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秋明】對《四書》中幾個關(guān)鍵字的理解

        欄目:思想評論
        發(fā)布時間:2017-12-19 18:00:06
        標(biāo)簽:

        對《四書》中幾個關(guān)鍵字的理解

        作者:陳秋明(合肥工業(yè)大學(xué)副教授)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初二日庚辰

                  耶穌2017年12月19日

         

        《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經(jīng)典。仁、中、知這幾個字是《四書》中比較常用而又非常關(guān)鍵的字,對這幾個字的理解關(guān)系到對儒家思想的全面、準(zhǔn)確的把握。由于《四書》成書的時間比較悠久,由于古漢語一字多義、一義多字和通假字較多的特點,還由于現(xiàn)代漢語與古漢語的差別,目前流行的的對于仁、中、知這幾個關(guān)鍵字在《四書》中的意義的理解未必符合作者的原意,很多地方有值得商榷之處。

         

        一、仁

         

        仁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較多。如《論語?顏淵》篇開頭就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把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目前流行的樣式是這樣的:“顏淵問如何實踐仁德。孔子回答:‘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禮,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贊你是個仁人。實踐仁德靠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

         

        這種樣式的翻譯把仁理解成仁德,把歸理解成稱贊。這樣一來,人實踐仁德的最終結(jié)果就是得到了天下人的稱贊。

         

        眾所周知,孔子是提倡為己之學(xué)的。仁是儒家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顏淵又是孔子最欣賞的學(xué)生,他與孔子關(guān)于仁的問答務(wù)必要引起我們的注意。但如果像上面那樣翻譯,很容易讓人理解成實踐仁德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天下人的稱贊。這樣一來,儒學(xué)還是為己之學(xué)嗎?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出在對歸和仁的理解有偏差。

         

        先說歸?!墩f文解字》:歸,女嫁也。在《說文解字》那里,歸只有一個意思:女子出嫁。后來引申出回歸等意思,但古文中歸并沒有稱贊的用法。

         

        把歸理解成回歸,再翻譯上面的對話:“顏淵問如何實踐仁德??鬃踊卮穑骸酥谱约旱乃接?,使言行合于禮,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人都會回歸到仁德。實踐仁德靠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

         

        但這樣理解也有邏輯上的問題。一個人克己復(fù)禮成功了,天下的人難道就會回歸到仁德嗎?何況孔子下面還特別強(qiáng)調(diào),要靠自己,不要靠別人。

         

        現(xiàn)在需要說說仁字了?!墩f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忎,古文仁從千心。古文仁或從尸。在古仁字的第一種寫法中,包含有心。朱熹的《四書集注》中,解釋仁為:仁者,本心之全德。孟子說過:仁,人心也。筆者對孟子的解釋的理解是:孟子所說的“仁,人心也”不是指某個人具體的心,他指的是千百萬人共同的心,即人的本心。

         

        如果把顏淵問仁的這段話中的仁理解成人的本心,把歸理解成回歸,則這段話可翻譯成:“顏淵問如何找回自己的本心??鬃踊卮穑骸酥谱约旱乃接?,使言行合于禮,就能找回自己的本心。人一旦找回自己的本心,天下都會回歸到這個本心中。找回自己的本心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

         

        那么,什么是“天下都會回歸到這個本心中”?筆者的理解就是,那個找回自己本心的人最終達(dá)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這里,孔子不僅明確告訴顏淵如何找到自己的本心,而且提出了檢驗方法:當(dāng)你經(jīng)過克己修身,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達(dá)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時,就表明你找回了自己的本心。

         

        仁,在《四書》中固然有仁德的意思,但至少在顏淵問仁的這段話里,應(yīng)該理解成人的本心。這其實并不矛盾,因為儒家認(rèn)為,仁德正是從人的本心發(fā)出來的。

         

        二、中

         

        中字在《中庸》里出現(xiàn)較多,是《中庸》的最重要的概念。實際上,《中庸》開篇不久就對中這個概念提出了定義:“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顯然,按照這個定義,中是人心喜怒哀樂未發(fā)時的一種狀態(tài)。但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引用程頤的話是這樣說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筆者認(rèn)為,程頤的這個解釋偏離了《中庸》自己的定義,是不正確的。

         

        《說文解字》:中,內(nèi)也。從口,丨,上下通。中最早的含義是指事物的內(nèi)部,比如,古人把內(nèi)衣稱為中衣。因為人心在人體的內(nèi)部,因此,中在古文中也經(jīng)常指人心。比如,曹操有詩:“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其中的中就是指人心。那么,在《中庸》一書中,中這個概念是不是主要指人心呢?

         

        《中庸》在提出了中這個概念之后,緊接著提出了中庸這個概念:“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按照程頤的解釋,庸指的是不變,中庸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指天下的正道、定理。

         

        《說文解字》: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兑住吩唬骸跋雀?。因此,庸有用的含義,還有變更的含義,古漢語中庸還有其他一些含義,比如平庸,但并沒有不變的含義。因此,筆者認(rèn)為程頤對中庸這兩個字的解釋都沒有根據(jù)。

         

        其實,如果參考《中庸》自己的定義,把中解釋成人的本心,把庸解釋成使用,則孔子的這段話可以這樣翻譯:“孔子說:‘君子用本心,小人相反。君子之所以能做到用本心,因為君子時時堅守自己的本心,小人之所以做不到,因為小人喜歡放縱自己。’”

         

        說得再明確些,中庸就是用中,非常接近老百姓說的:“憑良心辦事”。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與“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三、知

         

        本文重點解釋對《大學(xué)》里格物致知中的知的理解?!墩f文解字》:知,詞也。從口從矢。知最早的含義是言詞,后來發(fā)展出知道、知識等含義。值得注意的是,知在古文中還有主持的意思,比如,縣令又稱為知縣,一縣之主持的意思。

         

        《大學(xué)》在談到人的修身次序時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中的知字,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把它理解成知識,因此格物致知就理解成了研究事物的道理,獲得知識。但問題在于,獲得了知識,就能誠意正心了嗎?

         

        明代大儒王陽明曾經(jīng)一個人在竹林中待了七天七夜格竹子,希望能獲得關(guān)于竹子的知識,結(jié)果大病一場,無功而返,后來終于悟出了心外無理的道理。可能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方法不對,應(yīng)該用科學(xué)的方法來研究竹子。那么,現(xiàn)代科學(xué)是發(fā)達(dá)的,關(guān)于竹子的知識人們已經(jīng)獲得了很多。比如,在百度上搜,可以得到關(guān)于竹子的知識:“竹(拉丁學(xué)名:Bambusoideae)是多年生禾本科竹亞科植物,是禾本科的一個分支,是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竹葉呈狹披針形,長7.5~16厘米,寬1~2厘米,莖為木質(zhì),有些種類的竹筍可以食用,竹的開花周期長,繁殖器官材料不易獲得,其營養(yǎng)體特征易受生長環(huán)境影響。品種繁多,原產(chǎn)于中國,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樹,生長迅速。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可以通過開花結(jié)籽繁衍,種子被稱為竹米。”

         

        筆者要問的是,這些關(guān)于竹子的知識與誠意正心有什么關(guān)系?宇宙那么大,事物那么多,要研究到什么時候才算達(dá)到標(biāo)準(zhǔn)?

         

        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主要在于對知字在《大學(xué)》里的用法的理解發(fā)生了偏差。如果把知理解成主持,則“先致其知”的意思就是先找到他的主持。那么什么是一個人的主持?顯然應(yīng)該是他的心,引申為人的本心。因此“先致其知”應(yīng)該翻譯成“先找到他的本心”。同樣,“致知在格物”應(yīng)該翻譯成:“一個人要想找到他的本心,在于排除物欲”。只有這樣理解知字,才能正確理解大學(xué)的修身之道,是向內(nèi)尋求,而不是向外研究事物的道理。

         

        四、結(jié)論

         

        本文重點談了對《四書》里常用的三個關(guān)鍵字:仁、中、知的理解。筆者認(rèn)為,這三個字在很多特定的語句中,都應(yīng)該理解成人心,特別指人的本心。這樣理解,不僅有詞源學(xué)上的根據(jù),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理解,儒學(xué)的一以貫之的特點才能顯現(xiàn)出來。

         

        有的西方學(xué)者曾說,儒學(xué)沒有系統(tǒng)性,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xué)。事實恰好相反,儒學(xué)是以人心為本體,以找回人的本心為修身目的的一以貫之的學(xué)問。套用現(xiàn)代哲學(xué)的詞匯來說,儒學(xué)圍繞著人的本心的概念構(gòu)造了自己的本體論,圍繞著克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構(gòu)造了自己的實踐論,圍繞著天下歸心的理想構(gòu)造了自己的價值論。


        南宋大儒陸九淵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來曰宙,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學(xué)儒吧,這里才是心的家園。

         

        【參考文獻(xiàn)】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2】王力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7月第4版

        【3】(宋)朱熹,四書集注

        【4】張以文,四書全譯,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5】劉俊田等,四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責(zé)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