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復旦大學FIST課程“宋明理學系列專題研究”簡況
來源: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廿三日丁酉
耶穌2018年9月2日
2018年8月17日至21日,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主辦的FIST課程“宋明理學系列專題研究”順利舉行。本次課程邀請到了陳來、包弼德、田浩等中文世界與英語世界的頂級專家參與,是復旦大學中國哲學領域有史以來集結到的最為豪華的專家陣容。本課程的最大特色在于,各位專家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紹給學員。參加本次課程的不僅有復旦本校和其他高校的學生,也包括“首屆青年儒學研習營”的全體學員以及某些社會人士。
8月17日下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以“再談為什么要重寫《宋明理學史》”為題為學員上了第一堂課。吳震教授以“為什么要重寫”、“什么是‘宋明理學史’”、“何為‘新編’”為問題意識,從以下六個方面給予解答:(一)四十年來理學研究的回顧和反??;(二)新世紀以來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三)材料、方法及問題意識的自覺;(四)“理學”問題的重新審視;(五)理學研究對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貢獻;(六)宋明理學史新編的特色。在演講中,吳震教授特別強調,宋明理學既是哲學,富有深刻的義理思辨,更是一套文化體系,內含政治、歷史、社會、禮俗等各方面內容。在歷史上,宋明理學推動了儒學的思想發(fā)展、理論思辨,使得儒家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以及重要的轉化。加強宋明理學的學術研究、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儒家思想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對于中國哲學乃至中國文化的未來發(fā)展無疑會起到助推的積極作用。
8月18日上午和下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何俊老師分別做了兩場演講。上午,何俊教授以“《伊川易傳》的傳釋方法”為題,分析了《伊川易傳》的傳釋模式,進而理解其由易學轉出理學的方法、理的性質,以及帶來的思想空間。何教授認為,宋儒的哲學架構是易學,旨趣是理學?!兑链ㄒ讉鳌返母救蝿赵谟谕ㄟ^《易》的傳釋以建構理學,此書亦因此成為理學的基礎性核心著作。然而學界對于《伊川易傳》的研究,多集中于其闡發(fā)的義理,缺少討論由易學轉成理學的方法及其性質。在演講中,何教授從“辭與意”、“傳釋的四維模式”、“理的性質:聚合”、“傳釋的延異方向”四個角度具體闡述,生動地講解了《伊川易傳》的傳釋方法。
下午,何俊教授接著上午的主題,以“《童溪易傳》對《伊川易傳》的延異”為題做了演講。何教授認為,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希望脫出譜系,從宋代理學共同的經(jīng)典詮釋中進一步觀察洛學向心學的轉化,以期理解宋代理學的延異及其內在邏輯。值得一提的是,何教授在總結時重點談了宋明理學研究的方法。何教授認為,理學雖然淡化經(jīng)典,但我們完全可以從經(jīng)學的角度來探討理學,這也應該是新的研究方法。實際上,何教授今天的課為我們從經(jīng)學的進路研究理學提供了一種典范。當然,何教授也強調宋明理學的研究應該保持多元化和開放性,他的研究方法只是眾多研究方法中的一種。
8月19日上午和20日上午,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歷史、哲學與宗教學學院的田浩(Prof. Hoyt Cleveland Tillman)教授以“南宋道學的演變”為題做了兩場演講,19日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何俊教授主持,20日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主持。在19日上午的演講中,田浩教授首先以他的代表著《朱熹的思維世界》為例,介紹了美國學生的讀書方法和西方學者的研究特色。田浩教授指出,西方學者研究方法的特色在于,既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讀者對象,也強調論點和論據(jù);既與古人對話,也與當代學者對話。在具體講解“南宋道學的演變”過程中,田浩教授指出,上世紀“Neo-confucianism”在西方用法不一,既可指程朱理學,也可指宋學,而他認為使用“道學”來理解宋代儒學的演變應該更好。田浩教授認為,在南宋儒學中朱熹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化的。田浩教授演講的重點在于,思想演變的過程本來就有多樣性和豐富性。20日上午,田浩教授繼續(xù)講授“南宋道學的演變”。在整個演講中,田浩教授選取了南宋的胡宏、張九成、陳亮、陸九淵等人物,非常生動和詳細地講解了南宋道學的演變。田浩教授最后語重心長地指出,討論和對話不但對學術創(chuàng)新具有積極意義,也對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寫作具有重要的價值。
8月19日下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徐洪興教授作了題為“二程思想簡說”的演講。徐教授首先指出,二程在宋明理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強對二程的研究很有必要。隨后,徐教授從五個方面講解二程的思想。(一)二程面對的思想世界。徐教授認為,面對當時的思想世界,二程既要排斥佛老,又要建立儒家的正統(tǒng)。(二)發(fā)現(xiàn)“天理”。徐教授在分析“天下只有一個理”、“形上、形下”、“‘天理’自然”等命題之后,指出二程發(fā)現(xiàn)“天理”的重要貢獻。(三)“明于庶物,察于人倫”。徐教授認為,二程對“仁”之體、“禮樂”之體探究表明,其思想旨趣在于為儒家的價值尋求本體依據(jù)。(四)“性即理也”。徐教授在對“命”“性”“心”“理”等概念辨析之后指出,二程理學導向的一定是價值理性,而不會是工具理性。(五)“誠”與“敬”。徐教授最后指出二程在工夫論方面的差異,大程偏向內求,而小程偏向外求。
8月20日下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郭曉東教授以“性氣關系中的朱子氣論研究”為題作演講。郭曉東教授首先對朱子論氣質與氣質之性作了分疏,認為較之張、程之說,朱子之辨析顯得更為精致,也更有系統(tǒng)性。接著,郭曉東教授以“氣是否可能具有道德性”為問題主線,著重探討朱子論浩然之氣。郭教授認為,從理氣對分的理論架構上看,理已經(jīng)為性善作了形而上的保證,那么對氣而言,則不必說存在一種本然的善氣,這是朱子的總體立場。但朱子似乎必須在“氣”自身體段處找到可以被變化的依據(jù)所在,這或許是朱子講“本自浩然”的原因所在。然而對朱子而言,此中則存在的巨大理論風險。郭教授指出,本課并非給出結論性的答案,而是提出一個對于理解宋明理學很重要的問題。最后,郭曉東教授告誡說,如果在讀書時遇到類似的問題,不能輕易劃過。
8月21日上午,《歷史上的理學》作者與譯者對談,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徐波老師主持?!稓v史上的理學》的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副教務長、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包弼德(Prof. Peter K. Bol),譯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王昌偉教授。包弼德教授和王昌偉教授就《歷史上的理學》的讀者定位、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對“國學”的看法、“天理”的理解等七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在對談中,包弼德教授認為“儒家”這一概念需要界定,不可以隨意使用,“國學”這一概念也是如此。包弼德教授對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和理學中的“天理”概念也發(fā)表了獨到的見解,引起熱烈的討論。
8月21日下午,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包弼德教授以“The Neo-Confucian Alternative in Wuzhou(婺州):Claiming Zhu Xi”為題作演講,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徐波老師主持。在演講中,包弼德教授首先解釋選擇婺州作為研究對象的理由,然后著重講解“金華四先生”與朱子學的關系,以及“類書”中所包含的思想史內容。包教授演講的內容通常容易被哲學專業(yè)的學生忽視,而這些也應當是宋明理學研究者所應該了解的。尤其是他提出“在朱子學成為官學之前,‘金華四先生’為何對其感興趣”以及“在朱子學科舉化后,金華為何沒有出現(xiàn)第五個先生”等問題,更值得深思和探究。
8月21日晚上,上海儒學院院長陳來教授以“朱子《太極圖解義》的哲學建構”為題作演講,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郭曉東教授主持。陳來教授認為,朱子的《太極解義》是其太極本體論和太極本源論的建構之始。這一建構,不僅把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正式作為哲學建構的主要依據(jù)和資源,開發(fā)了《太極圖說》的本體論和宇宙論意義,把太極動靜陰陽論引向了理氣哲學的開展。而且,謀求太極與人極的對應,太極與人性的一致,更以“全體太極”為成圣成賢的新的內涵,形成了以太極為中心,集理氣、性情、道器、體用為一體的一套哲學體系。這不僅使朱子在其后期思想發(fā)展中以此為基礎實現(xiàn)了更為宏大的發(fā)展,也使得北宋以來的道學在理論上和體系上更加完整和完善。
責任編輯:柳君
【下一篇】 宋明理學國際論壇暨上海儒學院第二屆年會在復旦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