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二臣”說的義理價值───從施瑯的評價爭議談起(皮介行)
欄目:電視劇《施瑯大將軍》
發(fā)布時間:2010-03-28 08:00:00
 |
皮介行
作者簡介:皮介行,男,民國四十四年暨西歷一九五五年生于臺北,卒于二零一一年,父祖為浙江人,百多年前為湖北省隨州市皮家灣人士。畢業(yè)于東吳大學政治系。曾任《大學雜志》主編、《前進周刊》編輯,《南洋周報》主編、《民主報》編輯、《民眾日報》記者、《在野雜志》總編輯、環(huán)球通訊社副總編(一九八七年十月,以此名義采訪中共十三大,為首次公開接觸中共中央之記者。返臺后遭開除)、三極高工教務主任、臺商廣東龍眼焊材廠副總經(jīng)理。致力于推動“大愛中華”社群活動,強化文化中國之互愛互信,以壯大中華民族之光明愿景。
|
蔣慶先生在〔關于《施瑯大將軍》答網(wǎng)友問〕的短信中說到:
〔就當時情勢論,明是夏清是夷,明是中國正朔所在清是外逆,故施瑯降清于文化上是棄夏歸夷,于政治上是明正統(tǒng)之叛臣,施瑯與鄭氏恩怨不能成為其降清托詞。施瑯大節(jié)既虧,身名瓦裂,不管降清后有何功績,士大夫名節(jié)已壞,余事皆不足論。儒家不以成敗論英雄,若施瑯是英雄,其如蕺山一堂師友自裁殉國何?夫子不與以德報怨,其理正與此同。至于施瑯統(tǒng)一臺灣,實與文不與而如其仁。雖然,又豈可因之而洗卻貳臣污名耶!〕
蔣慶是大家,下語如定石,能量貫注而氣勢非凡。不過此評論卻引起我另一種反思:何謂“貳臣”?為什么一旦為“貳臣”就大節(jié)既虧,身名瓦裂,余事皆不足論?難道“貳臣”之負面價值位階等同于道?等同于陰陽與仁義?既然身名瓦裂,余事皆不足論,為什么還可以“實與文不與而如其仁”?
這其中所涉及的核心觀念,就是所謂的“貳臣”,這兩個字的罪名從何時何處開始,我實在缺乏考證,但就我的理解,所謂“貳臣”意味著一旦為人臣子,一生之中不可以效忠兩個主子,這是一個人不可違反的“大節(jié)”,為人臣子而就職于兩個朝廷,為兩個姓氏服務就是不忠于原主子,就是大節(jié)有虧!
我想此價值條規(guī)是來自“女不事二夫,男不事二主”的古封建道德,所謂“女不事二夫”意味著女人必須從一而終,無論如何不能嫁兩個丈夫。這樣鋼硬而一刀切的剝奪婦女擇偶權(quán),無異于把婦女當成男人的終身奴婢,既剝奪其人的尊嚴與自由,更違反人道.人性.人情,是要不得的。如今這一條早已瓦解,婚姻自由成為共識,在此就無庸討論了。而其第二條“男不事二主”,亦即所謂“仕于兩姓為二臣”,同樣也具有封建性以及對人的奴役與踐踏,含帶著“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含帶著“君要臣死.臣得不死”, 同樣也具有違反人道.人性.人情的特質(zhì),但是,到了今天卻仍然還是儒者們論斷歷史,辨別忠奸的無上律令,這就很讓人納悶了。
說到底“二臣”不過是一家一姓站在壟斷政權(quán)的私心上,所發(fā)出來的價值判斷,這原只是皇家政治私天下的一種反映,為什么竟會轉(zhuǎn)化成人倫人道的無上律令?這樣的律令,我們今天還應該繼續(xù)堅持嗎?孟子有謂〔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晨鬃铀f〔君君臣臣〕,都非常明哲的確立權(quán)利義務的相對性??墒橇R儒的人不管這些,硬是把單向的奴性條規(guī)栽贓到儒學身上,而擁儒的人也不管這些,硬是擁護著單向的奴性條規(guī),這些人到底怎么回事了呢?
臺灣知名評論家南方朔先生,在一篇題為〔從張愛玲談到漢奸論〕的文章中說到───
〔用忠奸之辨殺人,和用禮教殺人相同,都是人類文明史里一種事后會讓人羞愧的過程,但當它正在發(fā)生時,卻都是一張張正義凜然亢奮的臉。
「忠奸之辨」第一個讓人想到的是四十年代后期開始的「麥卡錫旋風」,麥 卡錫主控的「非美國人委員會」就不知犧牲了多少杰出的作家政客及文化人。「 非美國人」是美國定義的「奸」,麥卡錫在那個蘇聯(lián)竄起、美國人憂心忡忡的時 刻,將集體的恐懼轉(zhuǎn)化為憤怒,于是「奸」就被制造了出來,它滿足了亢奮與集體的嗜血癥。
…………「忠奸」由宮廷斗爭里人際 關系的意識形態(tài)化開始,而后這兩個字辭被不斷膨大繁衍。
到了現(xiàn)代,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由于清廷不振,列強不斷侵略,忠與奸的 問題更被推到了一個最高點,即就是以漢族沙文主義為中心的「漢奸論」。
……………….只要在清朝為官的漢人即是漢奸,漢族沙文竟然可以到這樣激烈的程度!中國被嚴酷到不可能的「忠」「奸」之辨束縛得已到了驚人的程度。我們可以假設一個情況,如果一個朝代亡了,或者一個地區(qū)陷落,失敗的統(tǒng)治者由于一 了百了,不再有道德上的煎熬,但其它人呢?而這其實正是清初漢人遺民知識份 子最大的痛苦之一。明亡之后,顧亭林、黃宗羲、李颙、呂晚村等人都是最講究 氣節(jié)的大知識分子,但他們究竟要堅持到什么程度?沒有多久,顧亭林的二甥及 弟子潘次耕、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李颙的兒子李慎言、呂晚村自己和他的兒子 呂葆中,就都成了清朝官吏。從呂晚村的詩里可看到真正受「忠」煎熬的痛苦:
誰教失腳下漁磯,心跡年年處處違。
雅集圖中衣帽改,黨人碑里姓名非。
茍全始信譚何易,餓死今知事最微。
醒便行吟埋亦可,無慚尺布裹頭歸。
也正因此,當后來讀清代學術(shù)史,發(fā)現(xiàn)徐狷石告訴應潛齋,說道:「吾輩不 能永錮其子弟,以世襲遺民?!顾祗@訝得拍案而起,心中想道:「這才是真正大 英雄的言論!」徐狷石竟然敢于用「遺民不世襲」之論,向難倒讀書人千百年的 「忠」「奸」問題挑戰(zhàn)!心中有忠奸之別是好的,但用忠奸之別來殺人或羞辱人 則成了罪惡。
…………………. 戰(zhàn)爭的野蠻會讓一切不合理都被歌頌,抗日時的殺漢奸、后來的 懲治漢奸,以及到了后來在文化上的刨除漢奸,這不是中國多漢奸,而是人們用 漢奸的標準,塑造出了大量的漢奸!時代的變化中,的確會有人因為愚蠢自私而 作出錯誤的選擇,只要未曾多行不義,就算不得奸。他們只會在政治上因為所犯 的錯誤而付出沒有前途的代價,「奸」字當頭并不能解決問題,殺漢奸殺得風聲鶴唳,倒霉的還是人民?!?nbsp;
南方朔先生此文寫得太好太深刻了!用在此處來解明“二臣”問題,極為有力!“漢奸”那里可以“世襲罔替”?那里可以函蓋所有為滿清工作的人?“漢奸”又那里可以用一家一姓的封建標準加以確定?許多人將曾國籓視為“漢奸”,就是非常偏執(zhí)而胡涂的判斷!忠與義固然是人間大經(jīng)大法,但是如何理解“忠義”之核心意函?如何將忠義化為具體規(guī)則?又如何將具體規(guī)則用在歷史與人間?在在都涉及知人論世的大智能,涉及評論者的心性修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能力。儒法分別之核心,不僅僅止于儒家重禮,法家重法而已,更重要的在于儒者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仁者愛人,寬惠而容眾,哀矜而勿喜,歸良知以入天道,以愛人民為國家律令的前提;法家則嚴刑峻法,刻薄寡恩,只講富國強兵,以人民為牛羊炮灰,把統(tǒng)治者之利益與意志,當成人民所必須遵守的無上律令。可是在二千年專制體系的導引下,儒法共相為用,導致儒法難分,儒法混同,許多以儒自命的人,不知不覺把法家的刻薄寡恩,單向誅求,貫注到儒家的義理當中,從而以儒家“忠”之名份,貫入法家“愚忠”之要求。我想對所謂“二臣說”封建道德的盲目堅持,正是封建君權(quán)政治的毒性,還在我們心靈中流轉(zhuǎn)的表征。
孟子所謂:「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畢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jié)。」〔離婁下〕夷人不但可以王中國,更還可以是華夏圣王。所謂“天下非誰家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統(tǒng)治者暴虐無道,人民及臣子當然有造反的權(quán)力,這就是孟子所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场簿暢既缡肿?,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既然〔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那么君不盡君道,視臣如土芥,基于權(quán)利相對性原則,則臣子當然也有權(quán)視君如寇仇。正所謂伍子胥之父被楚王無理殺害,伍子胥借吳國之兵攻入楚國,史書上還以復仇許之,所謂“二臣說”的單向條規(guī),在權(quán)利相對的儒家眼中,又有什么義理價值之可言?
古君王政治,固然以帝天的代表──所謂“天子”,建立起統(tǒng)治人間的合法正當性,但是“天命靡?!保]有那一個朝代應該萬世不替,永遠統(tǒng)治人間。人民是國家永遠的主體,君主與朝廷都只是為人民服務的機構(gòu)而已,不論如何,人民都有最后的權(quán)力改易政府,大臣的忠君更必須以忠于人民為前提,君主不能忠于國家善待人民,大臣之投身他去改易朝廷,不正是忠于人民的必要?如何能以“二臣”責備之?這就是孟子所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我們翻看歷史,也該可以明白明朝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何在:
明太祖做為開國皇帝,就自私暴虐大殺功臣,大興文字獄,廢除宰相,政歸六部,直轄于皇帝,并設錦衣衛(wèi)加強特務統(tǒng)治。又要大臣跪?qū)Γ杂胁粣偧串敱娛┮酝⒄?,凌辱大臣,這已經(jīng)為明朝開了很壞的頭。明中葉后,皇帝多昏庸,不理朝政,宦官弄權(quán)。所謂錦衣衛(wèi).東廠.西廠.內(nèi)廠,悉由宦官掌之,手握生殺大權(quán),政治黑暗,賦稅繁重,天怒人怨,所以民變頻生,流寇四起。在明崇楨統(tǒng)治的十七年間,換了五十多位首輔,短視而急切。之后史可法死守揚州城,不惜殺妾以當兵食,何等慘烈。南明皇帝卻忙著選美女,坐以觀戰(zhàn),這樣的政府與統(tǒng)治者,有什么權(quán)利要求臣民忠貞?再就施瑯與鄭成功的恩怨論,兩人出生入死共同作戰(zhàn),應以大德大義相待,怎么可以因細故就逮捕施瑯父子?又怎么可以因施瑯逃走就殺其父親與弟弟,如此不仁不義,已經(jīng)造成彼此恩斷義絕的格局,有什么權(quán)利要求施瑯單方面盡忠?再說當天命將改,朝代興廢大運變遷之時,許多政治勢力相繼而起,〔天下非誰家之天下.有德者居之〕,良禽擇木,有德者擇賢。揮別舊老板,尋找真命天子的事與人,在中國歷史上無代無之。寫史者也沒有以“二臣”責之,為什么獨獨對施瑯誅求如此?揮別無德舊老板,尋找有德真天子,既是人情之常,也是事理之固然。我們難道可以說“君可以不義,臣不能不忠”,一旦建立君臣關系,就永遠不可改變,君可以殺父殺弟,施瑯就是不能逃,不能另尋老板?封建道德之特質(zhì)在主奴關系,主子可以有任性的自由,奴才就只能死生由人,兩者永遠不可改變。主奴的人身依附,還進一步成了臣民的道德DNA,不但要終身相隨,還要世襲罔替,這有什么道理呢?今日大陸的儒者還如此高揚封建主奴關系的旗幟,堅不肯檢討封建道德的不人道性,還堅持信奉家天下的片面道德觀,實在叫人難以理解!
俗諺有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深刻的意旨在有悟于人情的復雜與世事的艱難,人間是一本大書,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大書。紙面上的論說與道理,也只是前人生活經(jīng)驗的體會與總結(jié)。缺乏人間的閱歷,在學院中成學,在學院中講課,從書本上讀得的道理與原則,若沒有社會人間的深刻經(jīng)歷相匹配,那么,書上的道理總難被書生理解與參透,不能從書中來,回到人間大書中去,用此簡單僵硬的紙面原則評事論理,裁斷善惡,雖自以為理所當然,但常難免要“以理殺人”。何況,“禮不外人情”,“禮者時為大”,時間過了三百年,各種社會條件都變易了,難道我們的道德條規(guī)還要停留在封建王朝的世界里?
在階級斗爭的歲月里,由于政治標準的無限膨脹,為中華大地帶來許多悲慘沉痛的故事,思之令人心酸,令人哀憐!今天我們痛定思痛,更該記取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這些憾事,應嚴肅檢討我們心靈血液中的“田野專制主義”情懷[注],恢宏儒學親親愛人的傳統(tǒng)。這不但是我們歷史文化的幸事,也應是避免我們子孫再受封建道德毒害的必要!不知儒學的大德君子們,以為如何?
皮介行 寫于孔子2557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