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富鵬】心靈秩序的重構:論近代條約與憲法中的信教自由

        欄目:《原道》第23輯
        發(fā)布時間:2017-02-27 14:19:30
        標簽:


         

        心靈秩序的重構:論近代條約與憲法中的信教自由

        作者:李富鵬(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yè)博士研究生)

        來源:《原道》第23輯,陳明 朱漢民 主編,東方出版社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初二日乙酉

                   耶穌2017年2月27日


         

        摘要:本文首先探討民初“信教自由”的憲法角色,揭示條約對于理解“信教自由”關鍵意義。然后,梳理“信教自由”進入近代中國的條約路徑,并論證1903年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第十四款的重要性,其充分保留了“信教自由”與近代中國摩擦、沖突以及妥協(xié)的完整語境。進而,以心靈秩序為關注,深度刻畫晚清基層社會在倫理與家族、習俗與社區(qū),以及身份與官儀等三個層面的秩序解體。最后,在心靈秩序的真切激蕩中,重新理解“信教自由”對于近代中國,乃至當下中國的意義。

         

        關鍵詞:信教自由,心靈秩序,條約,禮儀,基本權利

         

        國民的“自由權”(liberty)是近代憲法的確立基礎,又是憲法所保障的目標?!靶沤套杂伞鄙婕叭藘刃淖钌顚拥男拍詈瓦x擇,因而位于“自由權”體系的核心。但是,“信教自由”并非為來自從四面八方,各懷信仰,既無社會紐帶的聯(lián)結,又無共同歷史記憶的一群陌生人制定。[1]美國立國之父托馬斯·杰斐遜在其1801年的首篇總統(tǒng)咨文中強調:“人民的自由乃是上帝的恩賜,這個深入人心的信念是自由唯一堅實的根基。如果我們鏟除了它,那么一個國家的自由(就不會)讓人覺得有穩(wěn)固的保證。”[2]因此,“信教自由”不是陌生者的調和與妥協(xié),而是共同體心靈秩序的鞏固與保證。本文以“信教自由”為切入,借由“條約語境”與“心靈秩序”之展開,終獲對近代中國語境中的“信教自由”的再理解,全文所形成的循環(huán)式的漸進邏輯,兼有材料敘述與方法論的雙重考慮。

         

        一、信教自由的憲法角色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近代中國步入民主共和的法統(tǒng)依據(jù),其首次將“人民”的自由權和公民權列為專章,并置于第二章的顯赫位置。“信教自由”遂第一次進入憲法性文件,與其他六項自由權統(tǒng)一規(guī)定于《臨時約法》第六條。在自由權的條款源流上,有研究表明《臨時約法》的文本取材自更早的各省軍政府約法,主要是《鄂州約法》和《浙江約法》,而后者又舶于日本,更淵源于德國。[3]若將自由權作為整體研究,這個結論并無問題,但“信教自由”卻有著進入中國的特殊路徑,并承擔著不同于自由權本身的憲法角色。

         

        辛亥革命甫一成功,《臨時約法》尚未通過,孫中山便發(fā)表《對外宣言》(《告友邦人士書》),對各國聲明八項承諾。其中請“各友邦尚垂鑒”的第八條主要關于國內法律變革:“(八)吾人當更張法律,改訂民、刑、商法及采礦規(guī)則;改良財政,蠲除工商各業(yè)種種之限制;并許國人以信教之自由?!盵4]

         

        《對外宣言》僅提及“信教之自由”,而不涉及其他自由權,可見近代中國語境中的“信教自由”在自由權體系中的特殊性。或者說,“信教自由”并不是因為得列自由權譜系而進入憲法,如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所附“臣民權利義務”的第二條“臣民于法律范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準其自由”之中并未提及“信教”事項??梢?,“信教自由”是中外關系和文化沖突的聚焦點,條約而非憲法才是“信教自由”的進入路徑。對此,孫中山有明確說明,“前清之對于教會,不能自由信仰,自立傳教,只藉條約之保護而已。今則完全獨立,自由信仰?!盵5]除了進入路徑,“信教自由”與其他自由權在屬性尚有更大差異,其“條文雖簡而含義甚宏”。[6]孫中山《在北京基督教等六教會歡迎會的演說》有所體現(xiàn):“信教自由,亦為約法所保障,但宗教與政治,有連帶之關系。國家政治之進行,全賴宗教以補助其所不及,蓋宗教富于道德故也。兄弟希望大眾以宗教上之道德,補政治之所不及,則中華民國萬年鞏固,不啻兄弟之幸,亦眾教友之福,四萬萬同胞受賜良多矣?!盵7]

         

        孫中山并非不理解現(xiàn)代政治的政教分離原則,對佛教會尤為強調“近世各國政教之分甚嚴,在教徒苦心修持,絕不干與政治”,要求佛教會一律奉行“人民有信教之自由”的規(guī)定?;浇桃膊o例外,在答復基督教新教美以美會(即衛(wèi)理公會)人士的書信中,孫中山對國家與教會的分離關系甚為明確:“若借國力以傳教,恐信者未集,反對已起,于國于教,兩皆無益?!盵8]這里我們應該明確,政教分離的政治原則,著眼于權力分離,卻并不否定二者在倫理道德上的“連帶關系”。孫中山正是將宗教抽離為道德,希望“以宗教上之道德,補政治上之所不及?!钡?,似乎并不是所有宗教之道德都有益于中華民國之政治:[9]“民國成立,政綱宣布,信仰自由,則固可以消除昔日滿清時代民教之沖突;然凡國家政治所不能及者,均幸得宗教有以扶持之,則民德自臻上理。世界宗教甚夥,有野蠻之宗教,有文明之宗教。我國偶像遍地,異端尚盛,未能一律崇奉一尊之宗教。今幸有西方教士為先覺,以開導吾國。惟愿意將來全國皆欽崇至尊全能之宗教,以補民國政令之不逮?!盵10]在這篇更早的演說中,除了仍舊強調“民德自臻上理”,應不斷提升完善之外。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新舊倫理道德的對峙以及孫中山對于基督教道德的自信?!懊窠讨疀_突”,就其本質而言,是“野蠻”與“文明”之間的對抗。若抹去現(xiàn)代理性主義的影響,去掉“野蠻”的標簽,所謂的“偶像遍地,異端橫行”便是發(fā)源于中國本土的民間信仰與鄉(xiāng)間禮俗,它們共同支撐著一套完整的心靈秩序。但是,本土的倫理道德似乎并不能促進共和國公民的德性,仍需要“西方教士為先覺,以開導吾國”。孫中山呼喚著新道德的到來,正如1912年《教務雜志》的“元旦社論”對辛亥革命的評價:這場革命不僅是政治動亂的表現(xiàn),也是道德覺醒的標志。

         

        在這種對峙與自信之中,“信教自由”便不再是一種個體的消極自由權。它保障著一種自由競爭的氛圍,實現(xiàn)著強勢信仰(倫理道德)與弱勢信仰(倫理道德)之間的自由競爭與自然淘汰。[11]因此,“信教自由”亦是一種媒介,溝通著政治與道德,實現(xiàn)著共和政治與公民倫理的融通,完成著從子民向公民的身份轉化?!懊窠讨疀_突”的消除,并不是消除沖突,而是消除民教之間的身份差異。“惟愿意將來全國皆欽崇至尊全能之宗教”,就是所有個體都成為基督教式的新公民。無論我們是否承認基督教倫理是一種普世的公民倫理,抑或基督教倫理與共和政體的關系如同它同資本主義一樣密切。我們都應該認識到,“信教自由”之于近代中國,并不是簡單的政教分離原則,亦不是中立的價值宣示。它暗示著“文明之宗教”對于本土倫理的正當性,它作用于新式公民的道德養(yǎng)成。在“信教自由”隨著中外條約逐漸進入近代中國的過程中,大清帝國及其子民,感受到的也許并不是“自由權”的神圣內涵,而是倫理與身份所發(fā)生的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因此,我們應該繼續(xù)向前追溯,沿著“信教自由”獨特的條約路徑,在晚清的語境中再現(xiàn)這一過程。

         

        二、信教自由的條約語境

         

        (一)從“傳教條款”到“教務條款”

         

        “信教自由”借由中外條約的“傳教條款”進入近代中國,始于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所規(guī)定的僑民的習教權、傳教權和置產權。[12]中法《黃埔條約》除了繼承上述權利之外,又規(guī)定了中國政府的保教義務。[13]同年12月14日,耆英上奏道光皇帝弛禁天主教,道光皇帝硃批“依議欽此”,為華人的習教權打開缺口。1858年,清政府與俄、英、美、法訂立《天津條約》,各國進一步取得政府保教權,其中,中俄、中法條約中,明確規(guī)定傳教士可以自由進入內地傳教,獲得內地傳教權。至于教會的在華置產權,各條約并無規(guī)定。[14]1870年,清政府刪除了《大清律例》中的禁教條款,增加“大清律續(xù)纂保教例”,使得傳教權和習教權獲得國內法依據(jù)。

         

        《天津條約》標志著基督教在華傳教享有幾乎完全的自由,其中中法《天津條約》第十三款是“傳教條款”的典型表達:“天主教原以勸人行善為本,凡奉教之人,皆全獲保佑身家,其會同禮拜誦經等事概聽其便。凡按第八款備有蓋印執(zhí)照安然入內地傳教之人,地方官務必厚待保護。凡中國人愿信崇天主教而循規(guī)蹈矩者,毫無查禁,皆免懲治。向來所有或寫、或刻奉禁天主教各明文,無論何處,概行寬免。”[15]若將《天津條約》所包含的華人習教權,內地傳教權,政府護教權,以及事實上的教會置產權,與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國會不得制訂法律以涉及任何宗教的設立或禁止其自由活動)所包含的“設立自由”(Establishment)與“自由活動”(Free Exercise)相比照。不難發(fā)現(xiàn),以“傳教條約”為載體的“信教自由”在晚清中國獲得了充分而全面的表達。

         

        文本是現(xiàn)實的復寫,是滯后于現(xiàn)實的應激表達。同樣,“傳教條款”的不斷完善,尤其對地方官防護義務的強調,亦是現(xiàn)實危機與激烈沖突的真實表露?;浇痰膫髁曇鹈窠虒梗窠虒褂执偈惯M一步修約以保護傳習,于是便衍生出晚清教案的不可收拾,直到庚子國變達到高潮,國家陷入深重危機。1902年至1904年的各國新訂商約,真實記錄了清朝改革的決心以及對待外國的態(tài)度轉變。其中,最為法學界所稱道的就是1912年中英《續(xù)議通商行船條約》中的收回治外法權條款,并將其界定為近代條約史的轉折點。[16]同樣,“教務條款”亦是當時中方最核心之議題,原來之“傳教條款”遂發(fā)生性質的根本轉變。

         

        1902年1月21日,中英開始談判修約。英國的重點是厘訂關稅之經濟利益,張之洞則力爭兩項:“一、中國修改法律后,英人歸我管轄。一、請各國派員,會同中國官員,考查各省教務,妥籌辦法?!盵17]可見,張之洞所要訂入條約的,不是單方向的“傳教條款”以及相應的各項“信教自由”,而是雙向溝通的“教務條款”乃至“教務章程”,以期民教永遠相安。[18]會議現(xiàn)場,馬凱沒有接受奕劻和李鴻章所擬的“教務條款”,而是自己親自擬訂了草案條文,經中方接受,并最終成為條約正款:“第十三款中國之意,教事必須詳細商酌,以免從前嫌釁滋事將來復萌。倘中國與各國派員會查此事,盡力妥籌辦法,英國允愿派員會同查議,盡力籌策,以期民教永遠相安。”[19]此款之所以能訂入條約,正是因為“中國之意”,但馬凱所擬條款并非是“中國之意”的充分表達。不同以往“傳教條約”以“信教自由”為核心內容,此“教務條約”的目標是中外商酌、會同查議教案,“以期民教永遠相安”。但是,限于馬凱的談判權限以及談判策略,其所擬條款只是一個原則性的制度框架,并不涉及教務處理的具體細節(jié)。

         

        1902年6月27日,中美開始談判,針對“教務條款”前后爭議數(shù)次。[20]最后簽訂之版本是美方“傳教條款”與中方“教務章程”的混合體,亦是美方“信教自由”與中方“民教相安”的修約目標的混合體。美方最初提出之條款翻版于中美《天津條約》之“傳教條款”,并追加教會置產權,以完善“信教自由”之權能。直至此條款的最后一次談判,美方仍關注于“查明地契”與“教會公產”。中方則將奕劻與李鴻章所擬的“教務章程”成功植入“傳教條款”之中,雖文字多有改異,但內容基本保留。于此,“中國之意”得到相當?shù)淖鹬嘏c表達。條款具體內容為:“第十四款耶穌天主兩等基督教宗旨原為勸人行善,凡欲人施諸己者,亦必如是施于人。所有安分習教傳教人等,均不得因奉教致受欺凌。凡有遵照教規(guī),無論華美人民安分守教傳教者,毋得因此稍被騷擾。華民自愿奉基督教毫無限止,惟入教與未入教之華民均系中國子民,自應一體遵守中國律例,敬重官長,和翕相處。凡入教者于未入教前或入教后,如有犯法不得因身已入教遂免追究。凡華民應納例定捐稅,入教者亦不得免納,惟抽捐為酬神賽會等舉起見與基督教相違背者不得向入教之民抽收。教士應不得干預中國官員治理華民之權,中國官員亦不得歧視入教不入教者,須照律秉公辦理,使兩等人民相安度日。美國教會準在各處租賃及永租房屋地基作為教會公產,以備傳教之用,俟地方官查明地契妥當蓋印后該教士方能自行建造合宜房屋,以行善事?!盵21]

         

        (二)“教務條款”的條約語境

         

        條約作為重要的法律淵源,其效力位階甚至高于國內法,但由于條約的屬性特點,其條款的規(guī)范形式和涵括內容與一般的法律規(guī)范卻有十分顯著的差別。正是這一差別提示了我們如何閱讀條約,以及進入“信教自由”的條約語境的門徑。無論是法律規(guī)范的“三要素說”(假定、處理與制裁),還是“兩要素說”(行為模式與法律后果),都著眼于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建構,是構建和解釋整個法律文本和知識體系的最小單元。[22]權利和義務則是法律規(guī)范的核心構成要素,[23]不僅編織形成一個法律規(guī)范的效力等級體系,并使法律系統(tǒng)區(qū)別于其他社會子系統(tǒng)以保持獨立與自治。因此兩種學說的根本差異不在于“處理”與“行為模式”,以及“制裁”與“法律后果”的表述和范圍的不同,而在于對“假定”的性質如何認定。“兩要素說”認為“假定”,即法律規(guī)范適用的條件與情況是權利與義務適用的特定情境,其構成了法律規(guī)范的外在環(huán)境,而并不是法律規(guī)范的內在構成要素。

         

        在盧曼看來,每個社會都由多個“系統(tǒng)”組成,每個系統(tǒng)之外的一切是“環(huán)境”,任何系統(tǒng)要維持其存在,都必須化約環(huán)境的復雜性,否則將為環(huán)境所吞沒。法律系統(tǒng)的獨立與自治,首先在于其符號性自治,正是通過“合法/非法”的符碼,以抵御政治系統(tǒng)的“有權/無權”,經濟系統(tǒng)的“支付/不支付”的強力干預。但是,法律系統(tǒng)在規(guī)范上維持封閉,卻在認知上向環(huán)境保持開放。以“合法/非法”的符碼為標準,將其他系統(tǒng)中的信息進行“轉譯”,從而不斷獲得再生以保持活力。因此,盧曼的法律系統(tǒng)不是一個形而上學的自然法體系,而是一個動態(tài)開放的“自創(chuàng)體”。盧曼認為,法律系統(tǒng)從環(huán)境中吸收信息而重新編碼的過程是一種條件性命題的使用過程,它以“如果……那么……”的形式將環(huán)境的信息轉化為法律系統(tǒng)循環(huán)的條件性命題。[24]因此,若以盧曼法律系統(tǒng)理論中“如果……那么……”的條件性符碼轉譯,審視法律規(guī)范學說中的“假定”,那么“假定”就是法律系統(tǒng)封閉與開放之間的媒介,是環(huán)境信息進入法律系統(tǒng)進而生成新的法律規(guī)范的情境線索,是尚未被法律符碼轉譯的環(huán)境痕跡。因此,“假定”雖不是法律規(guī)范邏輯結構中的核心要素,卻是所生成的新的法律規(guī)范的情境提示。當一個法律規(guī)范只就權利與義務加以規(guī)定,而沒有“假定”時,并不意味著它沒有適用情境,而只是隨著現(xiàn)實生活或法律實踐的約定俗成而逐漸省略,從而淡出規(guī)范本身?!杜R時約法》對“信教自由”簡潔而明確的規(guī)定(人民有信教之自由)就是省略“假設”的規(guī)范形式。當法律系統(tǒng)以法律符碼轉譯“信教自由”時,“條約”卻對“信教自由”在近代中國的發(fā)生情境做了甚為充分的流露。

         

        “條約”是政治系統(tǒng)與法律系統(tǒng)的中間態(tài),中外雙方的談判多針對具體事項,依據(jù)現(xiàn)實情勢,著眼短期利益。因此,條約的“實質要素現(xiàn)在體現(xiàn)為習慣法”,[25]而“習慣法在暗中制定新的法律,猶如植物和動物還未出生時的潛在生命,它是法律規(guī)則的生命力?!盵26]近代中國憲法中的“信教自由”條款還未出生時的潛在生命就是“條約”中的“傳教條款”或“教務條款”,而條約條款的習慣法屬性所體現(xiàn)的不完全規(guī)范形態(tài),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了“假設”(語境)的痕跡。

         

        “條約”又是西方文明與中國文明相遇的過渡帶,其中“傳教條款”或“教務條款”尤其指向中西心靈秩序的碰撞與摩擦。因此,“信教自由”的條約表達,不僅是社會子系統(tǒng)之間的符碼轉譯,而且體現(xiàn)為中西心靈秩序之間的滲透與對接,包括倫理、習俗與身份認同三個層面。所以,“信教自由”的條約語境,不是本土生成式的自然天籟,而是中西交織的復調表達。1903年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的“教務條款”兼顧中外的意圖與利益,制定了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教務條款”范本。該條全款305個字,規(guī)模宏大,充分保留了“信教自由”與近代中國摩擦、沖突、妥協(xié),乃至努力融合的完整語境。為我們理解條約語境中的“信教自由”以及“信教自由”所引發(fā)的晚清“心靈秩序”的激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三、條約語境中的心靈秩序

         

        近代西方之侵入中國,通商、傳教、軍事互為支撐。正如1874年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所言,近代西方“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開啟“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而其“輪船電報”與“軍器機事”的發(fā)達,“又成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強敵”。但是,通商與軍事都不若傳教對中國基層社會之心靈秩序影響深遠。[27]每一起教案都是一次局部的心靈秩序的沖突,而教案之層出不窮,持續(xù)蔓延,則引發(fā)了晚清全國性的心靈秩序的崩潰。1900年的庚子拳變則將這場心靈與精神的危機推到極致,表面軍事行為的背后,潛藏著內在心靈與精神的不滿與反抗。

         

        1903年中美“教務條款”則是對這一場大危機的記錄與應對,并試圖勉力維系與平衡。所謂心靈秩序,并不是對個體人心的主觀心態(tài)復現(xiàn),而是對個體心靈交所疊形成的整體秩序進行描述。心靈秩序既涉及倫理層面的意義追問,又落實為習俗與身份認同層面的秩序探討。因此,本文以“禮儀”作為對心靈秩序的分析工具,因為禮儀是一種象征性的心靈外化。禮儀不僅可以展現(xiàn)價值的、觀念的內在邏輯,也是建構權威的權力技術。正是通過禮儀,現(xiàn)實世界與意義世界才逐漸融合,共同構成一個民族的心靈秩序。當然,禮儀并非靜止,它既可整合、強固,又能瓦解、分化。[28]彌漫在“信教自由”條約語境中的心靈秩序,正以禮儀的樣貌處于瓦解與整合的重構之中。以下內容將對中美“教務條款”做逐句的解釋分析,將晚清的心靈秩序在“倫理與家族”、“習俗與社區(qū)”與“身份與官儀”三個方面層層展開。

         

        (一)倫理與家族

         

        耶穌天主兩等基督教宗旨原為勸人行善,凡欲人施諸己者,亦必如是施于人。

         

        “善”是人類普世的倫理價值,以“勸人行善”作為“教務條款”的開端,正是說明基督教宗旨的人間倫理正當性和普適性,“天主教原以勸人行善為本,大旨與儒釋道同。”[29]后一句“凡欲人施諸己者,亦必如是施于人”與《論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表述又十分近似,因此中國官員有“天主教初來中國名曰西儒”的印象。[30]但當我們把這種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象放入各自文化之中,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在倫理上的根本差異。

         

        條約中“凡欲人施諸己者,亦必如是施于人”,取自《圣經》的馬太福音(Matthew 7:12),“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真理?!边@就是《圣經》的“金律”(The Golden Rule)之“待人若己”,其要求基督徒對他人應有積極性的道德義務?!敖鹇伞敝螅榜R太福音”接著講述“要進窄門”,即走向皈依上帝的路。因此,“勸人行善”與“待人如己”不是人間溫情,而是需要在兩條路之間做出斷然的選擇,正確與錯誤,善與惡,天堂與地獄。巴特(Karl Barth)認為倫理使得團體成為一體,但是基督教的團體是每個個體與上帝的關系中建立起來的。每個個體的共通,就是基督,“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其他的倫理道德與上帝的關系可言”。對上帝的禮拜是基本的倫理行為,愛人(同為人的別人)則是次要的倫理行為?!吧系勖媲暗男值苤橐步^對不是不言自明的事。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而有兄弟之情,有兄弟之情卻不知道我們唯獨在上帝之中才是兄弟?!盵31]因此,“待人如己”是超越人間的宗教義務,是對“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履行人與上帝之間的基本倫理。如盧梭所言:“一個真正的基督徒的社會將不會再成其為一個人類的社會……基督教是一種純精神的宗教,一心只關心天上的事情;基督徒的祖國是不屬于這個世界的?!盵32]

         

        反觀《論語·雍也》,“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從文本可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對于儒家倫理核心“仁”的表述。儒家秉承政治的現(xiàn)實主義,承認人間秩序的不完美。對于“仁”的倫理秩序的實現(xiàn),即便是堯舜這樣的圣人,也時時感到力量的不足。那么對于每一個人,如何做到“仁者愛人”無疑難度巨大。對此,孔子指出了一條捷徑:向自己出發(fā),回歸人的本性(仁),并以此為標準去推及他人。不必從宏觀或超驗中尋找路標,只要個體能在切近處落實,就是找到了走向“仁”的方向。個體之間最切近與最初始的開端,就是親子關系。因此,孔子強調“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與”。所以,“孝”并非人的天然本能,而是個體生命從最切近的關系中,第一次意識到應該超越自我而關愛(孝敬)他人。因此,“孝”并非私情,而是個體公共性的開端,以“孝”為本,層層生長,最終化為家族的倫理之樹。

         

        因此,似是而非的兩種表述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倫理取向,“待人若己”首先指向上帝,才能落實于鄰人;“仁者愛人”最初萌發(fā)于孝悌,而逐漸推延至親族乃至更大的共同體。當上帝與祖先相遇,教會與家族對峙,倫理沖突正是引發(fā)心靈秩序沖突的深層原因。1861年(咸豐十一年)江西吉安某地,村民李姓有寡母及弟入教,李屢勸不聽,最后竟守在母親去教堂必經的河邊,以投水自盡為死諫。[33]1864年(同治三年),廣東歸善地方因民教長期沖突成仇,教民詹亞二竟被其胞弟及叔父毆后拖上山活埋的案件。[34]這類社會悲劇,體現(xiàn)了“人際關系的緊張,倫理秩序的紊亂,同室操戈的決絕”。[35]

         

        (二)習俗與社區(qū)

         

        惟抽捐為酬神賽會等舉起見與基督教相違背者不得向入教之民抽收。

         

        “酬神賽會”是鄉(xiāng)土社會的戲樂活動,在條約英文本中被界定為與教民信仰相沖突的宗教習俗(religious customs),是引起早期教案的主要原因。1861年總理衙門應教會之請下達《通行傳教諭單》,明確“迎神演戲賽會燒香等事與伊等無涉,永遠不得勒攤勒派”。因此心靈秩序沖突的第二個緯度正是“習俗之戰(zhàn)”,它越出倫理的精神層面與家族系統(tǒng),進而波及鄉(xiāng)民的社區(qū)共同體。

         

        必須承認,根植于中國民間信仰的鄉(xiāng)里習俗包含了濃厚的功利與蒙昧。直至今日,陜北驥村仍有“上山采云”,抬青龍大王、黑龍大王和菩薩的神轎游行求雨的儀式。[36]放眼華南,福建莆田每年大規(guī)模酬神、戲神與游神的習俗更是熱烈廣泛。國家對此時常干預,以維護心靈秩序的正統(tǒng)與穩(wěn)定。國家以《祀典》為正統(tǒng)標準,凡祭祀不合時或祭祀不列國家《祀典》中的神明,都為淫祀。有時亦將民間祭祀納入正祀,以消除民間信仰與習俗的雜亂與不可控制。如1869年,同治皇帝下詔敕封河神為“金龍”,因為該年河神頻頻顯身,緩解黃河決堤險情。[37]這樣的偶像崇拜,傳教士毫不容忍,因為他們只能看到中國“以神道設教”,卻無法了解神道背后的人道秩序。鄉(xiāng)民與皇帝看似相同的行為背后,卻有著不一樣的考慮。《荀子·禮論》概括了不同身份的人對于“祭祀”的不同層面的理解,“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被实垭m非圣人,亦應明知祭祀的功能機理,雖“以神道設教”,卻重在化成人倫。如1813年嘉慶皇帝在鎮(zhèn)壓一起宗起義時昭示,“群知三綱五常之外,別無所謂教;天理王法之外,他無可求福?!盵38]君子將祭祀看成是人道維系的關鍵,而百姓視“祭祀”為“鬼事”。鄉(xiāng)里百姓雖功利蒙昧,卻在不知不覺間生成習俗秩序,日用而不知。因此,探討“酬神賽會”的人道層面,才是我們理解傳統(tǒng)鄉(xiāng)里習俗與社區(qū)共同體的關鍵。

         

        “社會”一詞雖取自日文轉譯,但是作為鄉(xiāng)里習俗秩序的組織形態(tài)的“社”與“會”卻是中國的本土概念?!吧纭笔侵袊l(xiāng)里最重要的祭祀儀式,明代規(guī)定每百戶立壇祀土古之神,從而又形成“里社”的行政建制。顧炎武認為,“社之名起源于古之國社、里社,故古人以鄉(xiāng)為社……古者春秋祭社,一鄉(xiāng)之人,無不集會?!盵39]因此,“社”是祭祀與社區(qū)的統(tǒng)一體,是百姓之“鬼事”與君子之“人道”的結合。按照明律,鄉(xiāng)民每月要到社壇拜祭,儀式中約正要在神壇前帶領鄉(xiāng)民發(fā)誓。其中《洪武禮制》的誓詞,可以有力證明上述判斷。[40]《洪武禮制》云:“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禮法,毋恃力凌弱,違者先共制之,然后經官?;蜇殶o可贍,周給其家。三年不立,不使與會。其婚姻葬喪有乏,隨力相助。如不從眾,及犯奸盜詐偽,一切非為之人,并不許入會。”

         

        《洪武禮制》是官方正典,絲毫沒有宗教色彩。其誓詞的重點在遵守禮法、貧富相繼與維護治安,并沒有民間鄉(xiāng)約中的神明威懾,而是試圖通過里社鄉(xiāng)民的自覺努力,實現(xiàn)鄉(xiāng)里空間的地方自治?!皶本褪侨说木酆?,是比“社”更靈活的鄉(xiāng)里組織形式。會的種類很多,條約所謂“酬神賽會”指的主要是“廟會”。傳統(tǒng)民間廟會十分熱鬧,奏樂唱戲、說書耍舞、商業(yè)貿易等綜合在一起,“人們會忘情地投入廟會活動制造的情境中——一個更大的社區(qū)范圍的活動和感受。在這樣氛圍里,當?shù)孛癖姛o不體驗到一種令人感受至深的社區(qū)意識。在這樣的宗教場合……各路戲班子互相比賽競爭,無形中增強了社區(qū)民眾的集體意識?!盵41]廟會是不受年齡、性別乃至貴賤限制的社區(qū)聚會場合,“平時素為傳統(tǒng)上層社會所輕賤的商人、農民、婦女,特別是戲子、雜耍藝人、妓女乃至賤民,都是廟會活動的主要參加者”。[42]中國的鄉(xiāng)村,并沒有類似歐洲的中心廣場,因此舉辦廟會的寺廟以及廟門或正殿的戲臺,就是鄉(xiāng)村秩序的核心場域。因此,看似功利蒙昧的鄉(xiāng)村習俗,卻是凝聚社區(qū)共同體的中國智慧。教會禁止教民參與“酬神賽會”,并通過條約和諭單嚴禁向教民攤派“酬神賽會”的費用,正是從正反兩個方向將教民從鄉(xiāng)村秩序中連根拔起,心靈秩序的習俗緯度再一次被重創(chuàng)。一種并非偶然的現(xiàn)象是,晚清的一批教案往往是和災荒聯(lián)結在一起的,因求雨消災而引發(fā)大量教案,可見“因為生存焦灼而演成的習俗沖突分外激烈?!盵43]

         

        (三)身份與官儀

         

        精神的倫理沖突,行為的習俗對抗,會促成身份認同的逐漸轉化。當一個鄉(xiāng)民與家族與里社相脫離,容納和寄托身心的只有教會。因此,皈依教會,并不是簡單的宗教認同,也意味著政治身份(公共身份)的重新選擇。如果說政治秩序乃至心靈秩序之展現(xiàn),那么心靈秩序的最外層表征——身份,也在“教務條款”中呈現(xiàn)出多重的對峙與轉化。

         

        華民自愿奉基督教毫無限止,惟入教與未入教之華民均系中國子民,自應一體遵守中國律例,敬重官長,和翕相處。

         

        晚清對待傳教的政策從“民教畛域”轉為“民教調和”,上引條約的調和背后卻有著明顯的身份裂痕。這句條文涉及四個身份:華民(Chinese)、教民(Converts,入教之華民)與平民(Non-converts,未入教之華民)、中國子民(Chinese Subjects)。教民與平民,本于相同的文化血脈,分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合于共同的政治歸屬??此七壿嬚俏幕}一層已無法依附,教民無法融入家族和里社生活;共同的政治身份也開始呈現(xiàn)破裂。

         

        凡有遵照教規(guī),無論華美人民安分守教傳教者,毋得因此稍被騷擾。

         

        在共同的信仰里,“華美人民”走到了一起。其中,美國人民(Citizen of the United States)側重政治的公民屬性,而中國教民(Chinese Convert)卻側重宗教信仰。因此,信仰的一致性,導致了美國公民與中國教民的身份一致性,中國教民的政治身份從此變得模糊。“凡從教者皆自稱教民,不受地方官管束,或因訟事上堂,立而不跪,即有理屈之處,地方官不敢加刑?!盵44]如此也才能理解,教會為何積極干預有關教民的訴訟案件,似乎治外法權的身份想象已經延伸到中國教民。

         

        凡入教者于未入教前或入教后,如有犯法不得因身已入教遂免追究。凡華民應納例定捐稅,入教者亦不得免納。

         

        條約關于“犯法”與“捐稅”的兩點重申,讓教民(Converts)模糊不清的政治身份有了特定的指向。犯法行為不因入教而免責,應納捐稅例同華民(Chinese Subjects)。這里所用的華民再次側重政治身份,而非文化血脈之謂。此時,教民的政治身份因其應履行的國家義務而被縮小到最基本的范圍。既是無力管束的被動放任,亦是政治身份的主動限制。1885年,學政黃體芳奏請將教民注銷籍貫,不準應試,“嗣后在教者,即以身家不清論”。[45]科舉身份的否定,正是對教民政治身份的絕對限制??梢?,華民(Chinese Subjects)的政治共同身份正趨向破碎。

         

        教士應不得干預中國官員治理華民之權,中國官員亦不得歧視入教不入教者,須照律秉公辦理,使兩等人民相安度日。

         

        相應于教民與平民的政治身份二分,教士也取得了與中國官員對等的政治地位。1869年御史袁方城的一份奏折就提到:“蓋自和議既成之后,夷人之所謂教主者,儼然與督撫平行?!盵46]上諭還特別要求地方官“平日如有教士謁見,不得有意拒絕,使彼此誠信相孚,從教之人自不致借端生事?!盵47]1899年總理衙門簽訂《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對于教士與中國地方官之間的“官儀”做了細致的規(guī)定,特錄第一條如下:“第一條:分別教中品秩,如總主教或主教,其品位即與督撫相同,應準其請見總督、巡撫。倘主教因事回國,或因病出缺,護理主教印務之司鐸,亦準其請見督撫。攝位司鐸、大司鐸,準其請見司道。其馀司鐸,準其請見府、廳、州、縣各官,自督撫、司道、府、廳、州、縣各官,亦要照品秩以禮相答。”[48]此條“官儀”清楚地表明了政治權威的分裂,“兩等人民”(both Classes)相安度日的前提是雙重權威的分立?!敖淌俊迸c“教民”,“中國官員”與“平民”,各自形成了近乎獨立的秩序有機體。唯一的交叉就是“犯法”和“捐稅”,卻仍滋生對抗,引發(fā)爭端。

         

        因此,教民不僅在倫理與習俗的層面無法融入家族與里社共同體,就其政治身份而言,也與晚清中國漸行漸遠。戊戌變法時,光緒帝下詔廣開言路,刑部學習主事張寶琛上書陳言:“請諭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行各國領事,自后華民入教,開列姓名籍貫,報明地方官,查無過犯、更名者,方準注冊。其先入教者,亦一律查明注冊。編為教籍,另編門牌,書‘教民’二字,冠服亦稍為區(qū)別?!盵49]如此將教民另編入籍的做法,是另一種逆向的“編戶齊民”,把教民排除在政治之外。心靈秩序以及心靈秩序所展現(xiàn)的政治秩序走向解體。

         

        四、結語:心靈秩序中的信教自由

         

        “教務條款”中的“信教自由”正是在“心靈秩序”趨向解體的條約語境中獲得確立。但是,解體亦是重構,抽象化的“自由”與“權利”觀念破除了大清子民的倫理、文化乃至歷史的具體面貌,實現(xiàn)著從子民到公民的身份過渡,以及國民國家的建構。因此,近代條約與憲法中的“自由權”除卻消極自由的屬性,仍有其積極的面向。而自由的不自由性,導致著“自由”與“秩序”的張力。上述對“心靈秩序”的考察,無疑為我們對這種張力的理解提供了真切的感受。

         

        從思想考察,譚嗣同的《仁學》是對個體自由的激進表達,其沖破羅網,企圖用古希臘的乙太(Ether)概念重新釋“仁”,化社群為個體原子,但必有康有為的《大同書》與之相表里。胡適最重自由、最強調個人主義,但仍堅持將小我融入大我的“社會不朽論”。當初,嚴復以“群己權界”翻譯約翰·穆勒的自由,也是在“個體自由”與“群體秩序”中劃定自由的位置。因此,就近代思想而言,中國對自由的理解與西方確有異同?!跋嗤氖嵌伎隙▊€人自由和解放的價值;不同點是西方以個人為本位,中國卻在群里與個體的界限上考慮自由的問題,這比較接近今天西方思想界所說的communitarian立場?!盵50]

         

        從立法考察,晚清“禮法之爭”,法理派楊度以“國民”壓倒“家人”,“宜于國家制定法律時采個人為單位,以為權利、義務之主體”,以自由國民破除家族制度,但其目標仍是確立責任政府。[51]辛亥之后,革命派單邊制定的《臨時約法》以“自由權”為核心奠定“民國”的基石。但就“信教自由”而言,孫中山的關注重點仍在于“民國四萬萬同胞”的整體心靈秩序,其“惟愿將來全國皆欽崇至尊全能之宗教,以補民國政令之不逮?!盵52]作為民初真正意義的共和制憲,“天壇憲草”以“孔教”與“信教自由”相對沖,最后妥協(xié)通過之條文“中華民國人民有尊崇孔子及信仰宗教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受限制”實現(xiàn)了“心靈秩序”對“信教自由”的融合與優(yōu)位。[53]

         

        中華人民共和國1982年憲法對“信教自由”的規(guī)定方式亦可看作是對上述立法思路的延續(xù)。1954年憲法第八十八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1975年憲法第二十八條和1978年憲法第四十六條都規(guī)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傳無神論的自由”。對于兩種立法例,班禪、丁光訓、趙樸初、張杰、施如璋、張家樹在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聯(lián)名提出第139號提案,主張將1978年憲法第四十六條恢復為1954年憲法第八十八條的內容,以落實宗教政策。第二年,任繼愈、劉大年、譚其驤、劉佛年等12位文化、科技界人士針對上述的139號提案,聯(lián)名向五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提出第2091號提案,主張維持1978年憲法第四十六條的規(guī)定,以利于安定團結。1982年3月9日,憲法修改委員會第二次全國會議在分組討論“信教自由”條款時破費周折,反復磋商。[54]最終以四款的形式規(guī)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可見,近代中國,乃至當下中國,對于“信教自由”的規(guī)定都并非僅僅關注于其消極的自由權屬性(第一款),而是通過現(xiàn)代翻版的民教調和(第二款),并于“心靈秩序”、“社會秩序”(第三款)與“政治秩序”(第四款)的緯度重構“自由”與“秩序”的平衡。

         

        注釋:

         

        [1](美)伯爾曼:《信仰與秩序》,姚劍波譯,第200-206頁,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2]Isaac A.Cornelison,The Relation of Religion to Civi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ew York,1895,93.

         

        [3]饒傳平:《“得依法律限制之”:<臨時約法>基本權利條款源流考》,《中外法學》2013年第4期。

         

        [4]《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1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2。

         

        [5]《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361頁。

         

        [6]《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277頁。

         

        [7]《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447頁。

         

        [8]李齊芳主編:《第一屆近代中國政教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58頁,臺灣:淡江大學出版社,1987。

         

        [9]《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477頁。

         

        [10]《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568頁。

         

        [11]《臨時約法》公布不久,孫中山在《復康德黎夫人函》中寫到:“我們正在中國謀求宗教自由,而在此新制度下基督教必將昌隆繁盛!”見《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231頁。

         

        [12]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第54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

         

        [13]《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第62頁。

         

        [14]顧維鈞:《外人在華之地位》,第269頁,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15]《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第107頁。

         

        [16]錢泰:《中國不平等條約之緣起及其廢除之經過》,第45頁,天津:寶坻第二印刷廠,2002。

         

        [17]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第3冊,第2251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8]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辛丑條約限定以后的商約談判》,第137-139頁,北京:中華書局,1994。

         

        [19]《中外舊約章匯編》第2冊,第109頁。

         

        [20]見前注《辛丑合約簽訂后的商約談判》,第155,159,169,172頁。

         

        [21]《中外舊約章匯編》第2冊,第187-188頁。

         

        [22]劉楊:《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結構新論》,《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7年第1期。

         

        [23]張文顯:《對法律規(guī)范的再認識》,《吉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6期。

         

        [24]魯楠、陸宇峰:《盧曼社會系統(tǒng)論視野中的法律自治》,《清華法學》2008年第2期。

         

        [25](英)安托尼·奧斯特:《現(xiàn)代條約法與實踐》,江國青譯,第15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6](法)布律爾:《法律社會學》,許鈞譯,第39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前言),第2-3頁,北京:中華書局,1996。戚其章、王如繪編:《晚清教案紀事》,第4-22頁,北京:東方出版社,1990。

         

        [28]郭于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第2-5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9]《通行傳教諭單》,李剛己輯錄:《教務紀略》,上海:上海書店,1986。

         

        [30]《教務紀略》,《總理衙門各國大臣商辦傳教條款》。

         

        [31](瑞士)巴特:《羅馬書釋義》,魏育青譯,第407-411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32](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第180-181,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3]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1輯,第974-975頁,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34]《教務教案檔》第1輯,第1319頁。

         

        [35]程歗、張鳴:《晚清教案中的習俗沖突》,《歷史檔案》1996年第4期。

         

        [36]郭于華;《民間社會與意識國家》,《讀書》1999年第9期。

         

        [37](清)姚雨鄉(xiāng):《大清律例增修統(tǒng)纂集成》禮律祭祀卷,第4-5頁,北京:北京市圖書出版,光緒21。

         

        [38](美)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范麗珠等譯,第182-18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9][清]顧炎武:《日知錄》卷22“社”,第85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0](英)科大衛(wèi):《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歷史研究》2000年第3期。

         

        [41](美)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第94頁。

         

        [42]趙世瑜:《中國傳統(tǒng)廟會中的狂歡精神》,《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43]程歗、張鳴:《晚清教案中的習俗沖突》,《歷史檔案》1996年第4期。

         

        [44]《清末教案》第1冊,第683頁。

         

        [45]《教務教案檔》第4輯,第29頁。

         

        [46]《清末教案》第1冊,第683頁。

         

        [47]《清末教案》第2冊,第764頁。

         

        [48]《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第862-863頁。

         

        [49]茅海建:《救時的偏方:戊戌變法期間司員士民上書中軍事外交論(二)》,《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50]余英時:《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現(xiàn)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第60-62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

         

        [51]劉晴潑編:《楊度集》,第256-259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2]《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568頁。

         

        [53]李富鵬:《共識與爭議:天壇憲草之孔教入憲的發(fā)生機制與規(guī)范結構》,《中外法學》2014年第4期。

         

        [54]許崇德:《憲法起草過程中的片段思考》,《中國人大》2008年第18期。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