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齊義虎作者簡介:齊義虎,男,字宜之,居號四毋齋,西元一九七八年生于天津。先后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樂山師范學院。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儒家憲政問題,著有《經(jīng)世三論》。 |
——評蔣慶之《儒學的時代價值》
作者:齊義虎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發(fā)表,原載《原道》第16輯,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在器物—制度—思想三個層面漸次深入的滲透,儒學逐漸被認為是無用和過時的了。于是乎先有中體西用之說分離體用,承認儒學在用上的無能;不數(shù)年便又廢科舉、籌立憲,徹底變革以儒學為根本的政教制度;最后更是在五四運動中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與之并行的則是學術上疑古學派的大盛,激憤的中國知識分子甚至認為應該將所有的線裝書都丟盡茅坑里。建國后經(jīng)歷了文革更為徹底的反傳統(tǒng)滌蕩,儒學愈加風雨飄零、命懸一線。于是在余英時先生看來,儒學已經(jīng)成了失去軀體的游魂;而已故的美國學者列文森更是將儒學視為早已走進博物館的死物。但儒學真的死了嗎?
看一種學說或思想是否具有生命力,不光要注意其空間的傳播性,更要看其時間的長久性。以傳播空間之廣度與深度來看,今日之顯學自然依舊非西學莫屬,但西學在向全世界擴張的過程中也越來越暴露出其自身的弊病?,F(xiàn)實世界的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能源危機、核武威脅、都市膨脹、信息爆炸、資源浪費、南北對立、文明沖突、貧富不均、技術統(tǒng)治、意義喪失、人性異化等等問題越來越凸出,持續(xù)困擾著人類的生存,而西學在學理上對此卻回應無力、一籌莫展、黔驢技窮。面對著理性化的牢籠,不論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哲學還是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以及種種時髦的后現(xiàn)代主義,他們除了對于人生荒謬與歷史荒唐的診斷之外,只能發(fā)出一些悲觀無助的哀嘆,抑或是魚死網(wǎng)破的瘋狂式反抗。其間雖不乏睿智、激烈的批判和同歸于盡、與子偕亡的氣概,但終究還是逃不脫悲涼的絕望。可以說,近代以來的西學只飚行了短短的幾百年便走進了一個歷史的死胡同。
西學病倒了,未老先衰、尸位素餐,已不足以承擔起王官學的職責,而這恰好給了儒學一個重新崛起的機會。如今的社會就好像一個病人,西醫(yī)為它治療了好長時間,想盡了種種辦法卻依舊不見成效,于是不得不把過去被打成反動派的老中醫(yī)再請回來。叔孫通嘗言:“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边M取者難免屠暴,禍害蒼生,故儒者有所不為;守成者轉(zhuǎn)化治平,造福百姓,故儒者勇于擔當。人類在西學的鼓動下金戈鐵馬、飚歌猛進了幾百年,現(xiàn)代化雖然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物質(zhì)成就,同時也層累了許多積重難返的問題。儒學或許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確實是無用的,但如今要收拾后現(xiàn)代的爛攤子恐怕正是儒學發(fā)揮其大用的時候了。
我們之所以敢于說儒學沒有死,依舊葆有強健的生命力,就在于儒學具備對治今日之社會問題的能力。近日蔣慶先生將十余年間的文章結(jié)集出版,取名為《儒學的時代價值》,正是緣于這樣的一種信念。在自序中作者說:“如果儒學不能對中國遭受的苦難與面對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獨特的看法,即意味著儒學不僅喪失了自己的獨特性,也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力,變成了無價值的死的知識之學?!保ㄒ娛Y慶著:《儒學的時代價值》,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頁之“自序”。)
儒家不是實用主義者,對于學理自有其嚴格的堅守和秉持;但儒家亦不是迂腐的冬烘先生,只知妙談玄理,不問世事蒼生。儒家有經(jīng)有權、知常達變、以理成事、即用見體。儒學昨日之無用乃在于不愿為淵驅(qū)魚、為虎作倀;儒學今日之大用則在于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此誠然孟子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也。
蔣慶先生自從1995年在《公羊?qū)W引論》中首次揭橥政治儒學之真義以來,又在2003年出版了《政治儒學》一書,完整提出了三重合法性的學說,赫然擎起了王道政治的大旗,一掃海外新儒家偏于內(nèi)圣而外王缺失的頹勢。在西學籠罩之中國學界,此舉不啻晴天霹靂,響徹云霄。中國雖然在1949年就實現(xiàn)了政治的獨立,但在思想——文化——學術上我們卻依舊處于西方殖民地的地位。中國的學界多年來只是不斷地搬運西方的新理論、新名詞,而沒有形成自主的獨立的思考氛圍與問題意識。蔣慶先生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可以說終結(jié)了這一自我殖民的文化魔咒,開啟了中國人繼政治獨立之后的文化獨立運動。
本書一共收錄了蔣慶先生十余年間的12篇文稿,其中最早的當屬《心性儒學與未來世紀》和《良知是人類歷史的最后希望》這兩篇發(fā)表于1994年的文章,最晚的則要算由蔣慶先生的助手范必萱女士2006年整理于陽明精舍的《心學散論》。各篇文章的排列打亂了發(fā)表或?qū)懽鞯臅r間先后次序,但作者在書中又沒有給出一個編排次序的標準或理由。不過從文章的內(nèi)容來看,我們還是可以得出一些分類規(guī)律。
蔣慶素以政治儒學而為人所知,但按照《蔣慶先生學述》的說法:“蔣先生以‘政治儒學’名世,然心性儒學亦其素好,造詣湛深,撰有《心學散論》若干篇行世?!边@一點可以從本書收錄的最早的1994年兩篇文章得到印證。歷史地來看,蔣慶先生最初也是從新儒家的路子開始進入儒學的。雖然后來對之心有不慊,針對心性儒學提出了政治儒學的分野,但他只是不慊其偏于一端,而非將儒學之心性一派全筆抹殺。其自身亦秉持以心性儒學修身、以政治儒學治世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
《心學散論》和《心性儒學與未來世紀》便是屬于這種關于心性儒學的文字,雖然寫作時間上前后相隔十多年,但依舊可以視為一組文章。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乃是作者自家修習儒學的心得體會,后者則是對于心性儒學所做之學術化的研究與討論。一者是工夫之談,于歆慕儒學之后學弟子之持身修己可大有幫助;一者是學問之談,注重于義理之闡釋與發(fā)揮。
作者以《心學散論》冠于諸篇之首,足見其對于此篇文字之重視。儒門自古便有“尊德行而道問學”之教,雙輪并走、比翼齊飛乃是貫通內(nèi)外的常道,熱衷政治儒學之讀者諸君正可于此處窺見儒學之總體全貌。如今民間儒學勃興,雅好夫子之言者甚多。然儒學飄零百余年,幾近學絕道喪。于此守先待后、萌生振起之時,時人或囿于昔日舊習,偏于政治之民族激憤,而缺乎心性之君子修為。誠如陽明先生在《拔本塞源論》中所言:“圣學既遠,霸術之傳積漬已深,雖在賢知,皆不免習染。”果如是則徒然一儒門憤青而已,非但無補于世道,更可有污于圣教。夫子有言:“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惫适Y慶先生在《心學散論》中特意以“先立名節(jié),后談圣道”(第6頁)與同道諸君共勉。讀者諸君于此篇不惟體會其涵養(yǎng)之工夫,更當有感于蔣慶先生之良苦用心也。
要之,儒學之復興端在君子之振起。文武之道,布在方策,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此古之懿訓也。如今五經(jīng)俱在,義理深藏,唯賴有為之君子闡而發(fā)之,使其大白于天下,則儒學復興之日可待也。而君子之始起于修身,《大學》之八條目次第分明,無須在下多言。
在《心性儒學與未來世紀》一文中,蔣慶先生對于心性儒學之自然觀做了五個方面的概括,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大化流行的宇宙觀”、“盡物之性的物與觀”、“陰陽交合的生成觀”以及“以物觀物的方法論”(第41~46頁)。其條理之分明,涵蓋之周全,表述之精當,都足以接引后學、廓清迷識。雖然這還是一篇冠以心性儒學之名的文章,但在與未來世紀的對接中我們已經(jīng)隱約看到了政治儒學行將誕生的征兆。尤其是在文章末尾“結(jié)語:未濟”這一部分,從“明心見性而返心復性而開物成務而裁成天地”(第50頁),心性儒學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而是向外推演為治理的事功。盡管這乃是儒學應有的題中之義,但在當時卻有著突破海外新儒家偏于內(nèi)圣、罔顧外王的時代意義,為此后一年《公羊?qū)W引論》中政治儒學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以上兩篇可以視為第一組文章。
第二組文章則包括《儒學的真精神與真價值》和《我所理解的儒學》這兩篇文字。從題目上就可看出,這兩篇文章主要是從正面來闡釋儒學之精義所在。在《儒學的真精神與真價值》一文中,蔣慶先生把儒學的基本義理概括為十條特征:一是道德首出、仁為根本;二是社會教化、禮為基礎;三是德主刑輔、明刑弼教;四是王道理想、貫通三才;五是建立中極、理一分殊;六是內(nèi)圣外王、止于至善;七是不求來世、當下圓成;八是歷史未濟、現(xiàn)世拯救;九是保合太和、世界大同;十是自力立教、良知希望(第21~30頁)。
這十大特征可以說融合了自先秦原始儒家到后世宋明理學的所有儒家思想范疇,并且為它們都配置了各自的位置,理順了彼此之間的關系,打通了儒學一以貫之的義理脈絡,彌合了先秦儒學與后世儒學、漢唐經(jīng)學與宋明理學的分野對立,促成了儒學內(nèi)部的思想體系整合。整合的過程同時也是判教的過程??鬃託{后,儒分為八,先秦就已有孟荀之別,至清末譚嗣同更甚言“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xiāng)愿也”。此外如漢學宋學之對立,理學心學之紛爭,大大小小,不絕于史。儒學內(nèi)部的派別分立一方面是自我更新能力的體現(xiàn),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自我弱化的內(nèi)耗。這在儒學為王官學的時代倒還不要緊,但對于今日欲重振儒學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如果儒學自身還是內(nèi)部門戶爭立的一盤散沙,又如何去應世接物、建德立功呢?
時人好把儒學打斷為兩截,以為先秦原始儒家秉時中智慧、純而又純,秦以后之儒學則雜染霸道法術、已非正學。此說與前引譚嗣同之說并無二致。在蔣慶先生看來,此乃是自小儒學,不免有儒學虛無主義之嫌。荀子以為:圣賢者,學之積也;禮義者,圣賢之積也。故荀子主張法后王,以先王年代久遠,文獻不足征,致遠恐泥;后王則兼取先王而又與時偕行,圣之時者也。孔子編訂六經(jīng),集三代之大成,承先啟后,已經(jīng)為后人做出了表率。今日之判教,亦當以同情、寬容之心禮敬前賢,以孔荀之累進史觀擇選之、整合之。于此觀之,蔣慶先生之一篇文章不過區(qū)區(qū)萬余字,然其于當前儒學貫通義理、振起復興之意義不可謂不大矣。
接下來的《儒學之用的標準何在》、《超越現(xiàn)代性與自由主義》和《追求道德的政治》這三篇文字則可以劃為第三組文章。與前兩篇的直陳義理方式不同,這一組的三篇文章乃是結(jié)合著時代問題而發(fā)出的討論。
《儒學之用的標準何在》著力回應了近代以來對于儒學無用的責難。蔣慶先生將其概括為三方面的指責,即儒學在“救亡”上無用、在“科學”上無用、在“民主”上無用(第61頁)。在蔣慶看來,這三方面的無用恰恰顯示了儒學無用之大用的品質(zhì)。救亡上的無用源于儒學堅守了人類道德理想的原則,而不愿下降到暴力廝殺的惡性爭斗中去;科學上的無用因為儒學所關心者在道德而不在技藝,故雖不能形成科學但卻可以規(guī)范科學;民主上的無用則由于儒學自身所孕育的天道—歷史—民意的三重合法性的政治理念要遠遠高于“民意合法性一重獨大”的民主政治,故不屑于屈己降身以從之。儒學于救亡、科學、民主之急功近利皆無所用,但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此處之無用正是儒學欲調(diào)適上遂之所在。
此外的《超越現(xiàn)代性與自由主義》和《追求道德的政治》兩篇,從題目即可看出其主旨所在。作者分別從應對現(xiàn)代性之困境、走出自由主義之迷惘、復歸道德化之政治三個層面暢談了儒學在今日之時代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第四組的兩篇文章《讀經(jīng)與中國文化的復興》和《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與中國書院傳統(tǒng)的回歸》都是談教育問題的。中國近代以來因為窮于應付救亡的問題,社會精英大多致力于應變圖存,而卻將國家的守常固本之道忘卻了。百年激蕩,國存教亡,學校失守,人才凋零,誠乃一可悲之事。今日欲重振我禮儀之邦,首在涵養(yǎng)民風,欲涵養(yǎng)民風必先恢復教化,而欲恢復教化則不能不先有人才,人才之得在乎教育。此乃蔣慶先生推動兒童讀經(jīng)、倡導書院傳統(tǒng)之衷心所在也。
第五組乃是兩篇書評文章,一是《保守主義真義——評劉軍寧<保守主義>一書對于柏克保守主義思想的誤解》,二是《中國文化的真精神與真生命——評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一書對中國文化的看法》。兩書共同之處在于破除誤解、闡發(fā)真義,只不過前一篇乃是針對西方思想之誤解所做的的澄清,而后一篇則是針對中國文化之誤讀給予的辨析。二者皆有廓清迷識、還原本真之功,對于糾正國內(nèi)學界的一些偏見誤解可謂裨益良多。
本書的最后一組文章是《良知是人類歷史的最后希望》,只有一篇。在本書的安排上,這篇文章并沒有排在末尾,而是放在了倒數(shù)第三篇。但從其內(nèi)容來看,以之殿后似乎更為合適。綜合全書來看,第一組文章說的是修身立志之學;第二組文章則為我們正面闡發(fā)了儒學義理;第三組文章以儒學立場來探究和回答了一些現(xiàn)代問題;第四組文章則從教育著手為儒學明日之復興儲備人才;第五組文章主要是僻外道;而第六組文章,誠如文章標題所示,乃是要揭示出儒學之所以定能復興的根本動力所在。
此文寫作于1994年,時間很早,但卻深深奠定了蔣慶先生對于儒學的堅定信仰。今日先生之弘教不遺余力,勇氣來于何處,信心源自哪里?全都在這良知二字上。良知是人心的虛靈不昧,是仁心之所在,是智慧之所出,是勇氣之所起。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讀了此篇,你才會明白蔣慶先生何以會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巨大道德力量。若與陽明先生相比附,本篇不啻為蔣慶先生之《拔本塞源論》也。
十余年間只此十二篇文稿,不可謂之多。然其所以不多,非不多也,因天下之失道也久,眾所望于先生者過多也。本書之文稿從內(nèi)容來看基本多屬于義理之研討,對于制度之構(gòu)想、禮俗之恢復皆少有涉及。比如,近年蔣慶先生對于政道之三重合法性論述頗豐,而如何將其落實為治道層面之制度設計則少有詳談。盡管蔣先生也曾提出過通儒、國體、庶民的三院制,但此乃是依照西方之議會制變通而來之設計,與中國自古以來之舊制頗有不合。政道上之三重合法性是否必然要落實為治道層面之三院制,將來之政體是否可以吸收原有君主制之部分形式,民主選舉與開科考試、傳賢禪讓等選拔方式之間如何分工組合,似這些問題都還有極大之討論空間。晚輩后學于此不惟自家深思,亦殷殷有望于蔣先生之卓識高見也。
當然,儒學不是蔣先生一人之儒學,其振起復興之責固然亦不應由蔣先生一人承擔。唯集合眾人之力,庶可早成大業(yè)、共繪藍圖。故有志于儒學之士君子,或可以蔣先生此書為門徑,斬斷現(xiàn)代迷識,早日悟入正途,上溯先賢經(jīng)典,發(fā)奮熏習浸潤,畢十年之力,成一生之德,立萬世之功。我想或許這也正是蔣先生結(jié)集此書的心愿吧。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