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迷信”還是倫理標桿?浙江為民間信仰“正名”
作者:方堃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初四日戊子
耶穌2017年1月1日
你拜你的媽祖廟,我跪我的吳三公,這是中國民間信仰最真實的狀態(tài)。
媽祖廟(資料圖)
怎么看“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廣大民眾信仰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陳振華這樣解釋。
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中國東部地區(qū)農村民間信仰日趨興旺,修廟之風不斷,對農民生活影響廣泛,且呈現(xiàn)無序發(fā)展狀態(tài),出現(xiàn)了種種問題。
面對處于模糊的灰色地帶的民間信仰,浙江政府在全國率先創(chuàng)新民間信仰事務社會治理方式,通過結合“三改一拆”違法建筑的處置,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進行綜合整治和登記編號,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給民間信仰“正名”?!罢焙蟮拿耖g信仰,通過一條條新道路,正一步步踏出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無事放任有事封堵反思民間信仰“社會治理”
“比干代表了公平,趙公代表了正義,關公代表了忠誠……在民間信仰中,各種神靈、圣賢、祖先身上,往往體現(xiàn)著人們所崇尚的道德楷模、倫理標準?!标愓袢A說,雖然各地信仰不一,但是總體而言其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祖有功,崇有德”的精神。
隨著社會的變遷,民間信仰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當下浙江的民間信仰帶有神祇多、信眾多、場所多、活動多等特點。2013年浙江省民宗委對該省的民間信仰場所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結果顯示,分布于該省11市各鄉(xiāng)村的廟宇有34880處,超過浙江省的行政村數(shù)量。
“幾年前我們去浙江臺州一個村子調研,發(fā)現(xiàn)這一個小村莊廟庵竟達十九個?!标愓袢A表示,當下中國農村濫建小廟小庵情況普遍。且很大一部分小廟小庵存在違法用地、違章建筑、設施簡陋、活動無序、安全隱患大等情況,影響了基層社會治理。
此外,巫術迷信、抽簽算卦、騙錢斂財?shù)让耖g信仰中的陋俗,也給在轉型期的中國農村和諧社會構建提出了挑戰(zhàn)。但由于國家針對民間信仰尚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基層政府普遍存在“不會管、不愿管、不敢管”的現(xiàn)狀。
2004年2月15日,海寧市黃灣鎮(zhèn)五豐村某草棚廟宇火災,致40多位老人死傷,這個慘痛的事件給政府敲響了警鐘,治理非法民間信仰廟宇、活動勢在必行。
“無事放任自流,有事封堵取締,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标愓袢A表示,面對民間信仰這個基層社會治理的盲區(qū),浙江政府決心把民間信仰納入各級政府管理范疇,挖掘提升民間信仰文化內涵,摒除負面功能,探索一條新路子。
率先建立登記編號管理制度給民間信仰“正名”
2015年的4月15日,浙江嘉興秀洲區(qū)王江涇劉王廟舉行了國家非遺項目“江南網船會”大型廟會開幕儀式。那天,浙江省民宗委向劉王廟頒發(fā)了該省第一張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登記編號證書,這標志著浙江開始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登記編號管理制度。
這個制度的背后,是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小廟小庵屢建屢拆故事。
浙江省海寧市許村鎮(zhèn)海王村,時任村委班子曾“七拆”村里的三個小廟,但是屢拆屢建,收效甚微,當?shù)剞r民甚至有“地上的廟能拆,心中的廟拆不掉”的說法。
從2005年起,浙江政府對群眾的這種抵觸情緒進行了認真反思。2007年,該地調整思路,由村民自行集資,把三個小廟供奉的尊神像進行集中改建,統(tǒng)一管理,成為正式開放的民間信仰場所,此舉大受農民歡迎。
“民間信仰是因俗而治,用哪種方法管得住、管得好,就用哪種方法管?!标愓袢A如是說。
2014年,浙江省政府認真總結各地經驗,推出《浙江省加強民間信仰事務管理的意見》,對浙江全省民間信仰事務管理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解決了制度設計層面的問題。制度設計“破冰”之后,浙江省民宗委又牽頭組織制訂了相關配套政策,適時出臺了《浙江省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登記編號管理辦法》,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進行分類分級管理。
“我們通過隆重的‘儀式感’,給經過集中整治和登記編號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正名’,增強場所負責人的責任感和法治意識?!标愓袢A表示,目前浙江已有近12000處民間信仰活動場所正式登記編號,接下來再用2至3年,完成剩余10000多處的登記編號。
民間信仰“提純復壯” 共創(chuàng)社會文化效益
敬獻花籃、敬奉高香、奉三牲五谷……近年來,每到8月,浙江麗水市慶元縣都要舉行香菇始祖吳三公朝圣活動。慶元人把吳三公這個民間信仰的代表人物,做成了民俗文化品牌,2015年到慶元旅游的總人數(shù)中,為一睹香菇文化的占了三成以上。
“民間信仰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資源,如廟宇、儀式、舞蹈等,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具備轉化為文化資本的現(xiàn)實性和可能性,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開發(fā)利用價值?!标愓袢A如是說。
從探索到實踐,通過多年的“提純復壯”,當下的浙江,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挖掘、提升和發(fā)展?!罢焙蟮拿耖g信仰,更是進一步拓展“共創(chuàng)社會文化效益”之路,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不但促進了當?shù)氐纳鐣洕l(fā)展,也使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動占據了農村文化陣地。
據悉,2015年以來,由浙江省民宗委牽頭,聯(lián)合浙江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等單位每年開展以“民間民俗·多彩浙江”為主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巡禮活動。嘉興市“中國江南網船會”、麗水市“香菇始祖吳三公朝圣”、溫州市浙臺(蒼南)媽祖文化節(jié)、寧波市寧海“十月半”民俗文化節(jié)等成為首批列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巡禮主題活動的民間信仰活動。
當下,民間信仰價值重塑的風尚正在浙江逐漸形成。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