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第32輯出版暨目錄、編后記
?
【基本信息】
?
書名:《原道》第32輯
作者:陳明、朱漢民主編
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
【目錄】
?
“治理的邊疆”專題
?
吳啟訥:邊疆政治與中國的近代轉型——對中國近代史上邊疆、群族歷史書寫的再思考
吳啟訥:國民黨在臺灣的三民主義實踐及其成敗
盧? 冶:文明和宗教視域中的亞洲主義及其省思
馬廷義:《太極圖說》思想在清代伊斯蘭哲學中的運用
[馬]王琛發(fā):晚清南洋新式學堂的“圣教南暨”
黎玨辰:原始思維在壯族民間宗教中的體現
嚴書元:唐宋宗教財產性案件的司法處置
于龍剛:社區(qū)性宗教:鄉(xiāng)村基督教傳播再認識
常? 安:重現、重思與重建:新時代的邊疆研究范式期待
?
首屆“青年儒學論壇”筆談
?
導言一???姚中秋:現代儒學已轉入下半場
?
導言二???張? 城:學派、問題與共同體:當代儒學基本問題芻議
?
議題一:儒學與公共領域
?
1.儒家在現代中國國族認同建構中的責任擔當/班布日?
2.孟子思想對宋代政治改革的影響及其現代啟示/雷? 博?
3.近代中國憲法的精神線索與政教結構/李富鵬?
4.“民本自由論”的簡要申說/時? 亮?
5.公共領域的儒家與自由民主主義/林偉毅?
6.“修齊治平”與“重建共同體”/王? 格?
7.建構開放的儒家道統(tǒng)與儒學生態(tài)的重建/馮? 俊
?
議題二:儒學與經學重建
?
1.經學與政治:宋代《尚書》學研究的反思/劉力耘?
2.能否走進“新經學時代”?/劉增光?
3.通什么經?怎么通經?致什么用?/呂明烜?
4.公羊夷夏論與天下主義/王光輝?
5.心學家經典闡釋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意義/陳碧強?
6.漫談經學與詮釋學/何大海
?7.儒學概念建構與日常語言的關系問題/劉? 宏
?
議題三:儒學、儒家與士大夫
?
1.“古今之爭”與原儒之道/李競恒
2.士君子、知識分子和意識形態(tài)/吳? 寧?
3.現代性、道統(tǒng)承擔與多元主義-相對主義價值論/張薇薇
4.港臺新儒家哲學理論的反思與前瞻/李明書
5.超越“大陸新儒家”與“港臺新儒家”之爭/曾暐杰
6.以“現代儒學”取代“港臺”與“大陸”之爭/閆? 恒?
7.分殊與不易:儒學發(fā)展的幾點共識/谷繼明
?
思想與學術
?
王虹霞:《樂記》作者非公孫尼子綜考
李有梁:《春秋繁露義證》的撰作緣由、思想內容與經學意義
陳? 璽:禮法沖突與程序救濟——以唐代復仇集議機制為線索
宋大琦:儒家道統(tǒng)中的法哲學體系傳承及其現代轉型
李德嘉:儒家德刑關系思想辨正及其治理創(chuàng)新價值啟示
楊? 浩:經典解釋的層次性與向度性——以朱熹的四書解釋為例
?
編后記
?
?
【編后記】
?
這是《原道》總第32輯,專題主題是“邊疆治理”。這是《原道》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之問題意識的深化與落實。以臺灣學者吳啟訥有關邊疆政治與中國近代轉型的宏論,以及對三民主義在臺實踐的評析作為開篇應該是適當的,因為問題的發(fā)生雖淵源更早,但對問題的意識與解決的討論卻以民國為開端。黎鈺辰探討了壯族民間宗教中的原始思維問題,這無疑是邊疆民族研究中的邊緣問題;馬廷義還原了《太極圖說》思想在清代伊斯蘭哲學中的運用,這當然是對幾被遺忘而意義重大的回儒傳統(tǒng)的挖掘;馬來西亞學者王琛發(fā)為晚清南洋新式學堂賦予了“圣教南暨”的古義新詮,這是中國傳統(tǒng)政教觀在特定時空下的鮮活實踐;嚴書元則把視野拉回中國唐宋,但他關注的仍是宗教財產案件的司法處置這一現實的治理難題;于龍剛的立足點是當代中國社區(qū),他通過提煉“社區(qū)性”宗教的概念對鄉(xiāng)村基督教傳播機制進行了新的解釋。盧冶在她的博士論文里從文化與宗教的視野檢討了19世紀末到“二戰(zhàn)”前后的亞洲主義思潮。這當然是一個更為寬闊也更為細膩的觀察,同時作者也審慎地提出了“亞洲主義”從“東方文明自身的現代選擇”異化為“軍國主義”的問題。常安有關《邊疆的背影:拉鐵摩爾與中國學術》的書評,則近似預言地對新時代邊疆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期待。奇妙的閱讀感覺實際與近現代歷史本身的復雜甚至扭曲相通。
?
以上9篇文章,由西北邊陲而東南沿海,進而亞洲大陸,先是拓展延伸了邊疆治理的空間場域;接著由政治轉型而文化省思,進而宗教對話,于是從地理邊疆進入到心靈秩序;最后由教化播遷到政刑應對,進而機理分析,最終將宏大政教敘事轉化為具體治理問題。經過此番由狹小而廣大,廣大而具體的跨學科、跨時空、跨語境對話,本輯專題的落腳點得以充分展現:“邊疆的治理”重在“治理”而不在于“邊疆”。邊疆是變化不定的,但治理是始終需要的。當然,隨著邊疆的拓展和變化,治理也必須是因時因地制宜的。
?
專題之外,看點更多。2015年底,弘道書院于常州舉辦首屆“青年儒學論壇”,經過一年的打磨沉淀,相關成果以筆談形式在本輯《原道》鄭重推出。在姚中秋熱情洋溢和張城自勵自勉的導言之外,這組筆談分為“儒學與公共領域”“儒學與經學重建”和“儒學、儒家與士大夫”三個議題,收入了與會各學科青年學者21篇文字。具體篇目不做過多介紹,三個議題已然表明當代青年對當代儒學的高度體認與新的思考。當然,其中必然有稚嫩青澀之處,幸賴寬容視之。
?
“思想與學術”板塊中,王虹霞對《樂記》作者的考辨和李有梁對《春秋繁露義證》的研究,以及楊浩對朱子四書解釋的再詮釋,是《原道》作為儒門刊物的基本盤;陳璽對唐代復仇集議機制的發(fā)微,切入了禮法沖突這一儒家治理方案的要害問題;宋大琦對儒家道統(tǒng)法哲學體系和李德嘉對儒家德刑關系思想的解讀,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向。
?
回想1994年《原道》初創(chuàng),天外飛仙或鬼使神差般地胡亂寫下的《中體西用:啟蒙與救亡之外——傳統(tǒng)文化在近代的展現》,朦朧懵懂的直覺竟被《原道》20年來的足跡所印證落實,那就是從自身處境出發(fā)追尋自己的目標,不左不右不皇漢。看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然成為社會發(fā)展共識,《原道》的作者群年紀越來越輕,學科背景也越來越多元豐富,真是欣幸莫名,甚至隱隱生出夫子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豪邁。
?
2014年底的創(chuàng)刊20周年紀念座談會就《原道》未來的發(fā)展提練了“社會科學”“公共領域”和“青年”三個關鍵詞。三年下來,有不少質疑:引入社會科學還是儒門刊物嗎?關注公共領域是否逾越本分?扶植青年學者有無過猶不及?我們理解和感謝這些關心和關注,但仍會堅持這樣的方向。理由可以再作申述:道是價值,價值的論證與落實需要理性和知識的輔助;三教之中“儒以治世”,修齊治平內圣外王一脈貫通,目標與起點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可互相替代;任重道遠,擁有青年才會擁有未來。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是近代的問題,是今天尚未完成的歷史任務,《原道》發(fā)愿有所承擔,正離不開這三點。
還是那句話——期待你的參與!
?
投稿郵箱:yuandao1994@163.com;
討論網址:www.yuandao.com
微信公號:原道(yuandao_rujia)
QQ交流群:308299147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