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理欲之辨探微
作者:王木林(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一月廿七日丁未
耶穌2022年12月20日
宋至明中葉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深化與成熟時期。理學倫理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干,同時吸收了玄學、佛學和道教的思辨特點與修養(yǎng)方法,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全面總結(jié)。其中,天理人欲之辨是宋明理學的重要問題,貫穿于理學的本體論、心性論和工夫論之中。以往的陽明心學研究雖有關(guān)注到陽明的理欲之辨,但大都將其納入程朱印合處談,未能揭示陽明理欲之辨的獨特面相。王陽明將宋儒具有道統(tǒng)意味的天理人欲論內(nèi)化為工夫修養(yǎng)的方法,對其進行了不同于朱熹的新解釋,將客體維度的天理詮釋為主體維度的純乎天理之心,將涵養(yǎng)未發(fā)的超越體證轉(zhuǎn)化為未發(fā)已發(fā)相統(tǒng)一的內(nèi)在體證。
王陽明在實踐朱熹格物之學的過程中,始終無法做到如朱熹所說的那樣,達到物理與吾心合一的境界。由此,他放棄了朱熹之學,轉(zhuǎn)而在繼承陸九淵思想的基礎(chǔ)上,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把理與心直接等同起來。王陽明的“心即理”說主要包括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和心外無物。他認為心體是無善無惡的。一方面,心體的無善無惡是說心體是純粹絕對的至善,且這種至善不與具體善惡相對應(yīng);另一方面,心體的無善無惡是指作為道德主體的心之善惡都不是出于一己偏好,而是完全出于“純乎天理之心”的道德情感的自然流露。這可以從王陽明對人欲的理解中得到證明。王陽明所說的“人欲”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聲、色、貨、利,即所謂人的感性物質(zhì)需要。他認為一般意義上的感性物質(zhì)需要不能以善惡論。實際上,人欲代表著私己的意念或意向,這種私己的意念若執(zhí)著于聲、色、貨、利之上,就成了好貨、好利、好色、好名之心,從而影響道德的純潔性。孝悌忠信仁義禮智是人心本有的,并非人們出于某種偏好而有意為之,它們本來就在人心中,構(gòu)成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jù)。如果連這點也給予否定,那人即不成其為人,而是“槁木死灰”。王陽明引入“良知”范疇,闡述“無善無惡”的心體何以成為道德的本體或本源,“心之本體即是良知”。心體雖然因其絕對性和純粹性而不能等同于具體道德情境中的善惡,但心兼具性與知覺的內(nèi)涵?!昂闲耘c知覺,有心之名”,心即天理、知覺。這樣,心體雖然不是現(xiàn)實道德情境中具體的善惡,但是“心”時時刻刻在應(yīng)事接物。
心在應(yīng)事接物的過程中,呈現(xiàn)為對具體事物作是非善惡判斷的良知。由于良知是落實于心之應(yīng)事接物上的,故良知又是具體的,是抽象與具體的統(tǒng)一。由于良知是人的心體在具體道德情境中呈現(xiàn)出的,因而它既是人的道德活動的起點,也是人的道德活動的源泉。王陽明對良知作了規(guī)定。首先,良知即天理。這是王陽明倫理思想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它并不是超越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上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本于天理的人性之自然,只要順其自然流行,就是良知之用。良知與人的感性欲望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的,感性欲望需要良知的節(jié)制,而良知也要借助于人的感性生命活動才能展示自己的存在,最終成就自己。其次,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良知作為心之本體的具體規(guī)定,與孟子所講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心”是一致的。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具有作出道德上是非判斷的主動能力。最后,良知具有個體差異。心之本體被歸結(jié)為當下呈現(xiàn)的良知,而所謂“當下呈現(xiàn)”又總是每個個體的“當下呈現(xiàn)”。因此,良知最終必然落實到個體良知上來。
“致良知”是王陽明一生思想的結(jié)晶,“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個字”。他認為良知雖然是純乎天理的至善,但在人生實踐中,又常常為私欲蒙蔽而不得彰顯,因此需要“致良知”的修養(yǎng)功夫。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是通過對儒家經(jīng)典《大學》的新解釋而完成的?!案裎镏轮笔恰洞髮W》修養(yǎng)論的入門功夫,屬于內(nèi)圣之學。王陽明以其“心”之一元論為基礎(chǔ),闡釋了“格物致知”思想,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修養(yǎng)論。首先,王陽明論證了“致良知”的必要性。他認為,良知雖然是純粹至善的天理,人人都有,而且也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呈現(xiàn)出來,但人們因為私欲的蒙蔽,往往不能按照良知的指引為善去惡。所以,要成就圣賢人格,就必須立志堅定,切切實實地去“致良知”。其次,王陽明認為“身、心、知、意、物是一件”,故提出“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的修養(yǎng)原則。把格物之功落實到身心上,必然涉及對物的理解問題。他對“物”的理解是與“意”聯(lián)系在一起的,“意”是指意向或意念,是心之所發(fā)。心之所發(fā)的意總指向具體的對象,此對象既可以是具有外在物理性表現(xiàn)形式的物體,也可以是心理領(lǐng)域想象出來的對象,具有強烈的心理事實特點。再次,王陽明提出了“省察克治”“事上磨煉”“隨事盡道”的修養(yǎng)方法。最后,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修養(yǎng)目標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大學》以修身為本,而身之主宰是心,故修身即是正心。但是,最終還是落到“致知”上。在王陽明的倫理思想中,“致”就是“推致”的意思,即就此意念所著之物,推致“知是知非”的良知,使此事“得其理”,修身、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可以“畢其功于一役”。所以,王陽明晚年單提“致良知”,作為自己倫理思想的宗旨。格物致知直接就是道德活動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本體才彰顯出來,主體才挺立起來。成物與成己,二者只是同一過程的一體兩面。
理學內(nèi)雖有各種分歧和矛盾,但“存天理,去人欲”是宋明理學道德學說的總綱。在天理和人欲的問題上,王陽明認為“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爸铝贾本褪强巳ニ接麑Α傲贾钡摹罢媳巍保詮兔魑嵝闹疤炖怼?。對于“致知”與“格物”的關(guān)系,王陽明認為“格物”就是“格心”,也即“正心”,“致知格物之功”的基本方法,就是“省察克治”?!笆〔臁本褪敲鞑焖侥睿翱酥巍本褪强巳ニ侥?。王陽明將格物解釋為格心,同時強調(diào)“省察克治”的功夫,表明他較程朱更為注重道德修養(yǎng)及其規(guī)范作用的內(nèi)在性,而突出了道德主體的能動作用。但是王陽明也反對“離了事物”去“著空”地搞“省察克治”,而是主張應(yīng)將內(nèi)在的道德良知推行出來,也就是要通過外在的應(yīng)事接物體現(xiàn)出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因此,王陽明不僅要求時時刻刻注意“省察克治”以“致良知”,而且還要求“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而后者也就是王陽明所謂的“實學”。王陽明強調(diào)道德實踐的重要性、道德行為的真誠性和道德意識的自覺性。道德行為并非“冥行妄作”,而是出于對道德意識的自覺,道德意識本身即是一種“思惟省察”的自覺活動。
既然省察克治不能離開應(yīng)事接物,因此王陽明在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實踐的關(guān)系上主張“知行合一”。他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fā),反對宋代程朱知先行后學說,指出別知行為先后,就把知與行割裂成兩件事了。王陽明認為,把知行割裂為二,將導致光知不行的弊病,因此他強調(diào)“知行合一”。王陽明把行消融于知之中,認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是行,若不去行,知便不是知,如見好色而不好,聞惡臭而不惡,所見所聞便不能稱為知。王陽明還認為知行是并進的,不行不是知,知了即是行了,行了即是知了,知進行亦進,行進知必進。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