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來 著《朱子哲學研究(增訂版)》出版暨引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3-11-13 22:29:20
        標簽:
        陳來

        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xiàn)名中南大學)地質(zhì)系本科畢業(yè)。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yè),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現(xiàn)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wù)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倫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xiàn)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現(xiàn)代世界》《近世東亞儒學研究》《仁學本體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等。

        陳來 著《朱子哲學研究(增訂版)》出版暨引言

         

         

         

        書名:《朱子哲學研究(增訂版)》

        作者:陳來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9月

         

        【編輯推薦】

         

        當代著名哲學家陳來教授成名作,朱子學研究的里程碑之作,深入了解宋明理學必讀書!

         

        1. 當代著名哲學家陳來教授成名作

         

        2. 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考察了中國古代哲學集大成者朱熹的哲學思想

         

        3. 著名哲學史家、朱子學專家陳榮捷先生認為該書“優(yōu)點有三:敘述異常完備;分析異常詳盡;考據(jù)異常精到……全書秩序井然,毫無贅語”

         

        4.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次刊印,版版斷貨

         

        5. 深入了解宋明理學的必讀書

         

        6. 朱子學研究的里程碑之作,中國哲學研究的典范之作

         

        7. 品質(zhì)升級:內(nèi)容增訂一章,精校全書文獻,典雅精裝再版

         

        【內(nèi)容簡介】

         

        朱子哲學是中國哲學史上較為龐大的哲學體系之一,考察這一哲學的整體結(jié)構(gòu)及其具體內(nèi)容必須注意:一方面,整個朱子哲學和它的重要部分都不是一次形成的靜止結(jié)構(gòu),而是有其自身提出、形成并經(jīng)歷復雜演變的動態(tài)體系。另一方面,組成這一學說總體的命題大都不是意義單一的命題,朱子哲學中的哲學命題和他對許多問題的討論在內(nèi)容上大都具有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同含義。這兩方面造成了朱子哲學的復雜性。有鑒于此,本書注重從時(歷史演變)空(層次角度)的不同方面對朱子的理氣論、心性論、格物致知論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綜合考察和全面分析,以求達到對這一龐大而復雜的哲學體系的具體把握。

         

        本書是陳來教授的成名作,原為作者的博士論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在多家出版社刊印。本書自首版以來影響巨大,成為宋明理學研究的必讀書。著名哲學史家、朱子學專家陳榮捷先生認為該書“優(yōu)點有三:敘述異常完備;分析異常詳盡;考據(jù)異常精到……全書秩序井然,毫無贅語”。

         

        【作者簡介】

         

        陳來,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教育部社科委哲學學部委員,清華大學校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院長。著作四十余種。

         

        【目錄】

         

        目次

        引言 

        內(nèi)容提要 

        一 朱子與三君子 

        二 朱子與李延平 

        三 理氣先后——朱子理氣觀的形成與演變 四 理氣動靜 

        五 理一分殊 

        六 理氣同異 

        七 已發(fā)未發(fā)——朱子心性論的形成和發(fā)展 八 性之諸說 

        九 心之諸說 

        十 心說之辯 

        十一 心統(tǒng)性情 

        十二 格物與致知 

        十三 格物與窮理 

        十四 知與行 十五 鵝湖之前 十六 朱陸之爭 十七 朱陸異同 

         

        前論 朱子早年思想的發(fā)展

         

        第一章 朱子與三君子 

        一 以儒名家 二 出入經(jīng)傳 

        三 泛濫釋老 

        四 歸本伊洛 附:白田庚辰師事說辨 

         

        第二章 朱子與李延平 

        一 道南之傳 二 體驗未發(fā) 

        三 灑落氣象 

        四 境界與本體 五 涵養(yǎng)與窮理 六 理一分殊 

         

        本論一 理氣論

         

        第三章 理氣先后——朱熹理氣觀的形成與演變 

        一 太極解義 二 太極之辯 三 理在氣先 四 晚年定論 

         

        第四章 理氣動靜 

        一 理乘氣動 二 性情動靜 

         

        第五章 理一分殊 

        一 月映萬川 二 一實萬分 三 理一分殊 四 萬物一理 

         

        第六章 理氣同異 

        一 理同氣異 二 理有偏全 三 氣異理異 四 枯槁有性 

        小結(jié) 

         

        本論二 心性論

         

        第七章 已發(fā)未發(fā)——兼論朱熹心性論之發(fā)展演變 

        一 道南指訣 二 丙戌之悟 附:中和舊說年考 三 湖湘之行 四 己丑之悟 附:《遺書后序》考 五《知言疑義》 附:仁說之辯 

         

        第八章 性之諸說 

        一 天命之性 二 氣質(zhì) 三 天命與氣質(zhì) 四 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 五 性與情 

         

        第九章 心之諸說 

        一 心與知覺 二 心為主宰 三 心體虛明 四 心與理 (性) 五 人心道心 

         

        第十章 心說之辯 

        一 寂感 二 操舍 三 真妄 四 心體 

         

        第十一章 心統(tǒng)性情 

         

        第十二章 心非即氣 

        一 太極陰陽 二 氣之精爽 三 虛靈 四  (知覺 )運動營為 五 知覺:道心人心 六 總論 

        小結(jié) 

         

        本論三 格物致知論

         

        第十三章 格物與致知 ———朱熹格物論的形成 

        一 延平淵源 二 辨斥雜學 三 《大學》草成 四 《大學章句》 五 格物 六 致知 

         

        第十四章 格物與窮理 

        一 格物與窮理 二 積累和貫通 三 推類 

         

        第十五章 知與行 

        一 致知與力行 二 真知與樂行 三 致知與涵養(yǎng) 

         

        小結(jié) 

         

        后論 朱陸之辯

         

        第十六章 鵝湖之前 

         

        第十七章 朱陸之爭 

        一 乾淳之際 二 鵝湖之集 三 鉛山之晤 四 南康再會 五 曹表前后 六 論陸之弊 七 鳴鼓攻陸 八 無極之辯 九 蓋棺論定 

         

        第十八章 朱陸異同 

        一 尊德性與道問學 二 性即理與心即理 三 格物與明心 

         

        小結(jié) 

         

        附錄 

        評陳來的《朱熹哲學研究》/ 陳榮捷 

        征引參考書目 再版后記 增訂版后記 “博雅英華 ·陳來著作集 ”后記 

         

        【引言】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哲學家,也是中國哲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之一。他所生活的南宋前期,民族、階級矛盾錯綜復雜。他一生關(guān)懷政治,力主恢復大義,他的政治理想是以格君心之非來改善政治和變移風俗。他更歷了四代君主,與各代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物有著廣泛的復雜聯(lián)系,晚年立朝之日,也參與了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斗爭。在政事方面,除創(chuàng)立社倉外,南康救旱、浙東荒政、漳州經(jīng)界,他也充分表現(xiàn)了超乎俗儒的管理才干。盡管如此,他仍然主要是作為一個儒家學者在當時享有盛名。他一生講論、著述、撰注、編輯,學術(shù)成就十分豐富,教育活動也極為廣泛。居家則寒泉談經(jīng)、武夷授課、滄州講學,外任則白鹿洞書院、漳州道院、岳麓書院,隨政興學,門人弟子遍布天下。晚年遭慶元黨禁,風燭之年,仍編纂禮書,考異《參同》,訂正韓文,集注《楚辭》,死前尚在病榻講解《太極圖說》,修改《中庸》《大學》。他在古代文化整理上的貢獻,繼往開來。他的學說作為元、明、清的官方思想體系,在漫長的歷史中,顯示了它對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并曾廣泛傳及東亞地區(qū),在近古東亞文明的發(fā)展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

         

        幼年朱熹即勤于思索,5歲開始追尋“天體是如何,外面是何物”的宇宙課題。八九歲讀到《孟子》“圣人與我同類”,為成圣的希望激動得“喜不可言”。14歲喪父,遵遺訓從胡憲、劉子翚、劉勉之“三君子”學。受“三君子”影響,19歲中進士以后的數(shù)年中,他和同時代多數(shù)士大夫知識分子一樣,出入經(jīng)傳,泛濫釋老,而“終于此道未有所得”。24歲赴任同安途中,拜見了楊時二傳弟子李侗。在李侗的引導下,他逐步確立了道學的發(fā)展方向。在追隨李侗期間,他通過道南學派了解程氏學說。李侗死后,他開始走上獨立探索哲學的道路。在37歲,他第一次產(chǎn)生了自己的以《中庸》為基礎(chǔ)的哲學思想(丙戌之悟)。經(jīng)過了對這一次提出的哲學的否定,40歲的己丑之悟,使他確立了自己的思想基調(diào),從而真正確立了與李侗不同、也與道南發(fā)展的基本方向不同的為學方法。己丑之悟是朱熹思想真正成熟的標志。從40歲到46歲與陸九淵鵝湖相會,朱熹哲學的基本思想在這幾年全部建立起來。此后雖然在具體問題上有種種改變或發(fā)展,但這個體系以理性本體、理性人性、理性方法為基點的理性主義哲學的整體結(jié)構(gòu)已穩(wěn)定地確立起來了。

         

        朱熹是北宋開啟的理學的集大成者,他作《伊洛淵源錄》《近思錄》,對北宋以來的道學發(fā)展作了系統(tǒng)研究和整理。他匯集編定了二程的《語錄》,注釋了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和《通書》,注釋了張載的《西銘》,并撰寫了《周易本義》和《易學啟蒙》來發(fā)展程頤、邵雍的易學思想。這使得他的體系,以二程學說的基本思想為中心,改造了周敦頤的宇宙圖式,吸收了張載的氣化思想,融合了邵雍的象數(shù)易學,形成了由北宋道學幾條支流匯合而成的澎湃大江。不僅如此,他對整個古典文化有廣泛的了解。他一生用力于“四書”,早年著力于《語》《孟》,晚年尤用功于《學》《庸》,精心編成“四書”的《集注》和《或問》,使四書系統(tǒng)的哲學獲得了新的形態(tài)和新的生命。此外,史有《綱目》之編,詩有《集傳》之作,刊誤《孝經(jīng)》,訂定《小學》,主持編纂禮書,指導集傳《尚書》,他所提出的那個龐大的思想體系,是基于如此廣闊的思想文化基礎(chǔ)之上,也就毫不奇怪了。前人說他百家諸子、佛老異端,以及天文地志、律歷兵機,無所不究,“凡詩書六藝之文,與夫孔孟之遺言,顛錯于秦火,支離于漢儒,幽沉于魏晉六朝者”,皆“極深研幾,探頤索隱”。的確,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哲學家能在研究著述的廣泛性上望其項背,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

         

        任何一個時代哲學的出現(xiàn)都具有其由以產(chǎn)生的物質(zhì)條件和思想條件。前者指物質(zhì)生活條件,即決定精神生產(chǎn)的社會存在,后者則指思想資料來源,即每一時代哲學具有的、由它的先驅(qū)者傳給它而它便由以出發(fā)的特定思想材料。宋明理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tài),本質(zhì)上是適應這一時期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生產(chǎn)關(guān)系、階級關(guān)系以及整個家族宗法制度的需要產(chǎn)生的。作為古典儒家學說的新發(fā)展,它的出現(xiàn)和中唐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種種變化,即經(jīng)濟上以土地出租為基礎(chǔ)的租佃制成為普遍經(jīng)濟形態(tài),社會階級關(guān)系上非身份性地主取代門閥地主,政治上中央集權(quán)專制主義的出現(xiàn)以及官僚體制和科舉制度的成熟等是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從一定的生產(chǎn)方式、交換方式和社會結(jié)構(gòu)出發(fā),追溯宋明理學的產(chǎn)生過程,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而這遠非本書和這個引言所能承擔,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另一個方面。恩格斯后來十分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相對獨立性,認為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基本特性就是同既有的、由前輩提供的觀念材料相結(jié)合,并對這些材料作進一步加工?!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頁。因而,精神生活既為社會物質(zhì)生活條件所決定,又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發(fā)展道路。同上書,第501頁。從這里來看,對于“那些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領(lǐng)域,即宗教、哲學等等”同上書,第484頁。,必須十分注意它們是怎樣接受并如何改變由先驅(qū)者提供的既有的觀念資料,這應是哲學史工作者的特殊責任。

         

        在我看來,宋明理學的基本發(fā)展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這就是:周敦頤、張載的“氣”學以周敦頤哲學為主氣的唯物論,首見于張岱年先生1957年在《新建設(shè)》雜志上發(fā)表的《宋元明清哲學史提綱》。;二程、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的“心”學;以王夫之“物”學為代表的明清之際的批判哲學。這幾個發(fā)展階段正好把理學的三個主要派別:“氣”學、“理”學、“心”學在歷史上合乎邏輯地展開來,并最后在明清之際得到總結(jié)。本書是對朱熹哲學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概述一下前朱子哲學的發(fā)展。

         

        周敦頤《太極圖說》批判地吸取了道家系統(tǒng)宇宙發(fā)生的理論,并把它和《易傳》系統(tǒng)的宇宙論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新儒家哲學的基本宇宙模式。“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一本,二氣,五行,萬物,這個結(jié)構(gòu)簡易而規(guī)范,也是后來朱熹所以特別重視《太極圖說》的重要原因?!短珮O圖》由道教的某些圖式發(fā)展而來,近年學者多有考證。然而,從哲學史的觀點來看,《太極圖》的淵源問題只是確定周敦頤圖說的思想資料來源。一種哲學的性質(zhì)與意義主要不在于利用了哪些傳統(tǒng)觀念材料,而在于對所利用的材料是否作了改造和新的解釋。因而圖式與范疇一樣,作為一種結(jié)構(gòu)或理論的表達形式,其意義取決于它的具體解釋。關(guān)于爭議頗多的《太極圖說》首句,不僅朱子定本本有所據(jù),而且只要注意《太極圖說》本名《太極圖易說》,其基本思想是闡發(fā)《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思想,便可知是“太極”而不是“無極”才是周敦頤思想的最高范疇,陸世儀云:“周子《太極圖說》向原在《通書》中,《通書》原名《易通》,是周子讀《易》有得。筆而成書,不必拘拘于《易》而亦無非是《易》,故名《易通》。太極云者,《系辭》傳所謂易有太極是也?!?《太極圖說講義》,《桴亭先生遺書·文集》)這在《通書》中更加明顯。

         

        宋明理學奠基時的基本任務(wù)是批判佛老的虛無哲學,建立起儒家的宇宙論,以便從根本上確立儒家的一統(tǒng)地位。因而,從發(fā)展的邏輯上說,理學在開始“用唯物論的氣一元論的宇宙觀來與釋老相周旋和抗衡,就應該說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頁。。為此,北宋儒學開始的時候主要是利用《周易》中《易傳》的思想資料?!短珮O圖說》《通書》本名《易說》《易通》,《正蒙》的主要思想在《橫渠易說》已基本形成,周、張以前即已如此,而到周、張更加明顯。比較周、張的學說,有如下共同特點:一、《太極圖說》最后一句和《正蒙》最后一篇,都強調(diào)提出《易傳》“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表明哲學在當時的主要任務(wù)是針對佛老哲學的問題來構(gòu)造一種“原始反終”的宇宙論。相對而言,本體論意識還不明顯。二、周敦頤以太極為氣,張載以太虛為氣,都是在以佛老為當時對立面的批判中,繼承了漢唐元氣論,提出以氣為萬物的本原的一元論。宋初解易系統(tǒng)以氣釋太極,承自孔穎達《周易正義》?!墩x》反對韓康伯以無為太極,主張“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周易正義》卷七)。此點朱伯崑先生在《易學史課程》中業(yè)已指明。“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張載在這一點上比周敦頤更為自覺。三、在運動的內(nèi)部根據(jù)和原因上二者都還沿襲《易傳》的觀念,重“神”而不重“理”。四、這個階段的主氣論是與某種宇宙物質(zhì)的聚散循環(huán)觀念結(jié)合在一起的,如周敦頤講“混兮辟兮,其無窮兮”,張載更以“本體”和“客形”的聚散循環(huán)說明宇宙過程。除此之外,對以氣為實體的宇宙過程作辯證描述不但是這個階段主氣哲學的共同特點,也是他們的弱點——肯定宇宙過程的運動不息而又認定作為本原的太極、太虛“至靜無感”——也是共同的。

         

        周敦頤、張載的意義還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們提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從根本上開了新儒家一代風氣。周敦頤教二程尋孔顏樂處的人格追求,張載《正蒙·大心篇》視萬物無一物非我的大心境界,受到二程的特別推崇,絕非偶然。理學所代表的精神追求與玄學有極大差別,這顯然與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階級、社會基礎(chǔ)有關(guān)。

         

        然而,主氣的宇宙論固然在解決原始反終、知生知死的層面足以抗衡佛老,但從宋明理學自身的意義上看,周、張的宇宙論仍未能在人性與天道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倫理的本體并沒有因此建立起來以獲得應有的地位。從純粹哲學的觀點來看,氣之運動的內(nèi)在依據(jù),氣所凝聚的物體的復雜性、多樣性如何解釋,也都沒有解決。盡管張載也提到作為聚散出入必然性的理,但這不僅只是偶爾被提到,而且這個必然與當然幾乎沒有關(guān)系,從而在正面論證封建制度及價值體系的合理性上也不能令人滿意。

         

        從直接的意義來說,“理”學的出現(xiàn)正是對“氣”學的反響,二程以“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以“理”兼指必然和當然,在“理”學哲學中自然的法則和社會的原則被看成在本質(zhì)上同一的東西而統(tǒng)一到“理”中。傳統(tǒng)的儒家天人合一在這種天人一理中找到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所謂“天者,理也”,正是把理提高到上古哲學中“天”具有的本體地位。的確,“體貼”出這樣一種“天理”的二程才使倫理真正提高到本體。而“性即理也”的提出,表明人性的內(nèi)容與宇宙的原理也是完全同一的。也正是由于天理具有人間倫常秩序的投影的意義,哲學就決不能使“理”僅僅作為宇宙論的第一創(chuàng)生者,而必須更加強調(diào)它在現(xiàn)實世界作為普遍法則、根據(jù)的地位,于是“原始反終”的宇宙論變?yōu)椤绑w用一源”的本體論。而理既規(guī)定為氣之運動的所以然,氣的聚散循環(huán)說也就讓位于氣之自然生生說了。

         

        所謂道是所以陰陽者,所以開合者,是指氣的一陰一陽、開合往來,乃是由于有支配其如此運動不已的規(guī)律和根據(jù)。道作為陰陽開合的所以然雖然不脫離陰陽而存在,但它始終起主導和能動的作用。二程對“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這個解釋實質(zhì)上在全新的意義上把《易傳》這古老的命題規(guī)定為理氣的相互關(guān)系,他們對形上、形下的嚴格區(qū)分使思維對事物的邏輯分析推進了一大步,從而也使一系列古老的哲學范疇獲得了新的意義,哲學的內(nèi)容由此極大地豐富起來,這在朱熹的發(fā)展中表現(xiàn)得非常充分。

         

        另一方面,周敦頤、張載雖然提出了新的精神境界,但如何實現(xiàn)此種境界的方法卻語焉未詳,而在宋明理學,不論宇宙論或本體論,都必須最終落腳到個體的為學之方,才能實現(xiàn)理學自我實現(xiàn)的主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方法的問題比本體的問題更為重要且突出,相應地,作為修養(yǎng)方法的直接基礎(chǔ),又作為由宇宙論到方法論的過渡的心性論也日益發(fā)展和深入。因而,不獨《易傳》,《大學》和《中庸》也成為程朱學說主要依據(jù)的思想資料,南宋以降,理學內(nèi)部的爭論更多集中在心性論和方法論上,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李澤厚論李杜時曾提出,李白所代表的特征是一種還沒有確定形式、無可仿效的天才抒發(fā),而杜甫的意義則在于為人提供了可資遵循學習的規(guī)范。馮友蘭先生因謂道學之于玄學,正猶杜之于李,玄學沒有講清精神境界得來的方法,道學則教人于日用功課中達到這種境界?!墩摗疵赖臍v程〉——馮友蘭給李澤厚的信》,載《中國哲學》第九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3年版。其實,道學的方法也有不同的特征和意義。周敦頤“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其修養(yǎng)方法無由得知,二程開始注重方法,然而程明道以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認得物莫非己,乃是一種個體的心理體驗。程伊川雖提出“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但這一方法遠未占有像主敬窮理在朱子哲學中那樣的地位。而理學從北宋到南宋(朱熹之前),基本趨勢是發(fā)展內(nèi)向的直覺體驗,這從楊時到李侗的“體驗未發(fā)”尤見明顯。然而,無論濂溪的孔顏樂處還是明道的仁學境界,個體的直覺領(lǐng)悟正是一種“無確定形式的天才抒發(fā)”,朱熹提出的主敬窮理的理性主義才給人以遵循學習的普遍規(guī)范,朱熹的出現(xiàn)使得理學中理性主義占了主導地位,這是他對民族精神不可低估的影響,了解這一點才能認識朱熹哲學的由來和意義。

         

        為“理”學進行嚴密的、理性的完整論證,導致了朱熹哲學的體系構(gòu)造,首先必須把周敦頤、張載和二程結(jié)合起來。這是由于在建立了理的本體地位的二程哲學中,忽視氣化的意義,使得他們的哲學畫面多少有些蒼白而缺乏豐富性,當然這對于“理”學創(chuàng)始人來說是難以避免的。其次,二程更多地發(fā)揮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而沒有注意到《易傳》的太極論本身可以演變?yōu)橐粋€本體論的體系。己丑之悟后,朱熹在建立哲學體系的時候首先注解周敦頤和張載的著作,這是耐人尋味的。同時,二程哲學沒有提出的理事先后、理氣先后的問題占了朱子哲學的重要位置。與二程所理解的性與天道的自然合一不同,本體與人性的聯(lián)系由于“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太極”的提出也更為直接了。在這個哲學體系里,基本的對峙是理性本體(生物之本)和物質(zhì)材料(生物之具)、道德理性和感性情欲、理性方法和內(nèi)向直觀。理氣論、心性論、格致論成了體系的三個主體部分。如前所說,朱熹在廣泛吸取了包括北宋五子在內(nèi)的整個古典文化的基礎(chǔ)上,以理一分殊的寶塔式結(jié)構(gòu),終于建立起一座宏偉的哲學大廈,表現(xiàn)了當時民族哲學思維的最高水平。

         

        關(guān)于本書的方法,第一,哲學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則應當是力求歷史地、如實地闡明古代哲學的思想、命題和范疇。張岱年先生特別強調(diào)的“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史記·五帝本紀》)的指導原則對我有較大影響。第二,本書是以問題為主的專題研究,我以為哲學問題是把握理論思維的基本途徑,因而本書不孤立地討論范疇,筆者對朱熹哲學基本范疇的理解已充分體現(xiàn)在對問題的討論之中,事實上,離開哲學問題去討論范疇是不可能的。第三,本書對朱熹的研究除注重“辨名析理”的理論分析外,尤注意對朱熹思想歷史演變的考察。作為本書寫作的資料基礎(chǔ),作者對朱熹的思想材料,特別對《文集》數(shù)千封書信做了全面考證,這些成果已另成專書獻給讀者。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