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孫奧麟】從一專一直到波粒二象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8-01-10 00:18:55
        標簽:


        從一專一直到波粒二象

        作者:孫奧麟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廿三日辛丑

                  耶穌2018年1月9日

         

         

        物皆有體用,就體用二分的角度觀之,人們常認為一物的形狀向度是物之本體的一部分,真實情形則不如此,物的形狀向度不在物之本體,而是在物之作用上。之所以這樣說,因為物總是變動不居的,眾物并沒有尋常所謂的形狀,人所謂形狀,只是物在連綿變化之中所呈現(xiàn)的一個瞬時之態(tài)。

         

        在目力所及的世界里,大地、山石、建筑、器具之類的變化大都是緩慢而隱微的,所以人常常以之為不動,然而若觀察水火、云煙之類,形狀特征屬物之作用這一點則較為容易看出,由此,也不難意識到土石、器具之類只是些變化緩慢的水火、云煙。

         

        譬如一棵樹,在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這些樹的作用方式之外,其實找不到一個樹之形狀,才指出一個樹之形狀,這形狀便有了變化;又譬如一只小貓,除了其自身的生長,它還要玩耍跳躍、啼叫洗臉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人固然慣于認為貓有一個固定的形狀,形狀既指定,則以貓的諸般動作為其作用方式,然而此時也應注意到,凡此貓之動作的變化同時也就是貓之形狀的變化,人們心中那個不系于作用方式的形狀也并不存在,人心中的那個貓的形狀,它只能說是貓的常態(tài)。

         

          

         

        盡管約定俗成的那個“形狀”并不存在,但是,我們也不必廢掉這一詞匯而使論說不得親切,只要能意識到凡言形狀,它永遠是物的作用方式中的一瞬就可以了。

         

        一物之形狀必定在物的作用上見,這是有其必然原因的。首先要意識到,物之所以有許多特征,許多特征無不是物之氣對物之性的實現(xiàn),物的作用方式不在物之體上,因為道的作用方式便不在道之體上,道之體只有不易、無形、至大、至純四特征,凡此四者皆無作用方式可見,而在道之用的四個特征中,不已、至健、至生三者也皆非作用方式,道體作用方式唯在專直一目上見——一專一直的作用方式便是道體的作用方式,這個作用方式的迅疾程度是至健的、其內(nèi)容是生發(fā)的、其時效是不已的。

         

        道體在眾物上各自呈現(xiàn)一專一直的作用,這作用在每一個瞬間都由物的中心點向外興發(fā),其興發(fā)之勢則充塞上下四維,無遠弗屆。與此同時,性體的作用方式又不止于由中心一點向四外興發(fā)而已,因為性體的興發(fā)是周而復始的一蘊蓄一直遂,所以其興發(fā)自有一個一波才平、一波又起的律動。沿用前面的譬喻,道體或者說性體的完整作用方式,就好像將燈光調(diào)到極亮時又使其漸趨于暗,調(diào)至極暗時又使其漸趨于亮——燈光始終是興發(fā)且充塞一室的,只是燈光的興發(fā)始終伴隨一個興衰交替的律動。

         

          

         

        物之性兀自如此作用,而物之氣時時去實現(xiàn)物之性,故而物也無不因性體的一專一直而呈現(xiàn)出自身的一翕一辟。一翕一辟就是個相對粗糙、具體而微的一專一直,性體的一專一直是不可見的,物的一翕一辟則確然可見,它就是此物的作用方式。

         

        物之性在物的中心點兀自一波一波地興發(fā),而物之氣越是能彰顯這種一波一波的興發(fā)之態(tài),其物在人眼中就越是趨近于一個不斷推廓的球狀。與此同時,因為性體的律動至健且不已,而物之氣又總是遲滯的,所以物之氣對物之性的彰顯,不止是在人目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會趨近于一個不斷推廓的球體,此物的內(nèi)部又必定有個層層套嵌的結(jié)構(gòu),這結(jié)構(gòu)好似層層相套的皮球,每一層都由中心一點興起而向四外生發(fā)推廓。由此則可以說,一物能彰顯道體的專直特征,不止宏觀上更加趨近球狀,其物內(nèi)部也必定有一個分層結(jié)構(gòu)。在自然界,完整的球狀之物無不有一個層層套嵌的結(jié)構(gòu)可觀,譬如地球有地殼、地幔、地心的分層;一個桃子有果皮、果肉、果核等分層、禽蛋有蛋殼、蛋清、蛋黃的分層,至于日月、眼球、細胞、原子之類也莫不如此。

         

        一物越是彰顯道體的專直特征,其物之作用方式或者說造型在人眼中就越趨于球狀。

         

        《周易》言:“乾為天,為圜”。《廣雅》言“圜,圓也”,今人或以為圜只是圓形,這則是失于一偏,其實與今人的日常表述習慣一樣,古人也并不強調(diào)在字義上區(qū)分平面之圓與立體之圓,而是習慣在具體的語境中呈現(xiàn)二者之別,故而圜既可以指圓形,也可以指球形。《說文》言“圜,天體也”,天之體渾然周全,這就是以圜字形容圓形的立體化。在文字層面區(qū)分平面之圓與立體之圓是后來之事,如古人也說“渾圓為圜,平圓為圓”。

         

        天然且完整的造物中,譬如金玉孕育于巖石之中,其體段大體近乎渾圓之態(tài),它們就是巖石之心;花朵是由一個球狀的蓓蕾輻射開綻而成為花團,植物若能結(jié)果,則果實須由小而大,漸漸充盈渾圓;動物的有生之初,多是一粒圓圓的受精卵,及漸漸成胎成卵,又都須抱成個球狀;人類長大壯健后固然是挺拔,整體似不見圓跡,然而在達芬奇的素描《維特魯威人》中,比例標準的成年人若自然伸展四肢而成一“火”字形,其四肢仍全在一個圓上。非止人體如此,人之事業(yè),也無不以一己為端始,如漣漪般漸漸推廓及遠。

         

        眾物的造型雖然無不由一專一直所塑造,然而,這一點在有重力作用的地球上卻是難以朗見的。光的傳播可見其圜,聲的傳播可聞其圜,熱的傳播可覺其圜,至于器物粒子的離散之勢,則若無儀器,已是不能察覺。

         

        人們據(jù)地以觀地,總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很難相信大地是因道體一專一直的作用而塑成,然倘若得以立足宇宙,則當見地球與日月繁星一樣,無不是個球體。天地間的火必炎上,水必就下,二者總是不拘于一定形態(tài),然而在無重力的空間中,水火卻可以呈露本來面目——二者都是近乎完美的球體?;鸩駝倓倓澣嫉囊凰玻浠鹧姹囟ㄊ前朔捷椛涞?,然而易燃物頃刻便須燃盡,待火焰轉(zhuǎn)為木材之火時,火苗便只可上炎了;又如水下試驗的核武器,其炸裂的一瞬間是個近乎完美的球體,然而這球體很快便因為海底的彈力、海水的阻力以及地球重力而變形為蘑菇狀了;加快時間觀察一粒種子,它長成大樹又散為埃土的過程,與一枚炸彈騰為氣焰又灰飛煙滅的過程當并無二致,二者都有個努力趨于渾圓的態(tài)勢。

         

        或有人問:“自然的造物固然不乏球狀,然而是否可以因此說球狀是一種物之造型的典范?因為日常所見的眾物大都并非球狀,甚至人們通常以球狀視之的地球、星辰之類也絕非完美的球形。”

         

        眾物固然大都不是球狀,因為萬物之性雖然只是同一個一專一直,物所值之氣卻有萬般不齊,所以萬物的一翕一辟相較于其性的一專一直也各有失真,甚至離題萬里。一似人用隨機給定的積木去拼一個球形,雖然盡力為之,其所拼成之物卻必有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空疏或密實、或殘缺或贅余的種種分別。雖則如此,因為眾物之氣所實現(xiàn)的只是同一個性,所以眾物之形態(tài)雖然萬般不齊,萬殊卻也實是由一本所演變,因此自然界所呈現(xiàn)的所有形狀,無不可以一些失真或殘缺的球體視之。譬如路邊隨處可見的、棱角分明的小石,它們在造物之初并不是這樣的,自然所創(chuàng)造的石頭大抵趨于球狀,至少其線條總是平滑的,這些石頭既被造出,則因為彼此碰撞摩蕩、風化暴曬、人工開采等原因漸漸剝落離析,所以路邊的小石只是自然所孕育的石頭的碎片,在其上很難找到球狀的痕跡,因為它只是一個更趨于球狀的存在的一部分。

         

        人或又問:“說一物越是彰顯道體的專直特征,其形狀越是趨近于球狀,那么,譬如蒲公英的絨球與一棵大樹相比,絨球可謂近乎球狀,而樹冠雖然只是個半球,卻比蒲公英的絨球大千萬倍,二物相較,哪一物更能彰顯道體的專直特征?”

         

        人們尋常所說的形狀,往往兼一物的大小而言,這是一種頗為模糊的表述。就儒學角度觀之,則物之形狀與物之大小并無關涉。因為物之大小是由其物對道體至大特征的彰顯程度決定的,而物之形狀或者說作用方式,則純由其物對道體專直特征的彰顯程度決定。知道這一點,則不妨說,大樹對道體至大特征的彰顯遠過絨球,絨球?qū)Φ荔w專直特征的彰顯又遠過于大樹。

         

        非止物之大小與物的運動方式?jīng)]有關涉,物之作用是快是慢、物之作用持久與否、物之生意充沛與否等等都與物之形狀無關,所謂物之形狀或者說作用方式,只是說它發(fā)生作用的模態(tài)。譬如看某人是不是會走正步,則只看他走的是不是正步而已,至于走的人是大人還是小孩、走得是快還是慢、走得持久還是短暫、步幅大還是小之類,則全然與此無涉。

         

        前面曾提到,眾物的普遍作用就是擴散作用,所謂擴散,就是一物不斷向外界釋放其自身的微粒。擴散作用由一物之中心向四外興發(fā),同時也由此物的萬千細部之心向四外擴充,它使得萬物皆能夠不斷充塞周遭,趨向于至大無形。

         

        眾物之所以有擴散作用,本乎此物之性的一專一直;擴散作用的實然呈現(xiàn),則由乎此物之氣的一翕一辟。眾物的擴散作用與此物相為終始,擴散作用就是物的一翕一辟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因為物的一翕一辟又是一種律動,所以物之擴散皆為波動,物之波動也皆隨所值之氣而各自顯出一定的波長。

         

        物的擴散作用,扔是一種層層套嵌的球狀波動,這一結(jié)構(gòu)與物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是一致的。這種層層套嵌的球狀結(jié)構(gòu)就是自然造物的根本結(jié)構(gòu),物的內(nèi)部是如此,物的外部也是如此,物的可見處是如此、物的不可見處也是如此。其實說物內(nèi)、物外、可見、不可見,凡此都是就人類的目力可及處而言的,天下之目有同然,但物自是完整而渾全的存在,不曾因人類目力的拘限而有所改變。不論物內(nèi)物外、可見不可見,物之性的一專一直一以貫之,物之氣的一翕一辟也通乎內(nèi)外。

         

        能理解這一點,則可知人類憑肉眼所看到的眾物,其實皆遠遠不是物之全體而只是物的一小部分,人所能夠看見的只是物之內(nèi)核,亦即物的萃聚處、致密處。人既難于看到物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也難于看到物的擴散作用,所以對于萬物,我們通常只能看到多層結(jié)構(gòu)的中間一二層,亦即看到一個或多或少接近于球狀的存在,有些時候,我們尚且能看到它們的作用方式,更多時候,我們則連它們的作用方式都無法察覺,本來是動態(tài)的作用方式只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靜止的印象,以至于我們常常誤以為物皆有一定不易的形狀。

         

        在物理學有“波粒二象性”一說,所謂波粒二象性,是指物同時具備波的特征以及粒子的特征。在經(jīng)典力學主宰物理學的時代,科學家的研究對象一度被明確分為兩類——波和粒子,波的典型便是光,粒子則組成了人們常說的“物質(zhì)”,二者可謂井水不犯河水。及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人們開始意識到,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特征。愛因斯坦描述這一現(xiàn)象時,曾說:“好像有時我們必須用一套理論,有時候又必須用另一套理論來描述這些粒子的行為,有時候又必須兩者都用。我們遇到了一類新的困難,這種困難迫使我們要借助兩種互相矛盾的的觀點來描述現(xiàn)實,兩種觀點單獨都無法完整地解釋光的現(xiàn)象,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p>

         

           

         

        2015年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科學家成功拍攝出光同時表現(xiàn)波粒二象性的照片。

         

        “波粒二象性”最早只用以形容光的特征。然而其后不到二十年,法國人德布羅意提出“物質(zhì)波”假說,其人認為和光一樣,萬物其實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一假說頗得愛因斯坦的稱許,其后亦在許多領域被逐漸證實,在今日已經(jīng)成為物理學者之共識。德布羅意的學說雖然不足以企及道體的一專一直之處,卻使人類對通乎萬物的一翕一辟有了深切的認識。

         

          

         

        德布羅意

         

        因為物理學界的知識尚未統(tǒng)一,在物理學角度對“波粒二象性”進行描述需要加以許多限定,描述起來是頗為專業(yè)、難懂且不徹底的。不過若自儒學角度,由道體的一專一直和氣的一翕一辟出發(fā),則萬物之皆有波粒二象這一點實不難于領會——一似遙望山野中的路燈,它們都是一個個光球。及走到近前看時,則先前所見的那些光球全都不復可見了,原來光球都是一個個燈泡在向上下四維發(fā)出光波。及人漸行漸遠,回頭再看路燈時,燈泡與光波也不復可見了,它們還是那些渾圓的光球。對于路燈來說,說它是一個光球也罷,說它是光的波動也罷,其實怎樣形容都沒錯,隨觀察者所處的位置不同,它確實呈現(xiàn)為兩種不同的形象。

         

        若有一個無限倍數(shù)的顯微鏡以觀測一個微粒,那么,當我們放大到達一定倍數(shù),微粒便不再是一個完整且堅固的小顆粒了,它原來是一個云團,看起來之所以像云團,因為它正在由核心部分不斷向外界釋放著一波一波更小的微粒。

         

        當我們鎖定云團中的某個微粒并持續(xù)放大它,到某一瞬間我們則會發(fā)現(xiàn),這一個微??雌饋硪仓皇且粋€云團,而且這云團仍在一波一波地向四外輻射著更為細小的微粒。這種探索是沒有止境的——當下看是一個堅實之物,走近看時,便是一個一翕一辟的波動,當我們深入到波動的內(nèi)部,則將發(fā)現(xiàn)波動的中心是一個不再波動的、一無罅隙的內(nèi)核,然而當我們繼續(xù)走近這個內(nèi)核,終究又發(fā)現(xiàn)它也只是云團,物與波只是這樣層層套嵌,并不存在一個不可析分的終極存在。到這里則須明白,說波粒二象,并不意味著物的形象有兩個,物之形象只是一個,因為人的觀察角度不同,才有兩個形象可觀。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