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二十三期開講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一月廿二日壬寅
耶穌2022年12月15日
2022年12月10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師范大學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喀什大學國學院聯(lián)合主辦,洙泗書院、孟子書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23期舉行。本期由山東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孟子研究院文博館員劉奎擔任主講人,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陳岳擔任與談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孟子研究院孟子與儒學研究所所長秦超擔任主持人?;顒又鲿鲈O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同時約有50余位學友在線上參與了活動。
▲
主講人劉奎老師
講讀環(huán)節(jié),劉奎老師主講了《孟子·萬章上》9.4至9.6章。
9.4章以舜與堯、瞽叟的關系,討論親親、尊尊與尚賢的關系。春秋戰(zhàn)國之世,尚賢思想風行,由貧賤而驟貴之士甚多。但是“盛德之士”面對身份的變化,如何處理與原來的君主、親屬的關系,便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以前他是臣下、兒子,需要向君主、父親請安,現(xiàn)在他成為天子,以前的君主、父親反而向他行禮。這就對以親親、尊尊為基礎的人倫關系形成了沖擊。為調(diào)和親親、尊尊與尚賢的關系,孟子認為,堯老,只是由舜代行天子事,而不是做了天子。舜雖然貴為天子,但仍是恭敬、謹慎地奉行孝道。本章還涉及孟子“以意逆志”的論詩思想。孟子認為,在解說詩歌時,要注意文、辭、志的差別,理解的目的是把握作者的志。志雖然是通過文、辭來表達的,但又不完全等于后者,過分拘泥于文、辭的涵義,反而會影響對志的理解。所以,一方面要通過文、辭去把握作者的志,另一方面還需突出了讀詩者的主體性,在“不以辭害志”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到詩歌的理解活動中去。
9.5章以下兩章討論堯舜禪讓。孟子在齊國時,發(fā)生了燕王噲讓國于相子之的事件。本來宣傳禪讓是戰(zhàn)國時期頗為流行的思潮。然而燕王噲讓國失敗,給當時的禪讓思潮一個沉重打擊,迫使學者對禪讓的問題做出重新思考,本章孟子與萬章的對話,就發(fā)生在此背景下。孟子認為“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從這一點看,最高權力是掌握在天的手里,給誰不給誰應由天說了算,而不能由天子私自決定。但“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天是根據(jù)人們的行為和事件表示天命授予的。所以舜的天子之位既是天賦予的,也是人民給予的。天只是形式,人民的意志、意愿才是實質(zhì)內(nèi)容。孟子認為,天下并非天子之私產(chǎn),傳承應經(jīng)過天與人民的認可。故天子不過是一職位,僅僅對國家具有管理、行政權。
9.6章繼續(xù)討論禪讓。萬章引時人的話,“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說明在時人看來,傳賢優(yōu)于傳子,傳賢不能實行是道德衰落的緣故。孟子則認為,既然天下的所有權屬于天,而天又是根據(jù)民意行事的,那么“授賢”和“傳子”就不是絕對的,而是取決于民意。當初舜讓國于禹,舜死,天下之民皆從禹,所以就禪讓;后來禹讓國于益,但禹死,天下之民從禹之子啟,而不從益,所以就傳子。禪讓與傳子只是外在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行王道、仁政,得到天下民眾的擁護。孟子此論意在調(diào)和禪讓與世襲的矛盾,應是在燕王噲禪讓失敗后的特殊情況下所發(fā)。但從儒學內(nèi)部的發(fā)展來看,“天下為公”與“選賢與能”是相輔相成的?!疤煜聻楣薄嗔惺莾r值理念,選賢與能、實行禪讓是制度設計。否定了選賢與能、實行禪讓,“天下為公”、權力公有也就無法真正體現(xiàn)和保障,成為流于形式的口號。與此同時,孟子提到了“莫之為而為者”的天命,承認了人力無法抗拒的客觀形勢以及偶然性等等。因此,傳賢抑或傳子就不是絕對的,而是迫于時勢的必然結果。
▲
與談人陳岳老師
講讀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陳岳老師就通講內(nèi)容做了點評和補充。
▲
主持人秦超老師
互動環(huán)節(jié),在主持人秦超老師的組織下,線上聽眾就自己的感悟和問題積極發(fā)言討論。殷延祿老師針對聽眾的感想與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與心得,最后也對本期通講中涉及到的一些疑難問題進行了分析與解釋。
(詳細內(nèi)容請見稍后發(fā)布的《孟子》通講第23期講錄版)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24期將于本周六繼續(xù)舉行,歡迎廣大學友踴躍參與!
▲
主會場
▲
線上學友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馮哲】儒家怎么看待此時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