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向敬之】忠孝廉節(jié) 岳麓根脈

        欄目: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24-10-13 11:18:59
        標簽:

        忠孝廉節(jié) 岳麓根脈

        作者:向敬之

        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初七日丙午

                  耶穌2024年10月9日

         

        走進庭院深深的岳麓書院講堂,兩壁“忠孝廉節(jié)”四個巨幅石刻大字赫然入目。據(jù)說這是南宋大儒朱熹在某日清晨,沉思片刻,即興潑墨,留給書院的一件歷史遺產(chǎn)。

         

        “忠孝廉節(jié)”的石刻,傳聞甚廣,不少學(xué)者也認為是曾為提點荊湖南路刑獄的文天祥,率兵圍剿廣西恭城秦孟四起義,駐扎江永古澤,留給上甘棠村的遺跡,稱岳麓書院的碑刻“朱子書”為偽托。

         

        真?zhèn)伪孀R,已然成了歷史上一樁說不清的公案。然而,在岳麓書院的千年文脈傳承史上,“忠孝廉節(jié)”不啻于一根強勁的精神魂脈,成為激勵一代代湖湘學(xué)子傳道濟民、成就人才、報效國家、胸懷天下的人生追求。

         

        尤其一個“廉”字,不僅有著鮮明的時代意義,更在古代書院肇建初期,就有著典型的人物風采,激勵后世出現(xiàn)了無數(shù)如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蔡鍔等一大批清廉許國的岳麓巨子。

         

        北宋年間的李允則,便是其中一位。這位太原人來到湖湘,救災(zāi)救時,振興文教,終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岳麓書院大門 任俊豪 攝

         

         

         

        岳麓書院講堂內(nèi)景 向松陽 攝

         

         

         

        岳麓書院忠孝廉節(jié)碑拓本

         

        救災(zāi)救時 安撫湖湘

         

        北宋咸平二年(999),太原人李允則被宋真宗以供備庫副使,派往長沙知潭州,管理湖南。

         

        五代十國時,馬氏割據(jù)湖南,以馬楚王國橫征暴斂,強迫潭州人納絹作地稅。趙宋立國后,潭州防御使潘美統(tǒng)管湖南,強令百姓按房屋納絹作屋稅。更有甚者,營田戶養(yǎng)牛要納牛稅,每年上繳米四斛,牛死后還要照繳不誤,叫作枯骨稅。此外,百姓繳納茶葉,開始以九斤為一大斤,后來增至三十五斤為一大斤,幾近翻了兩番。

         

        李允則到任后,立即上書請求廢除了前三種苛捐雜稅,并規(guī)定茶葉以十三斤半為定制,使老百姓負擔減輕了許多。不僅如此,他還想方設(shè)法要給老百姓解決生產(chǎn)痼疾和生活難題。

         

        《宋史·李允則傳》說:“湖湘多山田,可以藝粟,而民惰不耕。乃下令月所給馬芻,皆輸本色,繇是山田悉墾。湖南饑,欲發(fā)官廩先賑而后奏,轉(zhuǎn)運使執(zhí)不可,允則曰:‘須報逾月,則饑者無及矣?!髂晁]饑,復(fù)欲先賑,轉(zhuǎn)運使又執(zhí)不可,允則請以家資為質(zhì),乃得發(fā)廩賤糶。”

         

        湖南多為山田,適合種植粟米,然而人們懶惰成風,不愿意耕種。李允則在給他們減負捐稅的同時,下令農(nóng)戶每月要繳納馬草,且只準是馬草,強制性改變鄉(xiāng)民不事耕種的陋弊,極大地推動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他的刺激下,百姓開始墾山種粟,最后有了“湖南無荒田,粟米妙天下”(馮夢龍《智囊·上智部·遠猶》)的豐收壯景。

         

        不幸的是,在李允則用心良苦地鼓勵耕種初期,湖南發(fā)生了大范圍的饑荒。李允則想先將官倉的糧食發(fā)放賑濟饑民后,再向朝廷奏報。

         

        宋朝開國不久,不經(jīng)請示而先賑濟救災(zāi),此無先例,弄不好就會掉烏紗帽甚至腦袋。掌管湖南財賦兼領(lǐng)考察地方官吏的轉(zhuǎn)運使堅決不同意。

         

        李允則曉之以理:如果先奏報,等朝廷批準后再發(fā)放糧食,需要超過一個月的時間,這樣就無法真正幫助到饑民。

         

        第二年,災(zāi)荒未了,他還要開倉放糧賑濟饑民,轉(zhuǎn)運使果決拒絕。李允則就要求以自家財產(chǎn)作抵押,這樣才得到轉(zhuǎn)運使批準,開倉賤價賣糧、賑濟饑民。

         

        明末史學(xué)家周圣楷在《楚寶》卷三十四中,專辟一節(jié)寫李允則,稱贊他“蠲除賑貨,乃救災(zāi)第一急者。李允則先賑后奏,乃救時第一奇人!”

         

        同時肩負地方治安管理的轉(zhuǎn)運使,被迫開倉賤賣糧食濟民,但他把兵役任務(wù)安排給了這些饑民,而且很快招募一萬饑民服役。他向李允則提議,要把這些人派往邵州防御地方武裝。

         

        李允則義正詞嚴地反對:邵州地面并沒有發(fā)生動亂,就不要興無名之師去制造禍患,而且這些新招募的兵士,都是遭受了饑餓,身體羸弱不堪,不便讓他們?nèi)ナ?。他主動向朝廷遞交請示,要求停罷此事。

         

        咸平四年(1001),朝廷以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陳堯叟接替李允則,出任湖南安撫使。百姓聯(lián)名請愿,要求把李允則留下來,并將他的政績整理好呈報給陳堯叟。陳也是一個清廉愛民的好官,趕緊將寫滿殷殷民心的請愿書上奏朝廷,感動得宋真宗將李允則召回京師,與他接連交流了三天,最后說:“畢士安不謬知人者?!保ā端问贰だ钤蕜t傳》)

         

        三年前,李允則赴任長沙前,宋真宗專門召見了他,說禮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畢士安在真宗還未登基時就大力薦舉他家世清廉,希望他在潭州任上管理好湖南。李允則在任潭州三年,體察民情,勤政惠民,清廉愛民,深得民心,沒有辜負皇帝的囑托。真宗對其委以重任,命任洛苑副使、滄州知州。

         

        把老百姓看得比自己家更重,不惜以自家并不豐裕的財產(chǎn)為質(zhì),換得轉(zhuǎn)運使應(yīng)允開倉賑濟災(zāi)民,李允則無疑是一個好官。

         

        李允則從不耍官威。莫說危坐在官轎里鳴鑼開道,他更經(jīng)常步行到老百姓之中,和他們親切拉家常。他是一個理政能手,處理民政事務(wù),得心應(yīng)手,大小訴訟都能“面訊立斷”。他轉(zhuǎn)戰(zhàn)領(lǐng)兵戍邊,展露卓異的軍事才能外,還愛護兵士知人善任,甚至退休后將從契丹逃回的人養(yǎng)在家里,但他對逃兵鐵面無私,毫不手軟,鎮(zhèn)守雄州時迫使契丹人送還逃兵后,立即將其斬首。

         

        他居官幾十年,最后做到了四方館引進使、高州團練使、康州防御使等多任高官要員,還是“身無兼衣,食無重羞,不畜資財”(《宋史·李允則傳》)。他如此為官,深受百姓愛戴和懷念,“在河北二十余年,事功最多,其方略設(shè)施,雖寓于游觀、亭傳間,后人亦莫敢隳”。

         

        襄贊文教 擴建書院

         

        盡管他在長沙只做了三年官,迄至今日,千年過去,凡走進岳麓書院者,凡了解岳麓書院者,凡研究岳麓書院者,都在感念李允則當初興學(xué)于斯、擴建于斯,致使書院文脈千年遐昌,故而有“誰謂瀟湘?茲為洙泗。誰謂荊蠻?茲為鄒魯”(王禹偁《潭州岳麓山書院記》)的盛譽。

         

        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先驅(qū)之一,大學(xué)者王禹偁“以雄文直道獨立當世”(蘇軾《王元之畫像贊并序》)。他極力稱贊李允則擴建重修后的岳麓書院,使原來文化落后的瀟湘荊蠻,上升到了媲美儒家圣地洙泗鄒魯?shù)母叩?,足見書院興學(xué)促進了南方文化強勢發(fā)展和湖湘學(xué)術(shù)日漸繁榮。

         

        李允則“視文教為為政之本”,“擴建岳麓書院,開創(chuàng)了岳麓辦學(xué)的新局面”。(朱漢民、鄧洪波《岳麓書院史》)

         

        他知潭州任期并不長,又遇到了連年災(zāi)荒,除了干好了安排墾荒生產(chǎn)、興修水利等工作首務(wù),使湘中出現(xiàn)了“千里耕桑,澗澈得水”的欣欣氣象外,還以襄贊文教的盛舉,創(chuàng)造了岳麓書院建設(shè)史上的奇跡,為后世張栻掌教岳麓時出現(xiàn)“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的辦學(xué)之盛、從學(xué)之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王禹偁在《潭州岳麓山書院記》中說李允則:“尋問黃發(fā),盡獲故書,誘導(dǎo)青衿,肯構(gòu)舊址。外敞門屋,中開講堂,揭以書樓,序以客次。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華袞朱旈,縫掖章甫,畢按舊制,儼然如生。請辟水田,供春秋之釋奠。奏頒文疏,備生徒之肄業(yè)。”

         

        李允則在岳麓舊院的基礎(chǔ)上對其加以擴建,并上奏朝廷請求皇帝御賜國子監(jiān)諸經(jīng)釋文義疏及《釋文》《史記》《玉篇》《唐韻》等經(jīng)籍,第一次正式完善了講學(xué)、藏書、祭祀和學(xué)田四大功能,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為后來岳麓書院和湖湘教育得以迅速發(fā)展起到了關(guān)鍵性作用。他完全扭轉(zhuǎn)了書院正式創(chuàng)建者、原潭州太守朱洞離任后“諸生逃散,六籍散亡,弦歌絕音,俎豆無睹”的冷清局面。

         

        他之所以在執(zhí)政艱難之際,花大氣力興學(xué)重教,也是受了家庭教育的深刻影響。其父李謙溥曾任濟州團練使,就拿出自己的俸祿資助士子讀書應(yīng)試。故而說,宋真宗送他赴任潭州時,還語重心長地說:“朕在南衙,畢士安嘗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屬卿。”(《宋史·李允則傳》)

         

        清廉,既是一種家風血脈傳承,也是一種學(xué)風根脈賡續(xù)。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福建翻山越嶺來到岳麓書院,訪學(xué)書院掌教、湖湘學(xué)派代表人物張栻,二人會講中庸要義,論辯三天晝夜不絕,為后世流傳下著名的典故“朱張會講”。朱熹此次在長沙待了兩個多月,留給書院和后世的,不但有經(jīng)典的朱張會講盛況,還有一首寫有“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的朱張集句、幾聲呼嘯“赫曦,赫曦”成就后世筑臺,以及對士子以“忠孝廉節(jié)”修身儲能、修齊治平的殷切期許,千年而降,仍在深刻影響岳麓山下讀書強國的同學(xué)少年。

         

        朱熹自千里而來,講學(xué)岳麓,自然會了解到百余年前先賢李允則的篳路藍縷,少不了對岳麓道統(tǒng)中“忠孝廉節(jié)”進行凝練性的人生思考。況其和張栻主導(dǎo)的會講盛況,也是在李允則“中開講堂”的故址上進行的,更會有著很多親切感和精神體悟。

         

        1932年11月,時任湖南大學(xué)校長胡庶華提出將“忠孝廉節(jié)”和岳麓書院原山長歐陽正煥留下的“整齊嚴肅”,作為湖大校訓(xùn)。第二年5月,《湖南省立湖南大學(xué)二十二年度覽》中有一處胡庶華的解釋:“余承乏本校之始,即與同人謀所以發(fā)揚民族固有之精神者,爰于一一七次校務(wù)會議議決,以宋朱晦庵先生所書‘忠孝廉節(jié)’、清歐陽堯章先生所書‘整齊嚴肅’為校訓(xùn)。蓋兩公先后講學(xué)于此,所題八字石刻,至今猶嵌正廳兩廡間,實為本校歷史上之瑰寶?!?/span>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保ㄖ祆洹队^書有感》)在前賢李謙溥、李允則父子身上所體現(xiàn)的清廉精神與興學(xué)重教行為,在朱熹、胡庶華隔代倡導(dǎo)的“忠孝廉節(jié)”民族固有精神,也當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基因,流傳下來,學(xué)以致用,以更好地推進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shè)。唯有此,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