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金春峰】我與中國文化書院

        欄目:廟堂道場
        發(fā)布時間:2024-09-21 11:11:58
        標簽:

        我與中國文化書院

        作者:金春峰

        來源:“董子與儒學研究”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十七日丙戌

                  耶穌2024年9月19日

         

         

        中國文化書院于1984年成立。教授辦院,學者云集,爆發(fā)出空前的生機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等老一輩學者來了。湯一介,孫長江、寧可、李澤厚、樂黛云等中年學者來了。李中華、王守常、魏常海等青年學者來了。杜維明、成中英、陳鼓應(yīng)、冉云華、陳啟云、傅偉勛、韋政通、李紹崑等海外學者也來了。書院就這樣辦了起來。

         

        清一色的書生辦院,沒有官僚機構(gòu)和官本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西方文化,儒釋道,文史哲,包容并舉,自由論學。萬馬齊喑的局面被沖破,學術(shù)的繁榮一下被創(chuàng)造出來,迅即帶動了全國。尚記得梁漱溟先生幾十年前在北大宣講時的樣子,高而嚴,威而厲:“我是來為儒家、為孔夫子作宣傳的?!睆拇?,國學重新站立起來,走進了燕園,開辟了一個文化的新紀元。我這里還保存著當年書院出版的“中西文化比較叢書”的幾本,表現(xiàn)出“讓外來文化走進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雄心壯志。文化的生機勃勃和思想的活躍,印證了黨的三中全會方針的正確。中國知識分子天然熱愛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歷史使命的擔當精神。創(chuàng)痛過后,他們的文化創(chuàng)造熱情就涌現(xiàn)出來。

         

        梁先生站在高高的講臺上,環(huán)繞著記者的攝影機,我被他的人格氣象所震撼,至于他究竟講了什么倒記不清了。我當時的思想是完全馬克思主義化的,有一篇為董仲舒正名的文章在《中國社會科學》登出來(同時選登在該刊的英文版),是作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一個案例寫的,并非要復(fù)興傳統(tǒng)文化。當時,我還未領(lǐng)會到湯先生創(chuàng)辦“文化書院”和在深圳大學辦“國學研究所”以及復(fù)興國學的高瞻遠矚,還遠遠跟不上他的步伐。

         

        湯先生到深大辦國學研究所,首先是籌辦繼續(xù)出版老北大的《國學集刊》。我被任命為常務(wù)副主編,將《集刊》在東方出版社出版。

         

         

         

        湯先生將第一期的稿件組好了交給我,在《光明日報》刊登了一條廣告,附上“文章目錄”,這對弘揚國學有重要意義。但是,不曾料到由此引來大量打到出版總署的問責電話。其中牟宗三先生的《圓善論?序言》更是眾矢之的。其實,牟先生的文章曾征求社科院趙復(fù)三先生的意見,也是湯先生在香港當面向牟先生約的稿,本是一件大好事,卻引發(fā)了反對的聲音。刊名也改為《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為此,我寫了一個簡短的出版說明。湯先生時在美國,回國后也只好以此名出刊。

         

         

         

        湯先生又重新寫了《編者說明》:

         

        本論集原為《國學集刊》第一集,現(xiàn)改以論文集形式出版,取名為《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當前,在海內(nèi)外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研究有著越來越重視的發(fā)展趨勢。從國內(nèi)方面看,由于要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必須有思想文化方面的現(xiàn)代化相配合,因而要求我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作歷史的反思?!艾F(xiàn)代化”是一個很復(fù)雜的詞題,提出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就說明我們?nèi)匀惶幵凇胺乾F(xiàn)代化”的歷史階段。因此,首先就有一個“現(xiàn)代化”與“傳統(tǒng)”的關(guān)系問題,這個問題不能不和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guān)。回顧百多年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提出“中體西用”以來,就存在著一個所謂“中外古今”之爭。“全盤西化”與“本位文化”的爭論,從“五四”前后一直延續(xù)到三、四十年代,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后來竟擱置起來了。這里面是否有一個把“現(xiàn)代化”與“西方化”相混的問題。當今,我們的社會雖然前進了許多,但這個問題似乎仍未很好解決。我們固然不能再提倡“全盤西化”,同樣也要反對“國粹主義”。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曾想找尋一條單純引進西方科學技術(shù)及其方法的現(xiàn)代化捷徑,然而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道路是顯現(xiàn)出迂回曲折。正因為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停頓,迫使人們轉(zhuǎn)而對中國社會的深層結(jié)構(gòu)——傳統(tǒng)文化進行歷史的反思,考慮到在不同文化實體中進行對比。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估價以及中國文化如何發(fā)展等問題,正是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被邏輯地提了出來。從國外方面看,由于西方世界的某種精神危機,迫使他們從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中找尋補救辦法;加之東亞地區(qū)工業(yè)的發(fā)展,技術(shù)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速度有超過西方的趨勢,從而也促進了西方對東方文化研究的熱潮。本論集就是為了適應(yīng)海內(nèi)外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研究的這一發(fā)展趨勢而編輯出版的。

         

        本論集邀請了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研究人員二十余人擔任編委,他們是:主編湯一介,副主編:金春峰(常務(wù)),李學勤、嚴紹璗。編委有丁偉志、王生平、寧可、葉顯良、孫長江、孫猛、張義德、牟鐘鑒、李澤厚、龐樸、陳鼓應(yīng)、陳金生,蒙培元、裴家麟,趙令揚(香港),杜維明(美),成中英(美),李紹昆(美),冉云華(加拿大),姜允明(澳)、高宣揚(法)、伊藤漱平(日).興膳宏(日)等。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

        1986年6月

         

        《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是當時第一個高舉振興國學大旗的輯刊,很有歷史意義。今天國學已星火燎原,遍地開花了?;仡櫄v史,“先覺覺后覺”之功是我們不能忘記的。

         

         

         

         

         

        《集刊》第一集匯聚了海內(nèi)外名家和老中青學者的杰作,展開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極一時之盛,令人驚嘆!文化書院未出“集刊”,湯先生一身而二任,兩者相輔相成,這也可算是書院的“集刊”了。

         

         

        非常榮幸,1986年1月,文化書院寄來了湯院長簽發(fā)的聘我為導(dǎo)師(教授)的聘書(1985年,我在人民出版社已正式評為編審(教授)),正式成了書院大家庭的一員。王守常、李中華、魏常海等書院青年創(chuàng)辦者歡迎我到書院的情景,至今還記憶猶新。

         

        我在書院舉辦了漢代思想的一次講座,也多次到南京等地向廣大學員面授講課。十多年后,有次書院制作視頻回放,當看到我講漢代思想的一個鏡頭時,心情非常激動。一下子就把我?guī)Щ氐綍号畈l(fā)展、青春奮發(fā)、“自由即創(chuàng)造力”的令人神往的輝煌歲月。

         

        那時在書院函授學習的學員數(shù)量龐大,導(dǎo)師到各地面授講課,極受歡迎。我是到南京的導(dǎo)師團成員,場面盛大,可謂萬人空巷,猶如《老子》所謂“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情景。那種渴望解除文化饑荒的心情,今天的大學生已很難想象,恐怕也難再現(xiàn)了。

         

        1987年,書院在香山舉辦“梁漱溟學術(shù)國際研討會”,我參加了并提交了長篇論文,被湯先生收入《中國文化與哲學》第二輯。梁先生的公子看了,非常高興。

         

         

         

         

         

        書院給我的聘書和工作證,久壓箱底,歷盡滄桑。為寫紀念文,把它翻了出來,猶如老友重逢,分外親切。書院當年辦事,有板有眼,一絲不茍,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值得學習發(fā)揚。

         

         

        1988年,我應(yīng)聘到新加坡東亞哲學所作高級研究員,1990年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作訪問硏究,隨后又到臺灣研究講學。2005年離開佛光大學,寓居北京,不再外出。暫時沒有單位了,中國文化書院便成了我的精神家園、安身立命之所。

         

         

         

        每年歲末為導(dǎo)師祝壽的文化雅聚,帶給我很大的精神欣慰。湯先生,樂先生以及北大教過我的老師——謝龍、張世英、楊辛、孫小禮以及師友孫長江、寧可、李澤厚、沈昌文等,都能在這里相聚晤談,極為難得。有如“蘭亭聚會”,“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游目聘懷,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蔽易珜懥俗YR張世英師九五大壽和楊辛師九十大壽的小詩,毛筆書寫,在雅聚上展示。后來我去回龍觀看望張師,他很高興,回贈我很多他寫的哲學條幅。

         

         

         

        楊辛師贈我“寧靜致遠”的書法。今年春節(jié)還特地打電話,高興地告訴我,他的書法己進入了新的境界,并打算籌辦更多的復(fù)興中國文化的活動,我深為感動。

         

         

         

        我很喜歡老師一首小詩:“人生七十已尋常,八十逢秋葉未黃,九十楓林紅如染,期頤迎春雪飄揚”。我說,希望老師精神好時,隨興書寫相贈,以資鼓勵。不久先生就患病住院了。住院之前,先生已經(jīng)寫就,還說先寫幅小的,以后再寫幅大的。我將其裱好,掛在餐桌上方,時時瞻仰,自我鞭策。

         

        書院在東方出版社為導(dǎo)師出版的系列文集,我忝列其中,更受到很大的激勵。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書院讓我真正體會到了孔夫子這一人生體驗。不愁吃穿了,精神食糧就是人的生命。很感謝書院給我的心靈慰籍,也很榮幸能為湯先生和書院做一點事情?!耙晕臅眩杂演o仁?!睍汗獯罅酥袊幕倪@一優(yōu)良傳統(tǒng)。

         

        書院成立四十周年了,成就斐然,祝它的事業(yè)更加繁榮興旺!

         

        2024.8.2

         

        附錄:珍貴的史料

         

        昨天(2024.8.3)翻看塵封已久的抽盒,發(fā)現(xiàn)了一封珍貴的書信,是湯先生在美國寫給我的,講《國學集刊》出刊的問題。我已完全不記得給他寫信的事情。從來信才知,我給他寫過信匯報情況。這是復(fù)信。內(nèi)容如下:

         

        春峰同志:

         

        來信收到。《國學集刊》是否有進展?

         

        我曾給李澤厚寫了一封信,寄給李中華,請他交給孫長江,看能否轉(zhuǎn)到李所家中。并讓李中華給你一復(fù)印件,不知他已否給你?還說明,請你把我們的出版說明之類,也給李澤厚一份。

         

        我希望《國學集刊》(出版的問題)早已解決,如果不能解決,能否在香港三聯(lián)出版?樂黛云七月底由美國去香港,可以由她去聯(lián)系。但得待你和三聯(lián)說好。如果有可能性,我們將找人和你聯(lián)系,把稿紙帶出,轉(zhuǎn)交三聯(lián)。……如何?當然這是下策,因為如此,以后就都只能在香港出版了。

         

        ……

         

        你打算去新加坡事,我準備在七月份和杜維明、余英時(他們兩人都是新加坡東亞硏究所理事)商量一下,目前想去的人很多,有方立天、陳今生等,想法安排一下。國內(nèi)情況如何,望告一二。我五月底去紐約,來信請寄湯雙處。我大概在八月后回國,祝好。

         

        收到孫長江信,他說他要幫助《國學集刊》出版。你找他聯(lián)系,請他快一點幫我們打通關(guān)系。

         

        湯一介

        4月30日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