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高海波】宋元明清儒學中氣的思想及其演變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5-05-15 21:45:20
        標簽:
        高海波

        作者簡介:高海波,男,江蘇連云港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著有《慎獨與誠意: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等。

        宋元明清儒學中氣的思想及其演變

        作者:高海波(作者系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廿二日己未

                  耶穌2025年2月19日

         

        氣是中國哲學里的重要概念,中國哲人用其解釋宇宙中的一切現(xiàn)象(從客觀的自然存在至人的精神、心理活動現(xiàn)象)。早在西周時期,周太史伯陽父(西周宣王、幽王時的太史,生卒年月不詳)就用陰陽之氣解釋地震。《易傳》將陰陽之氣作為存在變化的實體,也是宇宙作為有機整體的存在根據(jù),《莊子·知北游》明確說“通天下一氣”,就包含這個意思。《管子·內(nèi)業(yè)》篇提出了“精氣”說,用來解釋宇宙中一切物質(zhì)和精神現(xiàn)象?!睹献印芬蔡岢隽恕昂迫恢畾狻钡挠^念,馮友蘭認為它是一種充塞天地的精神性之氣,但朱熹認為“浩然之氣”也包含物質(zhì)性。漢代人又提出元氣觀念,他們認為由元氣可以分化為陰陽五行之氣,進而產(chǎn)生宇宙萬物??梢哉f,氣是中國古人對世界實在性、連續(xù)性、整體性看法的基礎,其范圍涉及天文、氣象、物候、農(nóng)業(yè)、政治、軍事、歷史、哲學、文學、藝術(shù)、醫(yī)學、命理、心理等各個領域,成為解釋整個自然和人類社會各種現(xiàn)象與活動的基礎。

         

        在中國古人看來,氣是實在的,是可以被感覺到的,無論是通過肉體感官還是通過精神感知。因此,中國古代哲人很少認為這個世界是虛幻不實的。但是,佛教在東漢傳入中國之后,給中國人帶來了“萬法皆空”思想。佛教視現(xiàn)實世界為虛幻、痛苦的根源,因此要求超脫塵世,出離苦海。魏晉南北朝時期產(chǎn)生的玄學,在主觀上追求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精神,玄學家所談名理,最高的境界就是“不著實際”。同時,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蕩,虛無主義人生觀逐漸興起,魏晉士人經(jīng)常發(fā)出生命如寄、價值虛無的感慨。佛教與玄學虛無的世界觀,加之東漢興起的道教的消極避世思想,在當時構(gòu)成中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隋唐時期,佛教達到鼎盛,產(chǎn)生了中國化佛教。道教也因為皇室的推崇和扶植,進入空前繁榮。相反,儒學則主要關注外在的禮樂和政治制度建設,對內(nèi)心精神生活的關注不夠。此外,漢唐的經(jīng)學日益繁瑣、教條化,導致其喪失活力。很多士人和民眾逐漸將精神寄托轉(zhuǎn)向佛道二教。當時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以至于,到了北宋,張方平對王安石說:“儒門淡薄,收拾不住?!?/span>

         

        在這種情況下,宋初的儒者致力于與佛道二教競爭,試圖重新為儒家奪回思想陣地。因此,宋明理學就是在佛道二教的刺激下重振儒學的儒學復興運動。理學家一方面批評佛道二教,另一方面吸收佛道二教的內(nèi)容以重建儒學。宋明理學在主要精神上繼承了先秦儒學的內(nèi)容,但也表現(xiàn)出新的特點,重視對于“性與天道”的構(gòu)建,即重視宇宙本體論的重建,以及心性論、修養(yǎng)論的闡發(fā)。在這一過程中,氣作為中國哲學實在論的基礎,在構(gòu)建儒家的宇宙本體論和心性修養(yǎng)論中起了重要作用。宋初,周敦頤吸收了道教的宇宙圖式,建構(gòu)了一個從太極到陰陽、五行、萬物的宇宙論,并以此為基礎闡發(fā)儒家的人性論和修養(yǎng)論。張載提出了“太虛即氣”的氣本論思想,以此回應佛道二教虛無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二程則提出天理思想,將理視為陰陽變化的根據(jù),理氣的問題由此成為理學的重要內(nèi)容。到了南宋時期,朱熹集北宋理學之大成,將理氣論貫徹到宇宙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的各個方面,構(gòu)建了一個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系統(tǒng)。由于在人性論中引入了氣質(zhì)的觀念,“變化氣質(zhì)”問題也構(gòu)成理學修養(yǎng)工夫的重要內(nèi)容。

         

        朱熹的理氣論,由于強調(diào)理氣“不離”“不雜”,某種程度上有將理“實體化”(陳來先生語)的傾向。故而,朱熹的學生黃幹、陳淳等致力于修正這一問題。元代的吳澄,明初的曹端、薛瑄,明中期的羅欽順、晚明的高攀龍等朱子學者也都強調(diào)理氣合一,努力消除理的實體化傾向。與此相應,在人性論方面,朱熹在張載、二程的基礎上提出了天命之性、氣質(zhì)之性的二元人性論,構(gòu)成了朱熹后學反思的一個焦點。明代的羅欽順、清初的陸世儀都主張一元的人性論,努力修正朱子學的這一理論困難。陸王心學比較不重視宇宙論問題,但是如果仔細考察,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同樣肯定氣構(gòu)成的世界的實在性,這是其理論的潛在背景。王陽明晚年甚至發(fā)展出了宇宙一氣流行的思想,有將其良知思想引向宇宙論、存在論的傾向。同時,陽明后學王龍溪、錢德洪等人,繼承了陽明的思想,將良知視為在宇宙中周流感通的“靈氣”,體現(xiàn)了良知學背景下氣論的獨特性。甘泉學派是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融合,一方面它屬于心學,但另一方面它繼承了朱子學的理氣論,將氣視為宇宙存在的根本,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其有機的宇宙觀及天人感應的天人合一思想。而且,甘泉學派將這種氣論貫徹于其人性論中,氣構(gòu)成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明末的劉宗周吸收了張載的氣論思想,在理氣論和人性論方面都繼承了甘泉學派的一元論思想,系心學氣論的集大成者。張載的氣論思想,在明代也不乏響應者,王廷相、吳廷翰繼承了張載的氣論思想,構(gòu)建了其元氣本體論。王廷相比張載走得更遠,甚至走向了對性善論的否定,這與其強調(diào)“氣萬則理萬”,重視分殊之理而反對宋儒“理一”思想有密切關系。

         

        清初的黃宗羲繼承了劉宗周的氣論思想并加以發(fā)展,有消解理的超越性的傾向。王夫之則繼承了張載的氣論思想,提出了理氣“互為體用”思想,在人性論方面則重視氣日降、性日生的“成性”思想。另外一個值得重視的特點是,中晚明的陽明學者和朱子學者普遍重視“變化氣質(zhì)”問題,重視“氣質(zhì)之性”概念,對于“習氣”問題的討論也較多。清初的顏李學派開始反對理學的理氣、人性二元論,強調(diào)習對于人性的影響。戴震繼續(xù)了這一方向,建立了一個氣化的宇宙論,在此基礎上說明人性及修養(yǎng)問題,從氣論的角度反對理學形而上學,重視現(xiàn)實人生的情氣,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思想的萌芽。

         

        了解氣在宋元明清儒學中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中國哲學現(xiàn)實性的特點。當然,不能因為氣具有物質(zhì)性,就得出結(jié)論說中國人沒有超越的精神生活。宋元明清的儒者也用氣解釋各種精神現(xiàn)象,氣也具有精神性。而且,氣在有些思想家那里也具有超越性,如張載的“太虛之氣”就是一種清通希微之氣,超越并內(nèi)在于具體事物之中,由此才能使得萬物相互感通,實現(xiàn)“萬物一體”。另外,我們必須注意到,宋元明清儒者的氣不僅具有實在性,同時具有道德性,他們常用氣解釋倫理道德現(xiàn)象,不認為氣只是一種沒有價值屬性、精神屬性的客觀物質(zhì)。在他們那里,氣的價值性貫徹于自然與人類社會,因此不存在“實然”與“應然”的鴻溝。

         

        理解宋元明清時期儒學的氣,進而理解整個中國哲學的氣,對于我們理解中國古人的宇宙觀、人生觀、修養(yǎng)論具有重要意義。文化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于傳統(tǒng)的傳承,同情地理解古人的觀念和世界才能真正傳承古人的精神。其中,對于氣的理解,是我們繼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切入點。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氣論通史”(23&ZD237)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