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樂清有一座著名的書院已延綿八百多年...
作者:王志成
來源:《溫州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十七日辛丑
耶穌2017年1月14日
樂清王十朋故里的梅溪草堂
南宋大賢王十朋,今樂清淡溪鎮(zhèn)梅溪村人,著名的學者、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他所建的梅溪書院是樂清歷史上最著名的書院。
生徒百余
開創(chuàng)樂清學風與文風
晉唐北宋,樂清學風未曾大開,海角一隅,風流難繼,本土文人寥若晨星。北宋崇寧十七年(1121),樂清才出了第一個進士鄭邦彥。王十朋《大井記》記載:“紹興癸亥,予辟家塾于井之南?!蔽闹小敖B興”是宋高宗年號;“癸亥”即公元1143年?!凹役印敝竿跏?2歲時,因父喪,在家守制,在今梅溪村辟學館。
王十朋自號梅溪,“家塾”取名“梅溪書館”,遠近學子慕名而來十人。第二年,生徒萬庠考中鄉(xiāng)選,徐大亨考中國學選,吳翼考中同文館選,取得參加省試的資格,生徒猛增至四十人。王十朋《送吳翼萬庠赴省試序》記載:“紹興甲子予辟館梅溪,朋友以予年居其先,妄以師席見推,執(zhí)卷而從者四十人?!蔽闹小敖B興甲子”是宋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應為王十朋誤記。梅溪書院的生徒與王十朋年齡相差不遠,故王十朋以“朋友”相稱。王十朋《梅溪題名賦》記載:“予癸亥秋辟館聚徒,游從者十人,至庚午歲通數(shù)之,凡一百二十二人。”文中“癸亥”與《大井記》所記相同,“庚午”即紹興二十年(1150)。同一本書中出現(xiàn)王十朋創(chuàng)建左原梅溪書院的時間互相抵牾之處,筆者與鄉(xiāng)土人文研究的人士多次討論,一致認為,王十朋創(chuàng)建左原梅溪書院的時間當以紹興十三年(1143)秋為準。至紹興二十年(1150),梅溪書院受業(yè)122人,實際超過此數(shù),稱120人系取其整數(shù)。
明朝正統(tǒng)刊本《梅溪王先生文集》、清朝雍正六年唐傳鉎重刊本《梅溪集》載王十朋《和李花》一詩,小序均有“梅溪書院”四字。王十朋《哭孟丙》一詩,有“書院游從近百人”記載,文中“書院”也指梅溪書院。王十朋稱“梅溪書院”“梅溪書館”或“梅溪學館”,不像我們今日嚴格。許宗斌《聽蛙說古》記載,梅溪書院的“生徒來自四面八方,基本都是成年人,有的年齡比王十朋也小不了多少。這些學生都學有根底,能吟詩作賦。他們因仰慕王十朋的道德學問而紛紛聚集在他的周圍,以師事之。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王十朋的梅溪學館的水準都很高,宜其又稱書院”。
2014年年末,筆者會同樂清市風景旅游管理局、淡溪鎮(zhèn)四都社區(qū)和王十朋紀念館負責人實地考察,根據(jù)《梅溪集》相關記載,確定了梅溪書院故址在孝感井之南、洗硯池西南、龍王廟西首與今左原王氏宗祠之間。
王十朋在梅溪書院除講授《春秋》《論語》等六經(jīng)之外,每月有文章會評。王十朋求學、講學主張讀書人要把立志放在首位,要從小就立下厚德載道的終身大志,人若無志,一輩子隨波逐流,他自己一生身體力行。王十朋重視道德的構建和人格的砥礪,跟學生相處如友人,師生道義相交,真誠相待。梅溪書院設有梅溪詩社,師生唱和,學風盛,學法活,名聲遠播,桃李爭芳。梅溪書院內(nèi)建有八齋(含會趣堂和小成室)。梅溪書院斷斷續(xù)續(xù)辦了14年,生員除本州縣外,還有從臺州、安徽、山東等地慕名而來的學子,開創(chuàng)了樂清勤奮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
王十朋重視道德的構建和人格的砥礪,跟學生相處如友人,師生道義相交,真誠相待。梅溪書院的學生參加科舉考試,有的中舉人,有的中進士,遠近聞名。王十朋學生萬庚,字先之,萬橋人,王十朋表弟,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學生宋晉之,原名宋孝先,字舜卿、正卿,號樟坡居士,樂成宋湖人,隆興元年(1163)進士,歷任臨海、光化、奉化知縣和信州通判,著《樟坡集》等。到了紹興二十三年,王十朋因為秦檜賣國求榮,離開杭州太學回鄉(xiāng),執(zhí)教梅溪書院,梅溪書院儼然成了浙南學者皈依之地。自王十朋創(chuàng)建梅溪書院之后,樂清學業(yè)振,文風盛,名士輩出,群星璀璨,留下耀眼的光芒,梅溪書院成為溫州古代著名的書院。
與孝感井
屢毀屢建
歷代并設王十朋祠堂
除了梅溪書院,王十朋還曾在賈岙村(今屬樂清石帆街道)建書館。紹興二十六年春,王十朋在郭路明慶寺(今屬石帆街道大界村)建書塾,王十朋在《題郭路莊》詩中稱之為郭路莊(別業(yè)),聚徒講學達半年之久。許宗斌在《聽蛙說古》中稱郭路莊書塾“是左原梅溪書院的延伸”。
南宋淳熙六年(1270),樂清劉黻任慶元(今寧波市)知府時,把郭路村明慶寺改建為紀念王十朋的王忠文公祠。元朝時,王忠文公祠遷縣城九牛山下,為紀念王十朋,在王忠文公祠內(nèi)設梅溪書院。后祠毀,明朝嘉靖元年(1522)廢縣城東隅東岳廟,設王十朋祠堂,并在兩廡置兩齋為梅溪書院,隆慶年間曾重建。
明末清初,樂清近40年大戰(zhàn)亂,經(jīng)濟、文化慘遭摧殘,讀書人無書可讀。清朝雍正六年(1728),樂清縣令唐傳鉎把簫臺山下的長春道院改建為梅溪書院,延請徐炯文主持講席。
據(jù)唐傳鉎《梅溪書院記》記載,長春道院“頭門榜曰‘義路禮門’”,后正棟立王十朋“神主一龕,歲時致祭,旁兩大房為藏經(jīng)閣,延義學師修明經(jīng)術居其中,前為回廊一棟,敞之,令諸生布武、接武于其間,門坊題曰‘梅溪王忠文公書院’。左西為廚舍三間,左北為靜修齋凡九舍,諸生時居息焉。其左東為講堂一廳,令師徒會文講業(yè)于其地,壁間大書朱子《梅溪集敘》”。唐傳鉎為梅溪書院置義學田72畝,希圖以王十朋德業(yè)文章振興樂清學風、文風。嘉慶三年(1798),梅溪書院改建大門,八年,樂清知縣倪本毅在梅溪書院內(nèi)建文昌閣。
同治元年(1862),梅溪書院在太平軍兵火中被燒毀,徐德元協(xié)助樂清知縣舒時熤重建梅溪書院。據(jù)光緒《樂清縣志》梅溪書院全圖,王忠文公祠建在縣城梅溪書院內(nèi)。清朝中晚期及民國年間,浙南學者如永嘉拔貢陳舜咨、高垟恩貢林啟亨、永嘉教諭張振夔、瑞安舉人王旬宣、瑞安著名教育家陳黻宸、樂成舉人蔡保東、高園舉人黃鼎瑞、瑞安優(yōu)貢郭鳳誥等人先后執(zhí)掌梅溪書院。梅溪書院門生弟子遍海內(nèi),把樂清千百年積聚的耕讀文化的精華,輻射到樂清全境,為樂清培養(yǎng)了大批學人。
歷經(jīng)元、明、清三朝,縣城的王忠文公祠均建于梅溪書院內(nèi),而梅溪書院也成為樂清山海文化金名片之一,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后,梅溪書院不幸毀圮,但它似一首古老而雄壯的“奮進協(xié)奏曲”,始終在歷史的琴鍵上跳躍著、轟鳴著。
擬重建的梅溪書院規(guī)劃效果圖
呼吁重建
提升樂清市精神文明
樂清先賢的文化活動和理念,是支撐著樂清市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倍道兼行的人文底蘊,有待我們?nèi)ド钊胪诰蚝脱芯俊9P者認為,梅溪書院對于樂清市的精神文明建設有重大意義。
2016年10月,筆者與左原王氏宗族、梅溪村雙委討論,擬定《重建左原梅溪書院倡議書》,建議在梅溪村梅溪書院故址重建梅溪書院,得到了樂清市不少學者響應。筆者認為,書院內(nèi)可設置梅溪村文化禮堂,在梅溪草堂設梅溪詩社,書院同時也作為左原王氏宗祠,內(nèi)設王十朋文化研究會辦公室、左原王氏宗親聯(lián)誼會辦公室等。
書院與附近王十朋紀念館、梅溪草堂、修戒石、洗硯池、童浴池、梅溪荷園、《寵示帖》摩崖和龍王廟有機結合,成為淡溪生態(tài)文化旅游區(qū)王十朋故居景區(qū)的核心景觀。
重建書院采取宋朝古典園林形式,成為梅溪村狀元故里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的構成部分,可作為紀念先賢、召開學術會議、展示鄉(xiāng)邦文獻的場所,還可以進一步將梅溪村狀元故里建設成集養(yǎng)生休閑、度假、中式婚禮、民宿、露營、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體驗、山海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生態(tài)文化旅游園區(qū),打造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休閑養(yǎng)生基地、婚紗攝影基地和戶外拓展活動基地。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