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輝作者簡介:羅輝,男,西歷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現(xiàn)供職于吉安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
嬴政是暴君
作者:羅輝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三月二十日戊戌
耶穌2018年5月5日
嬴政即是秦始皇,司馬遷說他姓趙,是司馬遷弄錯了,按其世系算應該是姓嬴。本文標題直接稱之為嬴政而不稱之為秦始皇,實因其人屬暴君盜賊一類,故以《春秋》之義貶之而直呼其名曰嬴政。其實這已是太客氣了,直稱之為暴君、盜賊才是恰當?shù)摹?/p>
兩千年來,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一致認為嬴政是暴君一枚。中國二千年來的政治摻雜著野蠻專制的成份就是受了秦嬴政極權專制的影響,而這個極權專制歷來最為儒家所反對的東西,在近代以來卻被那些無知的知識群體無知栽贓。更為莫名的是,近代以來,一些無知文人政客,居然為此盜賊招魂,將之譽為于中華有功之人,實在是是非顛倒、善惡顛倒、正邪顛倒,居心險惡至極。
筆者為此將重新翻檢史冊,重新敘述出嬴政之罪惡事實,以儒家春秋之筆評述之,以將此鬼魅重新打入棺材,蓋上新蓋釘上新的鐵釘,蓋棺定論之。
一、成為暴君,非才之罪
《三字經(jīng)》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孟子也說:“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薄胺翘熘挡艩柺庖玻渌韵菽缙渲髡呷灰?。”(《孟子?告子章句上》)嬴政是不是生來就是盜賊得之流呢?不是的。儒家認為凡是人其本性都是至善的,但是因為生而下來天然就存在的氣質之性的就有所不同,且隨著所環(huán)境的影響,人們之間的性情就越來相差越遠,人之善惡之別自是相差越大了。而嬴政之所以成為盜賊暴君,就是其出生和成長都是在一個陰謀和弱肉強食的環(huán)境之中。
嬴氏的父親子楚是秦孝文王諸子之中的年齡居中的庶子,當秦孝文王還是安國君、還是太子的時候,子楚被送到趙國邯鄲去做人質,可見他在秦國那些眾多的秦昭王孫子輩中,地位是低下的,也不受爺爺秦昭王、父親安國君的喜歡?!白映?,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史記?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韓國陽翟大商人在邯鄲做生意之時遇見了子楚,看到他處境窘迫,既憐憫他又認為可以在他身上打主意,放官債?!皡尾豁f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史記?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于是向子楚出主意并幫助他謀取為安國君的嫡子之位,以便在安國君即位后順利成為秦國太子。在呂不韋的出資幫助斡旋下,子楚成為安國君及其所愛幸華陽夫人的嫡嗣,而呂不韋也成了子楚的師傅。不僅如此,呂不韋還采取偷龍轉鳳手段,將懷有自己種子的歌姬獻與子楚,以達到其盜秦國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yè)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史記?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嬴政就是這樣出生于淫蕩的歌姬之腹,出生在不見光的陰謀的之中。當然,有學者研究認為嬴政并不是呂不韋生的,是貨真價實是子楚親生。我們現(xiàn)在完全不必追究其中到底是什么真實,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嬴政就是出生于陰謀變詐的詭譎之場,其胎教和幼教除了爾虞我詐的陰謀和權利外,恐怕是沒有別的什么了。這也確實是其人生之大不幸。
之后呂不韋又幫助子楚逃脫趙國的殺害,而嬴政母子也在子楚被正式立為太子后迎回到秦國來,結束了在趙國擔驚受怕的童年?!扒卣淹跷迨?,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保ā妒酚?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安國君即位一年就死了,子楚即位為莊襄王,在位也僅三年而亡。嬴政年僅十三歲繼承王位做了秦王,尊呂不韋為相國,稱其為“仲父”,并且呂不韋還常私通嬴政那歌姬的太后母親。由于嬴政年齡還小,“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封號是文信侯。招攬賓客游士,想借此吞并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因此國事就由呂不韋等大臣們決定。
嬴政從趙國被迎回到秦國,生活的環(huán)境也一樣不是美好的。秦國至少從商鞅所謂的變法以來,變成了一個王室內部爭權斗利對外虎狼噬血的境域。因此,嬴政那怕在宮廷中接受過最中正儒家詩書等經(jīng)典教育,也是無濟于事,畢竟暴力詐力和陰謀充斥朝野。就是國際之間,在此戰(zhàn)國時代,也同樣是以詐謀和暴力為尚。整個時代處于逆淘汰時期,嬴政生就處于此旋渦中心,因此其要不被淘汰出去的話,也只有隨波而動,以至變得更加手辣心狠。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復,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人無時,莫知其鄉(xiāng)?!┬闹^與?”(《孟子?告子章句上》)
果不其然,秦王嬴政雖然同所有人一樣天性具有的善德,但如何能禁得起從胎教時期就開始的無休止地“旦旦而伐之”?。壳貒蝿莅l(fā)展使得嬴政在人性反動的道路上迅速成長和成熟。
想來既有年齡的緣故也有精力的緣故,呂不韋不想和歌妓出身的太后無休止地糾纏下去,還有秦王嬴政也漸長大,“恐覺禍及己”,于是就向歌妓太后進獻了嫪毐。嫪毐借此得勢被封為長信侯,與歌妓太后生有兩個孩子,“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但是嫪毐還不滿足,竟要發(fā)動政變將嬴政滅了。不料這時已經(jīng)成年并舉行了加冠禮的嬴政并不是閑著的,“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fā)卒攻毐?!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這次平叛,嬴政初試辣手,將嫪毐五馬分尸,滅其三族;將衛(wèi)尉竭、內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懸頭示眾;將兩個異父弟弟殺死,歌妓母親遷居于雍地;將嫪毐的家臣,罪輕的處以鬼薪之刑,還有四千余家被剝奪了官爵沒收財產(chǎn),并遷徙到蜀郡房陵縣;甚至對仲父兼相國的呂不韋也要誅殺之,還是在賓客辯士們的游說下暫時放其一馬。這一年,是嬴政即位的第九年,第十年(前237),又罷免了呂不韋相國之職,并逼得呂不韋感覺無生路而自殺。
從此,秦王嬴政開始親攬政權,虎狼秦國在其帶領加快了涂炭天下的步伐。
二、滅人之國,統(tǒng)一是罪
親攬政權的秦王嬴政已長成了這樣一幅成熟霸惡狠男形象:“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平定嫪毐作亂之后,開始策劃消滅六國的戰(zhàn)略。此時秦國在嬴政的強力統(tǒng)治下,采取一暗一明兩條線作戰(zhàn)方式來實施其吞并天下的野心:一條是采納當時著名兵家人物尉繚的提供策略,用重金收買各諸侯國的大臣,培植親秦勢力,從內部破壞并削弱分化瓦解諸侯的力量;一條就是直接的軍事打擊,即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后強,先近后遠的具體戰(zhàn)略步驟,李斯建議秦王政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韓非初見秦第一》)。這一戰(zhàn)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即籠絡燕齊,穩(wěn)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后各個擊破。此后從秦王嬴政十一年到二十六年,秦國在以上指導方針實施下,逐一消滅了六國。
近世以來,有不少人包括所謂的專家學者,認為秦滅六國而成為的虛假統(tǒng)一的功于中國、有功于中華,是這樣嗎?
要定一種行為及其所帶來的結果是否有功,無容置疑是需要有一個是非、善惡、正邪的標準。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標準,那無論做什么都是功勛,則肯定是荒謬的,比如沒有誰會認為強盜搶劫、殺人是于人有功。同樣,放在秦王嬴政攻滅六國而進行所謂統(tǒng)一戰(zhàn)爭是功還是罪也是要有個標準來衡定,這樣,我們下的結論才算可靠的,是可以讓人信服的。
那衡定秦王嬴政攻滅六國而進行所謂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標準是什么?當然是這場戰(zhàn)爭是否是正義的?戰(zhàn)爭結果是不是人民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歷史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代,各國之間常?;ハ酄幎?,動輒爆發(fā)戰(zhàn)爭,人民生活在這樣的動蕩世界里,都想著要天下太平,中原各國要統(tǒng)一在一個有序的秩序之中,這個是事實。當時許多國君都想有統(tǒng)一天下的野心。象齊宣王就向孟子問過“齊桓、晉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豎中國,而撫四夷”,目的就是有統(tǒng)一諸侯、結束混亂的局勢愿望;就是那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的梁襄王就卒然而問孟子“天下惡乎定?”而秦國更是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來,實行軍國主義政策,野心勃勃要統(tǒng)一中原。然而如何來統(tǒng)一才是正義的統(tǒng)一呢?孟子回答齊宣王的統(tǒng)一方式是:“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旅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回答梁襄王是“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因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保ā睹献?梁惠王章句上》)
戰(zhàn)國及秦之前的歷史中,確實也能不嗜殺人而一天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夏朝末年,夏桀荒淫無道,商湯順天應人,“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商朝末年,商紂荒淫無道,武王順應百姓之心,起仁義之師伐之:“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舯镭式腔??!保ā睹献?盡心章句下》)
這就是正義的戰(zhàn)爭的特點,決不會嗜殺,而是“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睖醴ヨ钗渫醴ゼq率領的軍隊就是仁義之師,是以至仁伐至不仁。湯武伐桀紂雖說是得了天下,但他們革命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得天下,是解民于倒懸,救民于水火,故而能夠得到天下百姓歡迎和擁戴,所以《易經(jīng)?革?彖辭》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而秦國嬴政攻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則完全是大開殺戒,“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是率土地而食人,是率獸而食人。
秦國原本是在西部的氏族,以抗擊西戎守衛(wèi)西周邊垂。秦襄公時期率兵營救周朝,作戰(zhàn)有力,立了戰(zhàn)功。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把都城向東遷到洛邑,襄公又帶兵護送了周平王。因此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穆公時期,用百里傒等賢臣,幫助過晉國,也幫助過周襄王,但也向東向西進行了擴張,擴展疆土,增加屬國,在東方征服了強大的晉國,在西方稱霸了西戎。但在秦孝公之前厲公、躁公、簡公、出子時期,接連幾世不安寧,國家內有憂患,頻繁更換君主,君臣之間關系不協(xié)調,結果晉國攻奪了秦河西的土地,諸侯也都看不起秦國。到秦孝公之時,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制訂刑罰,在國內致力于農(nóng)耕,對外鼓勵效死作戰(zhàn),給以各種獎罰。此后,秦國就用耕戰(zhàn)一法將整個國家摶在一起,百姓的任務就是種地和打仗這一個出路,其它的東西都不能搞,否則處以刑罰,實現(xiàn)了原始的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這樣,秦國的軍隊當時就成為了最能打仗的軍隊,被稱為虎狼之師,軍人憑殺人多少定軍功。此后,秦國總體上來一直對東方六大諸侯國攻城略地、殺人盈野的進攻態(tài)勢。
下面略以抄錄在秦嬴政之前《史記》中記載秦國侵略其它國家中有殺人數(shù)量的戰(zhàn)爭:
(惠文君)七年,公子卬與魏戰(zhàn),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
(惠文君后元)七年(前318),秦使庶長疾與戰(zhàn)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惠文君后元)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降之。敗韓岸門,斬首萬。
(惠文君后元)十三年,庶長章?lián)舫诘り?,虜其將屈丐,斬首八萬。
(武王三年)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
(昭襄王五年),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
(昭襄王)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
(昭襄王)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
(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傷)[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
(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昭襄王)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fā)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于長平,四十余萬盡殺之。
(昭襄王五十年)十二月,……二月余(指其后兩個多月),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
(昭襄王)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攻趙,取二十余縣,首虜九萬。
以上僅統(tǒng)計的這個時段的戰(zhàn)爭只有14次,殺人數(shù)量131.8萬多。而其它更加多的戰(zhàn)爭則史書上沒有記載秦軍所殺人數(shù)。僅長平一戰(zhàn),坑殺趙國軍隊四十余萬,趙國整個一國的壯丁全部在這次戰(zhàn)爭中死亡,由此可見戰(zhàn)況之殘烈,秦軍之兇惡。
到秦嬴政為秦王之后,繼續(xù)一慣的對外侵略擴張政策。先是在秦相國也即嬴政的仲父主政期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對外戰(zhàn)爭有八處,包括定滅晉陽和擊退韓魏趙衛(wèi)楚等國的合攻,并攻取衛(wèi)國的都城濮陽;記載在戰(zhàn)爭中殺敵人數(shù)的有一次,即“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倍幸惶巹t記為:“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于臨洮?!贝藭r秦軍攻人之國、殺人之子弟仍是成了慣性,虎狼之師性質哪舊。
秦嬴政親政之后,更是加快對外攻城略地的步伐,著手進行消滅六國的侵略戰(zhàn)爭,首先從六國中最弱小的韓國開刀,先后滅國的次序是: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占領韓國全境,滅亡韓國。
秦嬴政十一年(前236)秦國乘燕趙國交兵,趙國后方空虛之際,以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趙,奪趙鄴等十余城,攻平陽,殲滅趙軍10萬,殺趙將扈輒;秦嬴政十八年(前229),王翦乘趙地饑荒,派部分軍隊圍邯鄲,親率主力東出井陘,施反間計使趙王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大破趙軍,南下攻克邯鄲,并全部坑殺與嬴政母親家有仇怨的宗族,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秦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王翦之子王賁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秦嬴政二十一年(前218),派名將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楚北部地區(qū),占領十余城。第二年在回軍北上之時突然進襲魏國,包圍了魏都大梁,魏軍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后,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亡。
秦嬴政二十年(前218),秦王趙政遂派王翦與辛勝率軍大舉攻燕,在易水之西大敗燕、代聯(lián)軍。二十一年(前226年)秦軍又增加兵力,王翦率軍一舉攻破燕都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wèi)軍逃遼東。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國衛(wèi)軍主力,得太子丹首級。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魏之后,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秦嬴政二十二年(前225),派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分兵兩路進攻楚國,但遭到楚國所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而失敗。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嬴政強行起用王翦,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楚國征調全國兵力,命項燕率領在平輿與秦軍決戰(zhàn),王翦采取了堅壁自守、避免決戰(zhàn)、養(yǎng)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zhàn)方針,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項燕,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秦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攻破楚都壽春,俘楚王負芻,楚亡。
秦國對于齊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方針,重金收買齊丞相后勝與之結好,以削弱六國抗秦的力量。直到秦國攻滅了五國以后,齊王才感覺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準備抵御秦軍進攻。秦嬴政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秦軍由原燕國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害怕打仗,面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措手不及,土崩瓦解。秦軍一舉攻占臨淄,俘齊王建,齊亡。
秦嬴政在攻滅六國的過程中,經(jīng)過的戰(zhàn)役次數(shù)自然也是非常之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計殺人數(shù)量的戰(zhàn)役只有一次,即攻下趙國平陽城的那一次,所殺趙軍就有10萬,而在攻下趙都邯鄲后,卻將與其母家有所謂仇怨家族全部坑殺。想來有些仇怨或許不過是些睚眥之怨而已,秦嬴政將其族人全部坑殺,心狠手毒可為空前。滅六國這些戰(zhàn)爭都是滅國之戰(zhàn),故戰(zhàn)爭規(guī)模宏大自不待言。被滅之國都是舉國之力防守,而秦國也是在不同的戰(zhàn)役中,以最大限度地調集相應的軍事力量,以期達到全殲對方的目的。尤其是滅亡楚國之戰(zhàn),秦國也是舉全國之力,先是調動二十萬大軍攻打,不成之后又調集60萬大軍攻打楚國。這么大的軍事行動完全可以說是空前的,就是在此后的二千余年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時代,如此宏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也是極為少見的。是以在這些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之中,又加秦以虎狼之師,以計首賞功的獎懲方式,而又沒有任何軍紀來防止濫殺,故而其軍隊屠殺對方也必然是毫無節(jié)制、毫無顧忌的??上攵?,六國之滅亡,為秦軍所殺人數(shù)數(shù)目也必是驚人的。
秦嬴政所攻滅六國之師,所到之處,為的是略土地,屠城池,殺人如麻,乂人如草,不是虎狼之師禽獸之師又是什么?不是邪惡之師強盜之師又是什么?
王者之師,是仁義之師,正義之師,所戰(zhàn)所殺為義戰(zhàn)義殺?!靶幸徊涣x,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孟子?公孫丑章句上》)“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仇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即使霸者之師,也是講究道德仁義的,也是站要道義制高點上來發(fā)動戰(zhàn)爭,要假借仁義的旗幟來號召世人。春秋齊桓、晉文之事,就是尊王攘夷,假借仁義,以信義成霸?!盎腹藕现T侯,不以兵車?!笨鬃淤澒苤佟叭缙淙省保骸肮苤傧嗷腹灾T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三、建極權制,妄圖永世
秦嬴政滅亡六國一統(tǒng)江山之后,是不是就此偃武修文,建立美好之制來讓天下萬民安定下來、安居樂業(yè)安享太平呢?事實給予天下人的答案是“否”。秦嬴氏首先考慮的如何來控制天下萬民,并且想著要世世代代地控制天下萬民,以實現(xiàn)其逞欲天下的夢想。為一達到這一邪惡目標,建立了一系列極權制度。
秦吞并天下后,秦嬴政第一個所做的事是建立名號制度。嬴氏顛倒善惡是非,將其滅人之國的罪惡看作是平定天下之大功,于是命令丞相、御史研究稱帝號事宜,以夸耀其“功勞”,垂之于后世。“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這班文武大臣和博士也是被嬴氏所謂的“功勛”障了眼,或許也想著新朝建立有一個好的開始,都吹捧著嬴氏的功績,以為自古未有、三皇五帝所不及,討論結果提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嫉让了郎献鹛?,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嬴氏當然得意,且別出心裁將提議的“泰皇”稱號改為“皇帝”稱號。
關于三皇,按《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nóng)為“三皇”。燧人氏,風姓,尊稱燧皇。發(fā)明鉆木取火,教民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相傳伏羲教民結網(wǎng),漁獵畜牧,制造八卦等,亦傳說伏羲創(chuàng)文字、古琴。神農(nóng),即炎帝,傳說中的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他遍嘗百草,有“神農(nóng)嘗百草”的傳說。五帝,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他們的事跡。三皇五帝是因為真正有功于人民,有功于華夏,是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始者,故為人們永遠懷念。而嬴氏以罪惡累累之身僭越皇帝名號,二千多年來一直遭到譴責,只有在近世邪惡之徒才為其招魂。
嬴氏僭稱皇帝,其實內心是非常虛的,它害怕以后人們對它罪惡行徑予以議論和揭露,還下令廢除傳統(tǒng)的謚法,并且想入非非的以計數(shù)形式來稱其所謂的皇帝之名,自己給自己稱始皇帝,之后就是二世三世,以至萬世無窮。“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但是令它沒有想到的是,之后才十五年不到二世,秦國就滅亡了,其族也滅亡了。
秦嬴氏滅六國后,就如何來全面控制全國、設立何種制度作了討論。當時為丞相的王綰認為效法前朝實行分封制(封建制),而任廷尉的李斯則認為實行郡縣制容易控制,以防止天下人的野心。這對于熱衷極權的嬴氏來說,當然是實行郡縣制好。而且,嬴氏吞并天下,本身就是為了實現(xiàn)其野心,現(xiàn)在丞相王綰提出分封不是要分嬴氏的權、打破其野心嗎?當然,從形勢發(fā)展來講,春秋尤其是戰(zhàn)國混亂幾百年,人心思定,雖說之前夏商周都是封建制,但到戰(zhàn)國及秦時代,實行郡縣制多少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
許多人以為郡縣制是秦嬴政時期的發(fā)明,其實不然。西周時縣大于郡,稱邦畿千里為縣,《逸周書?作雒》:“千里百縣,縣有四郡”;后又稱王畿內都邑為縣。其后諸侯境內之地也稱縣,《左傳》哀公二年:“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后變?yōu)榭そy(tǒng)縣,《史記?秦紀》:“惠文王十年,‘魏納上郡十五縣”,《史記?春申君傳》請以“淮北”十二縣置郡??傮w郡縣制先是春秋時一些諸侯國為了加強管理而置縣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襲的官員為地方官,后來象秦晉又在國內置郡,由國君任免地方官,使分散的權力層層集歸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導致分裂。至戰(zhàn)國時代這種制度逐漸為各強國采用,逐漸減少分封于貴族的地區(qū)??たh制相對于封建制來講,雖然是因時代而形成,但因是為了方便集權更是為了方便極權的一種管理體制,故此種制度總的來說是歷史上的一個倒退。
這種便于加強對地方控制、防止大夫或諸侯分權的一種郡縣治理制度,當然嬴氏樂于采用。至于以后會不會象之后淳于越又重新提出來反對此制時,指出郡縣制所存在的缺點:“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那嬴氏才不會去管呢!
由此,秦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都設置守、尉、監(jiān)。自己自稱皇帝,把自己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后,還把人民貶稱“黔首”,貶到與奴隸接近的地步。嬴政心知,自己是靠暴力搶奪的天下,因而自己握有強大的軍事武裝還不放心,還不允許民間有兵器,因此收集天下的兵器,全部聚集到咸陽,熔化之后鑄成大鐘,十二個銅人,每個重達十二萬斤,放置在宮廷里。
關于法令制度的統(tǒng)一,當然這也是一個國家所進行的必須的政制,而秦統(tǒng)一法令,并不是為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完全是以法令來控制萬民,是為了服務于它的極權野心,所以跟一般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還完全不同。一般的君主專制下是禮制,禮與法存在一定程度的統(tǒng)一。而秦朝的法制及其禮儀是完全為“皇帝”一人服務。因此嬴氏專用獄吏,以吏為師,一切事情都依法律決定,刻薄而不講仁愛、恩惠、和善、情義,一任嚴刑酷法,犯了法也總不能得到寬赦?!皩H为z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史記?秦始皇本紀》)顯然其目的并是為了建立良好秩序,而是為了更加方便而嚴厲地控制著萬民。嬴氏的酷法行政使得全天人下簡直都成了罪人,從其征發(fā)受過宮刑、徒刑的七十多萬人到渭水南修建阿房宮這一事例,就讓人可想而知黎民百姓是生活在一種怎樣的社會狀態(tài)之中?。肯氲竭@,我們就明白后世的極權惡人為什么要贊美嬴氏魔君了!
秦還統(tǒng)一度量衡標準,統(tǒng)一車輛兩輪間的寬度,書寫文字使用統(tǒng)一的隸書。關于這一點,有人又以為是不是這是秦朝的首創(chuàng),也是嬴氏的有功于中華。是不是首創(chuàng),我們看一看之前的歷史和典籍的記載就清楚了。《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中庸》是子思的著作,那么文中的“今”,只能是指東周。朱熹注:“今,子思自謂當時也。軌,轍跡之度。倫,次序之體。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統(tǒng)也?!保ā吨杏拐戮洹罚╆P于“書同文”,最遲在西周,漢字的符號、文法和文章結構就是統(tǒng)一的。秦朝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只是書寫方法的簡化,并非首次統(tǒng)一文字。關于“車同軌”,西周就有全國統(tǒng)一的道路,《詩經(jīng)?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南?卷耳》記有“置彼周行”詩句。而關于度量衡,《周禮》對各方面的度量衡都有記載,可見秦之前器物文明的相當發(fā)達。而秦國商鞅之后及至秦朝,只有重視生產(chǎn)糧食和對外征戰(zhàn),毀滅其它的有關文化和商業(yè),文明是截然的倒退。
四、宰制天下,任性為惡
濫用民力,是任何一個極權專制政府津津樂為的,似乎不如此,民眾就看不到它的存在似的。嬴氏暴君也不例外,其濫用民力主要表現(xiàn)為巡游、大興土木、遷移民眾等等。
嬴氏巡游根本不是為了天下人的安居和平安,更不是為了“與眾樂樂”,而是嬴氏向全天下人夸功,也是向全天下人示威的一種把戲。秦嬴政在二十七年(前220)、二十九年(前218)、三十六年(前211)、三十七年(前210)這四年,先后巡游全國各地;在三十二年(前215)這一年則是為了求仙前往碣石?!盎实邸背鲇?,場面多大不想可知,而一路上供應和役使民眾,足以牽動全國財力和物力。特別是在瑯邪山,一高興就呆三個月,想想,這讓地方政府和百姓怎么來招待供應?
《禮記?王制》記載,天子每隔五年到巡視一次,巡守的地方也有固定,按東南西北分另至泰山、衡山、華山、恒山,所做的事情有:祭天、遙祭當?shù)卮笊酱蟠?,考核諸侯的治理情況予以獎懲,考察各地禮樂、制度、民情、風物等情況予以調適。“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辟。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只,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變禮易樂者,為不從;不從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為畔;畔者,君討。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律?!保ā抖Y記?王制》)
而秦嬴政的巡游呢:從《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我們可以看到,巡游完全象是漫游,秦嬴政統(tǒng)一天下到死亡之時十一年時間,就巡游了五次,巡游時間長短完全不固定,沒有明確的目的地,除了記得立碑文說一通自吹自擂的胡話外也沒有明確要做什么事情,走到不同的地方會突發(fā)不同的“奇想”。如第一的出游,又修建信宮,開通道,修甬道,又命令修筑供其巡行用的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二十八年(前219)巡游歸途中,乘船湘山祠遇上了大風幾乎不能渡河,且聽說湘君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還非常生氣,就派了三千服刑役的罪犯,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使整座山變成了赭紅色。
如果說現(xiàn)時代的某些豺狼野獸大搞工程純是為了貪腐和虛假政績的話,那么惡魔嬴氏的大興土木濫用民力則完全是為了自由感官的欲求和享受,只可惜的是即使其權大如此也是沒有福份去享受。秦嬴政每滅掉一個諸侯之國,都按照該國宮室的樣子,在咸陽北面的山坡上進行仿造,南邊瀕臨渭水,從雍門往東直到?jīng)?、渭二水交會處,殿屋之間有天橋和環(huán)行長廊互相連接起來。從諸侯那里虜?shù)玫拿廊撕顽姽臉菲髦?,都放到那里面?/p>
前面也講到,嬴政在二十七年(前220),秦始皇去巡視隴西、北地回來途中,命令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宮。后不久,把信宮改名叫極廟,從極廟開通道路直達酈山,又修建了甘泉前殿。修造兩旁筑墻的甬道,從咸陽一直連接到驪山。這一年,以命令修筑供皇帝巡行用的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
三十五年(前212),又開始修筑道路,經(jīng)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陽,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筆直貫通。這時始皇認為咸陽人口多,先王宮廷窄小,于是征發(fā)受過宮刑、徒刑的七十多萬人,又就在渭水南阿房宮,關中總共建造宮殿三百座,關外建四百座。在修建阿房宮之外,又分一部分去營建驪山墓,從北山開采來山石,從蜀地、荊地運來木料。
隨意逼迫民眾把家搬來搬去也是極權專制政府的一個特征,嬴氏也是樂意作此所為。要想作為一個家庭或家族要搬一次家遷徙到陌生而遙遠的他鄉(xiāng)去居住,我們想不是實在迫于無奈,誰會無緣元故去干這種事?因為一遷徙,就意謂著富人即身返貧,而窮人則是要負債累累了。當然,這在嬴氏之流來說是不在話下,為了其心中快樂又有何不可。二十六年(前221),嬴氏為了繁華咸陽,遷徙天下富豪人家十二萬戶到咸陽居住。二十八年(前219)巡游時,南走登上了瑯邪山,并修筑瑯邪臺,由于玩得十分高興,在那里就停留了三個月。于是遷來百姓三萬戶到瑯邪臺下居住,雖說下令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還有就是為建阿房宮和驪山墓,又在東海邊的朐山上豎立大石作為秦朝國境的東門,嬴氏為此遷徙三萬家到驪邑、五萬家到云陽,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和徭役。我想這也不一定百姓因此就高興這種遷徙,但這已經(jīng)是我們看到的史書上記載的嬴政對老百姓最大的恩惠了。
三十六年(前211),巡行天下時,嬴氏派使者傳樂師途中,經(jīng)華陰平舒道夜遇有人持玉璧攔住使者說:“替我送給滈池君?!辈⒄f:“今年祖龍死。”嬴氏觀此玉璧,竟然是二十八年出外巡視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于是為此事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遷徙才吉利。于是嬴氏命令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qū),每戶授給爵位一級,這又是嬴氏的荒唐政治。
凡暴君,當他實現(xiàn)了唯我獨尊的野心、又恣意蹂躪了百姓之后,還是有不滿足的地方,不但妄想將其搶奪的東西世世傳下去,甚至干脆妄想自己就那么永遠占有下去,于是就到處打聽虛妄怪誕之事,妄求著要長生不老,永虐其民了。嬴政就這樣一個想入非非的人。戰(zhàn)國秦朝以來,政治上無道的商韓法家大行其道,那么民眾只好向往遁入世外,尋求仙佛的庇護了。所謂“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保ㄍ醴蛑蹲x通鑒論》)民間對神仙之流說得那么有鼻子有眼,愚惡之人不妄想不荒誕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們總是要把天下所有的好事占盡還不滿足呢。于是嬴氏聽方士說海外有仙山、有仙人,還有不死之仙藥,那這種天地間最大的好事當然要搶過來。二十八年(前219),嬴政巡游到瑯邪山,修筑了瑯邪臺,又立石刻了字,齊人徐市等上書說,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想來嬴聽了這么一個大喜訊,心里熱得不得了,于是就派徐市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真是肯下血本?。∧菐浊型?,難道就不是人子嗎?
三十一年(前216)十二月,因為一首民謠說“帝若學之(仙)臘嘉平”,嬴政就以為自己成仙有份,有了求仙之志,并干脆把臘月改名為“嘉平”。
三十二年(前215),嬴氏巡游前往碣石,派燕國人盧生訪求方士羨門、高誓;又派韓終、侯公、石生去尋找仙人不死之藥。盧生被派入海求仙回來了,為了交差,裝神弄神,奏上一本宣揚符命占驗的圖錄之書。由于上面寫著“滅亡秦朝的是胡”(據(jù)說這個“胡”字是指胡亥,可是始皇沒有理解。),于是嬴氏就派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土地。
三十七年,又巡行天下,返回時又途經(jīng)瑯邪。此時方士徐市等人入海尋找仙藥,好幾年也沒找到,花費錢財很多,害怕遭受責罰,就撒謊說:“到達蓬萊可以找到仙藥,但被大鯊魚阻擾,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鯊魚就可以射死它?!庇谑琴线€親自帶著有機關的弓弩,讓入海的人攜帶捕大魚的工具,從瑯邪向北到達之罘,總算遇見了大魚,射死了一條??纯矗@就是秦始“皇帝”!
一時的奪得了天下不但是妄乎所以,還時刻怕人惦記,自認為在國內“維穩(wěn)”得還可以時,眼光也就放遠了,還發(fā)動了對外的戰(zhàn)爭。
三十二年(前215)的這次,嬴政派燕國人盧生入海求仙回來了后,奏上了宣揚符命占驗的圖錄之書,上面寫著“亡秦者胡也”。據(jù)說這個“胡”字是指胡亥,可是始皇沒有理解,以為是指胡人,于是就派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土地。三十三年(前214),又在西北驅逐匈奴。從榆中沿黃河往東一直連接到陰山,劃分成四十四個縣,沿河修筑城墻,設置要塞。又派蒙恬渡過黃河去奪取高闕、陽山、北假一帶地方,筑起堡壘以驅逐戎狄。遷移被貶謫的人,讓他們充實新設置的縣。三十三年(前214),又征發(fā)那些曾經(jīng)逃亡的犯人,典押給富人做奴隸、主家又給娶了妻子的人,以及商販,去奪取陸梁地區(qū),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貶謫的人派去防守。三十四年(前213),貶謫執(zhí)法不正的法官去修筑長城及戌守南越地區(qū)。
秦嬴氏真莫名其妙,僅憑方士的一個圖錄讖文就派大兵攻打胡人,這不是喪心病狂之癥發(fā)著又是什么?中華政權對于夷狄的原則態(tài)度,所謂“先王耀德不觀兵”(《國語》)。《論語?季氏》也講“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笨傊荒莒乓荒苁褂梦淞?,無故對夷狄用武力同樣是不道義的。而秦嬴氏無故對北方胡人、匈奴等戎狄以及南方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和沒完沒了地修筑軍事工事,都是窮兵黷武濫用民力勞民傷財?shù)臒o道之舉?;蛟S有國人講,嬴氏這是為了保衛(wèi)國土、開拓疆土,想想前不久我國與韓國的薩德事件吧,與印度的軍事對峙吧。
五、焚書坑儒,自絕后路。
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是先后不同的起因爆發(fā)的,焚書之事的誘因發(fā)生于一場宴會上的辯論。
三十四年(前213)的一天,秦嬴政在咸陽宮擺設酒宴與臣下一同高興,實際上是要別人陪它高興。宴會上仆射周青臣大獻諛詞,贊美嬴政侵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窮兵荒蠻蠻勝夷狄的罪惡為功過上古,并大贊郡縣天下之制可讓其后代永傳萬世。由于這一番話正合嬴政欲讓其下臣陪它樂,所以“始皇悅”??墒遣┦看居谠剿坪醪蛔R相地說:“臣聞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在這里,表面上淳于越說了兩件事:一是說郡縣制不好,還是要實行分封制;一是說周青臣拍馬屁,不是忠臣。但在表述這兩件事中淳于越又夾了其它內容,一是“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周青臣拍馬屁“以重陛下之過”。秦嬴政本來就自認為功過五帝而自稱皇帝,把百姓貶稱黔首,從而無以復加地抬高自己,這場宴會也只不過是要下臣們陪自己自樂而已。而且嬴政從來就是崇拜商韓法家的法術勢詐力暴力學說,并在這一生中用之不疑,且賴之以“成功”??墒乾F(xiàn)在淳于越不但否定嬴氏已經(jīng)確定的郡縣制天下,還以“師古”諷喻,講儒家的那一套,且直接說周青臣的贊美之詞是加重它的過錯,那豈不是全部要否定它那功蓋上古的功績?!顯然嬴政聽了非常不高興,于是把這宴會上的話拿到朝廷上來討論,“下其議”,意思當然是要下面有人將淳于越的話駁倒,并針對這種“妄議”拿出一個什么措施。
在秦嬴政的朝廷上,時為法家大腕李斯可為聰明才智第一人,自然有能力駁倒淳于越這一番不合時適的“妄論”。因為在當時秦朝廷中,雖有儒生博士七十人,然只是“備員而已”,也意謂著朝廷沒有真正的大儒。真正的大儒以道事君,故也不可能存在于象秦嬴政這種暴君朝廷。所以李斯一出,當時朝廷中自然無人爭鋒,故《史記》中也只記錄了李斯的“高論”了。
李斯先是辯護說現(xiàn)在的治理方式之所以與五帝三王時代不同或相反,不是故意要如此,而是因為時代變了,陛下開創(chuàng)的是萬世之業(yè),淳于越這些腐儒理解不了;接著說現(xiàn)在天下一統(tǒng),法令只能出自陛下一人,是非也只有陛下一人衡定,因此百姓的任務就是好好致力于農(nóng)工生產(chǎn),讀書人就是好好學習朝廷頒行的法令刑禁,而現(xiàn)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法令卻要學習孔子的私學,來效法古代的法度,并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民心,古代天下散亂,諸侯紛起而不能統(tǒng)一,就是這班讀書人以古害今造成的。于是建議:“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第六》)
古今暴君盜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幻想自己言出法隨,一句頂一萬十萬句,任何人都得乖乖服從、不打折扣地執(zhí)行。如何來做到這一點呢?它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辦法,就是“防民之口”。小一點的暴君只僅于防民之口、搞搞文字獄,狠角色大暴君就是:焚書。當然,還有更狠的。李斯這套焚書、殺“偶語詩書者”的陰招可謂正對了嬴政暴君的胃口,它以為這樣就完全可以“一人衡行于天下”、以至世世衡行于天下了,所以“制曰:‘可’”。(《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保ā妒酚?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要知道,人是人,是為天地所生,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詩、書等六經(jīng)是圣人集過去二千五百多年文化之大成,是天命人性的智慧流露;各國史書和百家語也是過去文化和智慧的結晶,這些在任何時候都是民眾賴以生存、生活的底色和向前邁步的基石。嬴政和李斯卻超級大膽地要焚毀這一切,其一統(tǒng)天下模式則完全是要把天下人當成了沒感沒知的土木草狗了。它們的這個空前大膽的“創(chuàng)舉”不但是反文明而動,而且是反人類反人性反道的,包括反掉它們自身的本性,這何異于自絕后路、自掘墳墓。
有人或許要問,不就是一個焚書嗎,何以就被你說得如此嚴重?要知,就是在秦的一統(tǒng)天下時期,三皇五帝、三代文明與歷史,六經(jīng)之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已經(jīng)完全浸潤到當時所有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就是嬴政和李斯,無論它們認可不認可,也是從小耳聞目濡并加以學習了這些而長大起來的,還有各國歷史、百家之說,無不是建構在二千多年的文明中形成有,你嬴政和李斯一個“可”字就要否定一切、毀滅一切,可能嗎?絕對不可能。搞笑的是,后來秦二世耽于聲色犬馬,李斯竟然進諫說:“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保ā妒酚?樂書第二》)又蠢又惡,精神分裂,不身死族滅于趙高和胡亥手上,還真是對不住李斯此斯。
可想而知,如此違背人性、違背人道的建議一實施,就意謂著它不但斷了自身的良知之根,還要斷天下人的良知之根呢,那天下人對它還是有什么想念呢?
“焚書”必“坑儒”。發(fā)生“焚書”之后的第二年的“坑儒”事件從表面看來似乎是跟道家者流即方士惹出來的禍。嬴政作惡多端,心思狂妄,卻是想入非非,竟想著要長生不死,先是派韓終(眾)、侯公、石生去求仙人不死之藥也不回來,徐福帶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也還沒有回音,而今盧生、侯生不為嬴氏尋仙藥又跑了。嬴氏因此大怒,卻把這些罪過都歸到咸陽諸生身上,認為因為之前的“焚書”,諸生不滿,妖言惑眾?!拔崆笆仗煜聲恢杏谜弑M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于是命令御史將咸陽的儒生下獄案問,結果整得這些儒生互相告發(fā),嬴氏將之中違犯禁令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殺,以向天下人示懲。
關于坑儒事件,有人說主要坑的是方士,儒生是少部分。然細讀《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中的這段文字可知,實際是嬴氏認為方士欺騙了他卻跑了,他卻遷怒咸陽諸生,認為他們妖言惑眾,所以坑埋他們。從中也可知,嬴氏受騙也是甘心的,之后徐市等入繼續(xù)詐騙說之所以到不了蓬來尋仙藥,是因為為大海中的鮫魚所阻,嬴氏還是信了。而諸生與嬴氏的政見不合,才更為嬴氏忌恨。另外,我們從太子扶蘇的諫言也可知,諸生即是儒生:“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p>
坑儒事件其實是焚書事件的延續(xù),秦朝的滅亡到此時應該是注定了,天下人對秦朝除了憤怒和仇恨,還能有什么呢?傅國涌曰:“秦始皇即使收天下兵器,鑄為金人十二,遷天下富戶到咸陽,乃至焚書坑儒也未改變二世而亡的命運?!?。余東海先生對此說法明確否定:“話不能這么說。焚書坑儒是導致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最大原因,其它原因都是次要和派生的。焚書坑儒后,秦王朝滅亡的命運就難以逆轉了?!?/p>
短時間的快活一下子就過去了。什么是“快樂”,正如一個儒友解釋,“快活”就是快一點活,實際就是早死?;畹每臁㈩A支自己的生命和未來,不就是死得快嗎。結果也正是如此,當嬴氏最后一次外出巡游時,返回途中到達平原津時生了病,在沙丘平臺暴亡。司馬遷記秦嬴政之死以“崩”稱之,實在違春秋精神,是錯誤書法。嬴政是暴君,其死是大快人心之事,又其為私心出遊死在外面,屬不得好死之類,故史記嬴政之死可稱之為“暴斃”或“暴亡”。
嬴氏雖然罪惡滔天,是中華大罪人大惡人之一,但還不是最惡之人。何以?因為他還是多少有些許底線。其一,他對自己的父母還是有點最后的孝心,他封自己為“皇帝”后,還記得追封了自己的父親,“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他母親是個老淫婆幫助奸夫嫪毐造反作亂,嬴政在齊人茅焦的勸說還是原諒:“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保ā妒酚?秦始皇本紀》)其二,據(jù)《說苑》記載,焚書坑儒之后,嬴氏抓到侯生,與侯生的一番對話,嬴氏多少還有些悔意。“侯生逃跑被捕,對秦始皇直言:滅亡之勢已成,難以逆轉,秦王朝命運已經(jīng)生鐵鑄定,只能坐而待亡了。一,始皇即使想改,也不可能像堯舜那樣以仁為本;二、朝廷上沒有君子,始皇縱想改弦更張,也無合適幫手。始皇聽了侯生一席話,喟然長嘆,把侯生放了?!保ㄓ鄸|?!吨腥A政治史》之《秦朝之亡》)而不象近世以來的那些惡物,造反作亂,弒殺父母兄弟,殘食妻子兒女,都做得那么理直氣壯,惡得驚天動地驚神泣鬼,到死之時一點也沒有悔改之意!
罪惡沒有贏家,惡因必結惡果。嬴氏一死,大好江山被趙高胡亥李斯矯詔,從而落到嬴氏少子胡亥身上,但不到三年就滅亡了,嬴氏之族人也全部死于非命,干干凈凈一個不剩。嬴政共有子女三十多個,而且大部分是死在親子胡亥和寵臣趙高手里,包括太子扶蘇,而胡亥又死于趙高之手。最后秦王子嬰被項籍所殺,整個家族也全被族滅,嬴氏一族享受了嬴政統(tǒng)一帶來的短暫快活之后,高度一致地付出了生命代價。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