xù)衽鉤邊”等概念,以及較為詳細的尺寸;迄今為止,最早與制衣相關的文獻是秦朝時期的簡牘《制衣》,記載了多種服裝的尺寸和裁法,按照目錄看依次介紹了中國古代服飾下裙、上襦、衣、大襦、小襦、前襲、绔的尺寸和制法。這份簡牘不僅對復原古代服飾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也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服裝分類。
梁朝專門的裁衣書《論衡校釋》記:“‘裁衣有書。’孫曰:‘隋志梁有裁衣書一卷,亡?!边€有些文獻中記載了漢裁獨特的剪裁思想,如《獨異志》中記載:“梁武帝酷好佛法,然性多含恕,敕天下貢獻綾羅錦綺,不令織鳥獸之形,恐裁剪之時,有傷生物之意也?!?/span>
除此之外,在中國南方地區(qū)和一些地方的農村也有傳統(tǒng)剪裁技藝的遺留,特別是嬰兒服的制作工藝,幾乎堪稱漢裁的活化石。歷史上遵照“成童以上皆時服,幼孩古服亦無禁”的說法,以“寶寶袍”的形式部分保留了下來。
總而言之,漢裁是有著數(shù)千年一脈相承、相對穩(wěn)定、貫穿漢服體系的范式和規(guī)則,是中國古代漢服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技術和制衣理念。
制衣理念:現(xiàn)代漢服的重要手段
漢裁技藝是當代漢服文化的重要內容和技術手段,漢裁每個處理細節(jié)都要體現(xiàn)傳統(tǒng)的制衣理念,同時漢裁也必須接受華夏哲學思想、民族精神、傳統(tǒng)文化等“形而上”層面的規(guī)范。比如系帶為主的傾向體現(xiàn)的是保持漢服動態(tài)調節(jié)、二次成型的思想。具體內容包括平裁和局部立體構造,兩者關系如同“陰陽”。漢裁中的平裁是“陽”,決定漢服的最基本框架和廓形;局部立體構造為“陰”,小處著手,適合人體,是平裁造型中必要的調整。正是因為有了這套剪裁工藝,使得看上去寬松博大的漢服,穿起來卻是仙風道骨,即使沒有立體裁剪,卻依舊可以修飾身材。具體來看:
一是衣類,漢裁的上衣多為前開襟結構,是將布料平面對折,剪出領口、衣身和袖形,再將左右衣身裁片后背縫合拼接形成中縫,獲得最基本的輪廓線。衣的形制包括領襟帶、袖袼衩等,有很多一脈相承的穩(wěn)定結構,比如以交領右衽為典型代表的“中軸對稱內外衽交疊閉合系帶固定系統(tǒng)”。短款衣有:襦、衫、襖、半臂、半袖等。長款衣上下為一整體,腋下一般開衩或設有掩衩(擺),典型如各時代圓領袍、道袍、大袖衫、披風、禙子等。
二是裳(裙)類,為圍合式結構,通常是一條裙腰下面縫上兩片或幾幅裙片,裙片間可縫合也可重疊不縫合形成裙門(即裙腰相連裙擺分離的樣式),裙片可打褶或不打褶,裙子可將腰全部圍??;即形成有1/3交疊量的圍合,也可僅圍合不交疊或更少。
三是褲類,漢服體系中最早發(fā)明的服飾之一,大致分為3個小類,分別是內褲(古稱“裈”),外觀類似于今天的內褲;外褲(古稱“袴”“绔”),包裹覆蓋整個腰臀腿部,外觀類似于今天的褲子;套褲,無褲腰,覆蓋兩條腿部,類似于蒙古族摔跤運動套褲?;窘Y構為兩條褲腿加褲腰褲襠及系帶等輔助結構。需要注意的是漢裁中袴的“襠片”,如秦簡記載交裁法的“人子”襠片,平鋪時褲腰部分沒有完全縫合,穿戴后褲腰以左右交疊的形式重重遮掩,系帶固定,不會暴露下體,與西式裁剪中嬰兒開襠褲概念完全不一樣。
四是深衣類,是指上下分裁連屬制,形成既合二為一、又保持一分為二的界限,典型如直裾深衣、曲裾深衣等。
總而言之,漢裁的裁片拼合強調正裁正拼、正裁斜拼、整體完整,注重拼合后邊緣(如領口、袖口、裙邊)的修飾,服裝的禮儀等級越高,尺寸越寬博,上身后衣褶越明顯,輪廓線越柔和,以衣褶和輪廓線呈現(xiàn)人體曲線、改善身材不足、提升穿著者氣質。
局部立體:剪裁背后的適體文化
局部立體構造是漢裁中的“陰”,不影響漢服主要特征,一件單品沒有這些細節(jié)處理也不影響其成為漢服。主要功能是為穿上身后能更好地適應人體,或為達到某個局部效果而存在。因為人體是立體的、有厚度的、有曲線的,所以需要局部處理達到人體舒適和款式效果要求。局部處理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增,即增加布料。是在平裁解決漢服基本外形后,增加一些小裁片的做法。增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結構上需要,比如深衣中的小腰,是在衣身、衣袖、下裳三者的交匯處嵌入矩形裁片,是運用局部立體構造的手法,在塑造衣服形態(tài)上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另一種是意義上需要,這也是常用的辦法,比如襕衫,下擺處增加了一道橫襕,便是為了符合傳統(tǒng)深衣要求而增加的部件和工藝手法。
第二種:褶,即打褶、辟積。褶在歷代漢服制作中隨處可見,特別是褶裙,幾乎貫穿整個漢服發(fā)展史。衣褶雖然打褶方式不同,外觀差別也大,但都是布料重疊后豎向散開的放射效果。
第三種:削,又稱殺,即對裁片作削幅。比如戰(zhàn)國馬山楚墓出土的實物N1,上身腰縫和后背腰縫處從后中縫和橫腰處分別去掉一個15°夾角的量,相當于現(xiàn)在表現(xiàn)體形特征的“省”。一方面使上衣形成15°落肩,既方便人體運動,又更接近人體自然姿態(tài);另一方面在收縮腰部的同時,等于相對擴大了胸圍部分的量。這是一種非常智慧、合理的設計。
總而言之,剪裁是服裝的基礎,要發(fā)展現(xiàn)代漢服,離不開總結歷代漢服剪裁上的共性。漢服體系在歷史上有斷裂,漢裁也一并蒙塵,陷入低谷。隨著漢服的發(fā)展,配套的技術也重新煥發(fā)生機。今天的漢裁完全根據(jù)歷史考據(jù)而來,包括不限于文物、文獻、田野調查、科學實驗等方法,根據(jù)古代漢服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技術和制衣理念,抽象歷代共性特征、辨析主流和支流,從而找到數(shù)千年來一脈相承、相對穩(wěn)定、貫穿漢服體系的范式和規(guī)則,在“形而下”層面找到漢服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千年傳統(tǒng)服飾的“統(tǒng)”。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劉運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下一篇】【爾雅臺】董仲舒天人三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