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柯小剛作者簡介:柯小剛,男,西歷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號無竟寓,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創(chuàng)建道里書院、同濟復興古典書院,著有《海德格爾與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在茲:錯位中的天命發(fā)生》《思想的起興》《道學導論(外篇)》《古典文教的現(xiàn)代新命》《心術與筆法:虞世南筆髓論注及書畫講稿》《生命的默化:當代社會的古典教育》等,編有《儒學與古典學評論(第一輯)》《詩經(jīng)、詩教與中西古典詩學》等,譯有《黑格爾:之前與之后》《尼各馬可倫理學義疏》等。 |
分科時代的通經(jīng)窮理:在同濟人文建院七十周年之際的思考
作者:柯小剛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發(fā)表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十二日庚午
耶穌2016年4月18日
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和朋友來參加“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七十周年院慶系列活動”之“通經(jīng)窮理:儒學與古典學第三屆年會”!
有的朋友可能會奇怪,同濟人文學院不是建立不久嗎?怎么忽然就七十年了呢?確實,今天的同濟人文學院是在十年前,在孫周興院長的帶領和全體同事的努力下重新建立的。但早在1946年,同濟人文學院就已經(jīng)建立,而且是由熊偉、馮至、陳康、馮契等一批現(xiàn)代早期最優(yōu)秀的學者共同建立的。五十年代院系調(diào)整,同濟人文學院被拆分并入復旦、華東師大等高校。2003年,孫周興教授主持創(chuàng)建同濟大學德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隨即在此基礎上于2004年恢復哲學系,2006年恢復人文學院。
同濟人文復院后發(fā)展迅速,先后建立了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中國思想文化研究院、當代哲學與未來文明研究所等三個主要研究院所,建立了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含外國哲學、中國哲學、古典學、宗教學、政治哲學、科技哲學、倫理學、哲學心理學、美學、文化哲學等10個博士點。值此建院七十周年、復院十周年之際,撫今追昔,令人感慨。作為七十周年院慶活動之一的“通經(jīng)窮理:儒學與古典學第三屆年會”在這個時候召開,尤其引人深思。七十年、十年、當下:這三個時間節(jié)點似乎正好代表了現(xiàn)代學術范式建立、反思和重新出發(fā)的三個關鍵時刻。
昨天晚上,我看會議文集到深夜一點鐘,感覺各位朋友有一個比較集中的問題意識,就是在現(xiàn)代學術分科制度嚴重割裂古典學問之后,是否有可能重新找回整合的可能性?七八十年前,在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從西方留學回來的早期現(xiàn)代學人紛紛回國,致力于建立文史哲及各門社會科學分科嚴密的現(xiàn)代學術體系。同濟也不例外:譬如馮至回國來同濟自然是參與“文學”專業(yè)的建設,熊偉回國來同濟自然是參與“哲學”專業(yè)的建設。
然而,吊詭的是,中國現(xiàn)代學科分化體系恰恰是在西方學界開始反思和批判這一體系的時候建立的。這種反思批判在中國的反響一直要等到半個世紀后才能聽到。而在中國的反響中,問題背景又更加復雜了一層:這時候的問題不但涉及古典整全視野與現(xiàn)代分科學術的關系,又糾纏進了中國古今學問與西方古今學術的關系問題,乃至日語轉譯在其中發(fā)生的種種橋梁和誤導作用等等。
大約十年前關于“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討論就是在這些日趨復雜的問題背景中體現(xiàn)出來的中國現(xiàn)代學科分化體系的自覺反思意識。與此同時,同樣是在最近十多年間,學術界出現(xiàn)了國學學科重建、經(jīng)學復興和西方古典學的大規(guī)模引入,民間也形成了讀經(jīng)熱、國學熱(雖然問題很多,難免泥沙俱下)?,F(xiàn)代學科分化的反思和古典整全學問的重建,一破一立,似乎都在指向一種新的可能性,返本開新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構成了我們這次“通經(jīng)窮理:儒學與古典學年會”在此召開的時代背景。
“通經(jīng)”與“窮理”在中國古典視野中本來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并沒有本質(zhì)的沖突。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巴ń?jīng)”并非記誦之學、章句之學,而是為了發(fā)明經(jīng)義、窮理盡性的經(jīng)典解釋;“窮理”也不是師心自用、憑空玄想,而是尚友古人、涵泳經(jīng)典的修身明道之學。非“通經(jīng)”無以“窮理”,非“窮理”無以“通經(jīng)”?!巴ń?jīng)”“窮理”共屬一種修身志道的生活方式,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離。
然而,在現(xiàn)代學術分科體系的建立過程中,“通經(jīng)”被“文獻學”、“歷史學”、“語文學”、等刀片分割為毫無生命的材料,“窮理”被“哲學”、“思想史”等刀片分割為概念及其歷史,各自分門別類地堆放進現(xiàn)代大學的不同系科,成為精神空虛的現(xiàn)代學者用以制造論文、爭奪資源的工具。“學術”的虛假繁榮成為現(xiàn)代生活日益墮落的掩飾,但無法成為它的藥物。
于是,在號稱“以人為本”的時代,人類的學術既不關心人,也不深思“本”。但一再被灌輸“黑暗古代”和“光明現(xiàn)代”圖景的人類不再相信謊言。“人”開始要覺醒,反思自己的“本”。當代中國儒學與古典學的興起也許是一種現(xiàn)代性的反動,但絕不是黑暗陳腐的保守、復古,而是朝向未來的覺醒,朝向人類生存之本的生命復蘇。《易》云:“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學術要重新成為整全生命的學問,拒絕被龐大而細碎的現(xiàn)代學術機器宰割。
不可否認,由于遭受長期的污蔑和打壓,古典在復興時難免矯枉過正,出現(xiàn)一些激進保守的過激反應;由于“宋明理學”曾長期被削足適履,強行納入“哲學”的小鞋,今日“經(jīng)學”復興時也難免出現(xiàn)個別激進反應,為了急于脫掉不合腳的鞋子而不惜自斷雙腳(拋棄理學)。但在這次會議文集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從容博大、寬裕溫柔。就像這兩天上海的天氣,使人可以足履大地,漫步春風。
在這次會議的論文集中,我看到很多朋友都做出了“通經(jīng)窮理”的可貴努力。漢學宋學,經(jīng)學理學,中學西學,古學今學,無不可以隨山刊木、疏浚流通、和而不同。通過激發(fā)不同學術話語之間的批判性對話而來增強它們之間的深層溝通、創(chuàng)造性互釋,形成不同學術傳統(tǒng)之間的健康張力,互相啟發(fā),各開生面:這是古人所謂“會講”的用意,也是同濟儒學與古典學年會一直以來致力于營建的會場氛圍。衷心希望這次會議能在這樣的氛圍中激發(fā)新思想,激活舊學問,取得豐富成果!再次感謝各位老師和朋友的參與!感謝我的同事谷繼明博士的組織工作和會務組同學的辛勤勞動!謝謝!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肖晴初】祭曾文正公文
【下一篇】安徽理工大學國學社“一站到底”決賽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