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鈕則圳】孟荀哲學中的“規(guī)矩”譬喻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4-03-14 20:24:42
        標簽:

        孟荀哲學中的“規(guī)矩”譬喻

        作者:鈕則圳(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初四日丙子

                  耶穌2024年3月13日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币?guī)矩不僅是中國古代工匠勞動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圣先賢哲學討論時常用的譬喻。然而,正如《淮南子·齊俗訓》所言:“若夫規(guī)矩鉤繩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币?guī)和矩本來只是校正圓形與方形的兩種器具,如何運用“規(guī)矩”來進行譬喻說理,仍然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作為先秦儒家發(fā)展之兩翼的孟子與荀子,就是善于運用“規(guī)矩”進行譬喻的典型。

         

        孟子:追求人倫之極致

         

        孟子關于“規(guī)矩”的討論,最為人熟知的莫過于《離婁》開篇所言:“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痹凇洞呵锓甭丁こf王》中,董仲舒將這段話演繹為:“雖有巧手,弗修規(guī)矩,不能正方員。雖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雖有知心,不覽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則先王之遺道,亦天下之規(guī)矩六律已?!泵献诱J為,諸侯在表面上具備“仁心”與“仁聞”,主觀上也具有平治天下的愿望,但是未能實質性地增進人民福祉,究其原因是未能像堯舜一樣廣施仁政。一直視圣人為“百世之師”的孟子,正是通過將規(guī)矩與先王仁政之道進行類比,凸顯圣人政教的典范意義。

         

        不僅在政治領域,孟子還重點在個人修身領域以“規(guī)矩”譬喻,主張對圣賢境界的追求。對“人”的定位是孟子思想體系的邏輯出發(fā)點。一方面,孟子通過“人禽之辨”強調人相較禽獸而言具有仁義禮智四端之心,因此人能過有道德的生活,從而突出了人之為人的絕對優(yōu)越性。另一方面,孟子說:“規(guī)矩,方員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規(guī)矩象征著一種極致。如果說規(guī)矩是方圓的極致,那么圣人就仿佛規(guī)矩一樣,不僅是人倫之至者,更是仁義禮智之德的最具足者,人應當向著這種極致努力。孟子素來主張“圣人,與我同類者”“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圣我之辨”,說明每個人皆與圣人同類,從而彰顯了人在追求成圣成德方面的普遍平等性。孟子的“主體定位觀”,揭示了人存在于禽獸與圣人所構成的兩極張力之間。因此,如何避免淪為禽獸,并朝向圣人境界不斷努力,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實踐課題。

         

        在孟子看來,道德境界的養(yǎng)成,其根本動力是個體內心對仁義之道的孜孜以求與躬行踐履。孟子說:“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者亦必以規(guī)矩?!薄拌鹘齿嗇浤芘c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比绻f工匠的法度是規(guī)矩,那么學者的法度則是仁義之道。問題在于,下學的外在規(guī)矩準則可以通過傳授而實現普及化,上達的仁義之道卻并不能通過簡單的技巧來傳授,而全在于個人體悟。正如東漢時期孟學大家趙岐所說:“規(guī)矩之法,喻若典禮,人不志仁,雖誦憲籍,不能以善。”一個熟諳規(guī)矩法度卻心懷叵測的人也會作出不善之舉。孟子正是通過規(guī)矩之喻鼓勵人們?yōu)閷W求道,行善為仁,培養(yǎng)理想道德人格。與依賴外力相比,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去找尋,付諸行動,永不懈怠,方能有所收獲。職是之故,孟子主張通過擴充四端、居仁由義、養(yǎng)浩然之氣等修養(yǎng)工夫,使得個體所本具仁義之心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那樣,漸次擴充開去。人與禽獸的“幾希”之別逐漸擴大,人與圣人的差距也逐漸縮小,最終使得浩然之氣“塞于天地之間”,挺立起道德主體的圣人氣象。

         

        荀子:依循禮制之規(guī)范

         

        與孟子強調“規(guī)矩”所蘊含的極致義不同,荀子更為注重“規(guī)矩”在群體政治生活中所象征的規(guī)范義。荀子說:“故繩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規(guī)矩者,方圓之至;禮者,人道之極也……故學者,固學為圣人也,非特學為無方之民也?!泵献痈邠P性善論的大旗,荀子則通過“性偽之分”主張人性中本無善質,人的天性始終處于自然而然,甚至易流于惡俗的狀態(tài)。加之人是社會性的存在,當面對物質資源有限的社會狀況時,爭奪必然發(fā)生,進而導致社會走向“偏險悖亂”。圣人因此通過“制禮”合理統(tǒng)籌社會資源,滿足不同社會層級的需求,以避免此種情勢的發(fā)生。所以,荀子主張人需要通過后天學習圣王禮義的“積偽”過程,以達到圣人境界。在荀子看來,規(guī)矩、繩墨、權衡等好比正國正身的外在禮義規(guī)范。他正是借由這種規(guī)范意義來論證禮制對于政治生活的合理性,并以此主張人積偽學禮以成圣的必要性??梢园l(fā)現,與孟子注重個體的修身問題不同,荀子在討論“規(guī)矩”時更為注重社會化的人群,即人的社會性。其“人能群,禽獸不能群”的人禽之辨觀點也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荀子說:“故人知謹注錯,慎習俗,大積靡,則為君子矣;縱性情而不足問學,則為小人矣?!庇腥送ㄟ^后天的“積偽學禮”而做到積善不息、參于天地,因而被稱為圣人;有人卻放縱情性,缺乏后天的學習而淪為小人。因此,凡人只要通過后天對于禮義規(guī)范的努力學習,一樣具備成為圣人的可能性。這就是荀子“涂之人可以為禹”的觀點。

         

        “涂之人可以為禹”,使人聯想到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清儒陳澧在《東塾讀書記》中認為:“涂之人可以為禹,即孟子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但改堯舜為禹耳。”細繹二者,荀子并非只是簡單地將堯舜更換為禹。孟子認為,無論圣凡皆本具四端之心以及擴充善端的能力,但是圣人的善心能夠較好地存養(yǎng),而凡人“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其本心往往處于放失狀態(tài),無法將其本具的善性完滿地發(fā)顯出來。荀子則強調途之人“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這種“質”與“具”指人心具有認識禮義規(guī)范并且專心為學、積習禮義的潛能。嚴格地說,荀子認為人性中并沒有確切的善的內容,他將善歸于后天學習的結果。孟荀都主張人性是生而平等的,也各自昭示出一種凡人成圣的可能性。但是對于孟子而言,善在人性中是固有且實存的,人守護好“本心”并且努力“擴充”這種善性,就是做人最大的“規(guī)矩”與本分。這不僅是人的自然,更是人之所當然。荀子則重在指出人性中具有認識善的潛能,而激發(fā)這種潛能需要外在的禮義規(guī)范來引導。于是,他主張人要通過長期且專一的“積偽”活動,加強對于外在規(guī)范的學習與依循,將自身實現“仁義法正”的潛能發(fā)揮出來,從而構建起一個具有公序良俗的美好社會。由此可見,《荀子》全書以《勸學》開篇,未嘗沒有深意存焉。

         

        在哲學討論中,譬喻的好處在于運用廣為大眾熟知的物象,以簡易直截、生動形象的方式闡理明道。西漢儒者劉向在《孫卿書錄》中說:“孫卿道守禮義,行應繩墨,安貧賤。孟子者,亦大儒,以人之性善。孫卿后孟子百余年,以為人性惡,故作《性惡》一篇以非《孟子》?!奔毸济宪麝P于“規(guī)矩”的不同譬喻,我們可以發(fā)現它構成了理解孟荀哲學同異,乃至處理“統(tǒng)合孟荀”問題的樞機性概念。在現代科技愈加廣泛而深刻地介入乃至形塑大眾生活方式的今天,我們應當如何汲取古典資源,既保有赤子之心又嚴守規(guī)矩,從而更加“從心所欲不逾矩”地生活?孟子與荀子的相關討論,無疑提供了深層次的啟迪。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編孟子正義”(22&ZD036)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