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飞暇€后,再次火爆,其宣揚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理念也引起人們的爭議。有人感嘆“我命由我不由天”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個人都沒法主宰命運,相反是被命運所主宰,如人們常說的“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周公是周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不僅平三監(jiān)之亂、穩(wěn)定了周初的政治局勢,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也產生過重要影響。史學家夏曾佑先生曾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p>
這幾年我提出新四書、新儒學,就是希望通過對傳統(tǒng)儒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融入現代社會,繼續(xù)發(fā)揮其對國人價值引領的作用。對于儒學,其實還有更廣闊的空間,那就是儒學對世界的意義。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人權理念則孕育發(fā)生于具體文明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豐富的人權話語,以溯源追流、返本開新為旨,“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舉行。孟子作為中國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理解孟子思想中的人權觀念?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權觀念有何種···
孟子提出“井地”的背景是戰(zhàn)國授田制,但由于堅守“恒產”“取于民有制”“謹庠序之教”的仁政原則,其制度設計與戰(zhàn)國諸侯的土地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澄清“井地”非三代井田制,而是為滕國設計的土地制度,可以對孟子的仁政理想有新的認識和理解。
在抽象的人性論上,荀子主張人既有性惡的一面,也有心善的一面。但是回到國家治理上,他又極力強調圣人的心善,突出凡人的性惡,其性惡心善說沒有貫徹到底。荀子人性論存在歷時性的發(fā)展,性惡心善說主要是《性惡》篇的觀點,而不適用于《荀子》其他各篇。荀子并未提出性樸論,而是主張樸—偽論,樸—偽論是《禮論》篇的人性論主張,同樣···
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作為主辦方之一,在荀子的故里邯鄲,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荀子研討會,主題是“荀子思想的價值和地位”。
論及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學者們往往喜歡用“民本”來概括。翻開書籍、雜志,不難發(fā)現如下論述:“‘民本’問題是中國政治學理論的‘元問題’,是中國早期國家機器草創(chuàng)時要考慮的頭等大事?!?/p>
人們常以“禮崩樂壞”為春秋時期的特征,并視之為混亂、動蕩的時代。然而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這一時期的禮制依然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甚至可以稱為“以禮為中心的時代”。那么,哪一種說法更具合理性?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絕地天通”發(fā)生于原始社會末期的父權家族階段,這是理解“絕地天通”的核心和關鍵,“民神雜糅”并不是指人人都為巫,家家都為巫,而是指每個家族乃至宗族都有自己的神,都可以與神溝通?!敖^地天通”也不是指完全斷絕人與天的溝通,而是壟斷祭天的權力,將其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這里的天已不是家族的祖先神,而是超越其上的至上神,誰壟斷通···
今人談論儒學,往往喜用“內圣外王”一語,認為儒學即內圣外王之學。但需要說明的是,“內圣外王”出于《莊子·天下》篇,本是一個道家術語,其內涵和語義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這樣,內圣外王如何由一個道家術語轉變?yōu)槿寮矣谜Z? 期間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 語義又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便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對內···
儒學是天人之學,天人關系是儒學的一個重要維度。儒家學者討論人事往往要聯系到天,認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禮記·中庸》),從形上的角度對屬于人事的道德、政治做出思考和探討。
“絕地天通”是古代社會的重大事件,對理解古代宗教、倫理、刑法乃至文明的起源,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歷來受到學者的關注。近代以來的學者如徐旭生、張光直、陳來等都對這一問題表示極大的關注,但由于問題意識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對“絕地天通”的解讀亦有所不同。大致而言,以上三位學者分別提出了宗教改革說(徐旭生)、權力壟斷說···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后,將經學作為一個重要研究內容。2010年召開了第一次經學會議,主題是“經學:知識與價值”。這次會議主要是要解決一個問題:人大國學院的經學研究要走一條怎樣的路?周予同先生有一個說法:“經學的時代結束了,經學史的時代剛剛開始。”雖然說是經學史研究,但周先生還有其弟子朱維錚先生,對于經學基本是否定的···
荀子天論的主題有二,一是要否定神學天,批判宗教迷信,二是為禮義尋找形上的根據。他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從“天人之分”的角度批判了天有意志,肯定“治亂非天也”,同時又提出“天職”“天功”,以說明經驗世界的整體秩序與和諧運行。前者是一種經驗天,后者則是指經驗現象背后的原因和根據,是一種本體天。
《保訓》引人注目,在于其“中”字;引起爭議,也在于其“中”字。關于《保訓》的“中”,學界的意見已有十余種之多,且不時有新說涌現,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但沈淀下來,真正有影響的不外中道說、地中說、訴訟文書說、旗旗說、民眾說和軍隊說等幾種。筆者認真閱讀了學者的有關論述,感到要讀懂《保訓》,讀懂《保訓》的“中”,以下幾···
清華簡《命訓》的“大命”指天命,“小命”指個人運命?!睹枴返诙洚敂酁椋骸懊镜?,正之以禍?!保八镜隆敝钢鞯?,即遵從德。目前學者將該句斷為:“命司德正之以禍?!?,釋“司德”為天神,是不正確的?!睹枴返摹按竺薄靶∶闭f是對三代天命觀的繼承,同時又突出了個人運命的觀念,這與孔子將天命與運命分離,以突出人的道德自主有所不同···
在仁、禮關系上,孔子存在以仁釋禮與以禮成仁的不同進路。荀子雖然形式上視仁為最高的德,并提出了由“愛人”到“自愛”的仁學理論,但不是將仁落實在心性上,而是體現在制度中,是以禮成仁,發(fā)展的是政治化的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