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勃】漢武帝時代對后世中國的意義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8-09-03 20:35:38
        標簽:

         

        原題: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空前強烈的國家認同——漢武帝時代之于后世中國的深遠意義

        作者:劉勃(歷史學(xué)者)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廿十日甲午

                  耶穌2018年8月30日

         

         

         

        漢武帝時代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曹一/圖)

         

        漢武帝的朝廷始終保持著巨大的開放性,不斷的察舉、征辟,把全國各地的人才吸納進來。無形之中,社會上不安分的優(yōu)秀領(lǐng)軍人物,也就少了很多。同時,一些長期有效的經(jīng)驗在折騰中被摸索出來。幾十年大范圍的人口流動,留下來的印跡,是空前龐大的疆域和空前強烈的國家認同

         

        公元前141年,十六歲的漢武帝登基,他接手的,是一個暮氣沉沉的統(tǒng)治集團和一個青春洋溢的國家。

         

        漢朝實行郡縣與分封兩種地方管理模式。各同姓諸侯王曾經(jīng)野心勃勃,但經(jīng)歷過七國之亂的慘敗,他們很清楚自己無力對抗中央,于是或者醉生夢死,或者開始在精致的文化品位中消磨人生。

         

        朝廷直屬的地方與部門,也一樣慵懶懈怠。漢朝畢竟去古未遠,世襲制還有相當普遍的社會認同,給予功臣的回饋,也不得不高于后世的許多王朝。老一輩的功臣故去后,他們的子孫也在朝堂上占據(jù)要津。景帝后期周亞夫之死,可以認為是勛貴子弟中最后一個優(yōu)秀人物故去,后來者即使做到丞相,也不過是“無所能發(fā)明功名有著于當世者”。

         

        而官方推崇的黃老之學(xué)以靜鎮(zhèn)之,似乎在給這一切碌碌無為提供理論依據(jù)。實際上,在大規(guī)模戰(zhàn)亂民生凋敝之后,朝廷不多介入,充分發(fā)揮社會的自我修復(fù)功能也許不失為善策。但當人口和社會財富都積累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又不免如韓非子說的,是“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如沒有馬鞭與韁繩,卻想駕馭悍馬了。

         

        《史記》《漢書》談?wù)摑h景帝后期的社會景象的時候,憂心忡忡地說起社會中上層的攀比消費,豪強大族不受公權(quán)力約束的地方特權(quán),以及生活充裕的社會底層難以宣泄的過剩精力。不必贊同他們的立場,但整個社會,確實充滿了躁動不安的氣氛。

         

        這樣一個時代迎來這樣一位好動喜事,雄心勃勃的皇帝,立刻就爆發(fā)出可怕的能量。

         

        察舉制:推薦與考試結(jié)合

         

        漢武帝即位之初,活得是很壓抑的。開始,是奶奶竇太后當權(quán),好容易熬到竇太后去世,母親家族的外戚勢力又迅速擴張,舅舅田蚡,成了說一不二的宰相。

         

        制度史家引用的材料是,田蚡“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一個毫無從政經(jīng)驗的人,田蚡會讓他直接從郡守干起。秦代與漢初,郡守直接對中央負責(zé),類似于今天的省長,東漢州成為正式行政區(qū)劃后,郡守類似今天的地級市的市長,漢武帝時代,郡守則介乎兩者之間。對比今天大人物的履歷,這種任命有多么簡單粗暴,不難體會。

         

        至于韓安國為代表的一幫子老臣,雖然不至于這么囂張跋扈,但一樣讓漢武帝不舒服。元光三年(前132年),漢武帝想借另一位外戚竇嬰來敲打田蚡,讓兩個人當廷辯論,指望群臣表態(tài)支持竇嬰一下。結(jié)果韓安國說了一大堆,大意就是:竇嬰也對,田蚡也對,到底誰對,皇上您說了算吧。漢武帝氣得當時走人。

         

        怎樣打造一個能充分貫徹落實自己意志的官僚體系,自然一直是漢武帝最關(guān)心的問題。

         

        相應(yīng)的制度建設(shè),就是察舉制,在漢武帝手上有了突破性發(fā)展。

         

        當年,祖父文皇帝有個兩次下詔,要求各地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但這顯然只是臨時性的舉措。雖然具體開始于哪一年尚有爭議,但漢武帝確實把察舉變成了一項固定的制度。

         

        察舉出身的官員,在朝廷里本無根基,當然不得不更加依附于皇權(quán)。漢武帝也有意喜歡提拔出身卑微的人物。在偏遠地區(qū)放豬、僅僅學(xué)過《春秋》雜說的公孫弘,被提拔為第一名就是著名的例子。漢武帝信奉:“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直接打擊強勢的官員很容易傷害到自己,利用弱小者一點點剝奪強勢人物的利益,就有效了。

         

        察舉是推薦和考試結(jié)合的制度,地方官有責(zé)任每年向中央推薦“吏民之賢者”。后世論史者喜歡懷疑推薦制度是否公平,并拿察舉和科舉比較,認為后者更為合理。實際上察舉至少實現(xiàn)了一點至關(guān)重要的跨越:地方不斷向中央輸送人物。如果察舉很公平,那這位確實是個人才;如果察舉不那么“公平”,那這位多半來自地方的權(quán)勢之家——無論怎樣,地方對中央的向心力都大大增強。

         

        還在制度的草創(chuàng)階段,西漢察舉名目繁多,學(xué)者大體將之劃分為兩個系統(tǒng):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儒生,和能滿足司法行政需求的文法吏。前者意味著尊奉著統(tǒng)一的價值觀,后者則遵循著同一套業(yè)務(wù)標準。這意味著,不管他來自天下的哪個角落,只要進入國家的官僚系統(tǒng),就能迅速組合在一起。“獨尊儒術(shù)”,這種價值觀上的統(tǒng)一,對于塑造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來說,是極為關(guān)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這一切,在秦代都還是難以想象的。法家思想以秘不示人為基本特征,從秦始皇留下的刻石看,秦帝國公開的價值導(dǎo)向雜亂無章。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秦也沒有能夠打造出廣泛吸納天下人才的政治空間,也沒有塑造出統(tǒng)一的價值觀與認同。這種關(guān)鍵的區(qū)別,也意味著秦與漢兩個帝國在進行超大規(guī)模的社會動員的時候,將遭遇完全不同的命運。

         

        丈夫生不五鼎食, 死即五鼎烹耳”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攻擊東甌,田蚡和莊助的那場辯論有某種象征意味。

         

        作為尊貴的外戚,田蚡認為越人互相攻擊乃是常事,不足以煩勞朝廷的大軍,自從秦代以來,朝廷已經(jīng)拋棄了那片土地。中大夫莊助則堅決主張出兵,認為拯救走投無路的小國,是天子的責(zé)任,并嘲諷說:秦連都城咸陽都拋棄了,難道竟是值得效仿的對象嗎?

         

        莊助來自遙遠的會稽郡,是地方官舉薦上來的人才。盡管受到皇帝賞識,但他一口吳地口音,想必在長安的朝廷中頗顯怪異,所以頗急于一展身手證明自己。臨近家鄉(xiāng)的地方發(fā)生事端,也是一次個人機遇。

         

        這時漢武帝還不滿二十歲,太皇太后握有實權(quán),不能動員大軍,于是就委任莊助以會稽郡的軍隊解決此事。會稽太守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想出兵。于是莊助就斬一司馬立威,軍隊終于出動。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命題,漢武帝如何做到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不必仔細比較秦皇漢武的政策差異,從這個細節(jié)里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執(zhí)政基礎(chǔ)根本不同。

         

        秦始皇的擴張,最多僅是秦人的事業(yè),六國人是懷著屈辱心的被動參與者,稍有機會,就會置身事外,甚至反戈一擊,表明當時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

         

        漢武帝時代,尤其是在平定“七國之亂”之后,為朝廷效力才是實現(xiàn)自己的成功熱望的最好途徑,卻是天下士人的普遍想法了。在家鄉(xiāng)不順,那就到朝廷去碰碰運氣,獲得成功了,再回家鄉(xiāng)揚眉吐氣了結(jié)宿怨?!妒酚洝贰稘h書》記錄了大量這樣的人物。莊助是如此,他的同鄉(xiāng)朱買臣更是如此。同樣的還有來自齊地的主父偃,當然還有蜀地的大文豪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有一段愛情佳話,但卓王孫對他并不感冒,后來他受到漢武帝賞識,積極投身蜀地的開拓事業(yè),終于讓“卓王孫喟然而嘆,自以得使女尚司馬長卿晚”,那種志得意滿,也不消說得。

         

        這些熱衷者,是冒風(fēng)險的。莊助、朱買臣、主父偃都是死于非命。對這個結(jié)果他們何嘗沒有預(yù)見?主父偃自己說得最透徹:我束發(fā)游學(xué)四十余年,志向得不到實現(xiàn),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們不肯收留我,賓客拋棄我,我窮困的時日已很久了,“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這本是毫不稀奇的心理,只是,漢武帝時代給了這種心理最大的實踐空間。

         

        所以時代的擴張最引人矚目的地方,就是這個過程里可見的不僅是帝王對權(quán)力無遠弗屆的追求,參與其中者萬里覓封侯的熱望,更為耀眼。所以史書中經(jīng)常呈現(xiàn)出這樣的景象:一小隊漢朝使者,艱難跋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覺得這里資源豐沃到值得成為國家的郡縣,就一邊向朝廷請求支援,一邊就地展開行動。整個行為是創(chuàng)造性的,在這里朝廷的意志和冒險者的欲望,難分彼此。在這背后,是統(tǒng)一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形成,這正是漢武帝的功績。

         

        統(tǒng)一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形成,“萬里覓封侯”的進取心,兩者之間是互為因果的關(guān)系。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他駕崩后秦帝國分崩離析,一個重要原因甚至主要的原因是新并入的六國民眾對秦缺乏認同,統(tǒng)一的認同尚未建立。劉邦與項羽的漢楚爭霸,及漢武帝時代的“七國之亂”,背后都有這個原因。最終是漢武帝解決了問題:平定了“七國之亂”,證明了中央控制力的強大;隨后用“推恩令”來削減潛在挑戰(zhàn)中央的勢力;用儒家學(xué)說作為統(tǒng)一國家的價值觀基礎(chǔ),由此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國家的凝聚力空前提高。大量需要宣泄消耗的能量,由向內(nèi)而變向外,被引導(dǎo)成為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與建功立業(yè)的雄心,這是漢武帝時代生成的民族性格,質(zhì)樸剛健,青春洋溢。而成功的事例,反過來又會增強對國家與民族的自豪感與認同感,并強化這種民族性格。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這是漢武帝時代之于后世中國的巨大意義。

         

        蘇武牧羊的氣節(jié)千古傳誦,拖累他的副手張勝盡管是個不堪人物,行為也耐人尋味。張勝那么干脆地卷入了匈奴內(nèi)部的政變,不像是個照章辦事的官員,而是一個追求不世奇功的賭徒。他欠缺一點能力和運氣,這種心理和后來的傅介子、陳湯一以貫之,而后者盡管是昭宣之際建立的功業(yè),卻延續(xù)的仍然是武帝時代生成的民族性格。

         

        這大約非常類似一千多年以后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向西走到東方,你不能說是哥倫布和伊莎貝拉女王哪個愿望更強烈些。武帝時代這種上下貫通的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在中國古代史上似乎光彩絕倫。

         

        折騰與制度探索

         

        武帝時代的這些冒險者追求成功的夢想,摧毀了漢代小確幸們的生活。

         

        陸路的遠征,各種物資的運輸成本,比海上要高出許多倍。更不用說,武帝時代對匈奴的戰(zhàn)爭,是東窮燕齊、南極吳楚的全國總動員。一系列行動就如同一只只吞金的巨獸。漢興七十余年,“京師之錢累百巨萬”,“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幾乎轉(zhuǎn)瞬間就消耗掉了。

         

        漢武帝要用盡一切手段開辟財源:推行鹽、鐵、酒榷,實行均輸,還有所謂算緡、告緡之法。大致就是:鹽、鐵、酒都實行國家專賣,因此價格高。人民要向國家申報并繳納財產(chǎn)稅。為了實施這些政策,就要使用所謂“興利之臣”,即商人出身的官員。

         

        讀《史記·平準書》,會強烈感受到漢武帝時代真的是帝制時代的青春期。充滿熱情,缺少計劃。這樣大規(guī)模的社會動員,除了秦朝是從未有過的,但秦迅速把自己帶向毀滅,沒有提供多少有價值的參考方案。漢武帝和他的團隊采取的對策,很有想到一出是一出的意味,由此帶來的問題,就另想一出應(yīng)對。

         

        今天回頭復(fù)盤,大概很少有人會否認抗擊匈奴的正當性,但連帶著也會做出一些判斷:是否應(yīng)該集中全部力量抗擊匈奴,不要同時再進行其他方向上的開拓?或者至少,同樣耗費無度的求神仙是不該進行的;又如,已經(jīng)“幕南無王庭”之后,繼續(xù)追擊成本劇增而收益遞減,是否應(yīng)該暫緩行動?

         

        然而所有這一切,顯然都不在漢武帝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從宣帝時代的儒生夏侯勝開始,往后到司馬光一直到呂思勉先生,對漢武帝的批評都帶有一種成熟穩(wěn)健的中年人面對不堪回首的青春的意味。

         

        好在,也正如身體強健的年輕人,各種作,但扛得住。秦是帝制的童年,一折騰就死。而漢武帝的朝廷始終保持著巨大的開放性,不斷的察舉、征辟,把全國各地的人才吸納進來,無形之中,社會上不安分的優(yōu)秀領(lǐng)軍人物,也就少了很多。

         

        無論如何,一些長期有效的經(jīng)驗與制度在折騰中被探索出來。

         

        丞相領(lǐng)銜的照章辦事,循規(guī)蹈矩的正式政府機構(gòu),顯然無力面對這個局面。漢武帝需要效率更高,執(zhí)行自己意志更堅決的行政團隊,于是未必是有計劃的,皇帝的近臣如尚書、侍中之類,權(quán)力迅速擴大,發(fā)展成所謂“中朝”,但他們?nèi)匀皇羌墑e很低的官員?!爸缺岸?,官小而權(quán)之重”,越是重要的權(quán)力,越不能為那位高官正式擁有(有學(xué)者稱為“使職化”),這是后來歷代所謂雄才大略的君主奉行的不二法門。

         

        空前強烈的國家認同

         

        漢武帝晚年,有沒有懊悔自己的“傷害百姓,糜費天下”,是今天仍被史家激烈爭論的問題。但武帝之后,這樣大規(guī)模的社會動員確實停止了。幾十年大范圍的人口流動,留下來的印跡,是空前龐大的疆域和空前強烈的國家認同。有學(xué)者指出過《史記》《漢書》的一個微妙區(qū)別:保留著更多上一個時代記憶的司馬遷,提到人物籍貫的時候,往往只稱縣名,這是戰(zhàn)國以來的老傳統(tǒng);班固則多半遵循著某郡某縣的原則,每個人都被精確定位在帝國的地方行政框架之內(nèi)。

         

        一個常見的假設(shè)性題目是:假如能回到過去,你希望去哪個時代。

         

        照例,選擇去漢武帝時候的人是不少的。當然,他們都堅信自己是英雄人物,要做改變歷史的大事業(yè),于是男生就想著要壓倒衛(wèi)青、霍去病,女生就想著要取代陳阿嬌、衛(wèi)子夫。

         

        如果做普通人,文景之治的時候,幸福感當然比武帝時代要高很多。武帝后期,“海內(nèi)虛耗,物故者半”,并不是虛語。

         

        除非穿越成漢武帝本人,即使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風(fēng)險仍然很高?!稘h武帝故事》記錄了這么一條:“夫才為世出,何時無才!且所謂才者,猶可用之器也;才不應(yīng)務(wù),是器不中用也;不能盡才以處事,與無才同也。不殺何施!”

         

        無法確定漢武帝是不是真的說過這樣的話,但證之以《史記》《漢書》的記述,有多少人物被他越級拔擢又被他率爾處死,這似乎確實是他的觀念。

         

        然而,個人愿不愿意活在那個時代,和愿不愿意歷史上曾有過這樣一個時代,是兩個問題。

         

        所有前現(xiàn)代的歷史,都是物資緊缺的歷史,普通人的生活,無非也就是在生存線和溫飽線之間波動。而不論中外,所謂盛世,往往是國家在對社會承受力做極限測試。但也正是在這些極限測試的過程里,人類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以張揚,許多新的行政模式和技術(shù)產(chǎn)品被發(fā)明出來。而現(xiàn)代社會,終究離不開這點點滴滴的經(jīng)驗構(gòu)成的基礎(chǔ)。

         

        即使到了近代,比如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無數(shù)偉大的建筑和精美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也是權(quán)貴階級攀比消費的產(chǎn)物。越來越多的社會生活史家發(fā)現(xiàn),文藝復(fù)興時代,物價飛漲,動蕩不安,普通歐洲人的生活,實際上變得糟了。但從一個現(xiàn)代人“自私”的角度說,誰會愿意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文藝復(fù)興?

         

        漢武帝時代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所謂“百代都行秦政法”,實際上大多數(shù)制度建設(shè)是在漢武帝時代完成。今天的中國人,許多方面仍為這些因素所塑造。民族或國家有“想象的共同體”之類的說法,可套用《人類簡史》的比喻:現(xiàn)代民族國家是用過去的水和面粉制作的今天的面包,那么經(jīng)歷過漢武帝時代,也意味著更多的水和更多的面粉。華夏民族聚成為漢民族與中華民族,漢武帝時代是至為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這是我們這個民族青春洋溢的時代。

         

        責(zé)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