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儒賓著作集 《儒家身體觀》《從〈五經(jīng)〉到〈新五經(jīng)〉》等六種出版暨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4-01-21 12:07:38
        標簽:
        楊儒賓

        作者簡介:楊儒賓,男,西元1956年生,臺灣臺中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歷任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現(xiàn)任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著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jīng)>到<新五經(jīng)>》《1949禮贊》《儒門內的莊子》等。

        楊儒賓著作集 《儒家身體觀》《從〈五經(jīng)〉到〈新五經(jīng)〉》等六種出版暨前言

         

         

         

        書名:《儒家身體觀》《從〈五經(jīng)〉到〈新五經(jīng)〉》

        作者:楊儒賓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簡介】

         

        楊儒賓,1956年生于臺灣臺中。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xiàn)任臺灣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jīng)〉到〈新五經(jīng)〉》《儒門內的莊子》《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道家與古之道術》《原儒——從帝堯到孔子》;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tǒng)》《自然概念史論》《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等書;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jīng)〉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書。

         

         

         

        《儒家身體觀》

        (楊儒賓著作集)

        楊儒賓 著

        2019年12月1版1次

        79.00元

        978-7-5325-9336-1

         

        【內容簡介】

         

        本書除導論外,各篇原先都以單篇論文形式發(fā)表,主題相互關聯(lián),都圍繞儒家身體觀展開。

        作者認為:儒家身體觀的原始模式在先秦時期就已建立,到了明代,其精義更是全盤襯出。原始儒家的身體觀原型有三,一是禮義化的身體觀,一是心氣化的身體觀,一是自然氣化的身體觀。秦漢以后儒者對身體的解釋大體是此三類的錯綜結合。

        全書以先秦與宋明兩個時段為重點,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傳統(tǒng)身心一致、身心一體的身體觀,從這一視角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學術的特質展開深入的闡發(fā),是此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

         

        【作者簡介】

         

        楊儒賓,1956年生于臺灣臺中。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xiàn)任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曾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處中文學門召集人;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神話與宗教學等。曾三次獲“國科會”杰出研究獎。主要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jīng)到新五經(jīng)》《儒門內的莊子》《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靜坐、悟與氣象——理學工夫論》《理學靜坐與冥契經(jīng)驗》等;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tǒng)》;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jīng)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書。

        楊教授為儒學和道家研究的開拓者,所開創(chuàng)的工夫論、身體觀及冥契主義等已然成為學科的前沿領域,其所倡導的研究方法也獲得了廣泛認可。并且楊老師這幾年處于學術豐收期,幾乎每年都有一兩種新著出版。其正在成為臺灣乃至東亞學界的新一代的領軍人物。

         

        【目錄】

         

        序言

        導論 四體一體的身體觀

        一、儒家身體觀的流程

        二、意識-形氣-氣化一體呈現(xiàn)的身體

        三、身體的社會性

        四、超越與經(jīng)驗交會中的身體

        章 儒家身體觀的原型

        一、攝威儀與治血氣

        二、孟子的踐形觀

        三、孟子后學的精氣說與德之氣說

        四、荀子的利義身體觀

        五、二源三派之身體觀原型

        第二章 論公孫尼子的養(yǎng)氣說

        一、《公孫尼子》殘篇之養(yǎng)氣說

        二、《樂記》論心氣性情、音樂與世界之關系

        三、樂與內外身體

        四、公孫尼子與孟子

        五、尚待解決的學派歸屬問題

        第三章 論孟子的踐形觀

        一、“踐形”一詞釋義

        二、生色說

        三、養(yǎng)氣論

        四、形-氣-質之身體觀與精神化之身體

        五、盡心與養(yǎng)氣的同步性

        六、踐形觀在儒家成德傳統(tǒng)中的意義

        第四章 知言、踐形與圣人

        一、知言與踐形

        二、聲音、氣與精神之展現(xiàn)

        三、圣、聲、聽

        四、聽之以身

        五、金聲玉言與圣之聰明

        第五章 《管子·心術下》《內業(yè)》兩篇的精氣說與全心論

        一、兩篇之氣為身心之氣

        二、“心中有心”里之心氣

        三、全心說與全身之思考

        四、擴充精氣與萬物畢得

        五、內靜外敬之修養(yǎng)論

        六、修養(yǎng)與修煉間的環(huán)節(jié)地位

        第六章 德之行與德之氣

        一、思、孟五行說之爭議

        二、思、孟五行說之發(fā)展

        三、“行”與“德”之特殊用法

        四、大體小體與舍體獨心

        五、意識活動與生理脈動邊際地帶之“德之氣”

        六、由德行內轉為身心底層的“德之行”之意義

        第七章 理學論辯中的“作用是性”說

        一、死了告子

        二、王陽明、羅近溪之良知說

        三、程顥、謝上蔡之以覺訓仁

        四、《孟子》《中庸》《易傳》肯定生命即道

        五、原身心性天一體的圓融境界

        第八章 氣質之性的問題

        一、人性論興起的背景與張載、程顥的立場

        二、程、朱的性氣二元論及氣質之性的概念

        三、陸、王與劉宗周:心性氣同體而異流之人性觀

        四、王廷相、顏元與戴震:自然主義之氣化人性論

        五、結論:回歸思、孟、《易傳》的大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從〈五經(jīng)〉到〈新五經(jīng)〉》

        (楊儒賓著作集)

        楊儒賓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12月1版1次

        67.00元

        978-7-5325-9415-3

         

        【內容簡介】

         

        本書以性命之學為核心討論理學的經(jīng)學思想,通過闡釋《新五經(jīng)》的內涵體現(xiàn)了儒家體用論詮釋模式的確立。作者認為,朱子的哲學雖然在后代受到很多質疑,但是他手訂的《四書》卻被視為新的?!端臅芳由侠韺W版的《易經(jīng)》,宋明的理學經(jīng)典的依據(jù)當以這五本書為主,作者撰名曰《新五經(jīng)》,《新五經(jīng)》是周公、孔子兩個文化突破階段的思想之結集。本書將討論的重點集中在經(jīng)典的文獻本身,系統(tǒng)梳理了:一、理學各學派的經(jīng)學觀點。二、《論語》中的人格世界與理學中的“仁”的新境界。三、《孟子》中的性命之說與天道的貫通。四、《中庸》中的天人之學。五、《大學》與“全體大用”之學。六、理學的各分派對《易經(jīng)》的不同詮釋。

         

        【目錄】

         

        壹、導論:《新五經(jīng)》的時代

        一、前言:經(jīng)學即理學

        二、《新五經(jīng)》的興起

        三、《新五經(jīng)》的密與顯

        貳、作為性命之學的經(jīng)學──理學的經(jīng)典詮釋

        一、前言:宋明模式的經(jīng)學

        二、性命之學的興起

        三、體用論的思考

        四、圣人與圣學

        五、道統(tǒng)說

        六、結論:另類的經(jīng)學之意義

        叁、“積累”與“當下”──時間隱喻下的經(jīng)典詮釋

        一、前言

        二、積累的經(jīng)學

        三、《論語》的證詞

        四、圣顯

        五、“此也”“這個”“個甚么”

        六、記籍、階梯、糟粕

        七、結論:規(guī)矩在良知或在經(jīng)典

        肆、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論語》的人格世界

        一、前言

        二、孔顏樂處

        三、孔顏之學

        四、曾點情趣

        五、兩種體用論的轉折

        六、結論:體道人格的出現(xiàn)

        伍、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

        一、前言:“仁”的兩次飛躍

        二、造化生機與造化人格

        三、《識仁》篇與《仁說》

        四、仁與感

        五、“能”的世界

        六、結論:一種新的生命哲學

        陸、《孟子》的性命怎么和“天道”相貫通的?

        一、前言:人性論或性論?

        二、天地之性的問題

        三、從德性之知到乾知

        四、孟子打通了天道與性命嗎?

        五、由道德界到存在界

        六、結論:刺激說的檢討

        柒、《中庸》怎樣變成了

        一、前言:《中庸》的天道性命

        二、《四書》之前的《中庸》

        三、周、張論誠與天道

        四、司馬光的氣化論觀點

        五、觀喜怒哀樂未發(fā)前之氣象

        六、程朱的苦參中和

        七、結論:《中庸》的躍起

        捌、《大學》與“全體大用”之學

        一、前言

        二、“明德”論

        三、“格物”論

        四、“全體大用”論

        五、結論:不再是“大人之學”的《大學》

        玖、《易經(jīng)》與理學的分派

        一、前言

        二、宋儒面對的遺產(chǎn)

        三、體用論的視野︰以周張為例

        四、所以然的性理觀︰程朱的解釋

        五、心學論點下的“己易”說

        六、有元氣即有元道——理學的對立面

        七、結語:“整體”與“本體”的爭辯

        拾、結語:《新五經(jīng)》之后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

        (楊儒賓著作集)

        楊儒賓 著

        2019年11月1版1次

        85.00元

        978-7-5325-9412-2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近世東亞反理學思潮的思想史意義。東亞的反理學與理學幾乎同時成立,同步發(fā)展,只是勢頭大小與理論成就高低頗有不同。唯重要的反理學哲人,從葉適、戴震、阮元以至丁若鏞、伊藤仁齋、貝原益軒、荻生徂徠等人,皆具有深刻的哲思。作者將反理學的思潮分成相偶論與禮論兩種類型,相偶論在深層的意義上可含攝禮論,它與體用論恰可作為反理學與理學兩者典型的思考模式。

         

        本書作者采用跨文化的視角,嘗試將反理學思潮整編到更宏觀的儒學世界中去,認為反理學思潮提供了一種多元性、交互性、他者性格的思想因素,這些因素提供了儒家很好的人文化成的圖像。理學與反理學因此不必是對反的,反而可視為辯證發(fā)展出的有機性整體。

         

        【目錄】

         

        壹  導論:異議的意義

        一、前言

        二、不謀而合的平行現(xiàn)象

        三、理世界是怎么建構起來的

        四、氣化論的另類天道性命說

        五、結語:反經(jīng)合道的辯解

        貳  從體用論到相偶論

        一、前言

        二、縱貫的體用論

        三、“然—所以然”模式

        四、從體用到本體—工夫

        五、“相偶”與“人道”

        六、倫理與情理

        七、禮與符號互動論

        八、相反或相成?

        叁  兩種氣學、兩種儒學

        前言:是一?是二?

        二、“氣學工夫論”的分際

        三、“即”與氣化:先天型氣學(一)

        四、心氣流行:先天型氣學(二)

        五、復性模式的瓦解

        六、氣質之性的經(jīng)營

        七、結論:連綿一氣

        肆  回歸《論》《孟》或回歸六經(jīng)

        一、問題的背景

        二、伊藤仁齋論人倫與活物

        三、戴震論血氣心知與情理

        四、顏元的鄉(xiāng)之三物與學、教、治一致

        五、荻生徂徠論禮樂之道

        六、結論:兩種復古的競合

        伍  伊藤仁齋與朱子——各道其道

        一、從敬齋到仁齋

        二、參禪與參中和

        三、天理觀的光譜

        四、活物與元氣

        五、兩種對照性的道

        陸、伊藤仁齋與戴震——道的復權

        一、戴震的晚年定論

        二、情理與絜矩

        三、伊藤仁齋的人倫之道

        四、“所以然”思維的瓦解

        五、平行發(fā)展的意義

        柒  羅欽順與貝原益軒——貌合神離的兩種氣論

        一、前言

        二、羅欽順的“理氣為一物”之說

        三、羅欽順論“理一分殊”的性善論

        四、唯氣論觀點下的《大疑錄》

        五、工夫論與自然哲學的進路

        六、結論:異出而同名的兩種唯氣論

        捌  丁若鏞與阮元——相偶性倫理學

        一、前言

        二、兩種觀雞雛之法

        三、新仁說與人倫的經(jīng)學觀

        四、“塔與臺”的格義

        五、相偶性的倫理學

        玖  葉適與荻生徂徠——皇極之學的開展

        一、《總述講學大旨》的道論

        二、徂徠的先王之道

        三、葉適論“道歸于物”與“反廢材更質”

        四、徂徠論“納身于禮”與“氣質不可變”

        五、辨名

        六、結論:皇極一元論的省思

        拾  結論:意義的異同

        附錄  和辻哲郎論“間柄”

        一、“人間”的含義

        二、共同態(tài)的深度

        三、仁與禮的張力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

        (楊儒賓著作集)

        楊儒賓 著

        2020年3月1版1次

        85.00元

        978-7-5325-9492-4

         

        【內容簡介】

         

        本書中有多個章節(jié)都曾以論文的形式公開發(fā)表。作者認為,五行之物作為一種太初的真理,既是那個時代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圣顯之物,也是與人的意識構造結合在一起的神圣意象。原始的五行論是物活論,是種對太初之物的原始認識論,是原物理學。本書系統(tǒng)梳理了:一、“金”在人類文明中逐漸具備的經(jīng)濟效應和永恒生命的意義。二、“水”的生命象征意義。三、“木”在古籍記載中的通天功能,逐漸演變出的皇極-太極的文化精神,后來又具有了社和國命的功能。尤其闡述了各家之中的木型人格。四、“火”與禮的結合,與內丹和行氣的關系,以及發(fā)展出來的“勇”“恥”和改過的文化意義。五、“土”具有的厚德載物屬性。土地和女媧、生殖的聯(lián)系密不可分,并進一步和黃帝、中土和秩序等社稷產(chǎn)生聯(lián)系。

         

        全書以五行作為物的總代表,其范圍由五行進入兩儀的陰陽以及更精微的氣等領域,還原出他們的原始活力。

         

         

        【目錄】

         

        序言

        楔子 “不在五行中”的“五行”

        一 導論:五行原論與原物理
        一、叩問五行
        二、五行三貌
        三、圣顯與力顯
        四、流形與原型
        五、言一氣一志主體與物的想像
        六、結論:“五行”余韻

        二 渾沌與創(chuàng)造
        一、渾沌之源:天山的帝江
        二、宇宙蛋
        三、鑿破渾沌之一:原始巨靈
        四、鑿破渾沌之二:水、風與氣
        五、光明之歌:太陽與宇宙山
        六、結論:創(chuàng)造的原型

        三 氣的考古學——風、風氣與瑪納
        一、云氣之外
        二、四方風與時空架構
        三、風土、風氣與風俗
        四、作為生命力的「氣」之出現(xiàn)
        五、瑪納與精氣
        六、服氣、行氣與養(yǎng)氣
        七、結論:盈天地皆氣也

        四 從明暗到陰陽
        一、前言:二元論之源
        二、陰陽相偶
        三、老子的皦昧重玄
        四、莊子的明白入素
        五、儒家政教的欽明文思
        六、明德與明命
        七、理智之光的兩種解讀:老莊與荀子
        八、結論:陰陽的興起

        五 刑—法、冶煉與不朽——金的原型象征
        一、前言
        二、兵神與文明
        三、刑一型的矛盾統(tǒng)一
        四、冶煉與轉化
        五、悠久與不知老
        六、金丹的追求
        七、結論

        六 創(chuàng)生、深奧與消融——水的原型象征
        一、前言:原型中的原型
        二、孔門之仁與水的生命象征
        三、動能之水與平準之水:孟荀的例子
        四、道家“水”的玄奧之義
        五、五行學說與《管子》的水思想
        六、結論

        七 太極、通天與正直——木的原型象征
        一、通天之柱
        二、皇極—太極
        三、社與國命
        四、木型人格(一):道家的柴立中央
        五、木型人格(二):儒家的中通正直
        六丶結語:宇宙樹的萎絕與新生

        八 時間形式丶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征
        一、前言
        二、天火原型
        三、禮與時間形式
        四、漱正陽
        五丶行氣與踐形
        六、勇
        七丶恥與改過
        八丶結論

        九 吐生、報本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征
        一、籍田與大地的復蘇
        二、蠟祭與報本反始
        三、土地、女媧與生殖
        四、黃帝、中土與秩序
        五、社稷
        六、坤元、生生、敦厚
        七、報本反始
        八、結論

        尾聲 非唯物論的物論

         

         

         

        《儒門內的莊子》

        (楊儒賓著作集)

        楊儒賓 著

        2020年8月1版1印

        96.00元

        978-7-5325-9682-9

         

        【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篇,除第七章和結論兩篇外,其余八篇都在刊物或論文集上發(fā)表過。作者認為,常見的莊子形象有兩種:主流價值的解構者和踐行精神修煉的體道者。作者同意它們都有相當?shù)暮侠硇?,但他仍更傾心于第三條解讀路線,即莊子儒門說。作者從戰(zhàn)國的政治局勢、巫教的文化風土和孔老之后的思想史位置三個方面來定位莊子的思想。結合這三點,借助方以智、王夫之的《莊子》解釋,作者在當代語境下解讀《莊子》,說明莊子在何種意義上可被歸于儒門。

         

        【目錄】

         

        大陸版前言

        序言

        導論——道家之前的莊子

         一 前言——回到原點

         二 《莊子》與莊子

         三 道之行程即體道之旅

         四 兩種渾沌與孔老

         五 從氣化主體到形氣主體

         六 結論——“儒門”的合法性

        壹 莊子與東方海濱的巫文化

         一 前言

         二 《莊子》古本與巫

         三 東方的神話空間:姑射山

         四 “西方的”神話空間:昆侖山

         五 天文知識與升天

         六 鳥與風

         七 漆園、長桑君與東海

         八 結論——殷商文化的折射

        貳 儒門內的莊子

         一 一條明顯而又受忽視的線索

         二 孔子在《莊子》內篇

         三 同鄉(xiāng)與同族

         四 《易》風《庸》魂

         五 莊子的“物”與“庸”

         六 結論——密拿瓦之鷹是否飛得太晚?

        叁 游之主體

         一 釋義:“主體”與“游”

         二 形—氣—神=主體

         三 天均主體與氣化世界

         四 物化=物

         五 心有天游

         六 乘物游心

         七 結語——未濟的圓游

        肆 莊子的卮言論

         一 前言

         二 無言的理由

         三 渾圓的卮言

         四 三言與滑稽

         五 形氣主體與卮言的生成

         六 兩行的“道言”

        伍 卮——道的隱喻

         一 前言

         二 歸墟

         三 渾天

         四 陶均

         五 風

         六 無盡的身體

         七 結論

        陸 技藝與道

         一 兩種知與兩種技藝

         二 純白不備

         三 官知止而神欲行

         四 所見無全牛

         五 技藝與養(yǎng)生

         六 技術的年代

        柒 無知之知與體知

         一 前言

         二 神巫之知

         三 “知之濠上”之知

         四 “無知之游”之知

         五 技藝之知

         六 般若智

         七 直覺之知

         八 體知的復權

        捌 莊子與人文之源

         一 重讀的必要

         二 莊老異同

         三 人文的背叛或證成?

         四 人文之源與氣化主體

         五 人文之源:語言與技藝

         六 同一 解構與創(chuàng)化

         七 第三期的人文莊子說

        結論——莊子之后的《莊子》

        附錄:從“以體合心”到“游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

         一 離形去知

         二 循耳目內通

         三 聯(lián)覺與心凝形釋

         四 心氣同流

         五 解牛的身體基礎

         六 體盡無窮

         

         

         

        《道家與古之道術》

        (楊儒賓著作集)

        楊儒賓 著

        2023年9月1版1印

        85.00元

        978-7-5732-0838-5

         

        【內容簡介】

         

        “道家”是秦漢后追溯出來的,先秦無此學派,“道家’一詞是神話,但后世所謂的道家諸子的源頭確實可溯源至神話。本書上溯老子、莊子、黃帝、屈原的思想直到今日所說的神話主題――莊子稱之為“古之道術”。道家諸子所繼承的古之道術各不相同,老子與大母神神話、莊子與升天神話、黃帝與天子原型、屈原與昆侖神話,關聯(lián)極密切,原始的神話主題形塑了后世的道家諸子的性格。本書可視為“從神話到哲學”的道家版。

         

        【目錄】

         

        大陸版前言

        序言

        壹  導論:道家的起源與神話的類型

         一 諸子起源三說

         二 哲學之前的哲學:古之道術

         三 黃老莊三子的雙面性格

         四 道家三子三神話

         五 虛靜與齋戒

         六 結論:“道家”的神話

         

        貳 道與玄牝

         一 道家的起源諸說

         二 玄牝一族:從江海到橐籥

         三 渾沌與歸根

         四 永恒回歸的創(chuàng)生

         

        叁 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

         一 至德之世:歷史或是神話?

         二 古圣王的圓中象征

         三 黃帝與渾沌

         四 烏洛波魯斯與中和

         五 重層之相應性

         六 反智論的再思

         

        肆 黃帝四面:天子的原型

         一 天神與地祇之說

         二 始祖神與文化英雄

         三 遠古的記憶與危機時代的需求

         四 不死與得道:圣的轉化

         五 “黃老”中的黃帝

         

        伍 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 

         一 前言:司馬遷的困惑

         二 天子奉天承運

         三 唯黃帝能盡天極

         四 黃帝論兵:刑法一體

         五 黃老聯(lián)姻

         六 唐虞之道

         七 擴大的禪讓隊伍

         八 結論:角力的歷史

         附錄:先秦典籍黃帝與堯舜出現(xiàn)次數(shù)統(tǒng)計表

         

        陸 雙面黃老 

         一 前言:雙面性之常態(tài)

         二 慈儉女神之道

         三 陰沉女神之道 

         四 天子:戰(zhàn)神原型 

         五 文化英雄 

         六 結論:今日的黃帝 

         

        柒 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

         一 至人三要件 

         二 升天與絕地天通 

         三 變形與感生 

         四 巫教的轉化 

         五 無待之逍遙 

         

        捌 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

         一 古本《莊子》的線索 

         二 神龜刳腸

         三 不死之巫與外死生

         四 從“齋”到“心齋”

         五 從“外游”到“游乎一氣”

         六 結論:兩種主體的轉折 

         

        玖 巫風籠罩下的性命之學: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義

         一 屈原思想的解釋問題 

         二 靈魂升天與薩滿教精神 

         三 人格解體與秩序重整 

         四 《遠游》的內在意識之旅 

         五 另類的性命之學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大陸版前言】

         

        我的著作能以簡體字版的方式在內地出版,倍感高興。關鍵不在字體,而是透過簡體字可以和內地的同好交流。

         

        《儒家身體觀》是我壯年的一部著作,出版至今已逾二十三年,此書大概是中文學界從身體觀進入中國哲學較早的一部著作。港臺一位我所素所尊敬的前輩學者生前在一個場合介紹青壯輩的新儒家時,曾提及賤名,并說及《儒家身體觀》與現(xiàn)象學,尤其是梅露-龐帝的關系。我當時聽了非?;炭?,唐君毅先生及牟宗三先生當然是我的師長,我上他們的課,讀他們的書,受益極大。我與港臺儒學代表團體《鵝湖》諸君子也多有交流,彼此切磋。但我實在不敢以唐先生、牟先生的學生自居,也不敢妄攀學派之門。我對現(xiàn)象學與梅露-龐帝哲學了解相當有限,曾耳食其言,但未窺門徑,遑論進入堂奧。當日撰寫《儒家身體觀》時,提出“形—氣—神”的身體圖式與踐形的工夫論,純是依中國“心—氣”的主體概念引申而來,閉門覓句?!靶巍獨狻瘛钡纳眢w觀也就是氣化的身體觀,氣化的身體觀即是氣化的主體觀,氣是連接形與神(心)的紐帶。這些依傳統(tǒng)文獻發(fā)展出來的觀念如與并世哲人有相應之處,應當只是心同理同,即使像“身體”這種看似較獨特的進路,東西方哲人都有不謀而合的論述。

         

         

         

        “形—氣—神”的身體圖式是我思考許多中國哲學問題的起點,因有“形—氣—神”的圖式所以有氣化的世界觀,也有轉化“形—氣—神”構造以進入圣境的轉型工夫論,也有心氣主體蘊含的人與人之間的相偶論構造,以及主體與世界互滲同化的共在結構。我的《從〈五經(jīng)〉到〈新五經(jīng)〉》強調宋代后儒家圣經(jīng)的性命之學內涵;《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替東亞反理學思潮爭制度論及相偶論的地位;《儒門內的莊子》力辯莊子的語言論、技藝論、天均論指向了一種深刻的人文精神。這些書的論點多與《儒家身體觀》的論點相涉。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和《道家與古之道術》兩書探討儒、道兩家的神話源頭,稍微涉獵過神話理論的同好從這兩書中,不難找到卡西勒(E. Cassirer)、耶律亞德(M. Eliade)神話思想的痕跡。但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驚人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可能提供了筆者更大的刺激,面對“滿天星斗”(這是考古學家蘇秉崎用的形容詞)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我們很難想像它如何演變?yōu)槿撌?,它又如何刺激了孔、老思想的興起,這種考古挖掘引發(fā)的知識興趣,神秘之至,也是對學者的想像力極大的挑戰(zhàn),這種知識的幸運不是每個時代都可碰上的。

         

        書籍出版,亦有因緣。拙著能在蹉跎多年之后,得以和內地同好交流,不能不感到無上的光榮。我首先感謝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及臺灣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簡體字版授權,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耐心交涉,多方幫忙,劉海濱先生費神尤多。中國藝術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秦燕春教授對拙作多所錯愛,才能締結出書勝緣。銘感在心,謹此致謝。

         

        己亥年深秋作者識于清華大學(新竹)哲學所研究室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