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埃里克?科爾】非西方哲學(xué)的闡釋學(xué)

        欄目:思想評論
        發(fā)布時間:2018-04-20 22:26:27
        標簽:

         

        非西方哲學(xué)的闡釋學(xué)

        作者:埃里克?科爾

        譯者:吳萬偉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三月初五日任午

                  耶穌2018年4月20日

         

        專業(yè)哲學(xué)不知不覺陷入危機之中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了。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Krauss)、薩姆?哈里斯(Sam Harris)、比爾?奈爾(Bill Nye)、尼爾?德格拉塞?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等公共知識分子(僅舉英美國家的幾個例子)宣稱他們支持科學(xué)時,常常是通過對哲學(xué)表現(xiàn)出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來實現(xiàn)的。當政客要在學(xué)界找到一個值得嘲諷的例子時,通常會引用西方哲學(xué)不過是柏拉圖的腳注而已的名言。萬百安在新著《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多元文化哲學(xué)宣言》中專門抽出一章的篇幅集中討論美國政客馬克?魯比奧(Marco Rubio)的一句既帶有反智主義色彩又文法不通的名言,“我們需要更多的電焊工和更少的哲學(xué)家”。雖然魯比奧后來后悔了,贊同性地評價斯多葛主義,這是最后被硅谷創(chuàng)業(yè)家門修正引用的思想流派,但發(fā)出的信息已經(jīng)木已成舟,再也抹不掉了。[1]

         

        兩個背景

         

        正如斯多葛派可能說的那樣,我們之前就來過這里。美籍猶太裔物理學(xué)家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Richard Feynman)刪除了極限主義大師巴內(nèi)特?紐曼(Barnett Newman)的俏皮話“美學(xué)對藝術(shù)家來說就鳥類學(xué)像對鳥一樣沒用,”他宣稱“科學(xué)哲學(xué)對科學(xué)家的用途就像鳥類學(xué)對鳥的用途一樣”,這或許不足憑信。脾氣壞的哲學(xué)家或許回應(yīng)說,沒有受過哲學(xué)訓(xùn)練的科學(xué)家的哲學(xué)觀點對哲學(xué)沒有任何用途,就像鳥對鳥類學(xué)的觀點一樣?;蛘吒鼘捄褚恍┑恼f法,鳥類學(xué)事實上還是有一定用途的,即使鳥本身對它不感興趣,但鳥類有時候的確能從我們更好理解其生存條件中獲得好處。

         

        但是,按照有些描述,如鳥類飼養(yǎng)場般的象牙塔里的哲學(xué)家常常混得不好,甚至淪落到下崗走人的境地。從歷史上看,“哲學(xué)”不過是指任何種類的知識或知識整體。[2]隨著我們對某個特定領(lǐng)域的理解越來越多,我們就開發(fā)出進一步學(xué)習(xí)它的實證性手段,它也就從哲學(xué)這棵大樹上被砍掉,變成了心理學(xué)或電腦科學(xué)等。雖然我們或許詭辯說,這個簡單的歷史概述并不準確,但它的確呼應(yīng)了很多人的視角,哲學(xué)學(xué)科已經(jīng)陷入特別的危險之中,值得我們特別的保護。

         

        雖然如此,指控哲學(xué)毫無用途的罪魁禍首恐怕一直都是哲學(xué)家們自己,要么如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88)或者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 (Kerr and Carter 2016)那樣的實用主義訓(xùn)誡,要么是競爭性的哲學(xué)家及思想流派之間的自相殘殺,對相互之間的細微差別表現(xiàn)出癡迷和自戀。

         

        在一定程度上,這構(gòu)成了杰伊?加菲爾德和萬百安在《紐約時報》哲人之石欄目上合寫的評論文章“哲學(xué)若無多樣性,只配稱為歐美哲學(xué)”的背景,文中鼓吹美國大學(xué)哲學(xué)系應(yīng)該把非西方哲學(xué)納入進來。[3] (中文譯稿請參閱:《愛思想》2016-05-16 09:11:44 http://www.aisixiang.com/data/99575.html--譯注)今天,大學(xué)面臨來自多個前沿的威脅(Crow and Dabars 2015; Heller 2016),文科教師常常面臨壓力和這些攻擊的沖擊,當院系面臨倒閉或者裁人的危險時,哲學(xué)家特別能感受到勢單力薄的孤獨困境。[4]

         

        加菲爾德和萬百安的核心主張是美國大學(xué)的哲學(xué)系無論在教師和課程設(shè)置上都應(yīng)該容納非西方哲學(xué),如果做不到,那就應(yīng)該被重新命名稱為歐美哲學(xué)系,或者被調(diào)整到區(qū)域研究的院系。這篇文章激發(fā)的巨大興趣和討論促使萬百安寫出了《多元文化哲學(xué)宣言》這本書。

         

        哲學(xué)系應(yīng)該被重新命名為歐美哲學(xué)系的想法并不是什么新東西。今天,中國和亞洲其他很多地方的大學(xué)在中國哲學(xué)及其附屬學(xué)科占支配地位的地方早就有“西方哲學(xué)”系部或研究所。在其影響力很大的書《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中,臺灣學(xué)者陳光興認為,如果區(qū)域研究意味著什么的話,它不僅適用于撰寫“亞洲研究”論文的亞洲學(xué)者,也應(yīng)該同樣適用于歐洲學(xué)者。

         

        如果“我們”在做亞洲研究,歐洲人、北美人、拉美人和非洲人也在做與他們生活空間相關(guān)的研究。也就是說,馬丁?海德格爾實際上在做歐洲研究,正如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那樣。歐洲經(jīng)驗是他們的參照系。一旦我們承認現(xiàn)有的知識條件的局限性多么大,我們就認識到在宣稱知識主張時應(yīng)該謙恭一些。理論上的普遍主義斷言是不成熟的表現(xiàn),因為理論也必須去帝國化。(Chen, p. 3)

         

        《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多元文化哲學(xué)宣言》中有很多歷史案例顯示,無論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哲學(xué)(萬百安的研究領(lǐng)域)都達到了“真正哲學(xué)”的要求而毫不遜色。對于想提出類似觀點的人來說,將這些案例收集整理和清晰表達出來非常有用,但就這一點,本書就值得你拿來作為自己圖書室的新寵。字面意義上一個一個堆積起來的案例很難反駁,而相反的觀點往往有骯臟的歷史。

         

        喋喋不休地詆毀非西方哲學(xué)的哲學(xué)家并不需要被人提供細節(jié)--我們都有很多故事可講,萬百安在書中也包括了一些故事。這類言論的最放肆和大膽的命題是依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所說,他宣稱“整個東方都沒有哲學(xué)”,其實,人們能夠發(fā)現(xiàn)殖民地管理者、早期人類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教育家、傳教士和公務(wù)員等常常提出同樣強烈的斷言。[5] 不希望重述1965-1967年英國駐泰國大使說出的最惡劣歷史,安東尼?朗博爾德爵士(Sir Anthony Rumbold)的話在我心中回蕩:

         

        泰國沒有文學(xué),沒有繪畫,沒有丑陋的內(nèi)部裝飾。沒有人否認賭博和高爾夫球是有錢人的主要娛樂方式,放蕩則是所有人的主要娛樂方式。

         

        社會認識論上的撥亂反正

         

        萬百安的書在這兩種歷史中糾纏扭打,并發(fā)現(xiàn)其中有久久揮之不去的憤怒。一個是專業(yè)哲學(xué)陷入孤立,與學(xué)界其他人脫離關(guān)系,更與更廣泛的“觀點市場”絕緣,一個是附屬的和非西方歷史和視角在哲學(xué)系內(nèi)部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因為本刊是社會認識論雜志,筆者想回顧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21世紀初期的類似辯論,其前驅(qū)者是詹姆斯?馬菲(James Maffie),他打出的旗號是種族認識論。

         

        馬菲討厭的東西(bêtes noires)與其說是機構(gòu)性的倒不如說是概念性的,他認為認識論探索受到全面無知的限制,他們對西方世界之外發(fā)生的認識論思考一無所知(2001, 2009)。馬菲關(guān)心的首要內(nèi)容是阿茲特克哲學(xué)(墨西哥人)和美洲土著人的哲學(xué)(也可參閱:Burkhart 2003),雖然其他人也做過類似的比較認識論研究( Dasti 2012; Hallen and Sodipo 1986; Hamminga 2005)。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人們指控的是認識論是且一直是帶有種族中心主義色彩的??此破毡樾缘穆暶髌鋵嶋[藏著自身的文化偏見??紤]到知識的社會性特征,跨越文化邊界的普遍性聲明需要得到有份量的合理性論證(Stich 1990)。法上(Dharmottara)公元750~810年間的佛教因明學(xué)思想家,以注釋法稱學(xué)說著稱---譯注)和當代哲學(xué)家羅德里克?齊索姆(Roderick Chisholm)從看似類似的思想試驗中得出看似類似的結(jié)論是不夠的(Kerr 2015, 即將出版)。翻譯成為不同人描述的房間里的大象,言人人殊。[6] 當然,就像意義會發(fā)生變化一樣,語言會發(fā)生變化?!?/p>

         

        在古代中國,道只有非隱喻含義的道路之意。在孔子的《論語》中,它首次擁有了抽象含義,此后這種抽象含義越來越多。同樣,在古希臘,羅格斯(logos)曾經(jīng)有很多非隱喻性的含義,后來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賦予它一種哲學(xué)含義(Guthrie, 1961-1982: 1:124-126, 420-434)。就認識論而言,就拿“知道”(know)這個詞為例。英語世界的當今哲學(xué)院系或者至少是里面的認識論學(xué)者將焦點集中在英語單詞know,并從那個來源得出結(jié)論。認為這種結(jié)論能普遍應(yīng)用于英語世界之外,聽起來似乎有些狹隘。

         

        將馬菲的著作和《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多元文化哲學(xué)宣言》拿來一起閱讀就具有進步意義和建設(shè)性。哲學(xué)的邊界是歷史研究話題,其他學(xué)者的邊界性著作,就像其他學(xué)科一樣,我們也應(yīng)該意識到《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超越“專業(yè)”哲學(xué)之外結(jié)論的隱含意義,可能超出適當?shù)闹R共同體而進入所謂的“民間認識論”?!皩I(yè)哲學(xué)”的名詞本身將我們的關(guān)注對象限制在最近的一段歷史或特定的階級或身份認同之內(nèi)(《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也強有力地主張哲學(xué)家和哲學(xué)的多樣化。)我們?nèi)绾未_保對哲學(xué)歷史和整個世界史都非常關(guān)鍵的異議者聲音在當今呼吁多元主義的背景下得到適當聆聽和關(guān)注? 

         

        筑墻

         

        有時候,《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的論辯色彩令人印象深刻。萬百安把“嘖嘖稱贊”“真正哲學(xué)”的哲學(xué)家比作唐納德?特朗普或者羅納德?里根。他說,他們都在從事筑墻的活動,創(chuàng)建狹隘的部落主義和塑造我們對他們的壁壘心態(tài)。實際上,本書的標題本身就讓人想起英國脫歐的咒語“拿回控制權(quán)”。萬百安和英國脫歐支持者不大可能有多少政治上的共同點,所以這種明顯的口號撞車可能是巧合。萬百安是徹底的多元論者,他也渴望“沐浴在柏拉圖天才的光芒下,與亞里士多德肩并肩走在雅典呂克昂(Lyceum)學(xué)園的圣地上,也渴望追隨朱熹的“問學(xué)之路”(p. 159)。

         

        在因為經(jīng)濟原因而必須作出選擇之地,他們不得不作出選擇,因為沒有哪個院系能夠有足夠的空間開設(shè)哲學(xué)的每個附屬學(xué)科課程,同樣,我們的頭腦或許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應(yīng)該閱讀的每篇文本。[7] 社會認識論一直是這種邊界性研究的對象。比如阿爾文?戈德爾曼(Alvin Goldman)就對此不屑一顧,他認為大部分內(nèi)容根本不是“真正的認識論”。(2010)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也深深卷入美國政治之中,籠統(tǒng)地說也遵循了美國中心的偏見。《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在簡短的框架內(nèi)利用活躍在當今美國的政治辯論,涉及多樣性、身份認同、畢業(yè)生薪酬和美國模式的大學(xué)的政治化和新自由主義傾向等。此處的很多議題毫無疑問是全球化的功能,但是,如果有人從美國之外寫另外一本《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或許是非常有用的補充。

         

        本書最后一章包含了學(xué)院派哲學(xué)心胸寬廣的令人振奮的案例。萬百安將哲學(xué)描述為仍然在使用意義的“信仰闡釋學(xué)”的少數(shù)人文學(xué)科之一,人們閱讀經(jīng)典文獻是希望從中發(fā)現(xiàn)某些真實的東西,而不是其他人文學(xué)科和社會科學(xué)熱衷的“懷疑闡釋學(xué)”的做法,僅僅強調(diào)“文本寫作中與真理或合理性無關(guān)的動機?!保╬139)“哲學(xué)打開了一種可能性,其他人,包括在時間上和文化上差別很大的人在內(nèi)都能了解這些東西,甚至可能比我們的了解還多,或者他們至少會有一些觀點能在某種方式上豐富我們的認識?!保╬139)他認為,問題是在當今哲學(xué)系“在時間上和文化上差別很大的人”被吸引到非常狹隘的領(lǐng)域里了。 

         

        雖然《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最后以“讓我們討論……”的強制令結(jié)尾,但人們?nèi)匀粦岩?,在這個省略號之后應(yīng)該是令人感到厭倦的“再次”,因為萬百安和其他人鼓吹這種觀點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不同時期的歐洲哲學(xué)家多多少少都癡迷于他們的非西方同行,常常追蹤地緣政治上的轉(zhuǎn)變軌跡。這次會有什么不同嗎?或許討論可能再次以他作出的闡釋學(xué)區(qū)分開始提問:在保持適當懷疑時,我們還能保持適當信仰嗎?

         

        參考文獻:

         

        Alatas, S.H. 2010. 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 A Study of the Imageof the Malays, Filipinos and Javanese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and itsFunction in the Ideology of Colonial Capitalism. Routledge.

        Burkhart, B.Y. 2003. What Coyote and Thales can Teach Us: An Outlineof American Indian Epistemology. In A. Waters (Ed.) American Indian Thought.Wiley-Blackwell: 15-26.

        Chen, Kuan-Hsing. 2010. Asia as Method. Duke University Press.

        Collins, R. 2000. The Sociology of Philosophies: A Global Theory ofIntellectual Chan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row, M.M. and W.B. Dabars. 2015. Designing the New AmericanUniversit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asti, M.R. 2012. Parasitism and Disjunctivism in NyayaEpistemolog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62(1): 1-15.

        Fanon, F.  1952 [2008]. BlackSkin, White Masks, trans. R. Philcox. New York: Grove Press.

        Goldman, A. 2010. Why Social Epistemology is Real Epistemology. InA. Haddock, A. Millar and D. Pritchard (Eds.), Social Epistemology.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29.

        E.B. Goldstein. 2010. Encyclopedia of Perception. SAGE.

        Guthrie, W.K.C. 1961 [1982].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en, B. and J.O. Sodipo. 1986. Knowledge, Belief, and Witchcraft.London: Ethnographica.

        Hamminga, B. 2005. Epistemology from the African Point of View.Pozna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88(1):57-84.

        Heller, H. 2016. The Capitalist University: The Transformations of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5-2016. Pluto Press.

        Kerr, E. 2015. Epistemological Experiments in Cross-CulturalContexts.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 223: 1-27.

        Kerr, E. forthcoming. Cross-Cultural Epistemology. In P. Graham, M.Fricker, D. Henderson, and N. Pedersen (Eds.) Routledge Handbook of SocialEpistemology.

        Kerr, E. and J.A. Carter. 2016. Richard Rorty and EpistemicNormativity. Social Epistemology 30(1): 3-24.

        Maffie, J. 2001. Alternative Epistemologies and the Value of Truth.Social Epistemology 14: 247-257.

        Maffie, J. 2009. “‘In the End, We have the Gatling Gun, And theyhave not:’ Future Prospects for Indigenous Knowledges,” Futures: The Journal ofPolicy, Planning, and Futures Studies, 41: 53-65.

        Marx, K. 1888. Theses on Feuerbach. Appendix to Ludwig Feuerbach andthe End of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Retrieved from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marx/works/1845/theses/theses.htm

        Said, E. 1979.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注釋:

        [1] Goldhill, O. “ Marco Rubio Admits he was Wrong… AboutPhilosophy.” Quartz, 30 March 2018. Retrieved fromhttps://qz.com/1241203/marco-rubio-admits-he-was-wrong-about-philosophy/amp/.

        [2]Philosoph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Retrievedfrom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philosophy.

        [3] Garfield, J.L. and B.W. Van Norden. “If Philosophy Won’tDiversity, Let’s Call it What it Really Is.” New York Times, 11 May 2016.Retrieved fromhttps://www.nytimes.com/2016/05/11/opinion/if-philosophy-wont-diversify-lets-call-it-what-it-really-is.html.

        [4] See, e.g., N. Power. “A Blow to Philosophy, and Minorities.” TheGuardian, 29 April 2010. Retrieved from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0/apr/29/philosophy-minorities-middleqsex-university-logic.Weinberg, J. “Serious Cuts and Stark Choices at Aberdeen.” Daily Nous, 27 March2015. Retrieved fromhttp://dailynous.com/2015/03/27/serious-cuts-and-stark-choices-at-aberdeen/.

        [5] See e.g., Edward Said’s Orientalism (1979), Fritz Fanon’s BlackSkin, White Masks (1952) and, more recently, Syed Alatas’ The Myth of the LazyNative (2010).

        [6] 讀者可能想起寓言故事,三個盲人依靠自己的片面體驗描述大象是什么樣子(尾巴粗壯有毛,或者象蛇一樣的象鼻子),但是沒有人能提供準確的描述。(In Goldstein 2010, p. 492).

        [7] 有些人或許榮幸地成為閱讀包括喬萬尼?皮科?德拉?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在內(nèi)所有內(nèi)容的最后一人,這位被天主教教會和大學(xué)者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禁止出版的書的頭版不無諷刺意味地寫到,恰恰在此人之后確立了歐洲學(xué)生相互交流和有助于跨文化學(xué)習(xí)的機制。令人好奇的是,據(jù)說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早期輝格派歷史學(xué)家、政治家托馬斯?巴賓頓?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ey)是他那個時代最博學(xué)的人,但在杰伊?加菲爾德為《哲學(xué)上的撥亂反正》寫的前言中,他提出了特別令人討厭和無知的觀點。(p. xiv)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就算擁有真正廣泛閱讀的特權(quán),且課程設(shè)置的內(nèi)容廣泛,但所有這些并不足以讓人獲得更廣泛和深刻的理解。

         

        【作者簡介】

         

        埃里克?科爾(Eric Kerr),任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xué)。


        譯自:Kerr,Eric. “A Hermeneutic of Non-Western Philosophy.” SocialEpistemology Review and Reply Collective 7, no. 4 (2018): 1-6.


        https://social-epistemology.com/category/books-and-book-reviews/ 

         

         

        責(zé)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