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廣生】為什么要“回到康有為”?——《原道》第30輯“回到康有為”專題導言

        欄目:《原道》第30輯
        發(fā)布時間:2016-08-13 20:22:24
        標簽:

         

         

        為什么要“回到康有為”?

        作者:張廣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中外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法學博士)

        來源:《原道》第30輯,陳明 朱漢民 主編,新星出版社2016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十一日丁卯

                   耶穌2016年8月13日



        在當代,康有為這個話題之所以得到學術界的持續(xù)關注,不僅因為他作為思想人物處在中國“古今之變”的轉折點上,而且因為他的所言、所行和所思——所表征的中國面對世界的困惑并沒有因為一百多年的時間綿延而得到自然的澄清。換言之,康有為的重要性,也許不是因為其所提供的答案,而是因為其所提出的問題??涤袨樗岢龅膯栴}概而言之就是“古今中西”問題。從中國的視角來看這一問題,本來應該概括為“古今中外”問題,“古今中外”變成“古今中西”,當然是因為近代西方作為中國的挑戰(zhàn)者為自己贏得的歷史地位。

         

        無論眾多學者如何強調西方是從古希臘時代以來綿延兩千年的悠久文明,中國感受到的那個挑戰(zhàn)的“他者”就是從年輕的現(xiàn)代西方世界中擴散出的力量。這個西方不僅僅表現(xiàn)為某幾個具體國家軍事威懾的咄咄逼人和財富攫取的佞侻不曲,而且表現(xiàn)為一種“群己倫理-政治關系”的另類組織形式。它就是現(xiàn)代西方式的立身、立國與面對世界的道路與方略。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那個急于學習西方道路,汲汲于脫亞入歐的日本在甲午海戰(zhàn)中險勝中國,才對士大夫們產(chǎn)生了深刻的沖擊。與日本這個身處中華文明圈邊緣的國家迅速就表露出福澤諭吉“文明論”式的激烈批評儒教和佛教東方、熱情擁抱西方的態(tài)度不同,中國作為中華文明圈的核心國家對西方?jīng)_擊做出的是更加復雜的反應。在西方?jīng)_擊下,無論傳統(tǒng)中國在區(qū)別西式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意義上被稱作帝國,天下-國家,還是文明-國家,總之,中國“以國家兼天下”的傳統(tǒng)秩序難以安立了。因為天下大勢已變,列強環(huán)伺,所以,正如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中所作的歷史時勢與戰(zhàn)略判斷所言:“今之為治,當以開創(chuàng)之勢治天下,不當以守成之勢治天下;當以列國并立之勢治天下,不當以一統(tǒng)垂裳之勢治天下”。

         

        一切率由舊章當然是不合時宜了,問題是,受到西方?jīng)_擊的中國需要發(fā)生怎樣的“變易”,又要保持怎樣的“不易”呢?抽象回答這一問題當然簡單,那就是保持那些“好的”,改變那些“不好的”。但更進一步的問題是,應該用什么標準,應該由誰來判斷這“好的”與“不好的”呢?福澤諭吉的“文明論”在面對西方挑戰(zhàn)時處理“好壞”這一問題的方式倒是簡單樸素,只要能保存日本的“國體”,也即只要能保證日本人不被西洋人統(tǒng)治,那么政統(tǒng)、文教、風俗等等皆可按西方模式改變,理由是,西方文明即使不完美,在人類進化的道路上也是領先的。但是,這個說法中國可以接受么?顯然不能,原因在于中國與日本在文明史中地位的不同。地位不同,它們各自擔當?shù)呢熑我簿筒煌?。對于中國而言,為對抗西方軍事方面與工商業(yè)方面的沖擊,富國強兵以“保國”“保種”當然是最急迫之事,但急迫之事與重要之事既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簡單等同。在中國的有識之士眼中,中國不僅僅是在與英國、法國或日本這些具體國家競爭,而且也是在與西方模式的發(fā)展道路競爭??涤袨樵凇侗鴷鲁獭分刑岢龅摹氨薄氨7N”“保教”的完整應戰(zhàn)目標實際上表明,中國的第一代維新人物中已經(jīng)有人意識到了這一重大問題的深刻意義,他們中已經(jīng)有人將某種深刻的文明自覺提到了根本指導思想的高度。

         

        那么,為什么這些杰出代表人物會有這種特殊的自覺意識呢?以及,為什么要有這種意識呢?甚至我們還應當繼續(xù)問,為什么必須要有這樣的意識呢?我們應當從思想與歷史兩方面來尋找原因。實際上,福澤諭吉的文明論中就已經(jīng)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暗示。他所提出的西化根本戰(zhàn)略一方面說明了現(xiàn)代化并不是一個開放包容、相互提攜、共同進步的過程,而是西方列強借由工商業(yè)與戰(zhàn)爭機器而展開的擴張過程,現(xiàn)代西方列強的所作所為與他們所言說的“文明”話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悖反;另一方面,日本民族在這樣的一個巨大的趨勢面前也只能為自身選擇一個十分有限的目標。但是,即便是這個作為底線的政治上的自主,在經(jīng)濟、文化等重要主權喪失的前提下,顯然也是極其脆弱和缺乏保障的。這樣一個顯然只能成為暫時性“最低綱領”的想法必須在一個“最高綱領”之下才能成為一個可以接受的國家戰(zhàn)略。然而,由于某種缺失,福澤諭吉甚至沒有能力提出任何一種“最高綱領”。相比之下,康有為的思路就顯得十分有啟發(fā)性。康有為也提出了種種“變易”的具體方策,如學習西方列強的“物質之學”、改革中國的教育體系、變更中國的服色名物、建設西式的工商金融體制,甚至改革中國“治教合一”的政教體制等。然而這些“變易”措施絲毫沒有動搖中華文明對于人類理想生活樣態(tài)的基本構想,從而也絲毫沒有動搖中華文明的根基。面對同樣的危局,康有為展示的是中國士大夫獨有的格局與氣派,康有為非但沒有將西方文明視為“先進”,反而是要求中華文明重新煥發(fā)生機去包容、吸納、消化西方并革除其種種弊端,最終使得整個人類文明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在今天這個時代,當西方模式的發(fā)展道路越來越難以為繼,當人類文明的未來越來越令人擔憂,當中國道路問題越來越引起世界范圍內(nèi)所有有識之士深刻思考的重要時節(jié),康有為一百年前對于這個事關人類共同命運的重大問題深刻而全面的探究,康有為在思考中所展現(xiàn)的“古今問題”和“中西問題”之間張力,必然使得康子本人再度成為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

         

        有鑒于此,《原道》總第30輯以“回到康有為”為主題,組織6位中青年學者展開專題研討,論題分別涉及康有為對儒教中國治道轉型的思考(張廣生文),康有為對德國崛起的觀察與對世界秩序的構想(章永樂文),康有為的文教經(jīng)世思想與行動(丁凡文),康有為《中庸注》中的圣人與政教思想(諶祥勇文),康有為的孔教觀及其當代鏡鑒(陳彥軍文)和康有為思想中的莊子學脈(陳雷文)。本輯專題以空前的力度展示康有為思想的復雜性與共時性,我們相信,“作為問題的康有為”,會進一步啟示今人思考近現(xiàn)代以來不絕如縷的“康有為問題”。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