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韓星】禮之本——禮樂的價值基礎(chǔ)和內(nèi)在精神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1-30 00:20:45
        標簽:價值基礎(chǔ)、內(nèi)在精神、培養(yǎng)道德、提升人格、禮樂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書》。

        禮之本——禮樂的價值基礎(chǔ)和內(nèi)在精神

        作者:韓星

        來源:《黑龍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發(fā)表時有刪節(jié),此文是全本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臘月二十日壬戌

        ??????????耶穌2019年1月25日

        ?

        摘要:禮樂的價值基礎(chǔ)是道德,通過禮來體現(xiàn)人的內(nèi)在心性和道德修養(yǎng)。宋儒還以天理作為禮的形上依據(jù)。春秋禮崩樂壞,禮樂成為虛文,孔子認為我原因是禮樂喪失了內(nèi)在精神。從孔子開始,歷代儒者不斷闡發(fā)禮樂的內(nèi)在精神,如仁、孝、義、情、恭、敬、讓、中、和等。有價值基礎(chǔ)、內(nèi)在精神與完美形式的禮樂,其目標是培養(yǎng)道德,提升人格,內(nèi)外交修,修己治人。當今禮樂的復興要把握禮樂的價值和精神,防止流于形式的繁復和奢侈而喪失其精義,這樣才能更好發(fā)揮禮樂的效能。

        ?

        關(guān)鍵詞:禮樂;價值基礎(chǔ);內(nèi)在精神;培養(yǎng)道德;提升人格

        ?

        ?

        ?

        當今禮樂文化復興,不僅僅是禮樂理論、制度的歷史研究,更要注重禮樂實踐。但目前在中國禮樂復興實踐中則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其中有一種趨向:較多地注重禮樂形式化的復古、崇古、遵古,忽視禮樂的價值基礎(chǔ)和內(nèi)在精神。因此,闡明禮樂的價值基礎(chǔ)和內(nèi)在精神,是禮樂復興的關(guān)鍵。

        ?

        一、禮樂的價值基礎(chǔ)

        ?

        周公制禮作樂,集上古以來禮樂文化之大成,西周禮制的價值基礎(chǔ)是道德。王國維指出說:“周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親親、賢賢、男女有別四者之結(jié)體也,此之謂民彝?!雹龠@就是說,西周的禮制是以道德為價值基礎(chǔ)的,而具體則由尊尊、親親、賢賢、男女有別四者構(gòu)成,這就是“民彝”(人倫),就是禮制的基本原則?!抖Y記·大傳》云:“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薄秵史∮洝芬嘣疲骸坝H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被驹瓌t也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人倫道德準則,是人道當中最重要的?!渡袝た嫡a》:“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偽孔傳:“天與我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廢棄不行,是大滅亂天道?!?o:p>

        ?

        西周禮樂到了春秋禮崩樂壞,其道德基礎(chǔ)不斷被侵蝕,孔子深感憂患,發(fā)出了“天下無道”的感嘆。他說:“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論語·季氏》)這也當時很多人的認識,《論語·八佾》有個儀封人也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痹谶@種情況下,孔子一方面“志于學”(《論語·為政》),學什么?劉寶楠《論語正義》解釋說:“學不外道與禮也?!本褪钦f這里的“志于學”就是志于學“道”和“禮”。另一方面,“志于道”(《論語·述而》),他要探求禮樂背后“一以貫之”的“道”。這成為他終生奮斗追求的目標,“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孔子西周禮樂文化的繼承者自居,他聲稱:“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對于“文”,朱熹《論語集注·子罕》說:“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也,不曰道而曰文,亦謙辭也?!雹谒獋鞒小团d西周禮樂——文,更重視禮樂背后的“道”。孔子苦心孤旨要找回的“道”,就是指古代先王之道,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道統(tǒng),它代表著儒家文化的價值理想和最高典范??鬃訉ΧY樂的文化自覺也即是對儒家“道統(tǒng)”的自覺。

        ?

        儒家禮學還強調(diào)“禮以觀德”,通過禮來體現(xiàn)人的內(nèi)在心性和道德修養(yǎng)?!墩撜Z·八佾》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鄙涠Y不是非要爭個勝負,關(guān)鍵是要體現(xiàn)禮讓精神?!睹献印す珜O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鄙湔咭莻€仁者,要自身要正,即是射不中,也怨勝過自己的人,要學會反求諸己。仁即是射禮的內(nèi)在精神,是仁者才能自身端正,能夠反求諸己。《禮記·射義》說:“射者,所以觀盛德也?!薄吧湔哌M退周還必中禮,內(nèi)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觀射禮,不只是看射中多少,還看射者的心態(tài)、儀表、動作的規(guī)范與節(jié)奏,以及決勝之后的風格。通過射禮過程中的進退周還,內(nèi)正外直,就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如何,這就是所謂“射以觀德”。《禮記·射義》還講了一個“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的故事。說的是在一次矍相之圃的射禮上,射手們到齊后,孔子令子路宣布:戰(zhàn)敗、亡國、沖鋒落后的,不得入場。于是只剩下一半人了。又令公罔求宣布:從小就孝順,到老還好禮,勇于為國捐軀的,留下來。于是又退掉一半。接著,還令序點宣布:好學不倦,好禮不變,能終身守道不亂的,留下。結(jié)果,剩下的射手只有幾個人。這個故事未必真實,但從中可以看到孔門儒家對射禮意義的深刻認識與對射禮參與者的嚴格要求:以射選士,不只是選他的氣力,更要選他的德行,看他的道德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

        ?

        王陽明《觀德亭記》對射禮的心性修養(yǎng)和道德精神有精辟的發(fā)揮:“君子之于射也,內(nèi)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懆于其心者其動妄;蕩于其心者其視浮;歉于其心者其氣餒;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學也。君子之學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則體正;心敬則容肅;心平則氣舒;心專則視審;心通故時而理;心純故讓而??;心宏故勝而不張,負而不弛;七者備而君子之德成。君子無所不用其學也,于射見之矣。故曰:為人君者以為君鵠;為人臣者以為臣鵠;為人父者以為父鵠;為人子者以為子鵠。射也者,射己之鵠也;鵠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觀德矣?!保ā锻蹶柮魅肪砥摺段匿浰摹罚?o:p>

        ?

        荀子重禮,《荀子》全書半數(shù)以上的篇幅是討論禮(禮儀、禮義、禮治等)。在仁與禮的關(guān)系上他以仁為基礎(chǔ),內(nèi)容上則更多地側(cè)重于禮。荀子以道、理為構(gòu)建起禮義體系的價值基礎(chǔ)?!暗酪舱撸我??禮義、辭讓、忠信是也?!保ā盾髯印妵罚┸髯影讯Y義提高到了“道”的高度,可以說禮義即道,亦即人道,實現(xiàn)了禮義與人(道)的合一。禮還是人道的極則,“故繩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規(guī)矩者,方員之至也;禮者,人道之極也?!保ā盾髯印ざY論》)這樣,荀子就使禮成為人實現(xiàn)道德價值的切實可行的途徑,也成為社會治理的根本法則?!盾髯印氛摗罚骸岸Y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體現(xiàn)了天地萬物不可改變的道理,將禮的價值之源根植于理?!盾髯印ざY論》:“禮之理誠深矣,‘堅白’‘同異’之察入焉而溺;其理誠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說入焉而喪;其理誠高矣,暴慢恣孳輕俗以為高之屬入焉而隊。故繩墨誠陳矣,則不可欺以曲直;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規(guī)矩誠設(shè)矣,則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于禮,則不可欺以詐偽?!薄袄怼笔恰岸Y”的內(nèi)在根據(jù),“禮”是“理”的外在表現(xiàn)。而道、理實質(zhì)上就是仁、義?!盾髯印ご舐浴分鲝垺叭酥魅市脑O(shè)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禮,天施然也?!睏顐娮?“人主根本所施設(shè)在仁,其役用則在智,盡善則在禮。天施,天道之所施設(shè)也。此明為國當以仁為先也。”強調(diào)君主是否有仁心是治道的根本,而智和禮則在其次。因此,王者先仁而后禮,為國當以仁為先。顯然,“仁”在荀子思想體系中是優(yōu)先于“禮”的。《荀子·儒效》云:“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薄盾髯印ご舐浴吩疲骸熬犹幦室粤x,然后仁也;行義以禮,然后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后禮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薄叭省?、“義”、“禮”由內(nèi)而外,依次推演,其中“仁”最核心,“義”其次,“禮”在最外層,仁義為本,制禮為末,本末內(nèi)外,完全貫通,乃是儒家之道。

        ?

        《禮記》也有類似的看法。《仲尼燕居》篇云:“禮也者,理也?!薄稑酚洝菲?“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薄抖Y記正義》云:“理,道理。言禮者,使萬事合于道理也?!薄袄怼币灿袟l理或分理的意思,是對混亂無序的東西加以分理使之條理有序。

        ?

        宋明理學家也以理為禮的內(nèi)在核心價值觀。程頤把“禮”上升到“天理”同等的高度,為具體的禮儀規(guī)范進行本體論的證明,他說:“視聽言動,非理不為,即是禮,禮即是理也?!保ā哆z書》卷十五)“上下之分,尊卑之義,理之當也,禮之本也”(《周易程氏傳》)禮是一切行為規(guī)范,社會人倫關(guān)系應該合乎禮,而禮則是理的體現(xiàn),理就是禮之本。朱熹繼承發(fā)揮張載、二程“理一分殊”的思想,在他那里“理”是無所不包的哲學本體,并通過“氣”與具體的禮儀規(guī)范相溝通,禮、理二者之間是“理一分殊”的關(guān)系。他說:“禮者,天理之節(jié)文,人事之儀則也。”(《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朱子在這里將“禮”與“天理”聯(lián)系起來,以理訓禮,把“禮”安頓到“天理”上,就給“禮”找到了形上依據(jù),既從形上賦予了禮的根基,又強調(diào)了禮的外在方面的禮之文的重要意義。正因為如此,朱子對禮所下的這一界定對后世影響很大,很多學者將其視為不易之論,奉為圭臬。

        ?

        ?

        ?

        二、禮樂的內(nèi)在精神

        ?

        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禮樂成為虛文是當時的普遍現(xiàn)象。禮樂虛文是指的是貴族對禮樂文化的日常踐履越來越應付了事,許多嚴肅的禮儀成為虛設(shè)的形式?!抖Y記·仲尼燕居》說:“薄于德,于禮虛”,正是這種實際情形的反映。歐陽修曾說:“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禮樂達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禮樂為虛名?!雹蹞?jù)《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公元前537年,魯昭公朝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等揖讓周旋之事都循規(guī)蹈矩,完成得很好。晉平公贊揚魯昭公善于禮,然而女叔齊則認為魯昭公不知禮。晉侯就很奇怪,魯侯在每個細節(jié)上都很講究,還不算知禮嗎?女叔齊就說:“是儀也,不可謂禮?!辈⒉皇撬械膬x式做得恰到好處,為人處世有禮貌,就算懂禮了。類似的例子還見于鄭國的游吉。《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公元前517年黃父之會時,趙簡子曾向游吉請教“揖讓、周旋之禮”,游吉謂“是儀也,非禮也?!笨鬃泳褪窃谶@個意義上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禮、樂不是那些玉帛、鐘鼓外在形式,而是有內(nèi)在的精神實質(zhì)的,只是當時很多人都不懂了,故禮樂成為虛文。對禮樂虛文的情況,侯外廬先生有精辟的分析:

        ?

        西周的文化典章,在春秋的反動內(nèi)戰(zhàn)(族戰(zhàn))與外戰(zhàn)(族戰(zhàn))之下,已經(jīng)不是有血有肉的思想文物,而僅僅作為形式的具文,背誦古訓教條罷了。所謂《詩》、《書》、禮、樂的思想,在這時成為好象禮拜的儀式。例如“禮”在西周為“悙宗將禮”的維新制度,氏族君子所賴治國的優(yōu)先權(quán)(君子勤禮,小人盡力),《詩》在西周為社會思想的血脈,然而到了春秋,公子與富子爭奪,富子大夫取得政權(quán),禮固失其基礎(chǔ),《詩》亦不容于作批判的活動。禮不是成了貴族的交際禮貌儀式,即成了冠婚喪祭的典節(jié);《詩》則流于各種各樣的形式,如貴族交際場合的門面詞令,朝宴外賓的樂章唱和,使于外國的教條酬酢等等。這樣地,把西周的活文化,變成了死規(guī)矩。④

        ?

        也就是說,禮逐漸喪失了其規(guī)范功能、實質(zhì)和精神,蛻變?yōu)橐环N純形式性點綴,即成為精致、繁縟、復雜,乃至奢侈生活的點綴及其內(nèi)心虛偽的遮掩。西周禮樂之成為虛文,歸根結(jié)底還是一部分貴族自身的腐敗、墮落,不能承擔這套文化體系的實踐發(fā)展,使禮樂逐漸掛空,成了形式、空文、虛文⑤,所以墨家、道家就只把禮樂看成虛文要否定掉,孔子則努力給這套虛文充實內(nèi)置精神以使其換發(fā)新的生命力??鬃诱J為,禮樂之所以成為虛文,是因為禮樂喪失了內(nèi)在精神。

        ?

        禮樂的內(nèi)在精神主要是指仁、孝、義、情、恭、敬、讓、中、和等。

        ?

        在孔子看來,“仁”是禮樂文化的實質(zhì)內(nèi)容,是人之為人的必然要求。離開了“仁”,禮樂就成了沒有任何意義的并異化于人的具文??鬃尤识Y并重,二者有機地結(jié)合統(tǒng)一在他的思想學說中,顯示出完整的人道觀。例如,他一方面強調(diào)“人而不仁,如禮何”,視仁為禮的靈魂;另一方面又要求“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淵顏》),以禮為仁的條件。“仁”與“禮”的結(jié)合便相互影響:從禮這方面說,由于“仁”作為“禮”的內(nèi)容或內(nèi)在的道德依據(jù),國家的典章制度受“仁”的制約,而體現(xiàn)了“仁者愛人”的道德原則。建立在這種道德原則基礎(chǔ)上的“禮”,便成為人們自覺的道德實踐。從仁這方面說,由于以“禮”作為其外在的形式,“仁”亦受“禮”的制約?!岸Y”雖以“仁”為內(nèi)容,但作為國家典章制度和調(diào)節(jié)諸關(guān)系的規(guī)范,又以“親親”為原則,這便滲透到“仁”的義理蘊涵中來。⑥總之,必須是仁禮結(jié)合,才能造成有道的社會,造就有道的人。

        ?

        孔子對他的學生宰我不能行三年之孝的批評,也典型地反映了仁是禮的根本精神。《論語·陽貨》載宰我問:“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三年之喪”是體現(xiàn)通行的喪葬之禮,根據(jù)人情制定的,在《禮記·雜記下》中有詳細的介紹。守喪期間,因為喪父母之痛太深,所以,君子不忍心稻米飯,穿錦繡的衣服,即使聽到音樂,不僅不會感到快樂,而且會更增悲痛之情,這本是出于人之常情??鬃哟鹪孜谊P(guān)于三年之喪的問題,沒有直接回答可與不可,只問能否心安。為什么?因為在孔子看來,喪禮并不是一種外在的束縛,而是子女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是子女發(fā)自于內(nèi)的仁愛之心的體現(xiàn)。假如父母去世,子女卻無動于衷,心安理得地去享樂,他就是缺乏仁愛之心的人,所以孔子對宰我做出“不仁”嚴厲批評,原因在于宰我忘卻了生下來長到三歲,然后才離開父母懷抱所蘊含的父母對子女的親情之愛,缺失了子女對過世父母應該視死如視生的孝道,就是“不仁”。孔子不說他是不孝,而說他是不仁呢,“不仁”比“不孝”更為嚴厲,因為在孔子看來,對父母不孝,就是缺乏仁德?!叭省笔强组T最高的價值,而親情之愛的孝道乃“為仁之本”。

        ?

        孝“為仁之本”見于《論語·學而》,有若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的仁愛精神,是從對父母的孝開始,延伸到對兄弟的悌,對朋友的信,對天下人廣泛的愛,同時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乃至對萬物的珍愛。而孝的內(nèi)容是“無違”,即敬順父母。孝不僅僅是生前,死后也要孝?!吧轮远Y;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以禮事親,以禮治喪,以禮祭祖,便是孝。這就是說,生前死后都能以禮待之,便是孝道的要求?!凹勒撸宰佛B(yǎng)繼孝也。”(《禮記·祭統(tǒng)》)“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保ā抖Y記·坊記》)喪葬、祭祀之禮要體現(xiàn)孝道精神,對人們進行道德教化。

        ?

        孟子也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離婁上》)禮的實質(zhì)是以仁、義為內(nèi)容的文飾,樂的實質(zhì)是喜好仁、義,進而產(chǎn)生快樂,推動自己不斷追求仁、義。

        ?

        《禮記·問喪》認為喪禮是要表達“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實也。”《禮記·檀弓下》載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養(yǎng),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槨,稱其財,斯之謂禮?!眴识Y通達人情,孝主要是生前使父母盡歡,死后的喪禮盡力而為,與其奢也寧儉,這也是符合禮的精神的。

        ?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保ā墩撜Z·八佾》)朱熹《論語集注》分析這一章的語境時說:林放“見世之為禮者,專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為問。……孔子以時方逐末,而放獨有志于本,故大其問。蓋得其本,則禮之全體無不在其中矣?!绷址乓姰敃r有些人把禮樂形式上搞的很繁瑣豪奢,疑慮禮的根本不在這里,于是向孔子請教,孔子也認為當時人們在禮儀上舍本逐末,只有林放有志于探尋禮的根本,所以很高興,稱贊他是“大哉問”。為什么要探尋禮之本?朱熹認為把握了禮之本,禮的全體大用無不在其中了。這就是說,禮節(jié)儀式是表達禮的外在形式,而禮的根本在內(nèi)心而不在形式。因而,要從內(nèi)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內(nèi)在精神。朱熹《論語集注》繼續(xù)說:“凡物之理,必先有質(zhì)而后有文,則質(zhì)乃禮之本也?!边€引范祖禹曰:“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禮失之奢,喪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隨其末故也。禮奢而備,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喪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儉者物之質(zhì),戚者心之誠,故為禮之本?!币晕馁|(zhì)關(guān)系說明禮之文與禮之本的關(guān)系。朱熹在《朱子語類》卷二十五還說:“初間只有個儉戚,未有那文。儉戚是根,有這根然后枝葉自發(fā)出來”,認為儉戚是本根,而文——禮儀形式都由此生發(fā)。說明儉戚內(nèi)涵是根本,禮儀形式是枝葉。王國維對此有精辟的論釋:“禮之本質(zhì)為情,形式為文,此本質(zhì)與形式相合而為禮。恭敬辭遜之心之所動者,情也;動容周旋之現(xiàn)于外形者,文也。棄本質(zhì)而尚形式,是為虛禮;棄形式而守本質(zhì),是為素樸?!雹哳愃频脑捯嘁娪凇抖Y記·檀弓》篇,該篇記子路引孔子的話說:“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边@說明了孔子對于喪祭之禮特別注重其情感與道德的本質(zhì)。

        ?

        《論語·八佾》載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寬”即寬容精神,“敬”參加禮儀活動時要內(nèi)心虔敬,態(tài)度恭敬,“哀”是一種情感,是參加喪葬之禮應有的哀戚之情。三者都是禮的內(nèi)在精神。邢昺《論語注疏》:“此章?lián)K言禮意。居上位者,寬則得眾,不寬則失于苛刻。凡為禮事在于莊敬,不敬則失于傲惰。親臨死喪當致其哀,不哀則失于和易。凡此三失,皆非禮意。人或若此,不足可觀,故曰吾何以觀之哉。”朱熹《論語集注》:“居上主于愛人,故以寬為本。為禮以敬為本。臨喪以哀為本。既無其本,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錢穆《論語新解》:“茍無其本,則無可以觀其所行之得失。故居上不寬,則其教令施為不足觀。為禮不敬,則其威儀進退之節(jié)不足觀。臨喪不哀,則其擗踴哭泣之數(shù)不足觀。”本章所言三失就是禮的精神的喪失,對做人為政來說乃是大本之失。大本一失,做人為政的結(jié)果可想而知。

        ?

        儒家認為,禮生于情,樂本情性,所以要“稱情立文”。郭店楚簡《語叢二》云:“情生于性,禮生于情”,《性自命出》云:“禮作于情,或興之也”,“茍以其情,雖過不惡;不以其情,雖難不貴。茍有其情,雖未之為,斯人信之矣”,《語叢一》云:“禮因人之情而為之”。《漢書·禮樂志》云:“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jīng)乎千載,其遺風余烈尚猶不絕。”《荀子·禮論》云:“三年之喪,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齊衰、苴杖、居廬、食粥、席薪、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眴识Y一方面要讓人們的哀痛之情得以宣泄,另一方面又要通過禮儀使情感的宣泄不至于過度,過度傷生又背離了人道。圣人的職責就是通過禮儀引導人們調(diào)節(jié)情感,所以《禮記·禮運》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适ネ跣蘖x之柄,禮之序,以冶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惫糯ネ踔贫Y作樂是以天道為本,治理人情的。人情就像田地一樣,需要通過禮儀修養(yǎng)耕耘,生長莊稼,結(jié)出果實?!抖Y記·三年問》說:“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弗可損益也。”鄭玄注:“稱情而立文,稱人之情輕重,而制其禮也?!闭f明制定喪禮的規(guī)定是按照生者與死者的感情深淺來確立的,而感情的深淺是由彼此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決定的。《禮記·坊記》指出禮樂之義,要在其“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故能作為與人倫日用密合無間的生活樣式而化民于無跡?!妒酚洝ざY書》說:“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是說禮儀是按照人情人性制作的?!度莆摹ぞ砭攀摺芬舱f:“夫禮緣人情而立制,因時事而為范?!倍Y的關(guān)鍵在于以禮節(jié)制、以樂調(diào)和人的情感,不使人因為過分情欲放縱而墮入動物界,這就是《毛詩大序》所說的“發(fā)乎情,止乎禮義”,《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梁漱溟說:“在孔子便不是以干燥之教訓給人的;他根本導人以一種生活,而借禮樂去條理情意。”⑧“大興禮樂教化,從人的性情根本處入手,陶養(yǎng)涵育一片天機活潑而和樂恬謚的心理?!雹?o:p>

        ?

        孔子對于鬼神問題采取存而不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墩撜Z·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薄墩撜Z·雍也》:“敬鬼神而遠之?!钡珜τ诩漓攵Y儀,孔子強調(diào)必須以虔敬之心親自參加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保ā墩撜Z·八佾》)這里強調(diào)的是對祭祀對象的尊崇以及自身的崇敬之心,在祭祀過程中體驗與鬼神溝通的宗教性感情。因此,祭祀不只是一套禮儀形式,而是致誠敬于鬼神以通死生之界限,使幽明不隔,古今同在。鬼神之情,則感而遂通;誠則相感,思則相通。臨祭之時,致誠敬以感格神靈,則神靈下降,宛如活現(xiàn)于我之前。通過祭祀禮儀教人要有所敬畏,有所敬畏則不敢胡作非為。

        ?

        孔子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嚴守禮儀,最能體現(xiàn)以禮而行的恭敬精神,《論語·鄉(xiāng)黨篇》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符合于禮、體現(xiàn)禮樂精神的正人君子。如第一章“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孔子回到本鄉(xiāng)地方上,教化于鄉(xiāng)黨時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第四章“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痹诔⒅?,孔子也是非常莊重謹嚴,一舉一動,絲毫都不馬虎,不草率,時時刻刻保持恭敬而謹慎的態(tài)度。

        ?

        有若說:“恭近于禮,遠恥辱也?!保ā墩撜Z·學而》)不論在任何時候,只要對人恭敬以待,別人就不會平白無故地羞辱你。

        ?

        子夏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論語·顏淵》)我們常常引用“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一句表示人與之間的友誼和不同國別、不同民族之間的友好,很少考慮要達到這些要做到辦事謹敬而無差錯,恭敬而有禮貌。只有這樣,天下的人才能成為你的同胞兄弟。

        ?

        孟子強調(diào)禮的恭敬精神要發(fā)自于內(nèi)在本心:“恭敬之心,禮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贰熬右匀蚀嫘?,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下》)孟子十分注重禮的內(nèi)在心理情感動因,即恭敬之心,并以其為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前提,即有了這樣心性修養(yǎng),禮儀才能夠“誠于中,形于外”(《中庸》),真誠而不是虛偽的。

        ?

        《孝經(jīng)·廣要道章》說:“禮者,敬而已矣?!币虼?,禮敬的處理好人倫關(guān)系,和睦家庭、和諧社會的普世之道。

        ?

        《曲禮》曰“毋不敬。”《禮記正義》引鄭玄:“禮主于敬”,孔穎達《正義》解釋“毋不敬”云:“人君行禮無有不敬,行五禮皆須敬也”“在貌為恭,在心為敬?!彼远Y主于敬,君王行禮要時時處處體現(xiàn)出敬,所有的禮節(jié)都要體現(xiàn)出敬。如何體現(xiàn)?是由內(nèi)而外,由敬而恭。

        ?

        朱熹撰《朱子家禮》,在《序》中說:“凡禮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則名分之守、愛敬之實,其本也。冠婚喪祭,儀章度數(shù)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禮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其文,尤皆所以紀綱人道之始終,雖其行之有時,施之有所,然非講之素明,習之素熟,則其臨事之際,亦無以合宜而應節(jié),是亦不可以一日而不講且習焉者也?!边@就是說,禮有根本,亦有形式,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對于禮樂的傳承,不但形式上要演習嫻熟,更要明了其內(nèi)在精神。

        ?

        “讓”也是禮的重要精神之一?!蹲髠鳌は骞辍贰白屨?禮之主也?!薄墩撜Z·里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朱子《論語集注》“讓者,禮之實也。有禮之實以為國,則何難之有。不然,則其禮文雖具,亦且無如之何矣,而況于為國乎?”劉寶楠《論語正義》曰:“讓者,禮之實;禮者,讓之文。先王慮民之有爭也,故制為禮以治之?!笨梢?,讓是禮的精神實質(zhì)??鬃佑懈杏诋敃r諸侯爭霸,天下大亂,故欲樹立禮讓之本,以明治國之道?!睹献印す珜O丑上》:“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泵献影讯Y讓歸結(jié)于四心之一。《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退讓以明禮?!笨追f達疏:“應進而遷曰退,應受而推曰讓?!本討M而遷,應受而推以修明禮儀。

        ?

        中、和也是禮樂的基本精神,形成了“禮以制中”、“樂以致和”的觀念?!吨芏Y·地官·大司徒》云:“以五禮防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民之情而教之和。”鄭玄注:“禮所以節(jié)止民之侈偽,使其行得中;樂所以蕩正民之情思,使其心應和也?!辟Z公彥《疏》引《禮記?樂記》為證:“案《樂記》云:‘禮者,著誠去偽’,故以五禮防民之偽而教之使得中正也;‘大樂與天地同和’,故以樂防民之情而教之使應和也?!薄吨芏Y·春官·大宗伯》又云:“以天產(chǎn)作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chǎn)作陽德,以和樂防之。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chǎn),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辟Z公彥《疏》云:“禮言中者,凡人奢則僭上,儉則逼下,禮所以制中,使不奢不逼,故以禮為中也?!瓨窞殛?,故制和樂以節(jié)之?!薄爸卸Y和樂,是禮樂教世法,故此經(jīng)以禮樂并行以教,使之得所,萬物感化,則能合天地之化,謂能生非類也?!彼?,柳詒徴認為:“《周官》為政書之淵源,而以禮為中樞,揭橥大義,最重中和?!雹狻渡袝虻洹吩小鞍艘艨酥C,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是說,絲竹匏革金石土木八因和諧協(xié)調(diào)、不相沖突,保持音樂之“中”,就能招致神與人“和”這一重要的社會功能?!抖Y記·仲尼燕居》云:“仲尼燕居,子張子貢子游侍,縱言至于禮。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迂曉较鴮υ唬骸覇柡稳纾俊釉唬骸炊恢卸Y,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釉唬骸o奪慈仁?!唬骸畮煟瑺栠^;而商也,不及。子產(chǎn)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迂曉较鴮υ唬骸覇枌⒑我詾榇酥姓咭??’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薄爸浦小豹q言“執(zhí)中”,是恪守中正之道,無過與不及的意思。這些都集中地體現(xiàn)了“禮以制中”、“樂以致和”的觀念。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卷七云:“禮樂兼防而中和兼得,則性正而身安,此古人之微言篤論也。若后世之師者,教人抑情以徇偽,禮不能中,樂不能和,則性枉而身病矣?!边@樣,中、和觀念就通過禮樂深入到各種人際關(guān)系以及日常生活之中了。

        ?

        “中”是禮樂實踐的根本依據(jù)與原則,如荀子說:“曷謂中?曰:禮義是也?!?《荀子·儒效》)《禮記·喪服四制》道:“圣人因殺以制節(jié),此喪之所以三年,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此喪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三年之喪”的規(guī)定“不過亦不及”,便是禮樂之“中”。所以,朱熹《論語集注》注釋“林放問禮之本”章時明確地說:“禮貴得中,奢易則過于文,儉戚則不及而質(zhì),二者皆未合禮?!?是否“得中”是衡量是否合禮的現(xiàn)實尺度。

        ?

        “和”是禮樂實踐的最高境界和目標?!墩撜Z·學而》載“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北M管這段話出自有子之口,但它實際上反映出孔子思想的精神。這就是說,禮在應用的時候以實現(xiàn)和諧為最高境界,禮的目標是實現(xiàn)社會在等差條件下的和諧。當然,如果一味地為和而和,一團和氣,不以禮來進行約束,也是不行的。所以,這里的“和”就是“和而不同”的“和”,而不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同和,不是毫無原則的茍合。在孔子看來,君臣父子,各有嚴格的等級身份,若能各安其位,各得其宜,各行其道,各得其利,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和”。所以朱熹說:“如天之生物,物物有個分別。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君得其所以為君,臣得其所以為臣,父得其所以為父,子得其所以為子,各得其利,便是和”(《朱子語類》卷六十八)。又說:“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可犯,似若不和之甚。然能使之各得其宜,則其和也孰大于是!”(《朱子語類》卷六十八)朱熹《論語集注》還引范氏曰:“凡禮之體主于敬,而其用則以和為貴。敬者,禮之所以立也;和者,樂之所由生也?!倍Y之和則主要是通過與禮配合的樂實現(xiàn)的。

        ?

        孔子非常重視樂的中和精神?!犊鬃蛹艺Z·辨樂》載:“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jié),流入于南,不歸于北。夫南者生育之鄉(xiāng),北者殺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yǎng)生育之氣。……小人之音則不然,亢麗微末,以象殺伐之氣?!痹谶@段比較中,孔子痛心地指責子路不去彈奏先王制作的,風格近于南方的,用中正平和的聲音來節(jié)制欲念、修身養(yǎng)性的“君子之音”,卻去彈奏聲音高亢挺拔,渲染征討殺伐氣氛具有北方風格的“小人之音”,從中可以看到孔子選擇琴曲的標準就是中和之道?!稘h書·地理志》里說:“凡民含五常之性,而其剛?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鬃釉?,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言圣王在上,統(tǒng)理人倫,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惟混同天下,壹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笨鬃又蕴貏e重視音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音樂有“致中和”的效應,可以用來對人們進行社會教化,移風易俗,改變社會風氣,培養(yǎng)道德品質(zhì),實現(xiàn)王道理想。

        ?

        ?

        ?

        三、禮樂與道德人格

        ?

        有價值基礎(chǔ),內(nèi)在精神與完美形式的禮樂,其目標是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品質(zhì),提升人格境界。通過禮儀、禮節(jié)、儀式進行教化,使之成為一種日常的行為習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促進道德的形成?!抖Y記·樂記》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惫糯ネ踔贫Y作樂是為了讓人們節(jié)制欲望,平正好惡,返歸人生正道。《禮記·曲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笨追f達疏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者,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禮無由得成,故云‘非禮不成’也。道德為萬事之本,仁義為群行之大,故舉此四者為用禮之主,則馀行須禮可知也?!裰^道德,大而言之則包羅萬事,小而言之則人之才藝善行。無問大小,皆須禮以行之,是禮為道德之具,故云‘非禮不成’?!边@說明道德仁義為禮之本,禮為道德仁義之具,不通過禮就不能實行實踐道德仁義?!抖Y記·經(jīng)解》:“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禮的教化具有防微杜漸、徙善遠罪的功能,能夠促進人的道德修養(yǎng)?!犊鬃蛹艺Z·五刑解》引孔子說:“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能教仁愛,則服喪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饋養(yǎng)之道。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钢Y者,所以明義也。義必明則民不犯,故雖有弒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斗變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長幼無序而遺敬讓。鄉(xiāng)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而崇敬讓也。長幼必序,民懷敬讓,故雖有斗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淫亂者生于男女無別,男女無別則夫婦失義?;槎Y聘享者,所以別男女、明夫婦之義也。男女既別,夫婦既明,故雖有淫亂之獄,而無陷刑之民?!蓖ㄟ^不同的禮儀形式,可以教化人們懂得仁愛、孝敬、道義、敬讓,處理好各種人倫關(guān)系。

        ?

        通過禮儀的教養(yǎng)以培養(yǎng)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ā墩撜Z·雍也》)內(nèi)質(zhì)與外文兼?zhèn)渚褪蔷尤烁竦谋匾獥l件。就是說,君子既要有文,又要有質(zhì),而且二者要相互結(jié)合,不能偏勝。所以當棘子成言“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時,子貢批評他是信口開河,“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矣”(《論語·顏淵》),通過比喻給予文質(zhì)關(guān)系以形象的說明。

        ?

        《論語·雍也》篇又載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里的“畔”字一般解作“叛”,指離經(jīng)叛道。韓李《論語筆解》解“畔當讀如偏畔之畔。弗偏則得中道?!彼浴案ヅ稀奔床黄?,合乎中道??鬃痈嬖V人們博學詩書禮樂以這些書籍文獻資料還不夠,還要在生活實踐中以禮約束自己,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

        ?

        《論語·學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敝?,莊重、穩(wěn)重。君主不莊重,自然就沒有威嚴。莊重威嚴是在禮樂活動體現(xiàn)出來的,是君子應有的修養(yǎng)。

        ?

        孔子很重視禮教和樂教,認為一個人通過禮樂的學習,應該“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即憑借禮一個人才可以立足于社會,而樂可以成就人格的圓滿。因此通曉禮樂,以禮踐行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鬃犹岢隽恕俺扇恕薄.斪勇穯柨鬃邮裁词恰俺扇恕睍r,孔子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保ā墩撜Z?憲問》)孔子的意思是,象臧仲武那樣有智謀,象孟公綽那樣清心寡欲,象卞莊子那樣勇敢無畏,象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來成就他們的文采,就可以說是“成人”了。朱熹《論語章句集注》注曰:“成人,猶言全人。……言兼此四子之長,則知足以窮理,廉足以養(yǎng)心,勇足以力行,藝足以泛應,而又節(jié)之以禮,和之以樂,使德成于內(nèi),而文見乎外。則材全德備,渾然不見以善成名之跡;中正和樂,粹然無復偏倚駁雜之蔽,而其為人也成矣。”可見,在智謀、心性、勇敢、才藝的基礎(chǔ)上再通曉禮樂,成為一個德才兼?zhèn)?,?nèi)外兼修,中正和樂的人就是“成人”?!墩f苑·辨物》載:“顏淵問于仲尼曰:‘成人之行如何?’子曰:‘成人之行,達乎情性之理,通乎物類之變,知名幽之故,睹游氣之源,若此而可謂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義,飾躬以禮樂。夫禮樂仁義,成人之行也?!笨梢?,那些通達天道,躬行仁義,文以禮樂的人就是“成人”,簡言之,成人之行就是禮樂仁義。所以,《禮記·禮器》說:“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禮就像人的身體,人的身體發(fā)膚、骨肉、筋脈備足,乃為成人。

        ?

        君子通過禮樂內(nèi)外交修,可以修己治人。《禮記·樂記》“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由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失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許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于內(nèi)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nèi)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于內(nèi),而民莫不承聽;理發(fā)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本右远Y樂修養(yǎng)自我,樂修內(nèi)心,心平氣和,禮修身體,莊敬威嚴,從內(nèi)心到外表都光明磊落,有所規(guī)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這樣就能對一般人起到表率作用,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尊重。

        ?

        ?

        ?

        結(jié)語

        ?

        當今中國文化全面復興,禮樂復興已經(jīng)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很多時候讓人們感到一些禮樂活動有形式而無內(nèi)容或者形式大于內(nèi)容,這樣必然影響到禮樂活動的實際效果,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禮樂復興。多年前,張豈之先生就指出過清明節(jié)陜西黃陵黃帝祭祀禮儀“形祭”大于“心祭”,甚至“形祭”代替了一切,缺少在祭祀中令人感動的“心祭”。其結(jié)果,自然也對祭祀禮儀的實際效果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

        這幾年甚至在民間有些還出現(xiàn)了清明節(jié)代客掃墓服務,包括敬香、鞠躬、朗讀祭奠詞等,有999元、1500元和2600元幾種價位。在“增值服務”里,祭拜一分鐘150元,代客哭墳一人一分鐘300元,5人以上哭墳需提前預約(2015年4月2日《河南商報》)這種做法顯然違背了孔子《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庇械膾吣构敬虺隽恕八l(xiāng)游子盡孝心,我來幫你還心愿。燒香叩頭加誠心,平安吉祥永安心”的廣告詞。這到底是在幫助游子盡孝心還是在褻瀆孝道?

        ?

        孔子時代的禮崩樂壞,但歷史的慣性使禮樂“虛文”化,今日經(jīng)過學絕道喪的文化復興,卻在熱鬧、盛大的儀式中仍然吊詭地呈現(xiàn)出“虛文”現(xiàn)象,這確實值得我們研究和反思。如果重視禮儀而忽視禮之本,禮樂復興就有可能舍本逐末,給反對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人找到借口,說你們這些禮樂活動很“虛偽”,而這正是應該注意和戒備的。

        ?

        《禮記·經(jīng)解》闡發(fā)了禮樂的精義,同時也表達了可能流于偏失,認為“恭儉莊敬”禮教的精義,但容易失于繁瑣,所以“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廣博易良”是樂教的精義,但容易失于奢侈,所以“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笨追f達疏云“‘廣博易良,樂教也’者,樂以和通為體,無所不用,是廣博簡易良善,使人從化,是易良。……‘恭儉莊敬,禮教也’者,禮以恭遜、節(jié)儉、齊莊敬慎為本,若人能恭敬節(jié)儉,是禮之教也。……‘樂之失奢’者,樂主廣博和易,若不節(jié)制,則失在于奢。……‘禮之失煩’者,禮主文物,恭儉莊敬,若不能節(jié)制,則失在于煩苛?!边@就告訴我們,禮樂的復興要把握禮樂的價值和精神,防止流于形式的繁復和奢侈而喪失其精義,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禮樂的效能,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品質(zhì),提升人格境界。

        ?

        注釋:

        ?

        ①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卷十,中華書局,1999年,第477頁。

        ?

        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10頁。

        ?

        ③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07頁。

        ?

        ④侯外廬:《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9頁。

        ?

        ⑤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重點及先秦諸子之起源問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8-59頁。

        ?

        ⑥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jié)構(gòu)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82頁。

        ?

        ⑦《王國維文集》第三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32頁。

        ?

        ⑧梁漱溟:《東西人的教育之不同》,馬秋帆編《梁漱溟教育論著選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12頁。

        ?

        ⑨梁漱溟:《人心與人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6頁。

        ?

        ⑩柳詒徴:《中國禮俗史發(fā)凡》,《學原》第一卷第一期,1974年,第19頁。

        ?

        ?《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62頁。

        ?

        ?張豈之:《心祭重于形祭》,公祭軒轅帝網(wǎng),http://www.huangdi.gov.cn/content/2015-01/21/content_12075755.htm

        ?

        責任編輯:近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