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阿米·拉托爾】小船擱淺是福分

        欄目:思想評論
        發(fā)布時間:2018-04-11 18:12:47
        標簽:


        小船擱淺是福分

        作者:阿米·拉托爾

        譯者:吳萬偉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廿六日癸酉

                   耶穌2018年4月11日

         

        本文認為我們有時候應該歡迎生活中的困境。

         

        你渴望從生活中得到什么?幸福?舒服?安全?像很多與存在主義有聯(lián)系的哲學家一樣,馬丁·海德格爾強調(diào)相反人生體驗的潛在好處,如人生小船擱淺時的不舒服和不安全感等。一旦陷入困境,我們就不知所措,沒有辦法前進了。我們動彈不得。海德格爾并沒有明確鼓吹人們?nèi)ブ鲃訉ふ疫@種體驗,他無意將其道德化,只是解釋了為什么我們通常不會陷入困境,一旦非常罕見地陷入困境時到底會發(fā)生什么,以及如何導致我們進行倫理學反思。

         

        在很多方面,海德格爾里程碑式代表作《存在與時間》就是有關社會分析的書。海德格爾描述了他看到的東西,我們通常存在和說話的“日常生活”方式受到“一般人”(das Man)的很大影響?!耙话闳恕笔呛5赂駹栍脕碇复鐣绊戇@種現(xiàn)象的術(shù)語。在海德格爾看來,我們思考、行動、說話和感受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被“一般人”闡明的,這個“一般人”通常被翻譯成“他們”(The they)或者“那個人”(the One)。但是,這兩種翻譯都容易產(chǎn)生誤解,因為該概念既不意味著群體也不意味著特定個人。“他們”根本不是人而是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確立思考立場的方式,是產(chǎn)生于人的社會性的現(xiàn)象。要理解海德格爾眼中的“一般人”意味著什么,就有必要首先《存在與時間》中的其他幾個關鍵概念:理解、情緒(attunement或德語Stimmung)和話語。

         

        理解、情緒和話語

         

        在海德格爾看來,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存在是因為我們用可能性眼光看這個世界。我們的行為和思想不是被本能決定,我們有選擇的機會,因為我們有理解能力。在海德格爾看來,理解是一種“見識”,人類通過它從可能性的視角看這個世界,看自己和世界上的其他存在。因此,理解作為開啟世界和人類自身可能性的見識是“揭示性的”---它會暴露和啟示某些東西。

         

        海德格爾說,因為我們是擁有理解能力的存在,我們將自己“投射”到未來,未來也因此被納入到當下的現(xiàn)實中。如果思考未來,我們做的幾乎每件事都擁有將來的某種因素。我起床是要到另外一個房做事,要追求一種可能性,我把這些字打印出來以便諸位隨后可以閱讀。我們現(xiàn)在的行動動機是考慮到了將來的需要,認為將來僅僅是還未發(fā)生的未來之事似乎不夠準確,未來還是我們當前體驗的組成部分。

         

        在海德格爾看來,人的另一個話語元素是情緒。情緒投入我們的世界和生活中。在海德格爾看來,世界和我們的存在之所以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就是拜情緒所賜。那是我們對世界和我們在世界上的存在的感受,向我們展現(xiàn)出一種意義感和目的感。在很罕見的情況下,我們的情緒也向我們顯現(xiàn)出如下事實:我們最初并沒有把自己投射到存在中---我們是被扔進這個世界的,處于被投射到將來的存在狀態(tài)。最明顯地揭示出我們被扔進這個世界的情緒是焦慮和疏遠等令人不安的情緒,它們提醒我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并非如魚得水,我們將自己投射到前面,但我們不能“藏到身后”以便為自己的選擇提供穩(wěn)定的基礎。

         

        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人們也參與到話語之中,那是人們參與的第三個重要模式。當我們與他人分享存在的某些方面如可能性和情緒時就出現(xiàn)了話語,通常是依靠語言實現(xiàn)的。這種分享由理解和情緒構(gòu)成,反過來又幫助塑造了我們的理解和情緒。我們分享理解和情緒的內(nèi)容,而我們分享的具體可能性和情緒反過來相互向?qū)Ψ酱蜷_了理解之門。

         

        他們:被劫持的話語

         

        海德格爾看到,人作為投射到將來和被扔進這個世界的存在有可能成為“一般人”的獵物,但也可能有另類存在方式,這被他稱為真實的存在(authentic existence)。首先,讓我們看看當我們被“他們”指導的話,海德格爾認為的話語能力--我們的理解和情緒---會發(fā)生什么。

         

        在“他們-性”(they-hood)的掙扎中,個人在理解時抓住的可能性和她體驗到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與周圍人保持協(xié)調(diào)一致。她很可能不是首先辨認出自己是擁有獨特可能性和對世界有獨特情感參與的個人,而是追求“一般人”所追求和感受的可能性的群體的成員之一。

         

        海德格爾認為“一般人”抑制因素在很多方面是抗拒其對多數(shù)人的影響。或許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環(huán)境給我們一種意識,以為我們在道路和判斷上很自在、很安全、很舒服,僅僅因為人員眾多而獲得了力量和可靠性。我們認為我們知道我們知道的東西,僅僅是因為這東西是其他人知道的;我們認為我們做我們應該做的事,僅僅是因為這事其他人也都在做。以一般人那樣思維創(chuàng)造了一種被扔進這個世界的人渴望的有根性(groundedness)感覺。如果沒有它,我們將不得不承擔起巨大的個人責任來親自對付各種事物,而且很可能要單槍匹馬地孤獨面對?!八麄儭眲t提供了一種舒適感。  

         

        在《存在與時間》中有特殊的篇幅談論受到一般人影響的日常生活話語,這種話語劫持了我們揭示世界、自我和他人的方式。海德格爾稱這種日常生活話語為“閑談”(idle talk)。當我們以閑談的方式交流時,我們并沒有能就所談論的東西投入自己的理解和情緒;我們不過是“傳聲筒而已”。我覺得海德格爾的意思是說,閑談的時候,我們并沒有進行批評性的思考,而是簡單地全盤接受一群人或我們文化的某個方面認可的話語、信念、渴望和判斷,我們不過是隨大流。海德格爾說,閑談通過指明什么值得看什么值得做而引導我們的選擇。他描述日常生活體驗是膚淺的存在,與他人融合隨波逐流,根本沒有能觸及我們自己的理解和情緒。因為在塑造理解和情緒方面,話語扮演了關鍵角色,一般人的話語實際上涵蓋了通過理解和情緒所能抓住的真實可能性。

         

        小船擱淺

         

        在闡明人生的小船擱淺意味著什么時,人被“扔進這個世界”的工程形象非常有用。想象你自己是被拋入急流淺灘的一艘小船,這條河就是“他們”。你用來把握前進方向的船舵壞掉了;但是光有河流還不足以驅(qū)動你的小船前進,還需要你的發(fā)動機推動你前進。你在往前走,河流也裹挾著你向前走。若要真正控制航線(你的可能性),就需要某些東西轉(zhuǎn)動你的操縱系統(tǒng)。

         

        小船擱淺就是為你提供了開啟自己操縱系統(tǒng)的機會。換句話說,小船擱淺,當某個東西突然打斷你的“隨波逐流”時,沒有東西指導你了。缺少外來指導,你將意識到只能依靠自己的思考引導自己前進的事實:你有能力反思,能自己思考和判斷,看看眼前都實際存在什么可能性,開啟你與這個世界和他人進行情感互動的過程。

         

        那么,人生的小船是如何擱淺的呢?海德格爾常常討論擺脫“他們”的影響是是突如其來的奇跡,是自發(fā)性的稍縱即逝的罕見情況。我們常常受到情緒如極度的無聊和焦慮的困擾,我們意識到“他們”提供的安全感和舒適感其實是假的。在這樣的情緒中,我們意識到要想真正感到自己是有根的,我們就必須滿足如下的條件:即我們作為個體恢復了自己的理解和情緒,根據(jù)自己的話語定位自身立場,看到現(xiàn)狀之外的可能性,以更具個人特色的方式生活,以更多的情感投入?yún)⑴c世界。

         

        你的小船有兩條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你可以將船舵投入水中來探索離開擱淺海灘的方式,帶著新找到的個人能動性意識返回事物和人的世界,你要自己決定人生的軌跡。這條途徑要求投入很多能量,承擔很多責任,最重要的是陷入人生大問題的痛苦掙扎之中。另外一條途徑是你匆忙返回到“他們”的潮流,那里有指導力量,讓你擺脫自己探索航向時的嘗試和痛苦,選擇更消極和更舒服的人生道路。順流而下是更容易的選擇;但是探索自己思想的旅程往往更真實,因為你其實是個擁有自己話語能力的個體。 

         

        在有關擱淺的若干機會以及在真實存在的持久性影響力方面,雖然海德格爾有些疑慮,但我充滿希望:我認為,海德格爾所說的非常特殊和罕見的小船擱淺時刻經(jīng)常出現(xiàn)。比如,當我們長期以來堅持的信念發(fā)生動搖或遭到反駁時,我們就擱淺了?;蛘弋斘覀冊儐栕约洪L期以來擁有的信念的源頭何在,或者當別人問我們同樣的問題時,我們就擱淺了。當我們詢問自己為什么做現(xiàn)在正在做的事時,我們就擱淺了。當然,必須有東西來打破我們的慣性---如果繼續(xù)使用上文的類比“擱淺”,它可能是一本書、一篇激動人心的故事、親人的離世、甚至一場簡短的對話。我相信這些干擾并非供不應求。我們需要做的不過是在小船擱淺時愿意多呆一些時間,以便聽見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并有足夠的勇氣開啟自己的導航系統(tǒng)罷了。

         

        作者簡介:

         

        阿米·拉托爾(Amée LaTour),作家,擁有佛蒙特州馬爾波羅學院(Marlboro College)的哲學學位。

         

        譯自:The Gift of Becoming Stranded by Amee LaTour

         

        https://philosophynow.org/issues/125/The_Gift_of_Becoming_Stranded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