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哲學中探尋文明之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八月初十日甲寅
耶穌2018年9月19日
9月15—16日,由希臘雅典大學與山東理工大學、淄博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的“稷下學宮與柏拉圖學園——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論壇”在山東淄博舉行。來自國內外的300余位學者匯聚齊國故都,圍繞稷下學宮與柏拉圖學園相關的中希古典文明學術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綻放智慧之光
稷下學宮和柏拉圖學園分別作為東西方最早的學院,曾是集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思想學術文化中心,在資政議政、人才培養(yǎng)和著書立說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學術自由、尊師重道、教學結合和大學自治方面留下了可以借鑒學習的寶貴財富。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呂傳毅表示,這兩所古老學院于世界東西方綻放出人類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
山東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王志民認為,稷下學宮與柏拉圖學園有相通、相似的文化精神特質,都是教育、學術的結合體,都貫徹自由、平等的辦學理念,崇尚思想獨立、學術自由、平等研討、百家爭鳴,都以對話、研討、論辯為主要的教育和研究形式,都產生了眾多偉大思想家,分別對東西方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從性質和教育文化內涵來看,二者也存在巨大差別。稷下學宮機構開放,來去自由。柏拉圖學園有較嚴格的入學條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前者學派匯聚,百家爭鳴,是培養(yǎng)各種思想學派的沃土。后者主要以對話和討論來傳授蘇格拉底、柏拉圖思想,注重哲學思辨和自然科學知識傳授。前者的“哲學突破”與政治現(xiàn)實緊密結合,為中國結束戰(zhàn)國時代分裂局面、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做了理論和思想上的準備。后者的主要成就在于對柏拉圖思想體系的構建、發(fā)展和突破。前者深深影響了秦漢及此后中國的政治與學術,后者極大地影響了西方的哲學和自然科學發(fā)展。
思想文化的源頭
王志民表示,如果說希臘文化古典時代的偉大成就是西方文化的根基,那么,同時期中國諸子的“百家爭鳴”則是中華文明史上的輝煌篇章和思想文化之源。
在稷下學宮中,各主要學派的思想都發(fā)展到了各自的理論高峰,并通過與其他學派的爭鳴互動產生了眾多支派,開創(chuàng)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白奚介紹,稷下各主要學派均以本學派的核心理念為基礎,吸納其他學派的優(yōu)長,形成了融會貫通、互相滲透、逐漸趨同的局面。
“稷下學宮和柏拉圖學園都推動了各國古代思想的培育和傳播,也促成了各自哲學思想的繁榮、政治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造活動的勃興?!闭缪诺浯髮W哲學院院長海倫·卡拉馬倫古所提到的,此次論壇涉及古代兩大哲學傳統(tǒng)的平行繁榮、兩大文明的并行進程等核心話題,旨在探究稷下學宮和柏拉圖學園如何將教育使命與哲學探究結合起來,并有效地影響了東西方文明的發(fā)展。
打開東西方哲學的比較視野
近年來,在東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孟子與柏拉圖思想理論的異同是中西方學者感興趣的議題之一。雅典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伊沃阿尼斯·卡洛哥拉各斯在比較孟子與柏拉圖關于道德哲學的論述時表示,“美德”是道德的一個關鍵術語。在古希臘哲學中,柏拉圖在《高爾吉亞篇》和《理想國》中首次對美德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儒家思想率先對美德進行了探討,并記錄在《論語》一書中。但《孟子》中對美德的研究影響更大。伊沃阿尼斯認為,運用對比法研究孟子和柏拉圖的學說是合理的,因為它們在幾乎相同的歷史時期探討了同一個倫理思想的核心問題。此外,通過比較哲學,可以恰當?shù)貙畔ED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思想的連貫性及成果作出評價,從而在不同傳統(tǒng)之間開展對話,求同存異,增進了解。
盡管在道德哲學上,孟子與柏拉圖有相似之處,但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艾琳娜·埃弗拉米多提出,從政治哲學視野來看,二者存在著顯著差異。孟子的政治哲學源于他的道德哲學,提出政治行為應受制于道德判斷,而智力思維在這方面則顯得微不足道。對于柏拉圖來說,他也將權力與道德結合起來,但他推崇的賢能可以通過理性和美德來實施統(tǒng)治。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柯平對同時代的柏拉圖與莊子兩種生存模式思想進行了比較?!鞍乩瓐D的登梯觀美模式是一種認知發(fā)展過程,莊子的游心聞道模式則是一種精神修養(yǎng)過程。”王柯平認為,從古希臘靜修派和先秦道家的思想角度來看,這兩種模式雖理路相異,但有互補性關聯(lián)。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苗潤田表示,東西方哲人在很多問題上有許多“心之所同然”的認識、主張、見解及構想。其中,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既有純屬偶然的巧合,也有內在的、思想發(fā)展的必然;既與他們所面對的人類共同性、普遍性的問題有關,也與他們面對的大致相同的現(xiàn)實社會問題相聯(lián);與他們頗為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良好的教育、豐富的知識、深刻的洞察力、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社會批判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及高度的理論自覺和創(chuàng)新意識密不可分。不同思想家之間有不同的思想認識、學術主張是自然的,但差異性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在中西哲學思想比較研究中,既不能離開“同”談“異”,也不能離開“異”說“同”。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 【郭齊勇】“睹物思人、手澤猶溫”——感念蕭萐父老師的教誨
【下一篇】滄州文廟過中秋 盡享別樣文化味